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生态美学的发展历程
14级文艺学14050101007 罗晓艳
一、生态美学的学科定位
1、产生背景:全球性生态危机与文化变迁背景下生态批评理论的勃兴。
生态批评和生态美学之所以成为新世纪中国文论转型中的热点话题和研究领域, 与全球化时代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以及科技经济发展等消费意识形态所造成的精神生态危机密切相关, 生态批评和生态美学“因其研究的对象和关注的主要理论问题与现实中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紧密地保持着同步关系, 因此可以说, 介入性、反思性、批判性是新世纪以来生态批评和生态美学发展建构过程中逐渐体现出来的一种越来越明晰的思想和学术品格, 因而业已成为当前文学理论和美学研究以及文化批评中的一个极其重大的理论热点和前沿问题, 为近十年来的文艺学和美学研究, 提供了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
2、生态美学的定义:生态美学是“从生态哲学的视野、生态科学的原理、生态伦理学的情怀和自然美学的方法研究人与自然、社会、艺术的审美关系,强调生克互济、形神和谐的整体美。
”(此定义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 这种新的美学理论形态着重以一种新的审美高度,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文化间的审美关系。
二、我国生态美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生态美学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1994 年前后,伴随着生态批评的发展,中国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美学观念:“生态美学”。
时至今日已成为一门新的学派———“生态美学派”。
纵观中国生态美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20 世纪90年代: 孕育阶段
在汉语学界,公认最早使用“生态美学”这个词的是台湾学者杨英风,他在1991 年初的《建筑学报》上发表了《从中国生态美学瞻望中国建筑的未来》一文,这是国内第一篇比较完整系统的有关生态美学的文章1994 年,一篇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文章出现在美学界的视野之下,即李欣复教授发表的《论生态美学》一文,文中论述了生态美学的产生、基本原则和发展前景,并提出了“生态平衡是最高价值的美”“自然万物的和谐协调发展”“建设新的生态文明视野”等三大美学观念。
同年涉及生态美学的文章还有陈清硕的《生态美学的意义和作用》、佘正荣的《关于生态美学的哲学思考》。
1999 年10月,海南作家协会主办了“生态与文学”国际研讨会,这是我国第一个生态文学方面的国际研会。
同年,北大学者鲁枢元教授创办《精神生态通迅》,作为我国生态文学研究的阵地影响至今。
以上学术成果可视为中国生态美学研究的萌芽。
这时的生态美学研究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处于草创阶段,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2.2000年-2006年: 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生态美学在经历了90 年代的萌芽、草创阶段之后,在21 世纪进入了学理的探索、丰富和深化阶段。
理论上的建设和争鸣极大地推动了生态美学的学科发展,并使得新世纪的中国生态美学研究初具规模。
2001年10月,由中华美学会、全国青年美学研究会、陕西师范大学环境发展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研究所共同主办的“首届全国生态美学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市召开。
紧接着2003 年、2004 年分别在贵阳、南宁召开了第二届、第三届“全国生态美学学术研讨会”。
2005 年8月,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在青岛主办了“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学术研讨会。
至此,越来越多关于生态美学的学术会议如期召开,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了生态美学研究的队伍。
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们相互交流,表达了生态批评的多种声音,这表明生态美学已逐渐成为中国美学界的主流思潮之一。
此时期,生态美学快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出版并发表了一系列的生态美学方面的专著和论文。
徐恒2000 年出版的《生态美学》一书是中国第一部生态美学专著,它不仅自成体系而且相当完备,标志着中国的生态美学研究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书中提出,“生态美学是以现代生态观念对美学理论的完美和拓展。
它克服了传统美学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强调了审美主体的参与性和主体对生态环境的依存关系。
……它既是以生态价值观为取向对审美现象的规律的再认识,又是以人的生态和生态系统为对象的美学研究。
”这种对生态美学的基本学科定位对其后的生态美学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
同年曾永成出版了《文艺的绿色之思; 文艺生态学引论》,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为指导和主线,对文艺审美活动的生态性、文艺生态思维的观念、文艺审美活动的生态功能、文艺活动与生态问题等诸多层面展开了论述。
而后袁鼎生通过一系列专著如2002 年《审美生态学》、2005 年《生态视野中的比较美学》、2007 年《生态艺术哲学》逐步呈现了自己的“审美生态”观,论述了“生态
审美场”“生态美”“生态审美效应”“生态美育”等一系列有关生态审美的问题。
此后众多学者纷纷发表专著或论文,从不同角度不同视野对生态美学进行阐述。
如王诺的《欧美生态文学》、王立等主编的《生态美学视野中的中外文学作品》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对中外文学作品进行了独特的研究;此外邓绍秋的《道禅生态美学智慧》、岳友熙的《生态环境美学》、章海荣编著的《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分别对禅宗、环境、伦理等领域进行了生态美学维度的研究。
此时的中国生态美学研究无论是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拓展和深化。
