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副伤寒症状图谱慢性 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慢性 为最常见的病型,由急性转来或一开始即呈慢性经过。其病状与急 性相似,只不过症状不明显或缓和些,据观察,最主要的特征症状是下痢,而且 形式多样。粪便呈粥状或水样,为灰白、淡黄、黄绿、灰绿或污黑色,恶臭,常 混有黏液,甚至黏膜或血液。严重时,肛门失禁,在吃食、躺卧或起立和行走时 都可出现下痢,粪便自然下流,使尾部及整个后躯沾污,有的咳嗽时,呈喷射状 排出稀粪水。有时病猪下痢与便秘交替流行。有的病猪还发生肺炎,有咳嗽和呼 吸加快症状。一般来说,慢性病猪体温稍高或正常,有食欲,饲喂时,到槽前吃 几口就离去,后期废绝,也有的病猪死前还吃,喜喝脏水。由于持续下痢,病猪 日渐消瘦、衰弱,被毛粗乱无光,行走摇晃,眼眶下陷,在后期时,极度瘦削, 弓背,腹部收缩,紧贴背脊下,筋骨毕露,体瘦如柴,真所谓“皮包骨”,最后 极度衰竭而死。不死的病猪生长发育停滞,成为僵猪。
本属细菌是直杆菌,菌体大小为0.6~0.7µm×2~3µm,不形成芽孢和荚膜,有鞭毛, 能运动。革兰氏染色阴性。本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37℃培 养24h,长成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稍隆起、湿润的小菌落。在S.S培养基上呈无色菌落。 在肉汤培养中呈均匀混浊,培养长时可形成沉淀和菌膜。大部分细菌能利用葡萄糖、麦芽 糖、甘露醇、山梨醇,产酸产气,不分解乳糖和蔗糖,不凝固牛乳,不产生靛基质。
病理变化
1.急性(败血型) 急性病例主要表现为败血症的变化。死猪体表皮肤淡蓝 色或淡紫色,或见紫红色斑块。淋巴结肿大,呈紫红色,切面外观似大理石 状,与猪瘟的变化相似。脾脏不同程度的肿大,呈暗紫色,切面蓝红色。肝、 肾、心外膜见有出血点。胃肠黏膜红肿,上附黏液,可见出血点,重者呈弥 漫性出血。肺有卡他性炎症变化。病程稍长的病例,大肠黏膜有散在的麸皮 状的坏死物。
病原
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中的猪霍乱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变种、猪伤寒沙门氏菌、 猪伤寒沙门氏变种、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德尔俾沙门氏菌及都柏林沙门氏菌 等沙门氏菌引起,引起猪沙门氏菌病的沙门氏菌血清型相当复杂。
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是一大属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根据O(菌体)抗原、H(鞭毛)抗原、 和表面抗原(荚膜抗原称Vi抗原)的不同,分为许多血清群和血清型。沙门氏菌有51个O群, 58种O抗原,63种H抗原。现已有250多种血清型,我国已发现200多种血清型。
猪副伤寒带菌猪较普遍,病原菌广泛分布于外界环境中,因此,有些地区本病长期存在, 时而暴发,时而暂停,几乎每年所生小猪都有一部分发生,构成本病的常在性。当有些传 染病发生时,常有副伤寒的继发或合并发生,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临床症状
1.急性(败血型) 发病初期多为急性经过,病猪体温升高到41℃左右,食欲 不振或废绝,精神萎靡,喜藏于垫草内,寒战。常互相挤压、堆叠在一起,有的 达3~4层;鼻盘发干,眼结膜发红,有黏性分泌物。初便秘,后腹泻,排出淡黄 色恶臭的稀粪,有时不见腹泻。在发病的2~3天,在鼻端、耳、颈、腹及四肢内 侧皮肤上出现紫色斑。此时病猪迅速衰竭,行走不稳,弓背弯腰,毛焦肷吊,呼 吸困难,衰竭而死亡,病期为2~5天,死亡居多。
仔猪副伤寒症状图谱慢性 PPT
概述
仔猪副伤寒 (Swine paratyphoid)是由沙门氏菌属中的致病性细菌 引起仔猪的传染病。急性病例为败血症变化,慢性病例为大肠坏死性炎 症及肺炎。本病大多发生于1~4月龄仔猪,成年猪很少发病,多为隐性 带菌。我国各地的猪场及养猪单位都有发生,特别是在饲养环境卫生条 件不好的猪场,经常有本病发生,给养猪业造成很大的损失。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本属细菌对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等药物有抗药性,对庆 大霉素、喹诺酮类药物敏感,但在实际治疗中,最好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以能选用最 敏感的药物。
