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研究摘要:在当今这个被各种流行音乐充斥的社会中,孩子对传统的中西方音乐的了解和体验越来越少,尤其是对一些传统民族音乐和古典音乐更是缺乏认识,“不喜欢”“记不住”“不会听”等问题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欣赏课上屡见不鲜。如何改善这种现象,逐步引导孩子爱听、会听,成为现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教学的重点之一。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手段
一直以来,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育环节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欣赏,可以培养孩子对音乐情感的感受和体验,锻炼他们的音乐鉴赏力和表现力,拓展他们的音乐视野。然而在如今这个被各种流行乐音充斥的社会中,那些传统的中西方民族音乐与孩子生活之间的距离很远,自然更别提认识和了解了,因此,在小学要想上好一节音乐欣赏课还是有很大难度的。
小学低年级学生基于他们的年龄特征,个性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位置,且其生活阅历较浅,情感体验较为薄弱单纯,无形抽象的音乐对于他们来说,确是难以理解的。作为教师,必须要抓住他们这一特征,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去认识和理解音乐,引导他们学会去听,去感受。在此,我仅归纳自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一些教学手段:
一、故事情境穿插,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送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让学生学会“听”之前,首先要激发他们想听、愿意去听的欲望,为此教师就要去了解他们的爱好,听故事就是其中一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乐曲的内容或背景资料,运用适当简练的语言进行情境的创设,将孩子带入一个个美丽的童话中。
在教授二年级下册“愉快的梦”这一单元时,由于是以欣赏为主,且都与“梦”有关,于是在教学设计时,教师把整个单元内容串联起来成为一个庞大的“梦之旅”,为学生提供了畅想的空间,里面的每一首乐曲都是故事里的一个情节。如:在欣赏作品《胡桃夹子》组曲中的两首乐曲时,教师先讲述了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前提,然后让学生听第一首作品《进行曲》,并提问:“听听这段音乐,你能想象出发生了什么事?”通过感受乐曲的情绪,让学生自己来编故事,这其实也是一个倾听和思考的过程,有的学生回答:“我觉得这段音乐表现了胡桃王国的士兵在和老鼠兵打仗”;有的学生说:“我觉得是胡桃王国的人在吹着号、打着鼓欢迎我们。”教师继续播放第二首作品《俄罗斯舞曲》,问:“这首乐曲又表现了什么场面?”学生答:“他们打胜仗了”“他们在庆祝”“他们在开心地跳舞”。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答案也是五花八门,整个过程中,
对于每一位学生的回答教师都给予了肯定的评价与赞扬,并没有硬性规定统一答案,既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也增强了自信心。当然,激趣的方式还有很多种,例如律动激趣,使用打击乐器激趣等,这些都非常符合低年级孩子好动的心理特征,也是小学音乐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手段。
二、运用声势和手势捕捉旋律,加强音乐记忆
孩子不喜欢“听”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他们“记不住”。音乐是抽象的,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那些冗长而且复杂的音乐听在耳朵里就像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基本上音乐结束,旋律也忘光了。遇到这样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尝试让他们捕捉乐曲的主题旋律。主题是乐曲的灵魂,记住了它,就相当于记住了乐曲的灵魂,其中较为典型的案例是一年级下册的《快乐的啰嗦》一课和二年级《梦幻曲》一课。
《梦幻曲》是一首非常宁静而优美的乐曲,音域跨度较大,旋律的线条起伏跌宕,但乐句的旋律走势却很相近。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提出要求:你能用手画出乐曲旋律起伏的线条吗?孩子们随即在教师的引导下用手指随着音乐的起伏而动,画出一根根相似的线条(如下图):
直观的线条弥补了音乐带来的抽象性问题,让孩子可以用形象的思维去记忆抽象的音乐。甚至有些孩子在画旋律线的过程中,还能发现一些规律特点,启迪了他们的思维。通过声势和手势的运用,
孩子在欣赏过程中不再是囫囵吞枣,只要音乐一响起,他们的记忆里就能跳出那些熟悉的旋律和线条。
三、运用指向性的问题,逐步培养系统的思维模式
针对“不会听”的这一问题,由于低年级的孩子刚开始进入系统的音乐学习中,对于音乐中的各个元素他们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概念,欣赏音乐时常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时就需要教师逐步提出一些具有指向性的问题进行引导,给他们提供切入点,这样他们就能在听的过程中慢慢学会寻找和分辨自己需要的答案,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思维模式。
如,教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妈妈的歌》时,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摇篮曲及其风格,教材编选了一首黎族民歌《摇篮曲》和一首舒伯特的《摇篮曲》。在欣赏前,教师并没有直接出示歌曲的名字,而是先提出问题:“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两首好听的歌曲,你们用心来听一听它们的情绪是安静柔和的还是欢快活泼的?”学生安静地听完之后,统一回答:“安静柔和”。教师再问:“你们能从歌曲的速度、节奏和声音等方面对这两首歌曲进行一下比较吗?”具体而细化的要求让学生在欣赏歌曲时更具有针对性,基础较弱的学生从单一方面入手,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从多方面考虑,最后得出答案:两首乐曲的速度慢、节奏松、声音连贯。“这么多的相同点,为什么会这样呢?两首歌曲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当学生开始产生疑惑时,教师揭示两首歌曲的名字——《摇篮曲》,
学生顿时就豁然开朗了,同时也归纳出了摇篮曲的特点。让学生通过问题的引导,慢慢学会去体会各个音乐元素的表现作用,这样由浅入深的思维模式对他们日后的音乐欣赏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从让孩子喜欢听,到能听能记,再到听懂,这看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深入课堂中确实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学情和不同的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和引导,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马克思说:“欣赏音乐,需要有辨别音律的耳朵,对于不辨音乐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正是打基础的时候,一个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而作为普通小学的音乐老师,所要做的就是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探索,培养我们的孩子拥有能辨别音律的耳朵。
参考文献:
[1]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
[2]窦艳霞.新课标下创新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中小学音乐教育,2009(14).
[3]曾芳.中小学音乐感受与鉴赏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汤庄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