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阅读学习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小学数学的阅读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充分调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实现所有学生的诸方面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如何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根本途径在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范围相当广阔的概念。它不仅涉及学习活动的诸多方面,而且存在于学习进程中的各个环节。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法各具特点和作用,它们组成一个复杂的体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主要通过书本知识间接地认识世界,因此,在众多学习方法中,阅读学习方法仍是必须掌握的基本学习方法。尤其是小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和贯穿阅读方法,首先有利于克服学习中的依赖性、增强独立性、提高自学能力,体现终身教育的要求;其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促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进行数学阅读时,要注意什么呢?
一、训练有效的阅读方法
1.咬文嚼字法
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由于其自身特点的要求往往具有更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同时,也由于小学生受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等的限制,对一些抽象概念无法理解,这时可以让学生“逐字逐句读概念,咬文嚼字想概念”,然后再在学生自学理解的基础上,加上教师相机的演示和指导,使
他们对概念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如,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学生阅读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他们进行推敲:(1)结论中的“同时”是什么含义?删除“同时”结论还成立吗?(2)为什么要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如果同时乘以或除以不相同的数会怎样?进而引出,“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是否变化?”(3)零为什么要除外?这样紧扣结论,细琢磨、深推敲,不仅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学生心中的“为什么”,而且也使学生领悟了蕴含其中的阅读方法。
2.融会贯通法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新旧知识之间总保持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阅读学习时,善于从一般原理的高度去认识新知识,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把握新材料,融会贯通地深入思考,才能避免片言只语的肤浅印象,减少思维的盲目性,真正理解教材所包含的严密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理解的层次,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并促使学习方法从单向平面化向多元立体化转变。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材在出示例题“计算1/2+1/3”后,有一段启发性文字:它们的分母不同,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要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才能计算。学生阅读后,对“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的实质含义并不理解。为此,引导学生联系已学过的整、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思考:整数的加减法中“数位对齐”是什么含义?小数加减法中“小数点对齐”
的含义又是什么?从而,使他们认识到“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的实质都是指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这与教材中所提示的内容在算理上是一致的。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复合投影片,把“1/2”与“1/3”直接合在一起,其结果不能直接看出用哪个分数来表示,验证上述推理。像这样融会贯通的阅读思考,不仅能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而且增强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纲挈领法
就是把一组学习材料划分成若干个小单元,并通过简约化的编码形式,进行梳理和归类,归纳出数学知识的基本规则、原理等,使知识整体的层次和结构一目了然,既深化理解又便于记忆。指导时,应从整体阅读、句段分析、简缩概括等环节入手,着重引导学生有序、准确地获得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并把获得的意义用恰当的语言概括地表达出来,即弄清“讲的是什么?怎样讲的?”如:“十进制计数法”一节。教材通过对计数单位、相邻计数单位的进率,记数的符号——阿拉伯数字、数位、数位顺序及数的分级等知识的具体阐述,明确了“十进制计数法”的内容。首先要求学生通读这些文字,使之对材料所表达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知。接着讨论这部分内容是分几层来表达的,引导学生按计数单位和进率、数位和数位顺序、数的分级的顺序将教材分层理解。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每一层的内容。这样,通过阅读并伴随一系列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学生对“十进制计数法”便有了较为全面、
准确的理解。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学习方法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自主学习。因此大多数情况下的阅读学习应该是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事实上,只有当学生真正确立起一种超越兴趣的阅读观,基于学习的不同需要而主动阅读时,阅读学习方法的优越性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指导阅读方法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表明,只有当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阅读学习的能力才能产生质的飞跃。为此,教师在实践中,应抓住以下几点进行培养。
1.课前预习阅读
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课前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获取新知的能力,学生带着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听课,也必定会增强听课的效果。课前预习离不开阅读,为提高预习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要明确预习的范围和要求。若有必要,还要设计相应的与旧知联系的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或与新知相关的有趣
味性的练习题,促使学生主动预习。新授课前,还应检查预习的情况。如,“一个数除以小数”。可提出如下预习要求:认真阅读教材上的内容,初步弄清一个数除以小数是怎样计算的?同时提出思考题:①除数、被除数怎样变化时,商不变?②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③如果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少,怎么办?上课时,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彼此交换对这些问
题的认识,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便能完全理解预习的内容,而且积极主动,兴趣盎然,
2.课后温习阅读
课后温习也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及时的课后温习,不仅能巩固新知、强化记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而且能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反思,客观地自身归因,提高学习的质量。正确的课后温习方法,应该是回忆、解题与阅读思考的有机结合。那种只解题、不读书的课后温习对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良好学习的习惯是极其有害的。因此教师要明确提出课后温习的阅读要求,并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使学生在温习阅读后有强烈的收获体验。如:学会了什么知识?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掌握新知识的关键是什么?难点在哪里?新旧知识有何联系?还有哪些疑问?等等。
在课堂教学中,适合阅读学习的内容和环节还有很多,上述几点只不过是基于经验的一些肤浅的归纳。如何进一步发挥阅读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构建一个既体现现代教学思想,又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素质的基本教学模式,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