流行病学
病猪及某些健康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来源。病原菌存在于肠道中,通过粪尿不断排泄到外 界环境中,污染饲料、饮水、猪圈、食槽及周围环境,经过消化道感染健康猪,使之发病。 还有的少数可通过带菌母体子宫内感染或脐带感染。有人认为鼠类可以传播本病。
沙门氏菌对外界不利因素的抵抗力强,干燥和冷冻对细菌无多大影响。干燥的环境中经 4个月不死。在污染的水中能生存4个月以上,在粪便和土壤中能生存10个月。在10%~ 19%的氯化钠的腌肉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5天不死。在牛奶等食品中,不但能存活而且还能繁殖。对某些 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直射阳光能迅速杀死,加热到60℃经20min可杀死,煮沸立即死 亡。但猪霍乱沙门氏菌和鼠伤寒肠炎沙门氏菌能形成耐热的毒素,加热到75℃经1h不被 破坏,所以含菌的猪肉,如不充分煮熟,常会引起人的食物中毒。一般兽医上常用的消毒 药均可很快杀死本菌。
本病常发生于6月龄以下的猪,特别是1~3月龄(体重10~15kg左右)的猪发病较多,常 呈散发性,有时呈地方性流行。但在不利因素作用下,有时可引起很大的损失。我们曾在 京郊两个农场观察到:一个农场因饲料突变和卫生条件差引起一次流行死亡107头,死亡 率达50%,另一个新建农场因猪源缺乏,从江西等地购买,经长途运输到京,由于猪舍、 饲料均较差,加之运到场后管理不当,引起发病流行,768头仔猪中死亡314头,死亡率达 41%,而且绵延不断,持续1.5~2个月之久,虽经采取较多防治措施,常不能终止其流行, 损失较大。
沙门氏菌有时存在于健康猪肠道内、淋巴组织和胆囊中,而不引起发病。但当饲养管理 不当,及各种不良因素使猪体抵抗力降低时,细菌就能迅速繁殖,引起内源性感染。由于 细菌通过易感猪体毒力增强,而扩大传染,结果使其他易感猪发病,引起流行。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冬气候寒冷多变时节发生最多。据我们对142例统计, 主要发生于12月及次年1~2月。仔猪饲养管理不当,圈舍潮湿,拥挤,缺乏运动,饲料单 纯,缺乏维生素及矿物质或品质不良,骤然更换饲料,气候突变,长途运输等等都是发病 的主要诱因。当然,带菌猪的存在,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这些不良因素的存在更有利 于本病传播和造成流行。我们也曾见到,似无不良诱因时,也引起慢性发生的病例。
本属细菌是直杆菌,菌体大小为0.6~0.7µm×2~3µm,不形成芽孢和荚膜,有鞭毛, 能运动。革兰氏染色阴性。本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37℃培 养24h,长成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稍隆起、湿润的小菌落。在S.S培养基上呈无色菌落。 在肉汤培养中呈均匀混浊,培养长时可形成沉淀和菌膜。大部分细菌能利用葡萄糖、麦芽 糖、甘露醇、山梨醇,产酸产气,不分解乳糖和蔗糖,不凝固牛乳,不产生靛基质。
病理变化
1.急性(败血型) 急性病例主要表现为败血症的变化。死猪体表皮肤淡蓝 色或淡紫色,或见紫红色斑块。淋巴结肿大,呈紫红色,切面外观似大理石 状,与猪瘟的变化相似。脾脏不同程度的肿大,呈暗紫色,切面蓝红色。肝、 肾、心外膜见有出血点。胃肠黏膜红肿,上附黏液,可见出血点,重者呈弥 漫性出血。肺有卡他性炎症变化。病程稍长的病例,大肠黏膜有散在的麸皮 状的坏死物。
病原
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中的猪霍乱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变种、猪伤寒沙门氏菌、 猪伤寒沙门氏变种、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德尔俾沙门氏菌及都柏林沙门氏菌 等沙门氏菌引起,引起猪沙门氏菌病的沙门氏菌血清型相当复杂。
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是一大属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根据O(菌体)抗原、H(鞭毛)抗原、 和表面抗原(荚膜抗原称Vi抗原)的不同,分为许多血清群和血清型。沙门氏菌有51个O群, 58种O抗原,63种H抗原。现已有250多种血清型,我国已发现200多种血清型。
