心电图原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心肌细胞的复极
5
2013/3/27
(一)心肌细胞的复极
心肌细胞除极之后,由于细胞的新陈代谢,使细胞膜依靠 K+—Na+ 泵的作用,将细胞内过多的 泵的作用 将细胞内过多的Na+ 转移到细胞外, 转移到细胞外 而细胞外过多的K+ 被转移到细胞内,重新调整了细胞膜对 Na+ 、K+ 的通透性,于是又恢复了静止时的极化状态,这 个过程称为复极。复极的过程和除极相同,即先开始除极的 部分先复极,后开始除极的部分后复极(图3-3)。在复极过 程中,由于阳离子的外流,复极部分的细胞膜外重新得到带 有正电荷的阳离子,呈现正电位,未复极的部位为负电位, 膜外形成电位差,并产生电流。电流的方向是从已复极的部 位流向未复极的部位,即电穴在前,电源在后,其方向正好 与除极过程相反(见图3-2)。若将膜表面的电位变化记录下 来,则可得到一个方向相反、电量相等的双向波。心肌细胞 的复极与除极有以下几点区别:
如欲了解临床心电图的发生,仅有电偶的观念还是 不够的 因为临床心电图检查 是于人体表面间接 不够的。因为临床心电图检查,是于人体表面间接 测定心肌的电激动情况,这就需要理解“容积导电” 的概念。
11
2013/3/27
在实验室里,把一个电池的正、负两极(一对电偶)放置在一
大盒稀食盐水中,由于盐水是导体,必然有电流自正极流向 负极,电流布满整个盐水中,这种导电方式称为容积导电, 盛在容器中的导体称为容积导体。人体组织液中含有多种电 解质,因此也是一个容积导体。心脏在人体内好像一个电池 放在电解质溶液中,心脏相当于一个电偶,心电偶的两极相 当于电池的正负极,心脏周围以外的全身组织相当于容积导 体,这样,在体内必然有电流自心电偶的正极流向负极,形 成一个心电场,心电场在人体表面分布的电位称为体表电位 (图3-5)。将电极放置在体表就能记录出心肌活动的电位变 化。
在心脏除极、复极过程中,左、右心房,左、右心室互相影响接反应左心室除极的电位变化,但 同时又受右心室除极的影响,而使波幅降低。反之,当右心室除极时, 也必然受到左心室除极的影响。 正常左心室肌肉厚度为右心室的2.5~3.0倍,室间隔厚度几乎和左心 室壁相等 虽左 右心室同时开始除极 但右心室除极结束先于左心室 室壁相等,虽左、右心室同时开始除极,但右心室除极结束先于左心室, 因此,右心室外膜面表现为一个小的向上波(反映右心室壁的除极波)与 一个深的向下波(反映为左心室的除极波)。在左心室外膜面的探查电极 下,则呈现一大的向上波(图3-4)。
第二节
心脏的除极与复极
心脏为近似一前后稍扁倒置的圆锥体,有构造复杂的心房 和心室。心室为 和心室 心室为一不规则的“ 不规则的 U U”形器官,当心脏激动时,心 形器官 当心脏激动时 心 房和心室(尤其是心室)内会发生极为复杂的电压变化,而构 成心电图的特有波形。 心脏除极时,其方向是从心内膜向心外膜,即正电荷由心 内膜向心外膜移动,因此面对心外膜的电极描出一向上的波, 面对心内膜的电极则描出一向下的波。 心脏复极和除极的方向不 致,从心外膜开始向心内膜进 心脏复极和除极的方向不一致,从心外膜开始向心内膜进 行,故面对心外膜的电极亦描出向上的波。因此,QRS波的 主波向上,T波亦向上,两者是一致的(见图3-3)。对复极 自心外膜开始有如下学说:
2013/3/27
第三讲 心电图产生的原理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陈清启
本章主要结合心脏电生理学、容积导电及心电向量 等方面的知识 阐述心电图产生的原理 等方面的知识,阐述心电图产生的原理。
1
2013/3/27
第一节
心肌细胞的除极和复极
一、心肌细胞的除极 (一)心肌细胞的极化状态和除极 前已述及,心 肌细胞在安静状态下,细胞膜外荷正电,细胞膜内 荷负电,即细胞膜外得到一定数量的带正电荷的阳 离子,细胞膜内则得到相同数量的带负电荷的阴离 子 因此 膜外的电位高于膜内的电位 在静息状 子。因此,膜外的电位高于膜内的电位。在静息状 态下心肌细胞始终保持着这种稳定的状态而不产生 电流,称为极化状态(polarizalion)(图3-1),此时 若将心肌细胞外的两端连导线至电流计,则指针不 动,为一条电平线。
