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微博等新媒体应用的思考-浙大城院潘恩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微博等新媒体应用的思考

这两天的培训和学习,特别是小组讨论的互相分享,对微博等新媒体与本职工作的结合,有了一些粗浅的想法,具体如下:

一、微博等新媒体在具体工作的应用体现

1、行政工作手段的延伸。如通知的发布、学生活动的宣传报到等,但有一定局限性,如覆盖面有限。一定意义上说,微博等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和选择性,学生可以选择关注,也可以选择不关注,海量的关注里面,也不一定选择仔细浏览。

2、学生动态掌握的跟进。由于微博等十分个性化,展示学生在特定时段的思维特征、情感诉求、行为方式,有助于学生工作者了解学生动态,针对性的、预判性开展工作。但显然,这种广泛关注,所需的工作投入非常大,但对重点关注学生则非常有帮助。

3、思政引领阵地的拓展。微博等给学生工作者提供了新的载体和途径去开展思政引领工作。对校园现象的针砭、对学生的表扬和批评,以及个人情怀的抒发都可以在上面体现出较为鲜明的辅导员个体特点,同时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学生身边去。

二、微博等新媒体的工作角色与定位

微博等新媒体为学生工作者开启了全新的一个领域,去关注关心学生的成长,在此基础上还要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微博等新媒体与传统思政工作方法一样,其本质是工具、是手段,不是目的,如何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应用值得思考。

1、微博等新媒体的应用局限。

新媒体更强调互动,学生会基于自身的兴趣、判断,选择性的关注,因此有别于传统手段自上而下的灌输性,同时虚拟化导致师生角色定位的相对模糊性,故而不能简单化的作为日常工作手段的延伸,在时效性、到位率上有天然硬伤。

新媒体是天然的自媒体,意味着公共新媒体平台(包括学生工作者的工作/个人微博,以及以组织名义开设的微博等)必须有充实的内容、足够的亮点、持续的热点才能保有关注,进而促进互动。但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一线辅导员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中,投入精力实现平台的可持续性还面临很多困难。

2、微博等新媒体应用的建议:

1)鼓励学生工作者研究并应用微博等新媒体技术,主动适应时代的变革,保持学生工作的与时俱进,并能形成具有一定科学性的研究成果用于指导实际工作的开展。

2)百花齐放,立足实践,鼓励创新。微博等新媒体本身就在动态发展之中,微博与微信的此消彼长,就是一个证明。因此给学生工作者创造宽松环境,立足实践,开展各种形式的探索,而不是简单以一种形式或模式推广新媒体应用,造成资源的浪费。

3)重视传统工作手段与新媒体的结合。新媒体与传统工作手段并行不悖,点面结合,才能有的放矢。在网络化时代,我们可能更需要提供面对面的机会,将虚拟的沟通转化为真实的接触,直面网络化带来的问题,更好帮助学生成长。

4)指导学生组织有意识应用新媒体。基于工作实际,指导、鼓励学生组织有意识应用新媒体,从而占领思政教育高地是目前相对可行的一种方式。通过辅导员、指导教师的总体把关,同时发挥学生组织的能动性,既体现学生组织的权威性,又体现学生组织来自基层、服务同学的特性,努力做到为广大同学喜闻乐见,从而渗透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潘恩安

2013.10.9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