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循环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循环系统(Circulation System)
第一节概述(General)
一、循环:各种液体在一个密闭的系统中周而复始地流动和交换的过程。
循环系统:包括(彩图6)循环系统是封闭的管道系统,它包括心血管系统(血液循环)和淋巴管系统(淋巴循环)两部分。
淋巴循环是血液循环的辅助部分。
循环系统的主要机能是:
①把机体从外界摄取的氧气和营养物质送到全身各部,供给组织进行新陈代谢之用,同时把全
身各部组织的代谢产物,如CO2、尿素等,分别运送到肺、肾和皮肤等处排出体外,从而维持人体
的新陈代谢和内环境的稳定;
②它还将为数众多的与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物质(如激素)运送到相应的器官,以调制各器官的
活动;
③淋巴系是组织液回收的第二条渠道,既是静脉系的辅助系统,又是抗体防御系统的一环。
1、淋巴循环:营养成分(小肠液)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淋巴液淋巴管、淋巴结、脾组织液回流静脉、清除异物、生成淋巴细胞并参与免疫调控(见§5,P167-168)
2、血液循环(Blood Circulation):
2.1基本构件及功能
●心脏:动力器官(泵作用)
●血管:运输管道(动、静、毛细血管)
●瓣膜:控制血流方向
●血液:携带并交换物质
2.2主要任务:将运输和养分进出组织器官,保证新陈代谢的进行。
●运送物质(气体、养分、代谢产物、功能因子)
●调节体温(保持体温恒定)
●调整血流量,及血液在各组织器官中的分配比
●内环境稳定、防御功能等
A、体循环(Systemic Circulation): 左心室(left ventricle) 主动脉(aorta) 流经全身组
织器官上、下腔静脉右心房(right atrium)
出去的是a血;进入的是v血
B、肺循环(Pulmonary Circulation): 右心室(right ventricle) 肺动脉干(pulmonary truck) pulmonary arterial 肺泡(气体交换) 左心房(left atrium)
出去的是v血;进入的是a血
第二节心脏(Heart,Cardiac-)
一、心脏解剖*
1、位置与形态:左胸前区,心尖位于左前下方
本人拳头大小
锥形
2、基本结构:图Jin2-8,9,17,22
2.1心脏区域划分心腔:图Jin2-10
左(心,体循环)与主动脉,上下腔静脉连接
右(心,肺循环)与肺动脉,肺静脉连接
上:心房血液流入
下:心室血液流出
右心:图Jin2-19,20;左心:图Jin2-21
2.2瓣膜系统:防止血液回流
房室间:二尖瓣左房室瓣(atrio-ventricular valves)
三尖瓣右房室瓣(
心、动脉间: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半月瓣, semilunar valves)
2.3传导系统:心脏跳动的起博装置,包括:
窦房结(正常起博点, pacemakar)、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浦肯野氏纤维(purkinje) 3、心壁:三层
心内膜:单层鳞状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组成,表面光滑,心的瓣膜就是由心内膜折叠而成。
心肌:主要由心肌细胞组成,心室肌比心房肌厚,左心室肌又比右心室肌厚。
心房肌和心室肌均附着于纤维环上,互不传导。
心外膜:单层鳞状上皮细胞、结缔组织和少量脂肪组织组成,属浆膜,覆盖于心肌层的表面。
同时也是浆膜性心包的脏层。
二、心脏生理特点*
1、概念:类似水泵作用。
能自动地、节律地发生兴奋和收缩。
以推动血液循环。
2、基本特点:4个
2.1电生理特点:
A、兴奋性(excitability):细胞/组织对刺激产生冲动/反映的现象/能力
●阈刺激:使细胞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细胞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包括:阈上
