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名家思想整理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名家思想简述

春秋战国逻辑学发展大略与名家的产生和发展与惠施、公孙龙和邹衍、宋钘、尹文及后期墨家的名辨思想对名家的批判与对先秦逻辑学的总结大体是一致的。

(一)名家产生的渊源与流派

三晋不仅是法家产生的基地,也是名家诞生的地方,名实问题的争论从孔子的“正名”就开始了,墨家也有名实的辩论。而名家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与晋国成文法的公布有一定关系。成文法公布之后,社会上出现了类似律师一类人,他们根据法律条文进行辩护,称“刑名之家”。(《战国策》卷十九苏秦语)由于这些学者专门从事名词概念的探讨,因此称他们为“辩者”。汉代学者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则称他们称为“名家”。春秋后期郑国的邓析,就是这类人物的代表。春秋末期以来的名辩思潮,发展到战国中期,由于激烈的社会变革,使旧有的概念不能反映新事物的内容,而新出现的概念还需要社会的公认。这种名实不符的现象,在当时的社会上十分普遍,急需解决。适应这种社会需要,在三晋便出现专门研究“名实”问题的学派——名家。他们的代表人物是惠施和公孙龙。惠施虽然是宋人,但其主要活动在魏国,任魏相十余年。公孙龙是赵人,主要活动在赵国,为平原君门客。三晋名家的产生,在政治上是要维护新兴地主阶级进行变法改革的成果,即为新的封建秩序正名。这从惠施与公孙龙的政治活动中都说明了这个问题。而公孙龙的思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了稷下名家倪说的影响,在稷下学宫与百家争鸣的高潮中有相当的地位。而战国末的后期墨家的名辩思想,则是总结了从孔子、墨子、邓析到惠施、公孙龙的名辩思想,成为先秦名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们着重于名词概念的辨析。对我国古代逻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他们在自然科学上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特别是惠施和后期墨家。惠施和公孙龙代表了名家的“合同异”和“离坚白’两大派,而后期墨家则对这两大派进行了批判性的总结。(二)惠施的思想

1、惠施的生平

惠施(约公元前370~前318年),宋人。他与庄子是朋友,但思想各异,先庄子而死。惠施任魏相十余年,曾在魏国“定法”,“民人皆善之”。(《吕氏春秋》卷十八《淫辞》)在齐、魏马陵之战魏国失败以后,惠施使魏臣服于齐,并在徐州互相称王,史称“徐州相王”。又设计联合楚国,使其出兵“大败齐于徐州”。(《战国策》卷二十三《魏策二》)惠施还是“合纵”抗秦的组织者之一,曾遭到“连横”政策的主张者张仪的诽谤,被逐出魏国而到了楚国,楚王又把他送到宋国。以后,惠施又回到魏国,代表魏国出使楚、赵等国。(《战国策》卷十六《楚策三》)《吕氏春秋·爱类》还记载,惠施主张“去尊”。《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他主张“偃兵”。

2惠施的思想

《庄子·天下》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是说他知识渊博,书也很多。有个名叫黄镣的人问惠施“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他不假思索,随口回答,说得头头是道,可惜他的著作早已失传,否则当是最有价值的科学遗产。《庄子》保存了惠施的“历物十事”,(《庄子集释》卷十下《天下》)即分析物理的10个命题。《荀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等书也保存了一些惠施著作的片断。我们分析惠施的思想,主要是根据《庄子·天下》的“历物十事”。

惠施的“历物十事”贯穿着“合同异”的思想,他是名家“合同异”派的代表人物。他说:“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这里是指事物本身的同一与差别的相对性。“大同”和“小同”有差异,这就叫“小同异”;万物都相同又都不同,这就叫“大同异”。什么是“大同”呢?比如马,凡是属于马这一类动物都包括在内,这就是“大同”。其中黑马、白马、大马、小马等等又有差别,这叫着“小同”。马这个大类概念与黑马、白马这些小类的概念有差别。如果从相同的方面看,这些都是马。由此可以推知,