表面无电位差,无电流产生,描出来的为一条水平直线。
心室极化状态时,在心电图上为T-Q段; 极化逆转在心电图上为QRS波段。心电图是在体表记录下来的,这与细
胞膜表面所测得的动作电位在除极上相似, 但由于心脏是由许多细胞组成的复合体,以及心脏结构的特殊性,故临 但由于心脏是由许多细胞组成的复合体 以及心脏结构的特殊性 故临 床心电图记录的是整个心脏所产生的综合电位变化,这同从单一心肌细 胞表面所测得的电位变化大不相同。 为了理解人体心电活动与临床心电图描记之间的关系,须讨论“心脏的 除极与复极”、“容积导电”和“心电综合向量”等概念。
7
2013/3/27
综合前述: ①在除极过程中,膜外形成电位差而产生电流,除极的前方为正,后方
为负 相当于心室除极产生的QRS波段; 为负,相当于心室除极产生的 波段
②在复极过程中,膜外形成电位差产生电流,复极的前方为负,后方为
正(和除极的方向相反),相当于心室复极产生的T波;
③除极以前,复极以后(波化状态),以及除极后至复极前(极化逆转),膜
9
2013/3/27
图3-4
左、右心室外膜面的除极 与复极波形
第三节
电偶学说及容积导电的概念
在心电图学中,通常用电偶学说来说明心肌细胞除极和复 极的情况 极的情况。 前已述及,电偶是由一对电源及电穴组成的。 心肌细胞一端的细胞膜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其极化电位 减少,当达到阈电位时,该处的细胞膜发生除极化,膜外荷 负电,而附近尚未除极的细胞膜外仍荷正电,于是两处之间 产生电位差,出现了电偶。 尚未除极的部位成为电源,已除极的部位成为电穴。尔后, 尚未除极的部位成为电源 已除极的部位成为电穴 尔后 电源部位由于接受电穴部位的动作电流,其极化电位逐渐减 少,当达到阈电位时,即发生除极作用,膜外荷负电而成为 电穴 ,附近尚未除极的细胞膜为电源,按上述程序除极逐渐 扩展,乃至心肌全部除极完毕。
当心肌细胞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该处细胞膜的电阻特性
便迅速发生改变,对Na Na+ 的通透性突然升高(快Na Na+ 通道开 放),而对K+ 通透性降低(K+ 通道关闭),瞬间膜外大量Na+ 迅速流入细胞内,使膜内的电位由-90mV突然升高至+20~ +30mV。这种由激动所产生的电位变化仅历时1~2ms,为 动作电位,即曲线中的“0”时相。当Na+ 内移到一定程度时, 受电位和离子浓度梯度的作用趋于稳定,此时细胞外的阴离 子与细胞内的阳离子又互相对立,再形成极化状态,但此时 与静止期不同,为递转极化状态。这一转变就是心肌细胞的 除极过程。
3
2013/3/27
(三)除极波的形成
心肌细胞在除极过程中的电位变化,可使用电流计记录 下来,所录得的曲线即称为除极波。 当心肌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因无电位变化,记录出一条电 位线;当心肌细胞除极向前进行时,如探查电极面向电源, 描出向上的曲线;如探查电极面向电穴,描出向下的波;如 探查电极置于细胞的中部,则当除极开始时探查电极面对电 源,受正电位的影响,描出向上的曲线图,除极过程继续进 行,当电源到达并刚好通过探查电极时,电极受正电位的影 响最大,此时曲线升至最高点(x),然后电源离开探查电极, 电穴到达并通过探查电极,电极受负电位影响,中位由最高 穴到 并 探 极 极受负 位影响 中位 最高 点突然降至“0”点或负电位,此时曲线骤然转折称为内部转 折,或本位曲折。尔后,电偶继续向前推进,电穴逐渐远离 探查电极,故受负性电位的影响亦逐渐减弱,于是曲线又逐 渐回升(图3-2)。最后,除极完毕,已无电位变化,电流曲 线回至等电位线。
10
2013/3/27