刺激、阈下刺激
表达方式:刺激强度、刺激时间
●兴奋周期:绝对不应期心肌对任何强度的刺激均不产生反应
相对不应期心肌只对阈上刺激产生反应
超常期心肌对低于阈值的刺激产生反应
B、自律性(自动节律性,automatic rhythmicity):由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的自律细胞自身电化学变化而自动节律地产生兴奋。
●自律组织:同前
●自律性最高部位:窦房结正常起博点窦性节律
●其它自律组织:潜在起博点异位节律
C、传导性(conductibvity):兴奋沿着肌细胞膜想周边扩展的能力
●传导途径
●传导速度
2.2收缩性(contractility):机械性能。
是一种兴奋---收缩耦联的现象。
即心肌兴奋时,细胞膜动作电位发生变化(去极化),
动作电位扩散而导致心肌收缩。
●“全或无”现象:阈上刺激引起心肌细胞同等幅度的收缩
阈下刺激不引起心肌细胞收缩反应
意义:肌群同步收缩,不会产生节律异常。
三、心动周期(cyclic action of heart, cardiac cycle)
1、概念: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为一个周期。
过程:心房收缩(0.1s)心房舒张(0.7s)
心室收缩(0.35s)心室舒张(0.15s)
心房收缩
2、心脏射血和冲盈过程:心脏通过有节律的舒张-收缩活动,不断将静脉回心的血液射入动脉的过程。
分为8期,即
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
减慢射血期舒张前期
等容舒张期快速冲盈期
减慢冲盈期房缩期
3、心音#:心脏瓣膜关闭和心肌收缩引起的振动所产生的声音。
听诊部位:胸前区。
每个心动周期主要听到两个心音。
●第一心音: 心缩期,心室开始收缩。
表示:心肌收缩能力, 房室瓣机能状态
特点:声调低(浊音,频率40-60t/min),时间长(0.14-0.16s)
●第二心音: 舒张期,心室开始舒张
表示:半月瓣的机能状态
特点:时间短(0.08s), 频率较高(60-100t/min)
●第三心音: 频率为20-40 t/min的微小声音
●第四心音: 心房音
4、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myocardial bioelectric phenomena,见CD)
与骨骼肌细胞一样,在静息和活动时伴有生物电变化。
4.1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又称跨膜电位(membrane potential),是由K+外流造成
4.2动作电位(acting potential):2个过程
●去极化(depolarization):膜内电位迅速下降
●复极化(repolarization):4期,膜电位的恢复
4.3自律细胞(autorhythmic cell)跨膜电位:自动去极化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心电图机(electrocardiograph)
A、定义:用引导电极置于肢体/躯体一定部位并记录下来的心电变化波形。
B、波段及生理意义:5个。
●P波:心房兴奋时的电位变化,0.08-0.11s
●QRS波:心室兴奋时的电位变化,0.06-0.1s(去极化)
●T波:心室复极化时(舒张)的电位变化,0.05-0.25s,波形缓慢而均匀
●P-R间期:房室传导期间,0.1-0.2s
●S-T段:心室肌处于完全去极化状态,无电位差,平直
四、衡量心功能的指标
1、心率(heart rate)#:正常人安静状态下每分钟心脏跳动的频率。
●平均值:75 t/min
●生理范围:60-100 t/min
●窦性心动过速:>100 t/min
●窦性心动过缓:<60 t/min (但心率整齐)
2、心输出量及影响因素(cardiac output)
2.1心输出量定义:心室收缩时动脉血管射出的血量
●每分心输出量(minute volume):正常成年男子安静状态下的心输出量
平均值:5000ml/min
范围:4500-6000 ml/min
剧烈运动:25000-35000 ml/min
女性平均低:10%
●每博心输出量(stroke volume):安静状态下的每次心输出量。