猪副伤寒带菌猪较普遍,病原菌广泛分布于外界环境中,因此,有些地区本病长期存在, 时而暴发,时而暂停,几乎每年所生小猪都有一部分发生,构成本病的常在性。当有些传 染病发生时,常有副伤寒的继发或合并发生,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临床症状
1.急性(败血型) 发病初期多为急性经过,病猪体温升高到41℃左右,食欲 不振或废绝,精神萎靡,喜藏于垫草内,寒战。常互相挤压、堆叠在一起,有的 达3~4层;鼻盘发干,眼结膜发红,有黏性分泌物。初便秘,后腹泻,排出淡黄 色恶臭的稀粪,有时不见腹泻。在发病的2~3天,在鼻端、耳、颈、腹及四肢内 侧皮肤上出现紫色斑。此时病猪迅速衰竭,行走不稳,弓背弯腰,毛焦肷吊,呼 吸困难,衰竭而死亡,病期为2~5天,死亡居多。
仔猪副伤寒症状图谱慢性 PPT
概述
仔猪副伤寒 (Swine paratyphoid)是由沙门氏菌属中的致病性细菌 引起仔猪的传染病。急性病例为败血症变化,慢性病例为大肠坏死性炎 症及肺炎。本病大多发生于1~4月龄仔猪,成年猪很少发病,多为隐性 带菌。我国各地的猪场及养猪单位都有发生,特别是在饲养环境卫生条 件不好的猪场,经常有本病发生,给养猪业造成很大的损失。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本属细菌对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等药物有抗药性,对庆 大霉素、喹诺酮类药物敏感,但在实际治疗中,最好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以能选用最 敏感的药物。
流行病学
病猪及某些健康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来源。病原菌存在于肠道中,通过粪尿不断排泄到外 界环境中,污染饲料、饮水、猪圈、食槽及周围环境,经过消化道感染健康猪,使之发病。 还有的少数可通过带菌母体子宫内感染或脐带感染。有人认为鼠类可以传播本病。
沙门氏菌对外界不利因素的抵抗力强,干燥和冷冻对细菌无多大影响。干燥的环境中经 4个月不死。在污染的水中能生存4个月以上,在粪便和土壤中能生存10个月。在10%~ 19%的氯化钠的腌肉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5天不死。在牛奶等食品中,不但能存活而且还能繁殖。对某些 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直射阳光能迅速杀死,加热到60℃经20min可杀死,煮沸立即死 亡。但猪霍乱沙门氏菌和鼠伤寒肠炎沙门氏菌能形成耐热的毒素,加热到75℃经1h不被 破坏,所以含菌的猪肉,如不充分煮熟,常会引起人的食物中毒。一般兽医上常用的消毒 药均可很快杀死本菌。
本病常发生于6月龄以下的猪,特别是1~3月龄(体重10~15kg左右)的猪发病较多,常 呈散发性,有时呈地方性流行。但在不利因素作用下,有时可引起很大的损失。我们曾在 京郊两个农场观察到:一个农场因饲料突变和卫生条件差引起一次流行死亡107头,死亡 率达50%,另一个新建农场因猪源缺乏,从江西等地购买,经长途运输到京,由于猪舍、 饲料均较差,加之运到场后管理不当,引起发病流行,768头仔猪中死亡314头,死亡率达 41%,而且绵延不断,持续1.5~2个月之久,虽经采取较多防治措施,常不能终止其流行, 损失较大。
沙门氏菌有时存在于健康猪肠道内、淋巴组织和胆囊中,而不引起发病。但当饲养管理 不当,及各种不良因素使猪体抵抗力降低时,细菌就能迅速繁殖,引起内源性感染。由于 细菌通过易感猪体毒力增强,而扩大传染,结果使其他易感猪发病,引起流行。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冬气候寒冷多变时节发生最多。据我们对142例统计, 主要发生于12月及次年1~2月。仔猪饲养管理不当,圈舍潮湿,拥挤,缺乏运动,饲料单 纯,缺乏维生素及矿物质或品质不良,骤然更换饲料,气候突变,长途运输等等都是发病 的主要诱因。当然,带菌猪的存在,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这些不良因素的存在更有利 于本病传播和造成流行。我们也曾见到,似无不良诱因时,也引起慢性发生的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