整个心肌细胞除极后,细胞外面的正电荷全部 去除,电偶亦随之消失。在心肌细胞的恢复或复极 过程中,首先除极的一端先复极,此时已复极的部 分细胞膜外荷正电,即处于正电位成为电源,尚未 复极的部分细胞膜外荷负电,即处于负电位,成为 电穴,又形成电偶。电流从电源流向电穴,复极以 与除极相同的方向进行,乃至复极完毕。综前所述, 心脏的除极和复极如一系列电偶向前移动 心脏的除极和复极如 系列电偶向前移动,除极时 除极时 电源在前,电穴在后,复极时电穴在前,电源在后。
1.除极过程电源在前,电穴在后;而复极过程是
电穴在前,电源在后。 电穴在前 电源在后 2.除极速度快,而复极速度慢,为除极过程的 2~7倍,故除极波起伏陡峭,波形高尖,复极波则 起伏迟缓,振幅较低,但二者面积相等。 3.除极波有内部转折,而复极波无内部转折, 从复极波形态上不能识别复极过程已到达探查电极 的部位。 4.复极过程与细胞的新陈代谢、生物化学改变等 有密切关系,且易受其影响而发生改变。在临床心 电图中,除极波正常而复极波已有明显改变者相当 多见。
6
2013/3/27
图3-3
心肌细胞的复极
(二)复极波的形成
用电流计可以将心肌细胞复极过程中的电位变化记录下来, 称为复极波。心肌细胞除极完毕,先开始除极的部位开始复 极,膜外为正电位,即电源。未复极的心肌细胞膜外为负电 位,即电穴。如探查电极面对电穴,则描出一向下的曲线。 复极继续向前进行,前面为负电位(电穴),后面为正电位(电 源),对着电穴的电极描出一向下的波。反之,如探查电极 面对电源,则描出一向上的波。如探查电极在心肌细胞的中 段,则形成负正双向波。由于复极进行较除极缓慢,因而描 出的曲线故为圆体。当复极完毕,细胞膜恢复到正电位,电 位差消失,曲线即回到等电位线。
2
2013/3/27
图3-1 心肌细胞的除极和复极
(二)心肌细胞除极作用的扩展
心肌细胞在静止状态时,细胞内外正负电荷沿细胞膜而对 立,保持于稳定与均衡的极化状态,互不交流,故不产生电 流。细胞膜外任何两点之间的电位都相等,无电位差。当心 肌细胞被激动而除极时,离子跨过细胞膜,引起细胞内外电 荷的交换,于是已除极部位膜外形成负电位,邻近未除极的 部位则形成正电位,两者之间存在着电位差,电流从未除极 的部位流向已除极的部位。已除极部位与未除极部位的交界 处形成的电位差似一对电偶,即电源(+)与电穴(-)。未除 极的部位为电源(+),已除极的部位为电穴(-)。电源部位 的正电荷通过电穴部位的细胞膜进入膜内,当其电位逐渐下 降至一定程度时,该处的细胞膜即开始除极,此时已除极的 部位与它前方的尚未除极的邻接部位相比又成为新的电穴 (-),尚未除极的邻接部位又成为新的电源(+),如此不断 扩展,直至整个心肌细胞完全除极。电偶的电源在前,电穴 在后,除极的方向就是电荷移动的方向。
8
2013/3/27
(一)压力学说
当心肌收缩时,心内膜的压力高于心外膜, 压力低的心外膜易于复极 但用吸引抽空电 压力低的心外膜易于复极。但用吸引抽空电 极作蛙的心脏试验,其结果相反。
(二)温度学说
认为心肌收缩的产生热量,较血液温度高1.5℃。心腔内由于血液的 流动,温度容易散失,而心外膜有脂肪组织包裹,影响了热量的放散, 所以心外膜里的温度高于心内膜面。由于温度对心肌代谢有影响,温度 高的心外膜面先行复极并向心内膜面进行,所以面对心外膜面的特制电 极描出一向上的T波。目前多认为用此学说解释较为妥当。
图3-2 心肌细胞的除极过程
4
2013/3/27
心脏是由许多心肌细胞构成的,根据心电向量的观念, 单极导联(胸导或肢导)并不单纯地反映电极下那部分心肌的 电力活动,而是反映整个心肌的电激动过程。因此,所谓 “类内部转折”或“类激动时间”并不代表电极下那一部分 心肌自心内膜到达心内膜的时间,故将此概念引用到心电图 上(称为“类内部转折”或“类激动时间”),并作为心电图 诊断的一项指标,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在实际应用中也是不 妥的。但是由于多年来临床心电图的应用,积累了大量的经 验,临床实践所测定的“室壁激动时间”的数据,对临床心 电图诊断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