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学合作研究状况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科学合作研究状况综述
谢彩霞
2012-12-27 21:35:07 来源:《科研管理》(京)2008年3期作者简介:谢彩霞,河南师范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新乡 453007)
内容提要: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科学研究中的合作关系日益成为影响科学生产能力发挥的巨大力量,引起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以及科技管理人士的关注,对科学合作的研究也在逐渐深入。本文对国际科学合作的研究进展作以综述,以期发现科学合作活动的规律,为提高科学研究绩效提供信息。
关键词:科学合作研究状况综述
1 引言
自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科学便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着。尤其是20世纪以来,科学所取得的成就和突破比以往全部历史的总和还要多。科学的众多门类相互交叉、渗透、综合,已经发展成为结构复杂的大科学系统。正如科学的迅速发展一样,科学合作正在以异常迅猛的态势向前发展着。科学研究中的合作关系日益成为影响科学生产能力发挥的巨大力量,并且随着科学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愈来愈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日益呈现出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带动了科技全球化,同时也以科技资源的全球一体化配置为重要条件。不同国家的研究机构之间界限日益模糊,实验室之间、大学之间正在按照研究项目的要求实行重组,一些重大的研究项目
在全球开展成为可能,全球性的科技计划项目成为国际科学合作的有效形式。加速发展的科技全球化浪潮进一步引起了国际科学技术结构的巨大变化,对科研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科技探索日益复杂化,科研投资规模也不断上升,一些重大的科研项目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已难以有效的进行。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要求世界各国政府和科研工作者积极展开国际交流与合作。科学合作日益成为当代科学研究的主流方式,成为发展大科学和解决全球化问题的主要途径,国内外各种科研组织和科研机构以新的方式新的思路参与合作研究。新的科学合作对于凝聚创新思想、获取科技信息、共享研究资源、培养和造就新时期复合型人才,在重要学科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及取得科学突破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合作的迅猛增长及其对科学生产能力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引起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以及科技管理人士的日益关注,对科学合作的研究也在逐渐深入。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对国际科学合作的研究进展作以综述,以期发现科学合作活动的规律,提高科学研究的绩效。
2 科学合作的涵义
科学劳动作为一项特殊的、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知识生产活动,是一种复杂的、大难度、高水平的社会劳动。在这一复杂劳动过程中,需要科学家之间智力上相互切磋,思想上彼此交流,在科学劳动中形成最佳的科学合作结构,共同提高学术水平,推动科学的发展。因此,科学劳动作为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劳动,离不开科学工作者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没有科学合作就没有科学的发展与进步。
按照合作的一般定义,科学合作就是科学工作者为了达到生产新的科学知识
这一共同目的或实现各自的科研目标而进行的协同互助的科学活动。科学计量学家凯兹(J. S. Katz)和马丁(B. R. Martin)对科学合作的定义更为简单,他们认为科学合作就是研究者为生产新的科学知识这一共同目的而在一起工作[1]。从非常概括的意义上说,科学家的研究不是孤立的,所有科学家都是世界性科研团体的一员,他们一起工作,共同探讨和了解自然的奥秘。科学的普遍主义与科学家跨文化跨地域的相互信任相互依赖,为科学家合作研究科学知识的产生、加工以及交流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框架。科学合作是研究者相互作用的一种强烈的形式,他为有效交流以及智力、能力和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前提[2]。从多著者论文在个体科学家以及科研院所或大专院校之间的合著数量的惊人增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科学合作已经成为现代科学的前提。这种国家及科研机构之间合作的大量增加是科学的内在动力以及科学政策措施之作用的结果。
3 科学合作的动机分析
比弗(D. Beaver)曾从科学家个人的角度对科学合作现象存在的动因给予了分析[3]。索霍(L. Sooho)和波兹曼(B. Bozeman)运用比弗(D. Beaver)和罗森(R. Rosen)创立的类型学理论对科学家倾向合作研究的功利性动机进行了比较研究[4,5]。综合分析,促使科学家合作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到更多的专业技能;避免竞争;获得自己缺乏的资源、设备;使用独特材料;提高获得基金资助的机会;提高自己在科学界的声望、知名度或者为了获取职业上的优势;利用外部人力资源,得到更多的学术建议和研究思路,并且学到一些隐性的知识和技能;为了个人更快的进步;为了处理“大”问题(譬如更重要、更复杂、更困难的全球化问题);提高科研生产效率,增加工作效益;与更多的科学家接触,创造一个良好的如“无形学院”的合作网络;为了知识重组或
者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在新领域或新课题中有重大突破;满足好奇心和科研兴趣;与他人共享探索某一领域的乐趣;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错误,从而减少损失;更加集中精力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以保证整个合作项目的如期完成;减少科学研究中的孤独感,使自己保持心情愉悦,精力充沛;更有效地培养本科生、研究生的科研技能,并且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自己也受到启发;进一步学习知识提高学术水平;合作研究使人在相互激励的研究过程中保持愉悦快乐的心情。
4 影响科学合作的因素
合著论文是科学合作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半个世纪以来,许多学者曾对科学合作产生的合著论文进行大量的分析研究,从各个角度考察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等对科学合作的影响。罗森(R. Rosen)和比弗(R. Beaver)曾在著名科学计量学期刊Scientometrics上连续发表论文探究科学合作产生的根源。他们认为,20世纪以来,科学合作已成为科学发展极为重要的方面,国际科学合作的增长趋势是对科学专业化程度日益迅速发展的积极响应。科学合作关系为科学家提供了获取专业成就和增长知识的方法,提供了获取科学资源和建立科学界精英之间学术交流网络的有效途径。进而比弗和罗森研究了科学合作的职业化起源。通过对17、18世纪科学合作早期历史的追溯,对第一个职业化科学共同体——法国拿破仑科学共同体的实证研究,探明科学合作起源于科学的职业化。通过“职业化”这一动态的科学组织过程将科学家的松散群体组成一个个科学共同体,并对科学共同体内部结构的变化以及共同体与外部社会的关系产生重大影响。比弗和罗森的研究还表明,20世纪以来,国际科学合作已成为科学发展极为重要的方面,并指出国际科学合作的增长趋势是对科学专业化程度日益发展倾向的一种反映[6,7]。斯托克斯(D. Stokes)和哈利(J. Hareley)认为科学合作中合作者之间的关系能够反映彼此间的智力和社会影响[8]。他们研究了科学合作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