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问题

汕头大学医学院刘西瑞

1.寻找日常思维的规则

人工智能在表述科学理论时得心应手,但在表述人的日常思想时却遇到了麻烦,这一现象表明了科学推理和日常思维推理是有区别的。科学思维具有精确性和严密性,是构建在数学-逻辑基础上的,这种方式与人工智能运作的基础恰好是一致的。所以由人工智能实现科学推理是一件较为容易的事情。日常思维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对于这个问题,虽然不能很快找到答案,但它促使我们重新考察以往的哲学认识论的立场。哲学没有把建立具体的思维体系当作自己的任务,它没有背负起这样的责任,所以它发问的角度与必须担当这种任务的人工智能相比,可能会狭窄得多。哲学看待问题的角度仅仅是从人出发的角,而没有从包括人在内的更完整的世界的角度出发。人工智能使我们看到了,哲学其实没有能力回答这样的问题:一个完整的思维系统应当具备什么样的基本条件。

从一定意义上讲,传统哲学对于日常思维是相对轻视的。当哲学家区分“意见与理念”、“经验与知识”、“信念与真知”的时候,无疑给予后者以较高的地位。另一方面,直到逻辑经验主义之前,在讨论思维规律的时候,在哲学中并没有对科学思维和日常思维做出严格的区分,所以这两者又同时包含在传统哲学对思维的讨论之中。人工智能的提问,使我们有必要重新考虑以往哲学中孰轻孰重的立足点。

日常思维有没有自己的规则?回答应当是肯定的。我们能够根据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区分出他是正常的人,还是精神病患者,这说明正常的思维是遵循一定规则的。但是要对这个规则加以刻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推进这一方面的认识,我们可以从强弱两个层次着手研究。一个强的规则,应当是一个完善的理论,而一个弱的规则可以仅仅建立在现象的、描述的基础上。弱规则条款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根据目前的情况,我们只能从弱规则条款的探讨入手。

日常思维不需要精深的理论知识,一个文盲仍可以正常地思维,所以这个规

则不是针对专门的知识背景建立的。

通过分析科学理论,我们可以看到,科学思维的陈述是可以由日常思维陈述来完成的。科学中最初的陈述无疑要由日常陈述来搭建,即使是经过多次演绎的、复杂形式的科学陈述,仍然可以还原为日常陈述,所以日常思维可以看作科学思维的基础,科学思维只是这个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事实上,了解一个子系统总是比了解整个系统要容易得多。

日常思维在认知中的主要任务是辨识对象(对个体做判断)和解决问题(对事物的关系做判断)。在识别对象时,对人而言,无论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事物,都有能力将它纳入自己的思维,成为思考的对象。这种过程实际上是将某一事物按照认知的习惯方式加以指认,根据知识背景,使其与已有的知识框架相联系,而获得意义。即使完全不熟悉的东西,也会因其具有物质的外形,可以从直观的角度加以表述,使其获得定位。所以在物质的经验世界里,日常思维不会留下任何空白。这是日常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关于辨识对象,哲学中的命名问题和摹状词理论是值得借鉴的。人工智能在讨论对象的表征时与之关系密切。

解决问题可以看作是根据已有的对象关系建立新的所需的对象关系。在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过渡时,思维是按照一定方式组织的。传统哲学中对此有过一些讨论。在日常思维中,联想是一种常见的思维方式。洛克十分重视这一方式,对其进行过较为详细的探讨。康德将认识划分为感性、知性、理性,这种层次性,以及上层对下层的统摄,从某个角度反映了思维规则。他还指出了二律背反的存在,说明思维中存在矛盾后果的情形。但是用他构造的体系很难直接解释具体的思维过程,或者说人的思维体系难以直接根据这几条规则来构造。在具体构造方面,人工智能“创造”了一些局部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脚本”或“框架”等方法。弗雷格-罗素建立的谓词逻辑理论是对思维形式体系的说明,人工智能借重于这些理论,但它不能解决全部日常思维规则的问题。与之相关的一些方面将在下一个问题中讨论。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目的性具有重要作用,导向是其作用之一。推理过程在每一节点上存在着多种选择,必须有导向的机制存在,人工智能的搜索过程就面临着导向的问题,而采用“启发式”策略,是其采用的方法之一。

日常思维的机制是直接与遗传(本能)机制相衔接的。乔姆斯基之所以愿意

像研究一个身体器官一样讲究人的语言能力,是因为越是接近基础,与天赋的关系也将越密切。这方面的一个例子是,心理学的研究发现,面孔的识别在人的大脑中占有一个专门的位置,它与物体的识别分属两个系统。人对面孔的识别能力中天赋的因素在起主要作用,所以幼小的儿童就具有这种能力,而计算机获得这种能力却是相当困难的。先天的机制具有较为固定的模式,了解这种模式的形态是怎样的,是一项重要工作。这种研究有些类似于“解剖学”和仿生学,对于人工智能模仿人的智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日常思维的规则是一个有待研究的方面,继续挖掘哲学的资源,也许可以将认识推进一步。

2.逻辑与日常思维推理的关系

为了研究人的日常推理,出现了一些突破传统逻辑的新方法,如缺省逻辑,非单调逻辑,模糊逻辑,动态逻辑等等。但是这些方面仍然不能全部涵盖日常思维的规则。日常思维同逻辑的关系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许多并非符合逻辑的思维过程实际上却是合理的。例如,在选择一条旅游线路时,往往是偶然因素在起作用,可以是因为阅读了旅游书籍,也可能因为思想深处的某种感情。还有一个常见的现象,人在解决问题时,常常有各种奇思妙想,其出现的原因无法解释,而谓之顿悟。在这类思维方式中,猜谜语有一定的代表性。原先的知识系统可以自由地进行各种组合,可能出现的结果几乎是无穷多的。

这里的一个问题是,思维可以在完全不同的系统中自由地转换,既有很具体的系统,也有很抽象的系统。仅仅根据逻辑系统,这种转换是很难表述的。还有一个问题,在多通道系统中,逻辑本身只提供选择的分配,而不提供选择的原因。从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是对一种即定的思想过程的描述,而不是驱动思维发展的机制。日常思维是和需求(目的)相联系的,而逻辑不能反映需求或需求的变化。再一个问题,逻辑中的量词和关系词虽然可以反映思维运用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全”、“非”等,但是它们和日常思维中的用法却是不同的。日常思维离不开对“域”的设置,但是域的界限不是非常严格的,而仅仅是为了思维的方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