平均值:70ml/once
范围:60-80 ml/once
●体、肺循环心输出量比较:同期接受的回流血量大致相同
但左心心输出量比右心略高1-2%
2.2影响因素
A、心脏射血能力:
●心率:每博心⨯频率(输出量一定时,频率高射血量大)
●心肌收缩能力:心脏冲盈程度
心肌纤维初长度
心肌收缩力量
B、静脉回流量:取决于
●体循环与右心房之间的压力差
●循环系统中血量与血管容量之间的比例
第三节血管(Vessels)
一、概念:
1、血管是一系列复杂分支的管道系统。
根据血流方向和管壁结构特点,分为动脉(artery)、毛细血管(capillary)、和静脉(vein)
2、分布规律:左右对称性
与器官的机能相适应
走向多与长轴并行,并与神经同行
在活动部位和某些器官处形成血管网和弓
二、血管分类、结构、功能和分布
1、分类、结构、功能
1.1、动脉(artery):是血液由心脏运送到各组织器官的管道。
●结构特点:管壁厚、弹性大、坚韧。
管壁含有较多的弹性纤维。
随着分枝,口
径逐渐变小,管壁逐渐变薄。
A、主、大动脉:管壁厚、坚韧(弹性贮器血管)。
大动脉又称弹性动脉,如主动脉、肺动脉、无名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和髂总动脉等。
大动脉与中动脉是渐变的,其间没有明显界限。
内膜比中动脉内膜厚,内弹性膜与中膜的弹性膜相连续;中膜:最厚,主要由40~70层有孔的弹性膜构成,故又称弹性动脉。
在弹性膜之间还有平滑肌及少量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外膜较薄,由结缔组织构成,其中有营养血管、淋巴管、神经等。
外弹性膜与中弹性膜相连,故分界不清。
●被动扩张时,容量增大,暂时储存部分血液
●弹性回缩力推动血液继续向前流动
B、中、小动脉:内管径约20-30μm,血流阻力大,形成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分配
血管,distribution vessel)。
内膜由内皮、内皮下层、内弹性膜组成。
内皮下层位于内皮之外,为较薄的疏松结缔组织,内含少量平滑肌纤维。
内弹性膜由弹性蛋白构成,弹性膜上有许多小孔。
在中动脉的横切面上,因血管壁收缩,使内弹性膜呈波
浪状,可做为内、中膜的分界线;中膜较厚,主要由10~40层平滑肌组成,故称肌性动脉;在平滑肌之间有少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
平滑肌纤维的舒缩可控制管径的大小,调节器官的血流量。
此外平滑肌纤维具有产生结缔组织和基质的功能;外膜厚度与中膜相近,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
在外膜与中膜交界处有外弹性膜相隔,外膜中有小血管、淋巴管神经分布。
管径在0.3~1mm之间,为小动脉,管壁结构与中动脉相似,但各层均变薄,内弹性膜明显,中膜含数层平滑肌,外弹性膜不明显,平滑肌舒缩可使管径变小,增加血流阻力,因此小动脉也称外周阻力血管
C、微动脉:是小动脉与毛细血管之间的过渡形式(阻力血管,resistance vessel)。
管径在0.3mm以下者为微动脉,管壁由内皮和1~2层平滑肌构成,外膜较薄
1.2、毛细血管(capillary):体内分部最广,口径最小,<10 m
●管壁仅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具有极大的通透性,是管内血液与管外组织液进
行物质交换的场所(交换血管,exchange vessel)。
是连于动、静脉末梢之间的细小动脉,管径约8~10μm,相互吻合成网,除软骨、角膜、晶状体、毛发、被覆上皮和牙釉质外,遍布于全身各处。
在代谢较旺盛的器官(如心、肝、肾等)毛细血管网较为稠密,而于代谢较低的器官(如肌腱、平滑肌等)则较为稀疏,毛细血管壁很薄,主要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通透性较大,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在光镜下观察,各组织、器官中毛细血管的构造基本相同。
但电镜下,不同器官的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在结构上有所差异。
