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都市圈发展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济南为核心发展区的济南都市圈正在酝酿发展形成,未来10年内它将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今天,山东省建设厅对外发布《济南都市圈规划》,详细描绘了济南都市圈的发展目标定位、区域产业发展布局、重大行动计划等。
据悉,济南都市圈地域范围包括济南、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7个城市,今后这一区域作为一个发展整体,将通过各城市协作分工,加速济南的城市空间膨胀,更好地让济南辐射带动周边6个城市错位发展、配套合作,做大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
济南都市圈地域范围总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人口3219.4万人,2006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7800亿元,分别占全省的33.4%、34.6%和35.7%。
济南都市圈区位优越,东北临渤海,北接京津冀地区,东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紧密相连,西与中原城市群遥相呼应,不仅是山东半岛城市群与我国广大腹地的衔接地区,也是连接京津冀与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圈的重要地域。
济南都市圈交通发达,京沪、京九铁路和京福、京沪高速公路纵贯南北,胶济、济邯铁路和济青、济聊馆高速公路连通东西,济南与其他6个城市都有高速公路连接,再加上密集的国道、省道等交通干线,济南都市圈已基本形成“一小时经济圈”。
济南都市圈的总体定位是:以都市圈产业及城镇现状优势为基础,继续扩大城镇及产业发展规模,建设综合化基础设施网络,强化内部联系,扩大对外开放,集约利用各种自然人文资源,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在“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多主体协调、政策保障”的运作机制下,把济南都市圈建设成为孕育齐鲁、开放创新的文化型都市圈,生态宜居的环境友好型都市圈,环渤海经济发达地区联结长江三角洲、面向中原腹地的枢纽型都市圈,依托山东半岛城市群辐射黄河中下游的强势龙头和环渤海地区南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心。
山东省政府日前已经正式批复同意实施济南都市圈规划,省建设厅也将到相关城市展示济南都市圈规划,让更多的人了解济南都市圈规划、遵守济南都市圈规划、支持济南都市圈规划实施。
济南都市圈依据发展目标和总体定位,确定了六个发展总体战略,即依托山东半岛城市群、融入环渤海、面向国际的开放化联合竞争战略,以都市圈功能一体化为核心的空间优化战略,大中城市与县域并举的城市化协调发展战略,延伸产业链条、强化区域整合与集群式发展的产业提升战略,严格保障生态安全格局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总量控制下统筹协调与集约化的资源持续利用战略。
根据这些总体战略,济南都市圈将发展目标直指未来十年我国东部沿海新的经济增长极。
推进全省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国内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跨省域城市群持续发展,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等省域内城市群也蓬勃发展,他们都在争当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编制《济南都市圈规划》、加快济南都市圈发展是省委、省政府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从统筹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大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深化完善和实施《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优化山东城镇布局和经济发展空间结构的必要措施,是促进济南都市圈资源整合,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推进山东快速走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必将带动我省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对于加快我省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利于我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加快济南都市圈发展,促进中部加速崛起、西部跨越式赶上,是推进全省区域经济社会协调有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是能够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通过区域内协作与分工,济南城市空间加速膨胀,产业结构优化,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对周边区域辐射带动作用。
周边6个城市通过错位发展、配套合作,可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做大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
