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一、《新青年》的创办与其主编陈独秀《新青年》:(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

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成为主要阵地。

它为16开月刊,每6号为一卷,从创刊到1922年7月止,共9卷54号。

陈独秀创办。

1918年1月,第4卷第1号开始,实行轮值主编制。

主编人有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李大钊、沈尹默等。

1920年9月,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

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二、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陈独秀,《新青年》的创办人、主编、主要撰稿人。

1918年与李大钊等合办《每周评论》。

通过对这两个报刊的编撰,毛泽东对其评价他成为新文化运动战线上的“总司令”。

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政论家。

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了有发刊词性质的纲领性政论《敬告青年》一文。

广大青年推崇陈独秀是“思想界的明星”。

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敬告青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的,带有发刊词性质的纲领性政论,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提出六方面要求: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③进取的而非退隐的;④世界的而非锁国的;⑤实利的而非虚文的;⑥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提倡的科学内容包括了科学和民主。

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1917年,陈独秀受北京大学聘请,《新青年》也随着迁到北京出版。

这一时期,胡适、李大钊等一些人开始加入《新青年》的编撰队伍。

《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
动了一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

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新青年》主要的宣传贡献有以下三个方面:①批判封建的旧道德,抨击尊孔复辟逆流,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新道德新思想。

《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易白沙在《新青年》第一卷第6号上发表长篇政论《孔子平议》,是该刊的第一篇批孔文章。

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系列政论:《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宪法与孔教》、《袁世凯复活》、《复辟与尊孔》等。

他以袁世凯称帝的事实立论,指出“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

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掀起反对封建礼教之浪潮李大钊:《今》、《新的!旧的!》鲁迅:《狂人日记》、《我之节烈观》等五十多篇吴虞:《吃人与礼教》等,被称为“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胡适:《贞操问题》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新青年》提倡用科学的观点来看待社会和人生,反对偶像崇拜、迷信盲从、主观武断和一切黑暗愚昧现象。

《新青年》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从多方面论证鬼神为无稽之谈,进行唯物主义的无神论宣传。

这类文章有:陈独秀的《偶像破坏论》、易白沙的《诸子无鬼论》。

偶像是“一声不做,二目无光,三餐不吃,四肢无力,五官不全,六亲无靠,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九(久)坐不动,十(实)是无用”。

灵学会:“鬼神之说不张,国家之命遂促”――“鬼神之势大张,国家之运告终”。

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③发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拉开了
文学革命的序幕。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白话圣人”――结集《尝试集》:“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紧接着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宣传,好似春雷初动,惊醒了一代青年。

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双簧戏”:《新青年》第4卷第3号在《文学革命之反响》的总题下发表了著名的新旧文学论战的两封信。

一封是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辑部的反对文学革命的来信,一封是刘半农写的万余言反驳书《致王敬轩信》,逐条批驳王的论点,具体论述文学革命的必要性。

这二封信的辩驳,推动了文学革命问题的讨论。

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总的来说,《新青年》前期对民主与科学的宣传,没有超出旧民主主义思想的范畴,但是它唤醒青年一代,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三、李大钊揭开《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页李大钊,河北乐亭人,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
始人之一,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的卓越宣传家,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活动的先驱。

他揭开了我国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页。

1916年从日本寄给《新青年》第一篇稿件《青春》。

号召青年:“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1918年李大刊在报刊上发表了几篇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文章,有《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李大钊是《新青年》编辑部中接受并宣传十月革命的第一人,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新阶段。

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前夕,李大钊把轮值主编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写了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简明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向读者推荐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

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1920年,陈独秀从北京回到上海,《新青年》又搬到上海出版,他把《新青年》第7卷第6号编成《劳动节纪念号》。

发表了陈独秀的《劳动者的觉悟》、李大钊的《MAY DAY 运动史》。

这是《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一个里程碑。

也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新的集合点”。

这表明《新青年》同人中的激进民主主义者逐渐转向无产阶级的立场。

第二节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一、《每周评论》的创刊《每周评论》: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是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于1918年12月在北京创刊。

由陈独秀负责主编,他和李
大钊都是主要撰稿人,鲜明地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并倾向社会主义。

从第26期起,在胡适接手主持下,挑起“问题与主义”的论战,成为宣传实用主义的刊物。

第二节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每周评论》大力进行了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政治时事报道评述。

同时配合《新青年》支持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斗争。

他是4开4版小型报,栏目新颖多样。

对于五四运动的报道,尤其起了舆论先导的作用。

第二节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二、报刊对五四运动的宣传报道1919年5月2日,北京《晨报》、《国民公报》最早披露了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群情激愤。

5月3日晚,国民杂志社、新潮社召开学生大会,《京报》社长、名记者邵飘萍在会上讲演,鼓动学生“救亡图存,奋起抗争” 5月5日北京《晨报》突出报道“五四”北京学生集会,游行示威的消息。

第二节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在众多的报纸中,《每周评论》对于五四运动的报道,尤其起了舆论先导的作用。

《每周评论》第一次把这场伟大的群众爱国运动称为“五四运动”,赞扬它是中国学生和中国人民的一个“创举”。

它第一次提出学习“五四运动”的精神,即在关系中国民族危亡的时候所表现的“学生牺牲、社会制裁和民族自决”的精神。

第二节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三、进步学生报刊的纷起五四运动后,在《新青年》、《每周评论》的带动下,全国各地的学生报刊如雨后的春笋的生长,一年之内全国这类新出版的刊物就达到400种之多。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青年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和青年周恩来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第二节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湘江评
论》――1919年7月创刊于长沙,是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毛泽东主编。

《湘江评论》是一张4开4版的小型周报,以述评为主,把时事报道和评论相结合。

它把传播、研究、实施世界革命的新思潮为根本任务,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宣传鼓动,是《湘江评论》的最突出的特点。

毛泽东的长篇政论《民众的大联合》分析总结辛亥革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历史经验,深刻阐述了“民众大联合”的策略思想和主张,这反映了毛泽东民主革命统一战线思想的萌芽。

第二节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天津学生联合会报》――1919年7月创刊,1920年停刊,共出刊一百多期,天津学生联合会的机关报,周恩来主编。

《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是对开大张日报,后来改为三日刊,有时还发行号外,以评述为重点。

周恩来撰写了许多评论(笔名“飞飞“),该报以大量篇幅报道学生运动、工人罢工斗争,并派出”特派员“专程赴山东采访,还发行号外支持山东学生群众代表赴京请愿。

广大读者称赞《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是天津的“新曙光“,评价它是”全国的学生会报冠“第二节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四、新旧思潮在报刊上的大激战“荆生事件” 1919年初,复古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林琴南在安福系的《新申报》上发表了文言小说《荆生》,借以攻击新文化运动。

《每周评论》为配合《新青年》提倡新文学反对复古主义的斗争,在第12号全文刊出此小说,并加按语,指出这篇小说史为压制新文化运动而作,并且连续发表文章加以分析批判。

《每周评论》对小说《荆生》的批判,被称为“荆生事件”。

第二节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本志罪案之答辩书》:陈独秀撰写,为
了宣扬倡导民主与科学,哪怕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这是坚持反封建文化运动的战斗宣言,也是《新青年》前期思想宣传的基本总结。

第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