据此,可将毛细血管分为三类:
1、连续型毛细血管(continuous capillary):连续型毛细血管较多见,分布于肌肉组织、结缔组织、中枢神经系统、皮肤及肺等器官内。
其管壁特点是由一层连续性内皮和外周完整的基膜构成。
周细胞处的基膜分成两层包绕周细胞。
内皮细胞周边部薄,胞核部较厚,并凸管腔。
质内除有一般的细胞器外,尚可见到较多的吞饮小泡。
相邻细胞间可见到间断的紧密连接。
2、有孔型毛细血管(fenestrated capillary):有孔型毛细血管分布在胃肠粘膜、某些内分泌腺和肾血管等。
其结构特点是内皮细胞无核处甚薄,有许多贯通细胞全层的小孔,一般孔的直径为60~100nm,有的孔上有薄的隔膜封闭,厚度为4~6nm。
有些毛细血管如肾血管球孔上无隔膜。
内皮细胞含吞饮小泡很少,基膜连续,周细胞较少。
相邻细胞之间也为紧密连接形式。
3、血窦(sinusoid)是指肝、脾、骨髓及某些内分泌腺中的管腔较大而不规则的毛细血管,又称窦状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间有较宽的缝隙,基膜不连续甚至缺如,周细胞较少。
1.3、静脉(vein):是血液回流心脏的管道系统
●管壁较薄,扩张性较大;口径较粗,容量较大;血量约占70%,故称容量血管
(capacitance vessel)。
与相应的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较薄,管径较大,弹性较小,收缩力微弱,容血量较大
A、微静脉:由毛细血管汇合而成。
B、小静脉:与微静脉共同构成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
C、较大静脉:具有瓣膜,帮助血液回流。
中静脉及小静脉与相应的动脉比较,有如下特点:
①静脉数量多,管径大而不规则,管壁薄弹性小,故静脉管壁常塌陷。
②静脉管壁内、外弹性膜不发达,故三层结构分界不清。
中膜薄,环形平滑肌束分布稀疏。
外膜较厚,在部分中静脉和大静脉的外膜层含有纵行平滑肌束。
③静脉常有静脉瓣,静脉瓣由内膜向管腔突出形成,有防止血液逆流的作用。
2、血管分布
2.1、动脉:P161
2.2、静脉:
A、浅、深之分:
●浅静脉一般分布于皮下,相互连通。
●深静脉一般与同名动脉伴行
B、体循环
●上腔静脉主要收集头部、上肢、胸背部血液回流心脏
●下腔静脉主要收集腹部、盆腔和下肢血液回流心脏
●心静脉主要收集自身血液回流
●门静脉主要收集消化道、胰、脾、血液肝静脉下腔静脉心脏
三、血管生理(Physiology of Blood Vessel)
(一)、血流与血压:研究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一系列物理现象称为血流动力学
(henodynamics)
包括:血流量、血流阻力、血压
1、血流量(blood flow): Q=单位时间内通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单位L/min
与血流量大小与压力差和血流阻力有关
2、血流阻力(blood flow resistance): R=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所遇到的阻力。
它与血管
长度和血液粘滞度成正比,而与血管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
3、血压(blood pressure): 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压强单位:
Pa; 1mmHg = 133Pa, 0.133kPa;从血压高到低,在腔静脉处几乎为0。
这种脉压
差是推倒血液流动的直接动力
(二)、动脉血压(arterial pressure)
1、动脉血压的生理意义:测定部位为肱动脉
1.1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心脏收缩时达到的最高值,13.3-16.0kPa(100-120mmHg).
1.2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心脏舒张时达到的低高值,8.0-10.6kPa(60-80mmHg).