三是支撑山东半岛城市群崛起。
通过发挥济南都市圈在能源、矿产、交通、区位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加快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济南都市圈通过加强与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的联系,可拓展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腹地范围。
四是强化区域经济的对外辐射力。
通过协调7个城市发展、整合区域资源、优化区域发展条件,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提高,基础设施实现共享,产业优势互补,人口、资金、物资、技术、信息加速交流与集聚,对外辐射能力增强。
五是顺应区域发展新趋势,提高我省在国内的整体地位。
济南都市圈发展将充分利用环渤海经济圈被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布局、天津滨海新区被批准为国家级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京沪高速铁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建设的顺利实施等有利条件和环境,密切我省与京津、上海等地区的交流,提升山东在全国区域的整体地位。
三年后进入一体化发展阶段
济南都市圈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2006-2010年为济南都市圈雏形阶段向成长阶段转型的过渡阶段,主要完善济南都市圈的综合交通设施网络,逐步建立起济南都市圈的整体运作和协调机制,将都市圈建设成为核心金融城市及区域管理服务功能强大、都市区制造业发达、都市圈各级城镇规模及竞争力明显增强、区域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综合基础设施网络完善、都市圈协调机制基本建立、具有一体化倾向的城镇密集区域。
2010-2020年为济南都市圈一体化发展阶段,通过以济南都市区为核心的都市圈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一体化,将都市圈建成功能一体化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财富相对均衡、地区生态与资源环境互为协调、人文氛围浓郁、经济实力强大的网络化城镇密集区域和环渤海地区基础产业与制造业基地。
2020-2050年为济南都市圈发展成熟阶段,通过强化与山东半岛城市群、京津冀等区域的社会经济协作,将济南都市圈建成高度和谐并一体化发展的、具有强大区域竞争力的城镇密集区域,成为环渤海都市连绵带中的重要区域单元。
五大类产业七城市合理分工
济南都市圈规划重点发展五大类产业集聚引导区,即依托有关城市、县城和风景名胜区,发展城市服务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先进加工制造业、重型装备制造业、旅游产业,形成29个产业集聚区,通过五大类产业的专业化集聚发展,突出济南都市圈区域特色,提升济南都市圈现代化制造业和服务业规模档次,构建济南都市圈的对外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提升济南都市圈参与环渤海产业竞争合作能力。
济南都市圈未来产业发展以7个城市的比较优势为基础,实行合理的区域分工。
济南将积极发展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交通装备、电子信息、冶金钢铁、石化化纤、机械装备、食品药品等六大产业,形成以金融、现代商贸、物流、科教、信息、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中心。
淄博将重点发展化工、医药、新材料、机电、纺织服装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并向下游深加工方向拓展。
泰安将积极发展汽车、能源、电器电缆、精细化工、生物工程、非金属材料、食品等产业,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充分利用泰山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莱芜将积极发展钢铁产业、轻纺产业和新材料等三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山区生态旅游,逐步与济南和淄博的旅游资源相衔接,发挥农产品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聊城将积极发展能源电力、有色金属、交通运输装备、纺织服装、化工及医药等产业,发挥农业发达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
德州将积极发展新能源、机械装备制造、化工医药、纺织服装、食品和生物工程等优势产业,积极寻求与济南、京津等地产业的对接。
滨州将积极发展纺织、化工、交通运输机械及零部件、食品等四大优势产业,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积极寻求与河北、天津等地的对接。
圈内县域发展瞄准工业和旅游
济南都市圈县域发展将立足于各自拥有的比较优势,围绕农产品深加工、本地特色资源开发和为城市工业配套,积极吸纳都市圈内各中心城市工业企业的转换转移,充分发挥各县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工业结构,提高县域工业的产业层次,增强县域工业竞争力,实施工业强县,深入开发生态农业观光和其他依托于各县优势旅游资源的自然、文化观光休闲旅游业,实施旅游强县。