3.2007 年-至今: 从边缘到主流。
2007 年10 月,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论断,同时对“生态文明”的内涵进行了阐释。
这一论断对我国生态美学理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生态美学研究开始由边缘走向主流。
在此契机下,2007 年11 月,第四届全国生态美学学术研讨会在中南民族大学召开。
会议围绕生态多元观及生态美学的学科建构、生态文学艺术创作及其美学特征、生态保护与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文化资源利用三大问题进行讨论,并指出生态美学不仅是一个学术话题,而且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体现了时代的要求。
同年12 月,曾繁仁结集出版了近年来的美学论文集《转型时期的中国美学》,中华美学学会会长汝信教授在《序》中指出: “我以为生态美学的提出是我国学术界首创,正好填补了生态研究的一个空白,无论是在理论上或是在实践上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这一时期出版的著作还有张晓光的《生态美学视野下的现代文本》,周膺、吴晶的《生态城市美学》,盖光的《文艺生态审美论》,刘彦顺的《生态美学读本》,南木子的《回乡之路—寻皈
审美生存的家园意境》等,学术论文更是不胜枚举。
曾繁仁先生的另一著作《生态美学导论》则代表了当前中国生态美学界的最新思想。
在本书中,作者从经济社会背景、哲学文化背景和文学艺术背景入手,对整个中国的生态美学建设作出了展望,从而呈现了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整个架构。
该书是对中国生态美学的系统总结,在中国生态美学发展近20 年的历史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为今后的生态美学研究开拓出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
至此,中国的生态美学走向了成熟时期。
三、生态美学的审美原则
生态美学作为一种崭新的审美视角,有着其自身独特的审美原则,学者们对此纷纷发表论述,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
1.整体性原则。
曾繁仁教授明确提出: “生态美学从美学学科的发展来说最重要的突破,也可以说最重要的意义和贡献就在于它的产生标志着从人类中心过渡到生态整体、从工具理性世界观过渡到生态世界观,在方法论上则是从主客二分过渡到有机整体。
这可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意味着一个旧的美学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的美学时代的开始。
”生态美学以人和自然间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出发点,旁及到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与人的审美关系,将生命视为人与自然万物共有的属性,从生命间的普遍系来看待生命,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人与自然亲和性、同一性,超越了传统的主体性美学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
无论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齐一”,还是当代的“和谐共生”,都是整体性原则的体现。
2.实践性原则。
学界普遍认为,生态美学的产生是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危机发展的结果,是客观现实生活世界对审美的必然要求,因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与传统美学不同,生态美学不仅仅注重形而上的理论思辨,更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如何使实现“审美地生存”。
生态美学扎根于美学研究的丰厚土壤中,指导人们应用生态美学的理论指导其改善自身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立起一种健康有度、合理有序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秩序,进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的关系。
在生态美的理论观照下,人们的生活品位和文化境界得以提升,达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高度和谐统一。
3.诗意化原则。
如果仅仅具有整体性和实践性,生态美学就不能成其为“美学”。
目前许多学者对“生态美学”的认识不足,认为生态美学就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帮助人类思考如何与自然共同繁荣、和谐相处的一个维度。
这样就将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混为一谈,只关注到了“生态”二字却忽略了“美学”的基本属性。
与环境美学侧重生态构建不同,生态美学侧重的是审美理想与生态原则的统一,更注重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在生态原则中的发展,虽然其研究的对象纳入生态学范畴,但其学理地位依然是美学的一个分支。
生态美学关注的不仅是人类的生存问题,更是关于人类如何“审美地生存”的问题。
四、结语
当前中国美学的理论探讨进入了一个瓶颈时期,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双方各执一端互相诘难,其自身又各自存在着理论缺陷。
生态美学的提出是中国美学界在后现代经济与文化的大背景下试图摆脱美学研究困境的一种积极尝试,其宗旨是用生态学的角度对传统的审美观念进行反思,并运用生态的理论建构美学新思路。
中国生态美学发展至今取得了很大成就,也存在很多的缺陷,它本身的一系列理论问题还没有完全趋于系统化与逻辑化。
学者们关于生态美学的论争从来没有停止,如:生态美学是否有其新的哲学根基? 生态美学所提倡的反人类中心是否可能? 艺术在生态美学观中是否呈现新质?应该用什么方法、站在什么立场上讨论生态美学?等等。
然而,无论生态美学今后的走向如何,是否能成为中国美学的主流思潮,无可否认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中国当代美学的研究视野,开创了美学研究的新局面,对中国美学理论研究的尝试与突破有着积极的意义。
此外,生态美学主张建构和谐、自由、理想的审美生存方式,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使美学从纯理论研究走向现实,充分展现了美学学科的现实性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