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忧患意识探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对忧患持着一种积极的态度
•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提倡的这种忧患意 识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它使个人清楚地认 识到自己在时代所处的位置和肩负的责任, 同时合之以修齐治平、内圣外王的修养功 夫,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因此,孔子对 忧患持着一种积极的态度。忧患意识是一 种责任意识。
•
忧患意识是一种责任意识。“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述而》 • “中国人的忧患意识绝不是生于人生之苦罪,它的引 发是一个正面的道德意识,是德之不修,学之不 讲,是一种责任感。 ——《中国哲学的特质》牟宗三 • 忧患是一种“超前意识。 “人无远虑,必有近 忧” 。 ——《卫灵公》 • 忧患意识是发散性思维 。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 ‘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 已 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 孔子的忧患意识,无论从孝、道和对待忧患的态 度上,归根到底是对政治现实的忧虑。对于当时 礼崩乐坏的社会危机,孔子直接表明了志在恢复 周礼的态度,因为周礼是以“以德配天”、“敬 德保民”作为政治指导思想的。所以,孔子在对 以往文明反思基础上所表明的这种忧患意识,必 然是指向“以民为本”的。历代儒家沿袭了这一 思想,使它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上层建筑中打下 了深深地烙印,成为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 忧患意识探析
09哲学班中国哲学
孔子忧患意识探析
一、忧患词义疏通 二、《论语》忧患意识是儒家忧患意识的直接体现 (一)孔子作《系词》要旨 (二)首先是对父母之忧 (三)其次忧道 (四)再次,孔子对忧患持积极的态度 三、民本思想是孔子忧患意识产生的必然结果
• • 生 于 忧 患 , 死 于 安 《乐 孟。 子 》 ——
忧患意识是儒家民本思想产生的直接原因。
•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 八佾》
二、《论语》忧患意识是儒家忧患意识的直接体现
• • • •
(一)孔子作《系辞》要旨 (二)首先对父母之忧 (三)其次忧道 (四)再次,孔子对忧患持着一种积极的 态度
返 回
“《系辞》下传七至十二章,内容概括为‘《易》之为书’,
“人只有在克尔凯郭尔所说的‘恐惧’,海德格尔所说 的 ‘死亡’,萨特所说的‘呕吐’,以及雅斯贝尔斯所 说的临 界状态(如痛苦、罪恶、死亡)时,才能知道自己是 存在的。”[1]存在本身的存在方式便在于“不安”,因 为不安让人感到了空虚,孤独。
——[1]《哲学译丛》商务印书馆, 郭官义 张萍 孟庆时 译. 1982,(5)
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梁惠王下 》
• 《荀子· 哀公篇》:“君者,舟也;庶民者,水 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居安思危——唐 • 张载《西铭》中有“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并 • 且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 • 学,为万世开太平” •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王阳明心学
• 我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王朝更替比较频繁,视 民如草芥的暴君也不乏出现,但他们也只能在历 史上昙花一现,并不能阻碍社会的整体前进,在 社会前进中固然有很多复杂的因素,但儒家自孔 子始所倡导的忧患意识无疑在其中起到了积极的 推动作用。同时,我们也会看到,孔子代表的儒 家这种忧患意识是站在封建统治者立场上宣扬民 本思想的,目的还是为了封建统治,但这种以民 为本的文化底蕴对我们影响很深,值得我们学习。
• ——
之长 多太 艰息 。以 掩 涕 兮 , 《 哀 离 民 骚 生 》
•
• • 我 生 之 后 , 逢 此 百 《忧 诗。 经 》
——
一、忧患词义疏通 从字义上看忧患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忧,心动也”。即表 明 “忧”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活动状态,它和人们的情感、 情 绪是联系在一起的,常和“忧”组成的词组,多指居父 母 之丧的,有忧居(丁忧家居),忧服(因父母死而居忧 服丧),忧纪(忧父母丧之期)等;还有指忧患、祸患 的,如,《论语· 季氏》中“必为子孙忧”,《战国 策· 齐策 四》有“愦于忧”,还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乐 琴书 以消忧”等。
• “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 •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觚不觚,觚哉!觚哉!”《雍也》 程子曰:“觚而失去形制,则非觚也。举一器,而天下 之物莫不皆然。” 《四书集注》 •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 •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 吾忧也。”《述而》 •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 •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 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 也;不忧其贱,而忧道之不笃也”。《卫灵公》返回
——《孔学今义》张其昀
ຫໍສະໝຸດ Baidu
• • •
•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为政》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 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 知免夫!小子!” 《泰伯》 “曾子以其所保之全示门人,而言其所以保之之难如 此;至于将死,而后知其得免于毁伤也。” ——《四书集注》朱熹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 里仁》 返回
三、民本思想是孔子忧患意识产 生的必然结果
中国上古已有“天道”、“天命”的“天”之 观念, “天”是宇宙的最高主宰,是统治者实行统治 合 法性的理论依据。统治者在接受“天命”统治 人 民的过程中必须与人民达成一致,否则人民 的意见就会反馈到“上天”那里,给统治者以 惩 罚,所以就有要求统治者“以德配天”、“敬
“患”,许慎解释为:“患,忧也”。 “患”在 《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两种意思,一 种意思与忧相同,一种指灾难、祸患等。 《孟子· 告子下》载“无敌国外患”和 《资治通鉴》中“为操后患”等。
忧患是人的一种情绪,对偶然性不可预 料的伤害或不利因素的担忧,对不可知道 的情况依据经验而作出的一种预测,对国 家的安危和对生命生死存亡的忧虑,对爱 人的疼爱等,这种情绪由心而发,是很痛 苦,很烦躁的。
在这里,我们不能断言孔子对忧患的体认 和存在主义的观点等同,或许根本就不是同一 个序列里面的内容,但至少可以肯定的说,由 孔子创立的儒家和儒学在其内容所涉及的政治 层面上,突出了“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 要 性,使“以民为本”的思想走向了政治生活的 中心 。
•
“所谓忧患精神,不是指人们陷入困境时的忧 患心情,而是指人处于忧患境遇时,对人性 的伟大与尊严以及人之所以为人的存在意义与 价值的深刻体验,并力争通过人自身的生命力 量超越忧患境遇,达到真善美高度和合的文化 心态。” 《宋明理学研究》张立文
•
• • •
•
所以 阐明文王作《易》之要旨。 其第七章云:‘《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 者其 有 忧患乎?’ 其第八章云:‘《易》之为书也,明于忧患与故’, 其第十一章云:‘《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 文王与纣王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 其第十二章云:‘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 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
孟子的民本思想引用《尚书》“天视自我民 视,天听自我民听”为论据。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周易· 系辞下》
“未知生,焉知死?”“不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
“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静; 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心以体全,亦 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礼记·缁衣篇》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及“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