万物都有相同的一面。如果从不同的方面看,这些马又都有差异。由此可以推知,万物都有不同的一面。惠施对事物的统一和差别的相互关系,有一定的认识。他认为事物都有相同之处,同时又有差别。事物的相同和差别是相对的,它们同处于统一体之中。然而惠施特别强调事物的差别是相对的,相同才是绝对的,所以他得出“万物毕同”的结论。这样就把相同的事物和不同的事物都抽象地统一起来。他更进一步推论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结论。《吕氏春秋》说“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吕氏春秋》卷十三卷《有始》)这是对惠施“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解释。这已与庄子的“万物皆一也”(《庄子集释》卷二中《德充符》)很接近了。但是,惠施的思想与庄子的相对主义还不能等同。庄子的相对主义否认事物之间有质的差别,实际上是否定了事物的客观存在。惠施并没有完全走入这样的主观主义。

惠施对“大同异”、“小同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分析,看到了其间的变异,只有这样分析,才能如实反映客观事物。而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又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缺一不可。因此,主张“合同异”的惠施,也不可能绝对不讲“离”。同样道理,主张“离坚白”的公孙龙也不可能绝对不讲“合”。不过,惠施虽然讲“离”,但最终还是讲“合”,而公孙龙虽然讲“合”,但最终还是讲“离”。由此可见,惠施着重在概念外延的扩大。而公孙龙则着重在内涵的分离。这样看来,“合同异”、“离坚白”两派的名称还是符合惠施、公孙龙思想实际的。

惠施的“历物十事”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世界。他善于对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作出哲学的概括。在“名”、“实”关系上,他是从现实存在出发的,承认“实”是第一性的,而“名”是“实”的反映,是第二性的。他和公孙龙的诡辨有所区别的。关于惠施的“历物十事”的其它命题,这里暂不涉及。

(三)稷下名家儿说、田巴的思想

稷下学宫中喜欢辩论的人很多,“百家争鸣”的气氛很浓。刘向说:“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史记》卷四十六《史记集解·田敬仲完世家》引刘向《别录》。)这是说稷下先生们在稷下有定期的聚会,以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相互辩论。稷下学宫确为“百家争鸣”创造了条件。在这儿名辩思潮得以充分发展,除名家外,其他各家也都参与了名辩活动。孟子人称“好辩”,邹衍人称“谈天衍”,田骈“号天口骈”,(《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班固自注。)从外号可见他们善辩。稷下名家主要有儿说、田巴。

1·儿说的生平与思想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说,宋人,善辩者也,持白马非马也,服齐稷下之辩者。”由此可见,儿说是宋国人,他很善于辩论,使稷下之辩者都为之折服。而且他是“白马非马”论的倡导者,但这种诡辩论不解决实际问题。同篇又记载:“乘白马而过关,则顾白马之赋。故籍之虚辞,则能胜一国;按实考形,不能谩一人。”儿说虽然能辩白马不是马,并能说得众人口服,但是他骑白马过关,守关者仍然按骑马过关的规定,要他交纳税金,他也不得不交纳。诡辩在事实面前被揭穿了。

《吕氏春秋·君守》记载,儿说的弟子为宋元王解“闭”(解疙瘩)的故事,《淮南子》高诱注还说,“儿说,宋大夫也”。(《韩非子》卷十一《外储说左上》。)郭沫若认为宋元王即宋王偃。(《韩非子》卷十一《外储说左上》。)由此推知,儿说当在齐威王,宣王时人,其时代早于公孙龙。因此,儿说当是白马非马论的创始者。公孙龙的学说是受到了稷下名家的影响,可见稷下名家在战国名家中的贡献。

2·田巴的生平与思想

稷下名家还有田巴。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鲁仲连子》说:“齐辩士田巴,服狙丘,议稷下,毁五帝,罪三王,服五伯,离坚白,合同异,一日服千人。”(《史记》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注引《史记正义》。)由此可见,田巴是稷下先生,对名家的“离坚白、合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