济南都市圈县域工业经济和旅游经济发展将突出资源特色,并与都市圈城市和区域经济布局相适应,调整各县域经济和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围绕“一县一基地”的建设,加速济南都市圈县域特色经济向基地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位于济南都市圈的我市行政区域内各县(市)发展规划也已经明确。
章丘市规划发展成为重型汽车制造业基地,主要发展汽车制造及零部件、机械设备制造、电子通信设备制造、汽车电子、农副产品加工和旅游业。
平阴县规划建成济西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主要依托西部高校科技园形成的研发优势,主要发展生物医药工程、电子及自动化设备、精细化工、建材、食品、物流、旅游业。
济阳县规划发展成为济北电子设备制造业基地,主要发展电子电器设备制造、汽车零部件、机械设备制造、煤化工、能源、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和物流。
商河县规划发展成为温泉度假和轻纺工业基地,主要发展纺织服装、化工、造纸、材料、农副产品加工和旅游业。
经十路成济南中部产业发展主轴
按照济南都市圈规划,济南已建区将着力构建两大城市产业发展功能区。
一是中部产业优化发展区,以经十路为发展主轴,主要集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型农业。
该区自东向西规划建设三大产业发展区,分别为东部产业发展区、老城区产业发展区和西部产业发展区。
东部产业发展区依托于高新技术开发区、临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明水开发区和骨干企业园,由二环东路向东延伸连接章丘,建设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现代制造业为重点的制造业中心地带。
老城区产业发展区
位于二环路以内,集中发展各类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金融保险、商品流通、邮政电信、信息咨询、文化体育等各类城市服务业,强化中心区的综合服务功能,打造中心商业区以及文化、娱乐、餐饮、民俗特色专业街和片区,除保留一些适合城市消费特点、占地小、污染低、能耗少的都市型工业和少部分清洁型高新技术企业外,对污染重、能耗高、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少的不适宜在老城区发展的工业企业实施有计划外迁。
西部产业发展区由二环西路向西延伸连接平阴,重点建设为机械装备制造业、都市型农业、农副产品深加工和高教产业等集聚区,京沪高铁西客站周边地区也将纳入这个发展规划。
二是北部产业重点发展区,包括济阳、商河及天桥区黄河北的两个乡镇,依托于跨河基础设施的建设,尽快实施北跨战略,以北部新城区为北跨的副中心,沿轴重点发展能源、化工、轻纺、造纸及物流、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等。
打造黄河中下游中央商务区
根据济南都市圈规划发展需要,有关部门确定十个重大关键项目,即推进济南CBD(中央商务区)建设、实施济南北跨、建设济南西部高校科技园、打造鲁西北门户城市带、实施“引岱入济”、培植五大产业基地、构筑出海通道、打通济西通道、建设城际交通网络、弘扬齐鲁文化。
济南CBD建设将定位于区域CBD,强化济南作为省会城市的金融、科技、文化等服务业的发展优势,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成为全省生产管理、营销和服务网络的中心,尽力将服务触角延伸到中原、冀南地区,打造黄河中下游和环渤海南翼的中央商务区。
推进济南北跨将加快建设多条跨黄河大桥、河底隧道和跨河轨道交通线,建设北部城区与济南机场的快速连接线,推动济阳、商河快步发展,构建完善的城镇体系。
济南西部高校科技园将依托济南、聊城、泰安等地的高教资源,制定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为科技人才留在都市圈内任何城市提供优惠条件,同时发展商业、文化、中高档居住、休闲娱乐服务业等。
鲁西北门户城市带将引导扶持滨州、德州、聊城、沾化、无棣、惠民、阳信、乐陵、宁津、商河、临邑、陵县、平原、武城、夏津、临清等地区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打通滨州、德州向北联系京津的快速干道,引导鲁西北地区与京津建立紧密的产业联系与合作。
“引岱入济”计划建设济南与泰安间的城际交通线路,建设泰安东部直接通往济南机场的快速通道,使两市在公共交通、旅游线路等方面实现一体化,做到“济泰同城”,建设济南大都市环城游憩带。
构筑出海通道项目计划再打通除胶济线外的一条莱芜至日照港的出海运输铁路线,方便大宗物资进出口运输,加快建设莱芜物流园区,加快建设万吨级滨州港。
打通济西通道项目将依托济南经菏泽到郑州的高速公路,在平阴建设物流园,推动鲁豫两省省会城市间的经济联络。
建设城际交通网络将以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为基础,适时建设城际轨道交通,加速济南都市圈内各城市间的日常通勤交流。
弘扬齐鲁文化项目将以文化旅游业为先导,整合7城市代表性的文化资源,联合打造系列文化活动产品,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一小时都市圈”将成现实
济南都市圈将有效配置交通基础设施,提高都市圈内主要城市间的交通可达性,增强网络运输能力,实现公路交通高速化、铁路交通网络化、航空交通综合化、海港运输专业化,达到以济南为中心在1个小时内到达都市圈各主要城市的目标。
公路交通高速化主要通过高等级公路连接都市圈内的主要城镇,优先提高济南、德州、聊城、滨州等地的高速公路网密度,发挥高等级公路的带动效应,形成开放式的公路干线网络。
铁路交通网络化即以京沪、京九等国家铁路动脉和规划中的铁路网为主要支撑,促进都市圈内终端线路与区域性主干铁路网的连接,为重要物流方向打通铁路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