1.3脉压差(pulse pressure):即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 4.0-5.3kPa(30-40mmHg)
1.4平均血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舒张压+1/3脉压
1.5正常血压:13.3-16.0 ~ 8.0-10.6kPa
1.6低血压:收缩压低于90 mmHg,舒张压低于50 mmHg
1.7高血压:收缩压高于150mmHg,舒张压高于90mmHg
2、动脉血压形成和影响因素:
2.1动脉血压形成:血管血液充盈程度(血流量)
心室收缩与外周阻力收缩压
大动脉弹性舒张压
2.2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心输出量(每搏心输出量 心率,心收缩力,静脉回流量)
●外周阻力(阻力血管紧张性,血液粘滞性)
●大动脉弹性
(三)、动脉脉搏(artrial pulse)
每一心动周期,动脉管的搏动呈现节奏性变化,并在浅表动脉可以触摸到。
测定部位为桡动脉
起源于主动脉首端,呈波浪方式向远端传播,压力幅度逐渐变小,直至消失(毛细血管)
(四)、静脉血压与血流(venous pressure and venous return)
1、静脉血压低,是血液回流的根本原因。
2、当右心房压力升高到1.7kPa时,心衰
3、影响回流的因素:脉压差、心肌收缩力、体位、骨骼肌挤压作用、呼吸运动
(五)、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在此实现血液
与组织间的物质交换。
微循环的组成与通路:
1.1组成:见书
1.2通路:直捷通路(thoroughfare channel)
动-静脉吻合支(arteriovenous anastomosis)
迂回通路
2、微循环调节:调节真毛细血管的交替开放与关闭,使组织的血流量与其代谢水平
相适应
3、组织液生成与回流(formation of interstitial fluid and return)
3.1组织液:存在与组织细胞间隙中,是细胞外也的主要部分,也是细胞生活的内环
境。
除蛋白质含量较少外,其它成分与血浆相似。
3.2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
A、细血管压
B、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C、组织液静水压
D、血浆胶体渗透压
**有效滤过压=组织液生成压(毛细血管+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组织液回流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当组织液生成压> 组织液回流压时,血浆经毛细血管渗出而生成组织液;而有效
滤过压为负值时组织液回流。
●动脉端(滤过压):有效滤过压=1.33kPa (10mmHg)
●静脉端(回流压):有效滤过压=-1.06kPa ( -8 mmHg)
第四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Regulation of Cardiovascular Activity)
一、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
1、调节中枢:位于延髓
1.1、心加速中枢及交感神经支配:兴奋时,神经末稍释放NE,使心跳加快,心输
出量增加,血压上升。
1.2、心抑制中枢及迷走神经支配:兴奋时,神经末稍释放ACh, 使心跳减缓,心输
出量减少,血压下降。
1.3、缩血管中枢及交感神经支配:兴奋时,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回心血量增
加,血压上升。
反之,外周阻力减小,血压下降。
2、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2.1、颈动脉窦与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血压负反馈调节
2.2、颈动脉体与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CO2分压和H+浓度,正常情况下不起作
用。
二、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 P167
是指血液和组织液中所含的一些化学物质对心肌和血管平滑肌功能的调节。
分:
●局部性调节:代谢产物、激肽类、组织胺
●全身性调节:激素类如Epinephrine & Norepinephrine、Renin-angiotensin system、
Vasopressin
第五节淋巴循环与脾
一、淋巴循环
未被毛细血管吸收的、可流动的少量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液。
淋巴液在淋巴系统中循环称淋巴循环。
主要由淋巴管、淋巴结和淋巴组织(包括淋巴小结、扁桃体和脾)
途经:组织液毛细淋巴管淋巴管胸导管锁骨下
右淋巴导管静脉
功能:将剩余的组织液送回静脉
淋巴结:为圆形或椭圆形结构,存在于淋巴管的途经中,产生淋巴细胞并在此成熟,参与机体的体液与细胞免疫。
二、脾P168
部位:左季肋部9-11肋间
功能:造血——胎儿期:全血;生后期:淋巴细胞
储血
过滤血液
第六节儿童和青少年血液循环的机能特点
自学P168-170
第七章呼吸系统
呼吸:机体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这一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系统的生理功能就是完成气体交换。
呼吸过程包括:
●外呼吸External respiration
●——肺呼吸(血液与肺泡间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Transport of gas in the blood
●内呼吸Internal respiration
●——组织呼吸(血液与组织细胞间气体交换)
狭义上的呼吸:仅指呼吸运动。
第一节呼吸器官的结构及部位
一、部位:位于密闭的胸腔内,包括
二、呼吸道:包括(P172-176)
1、上呼吸道:Upper airway: Nose, Pharynx, Larynx
鼻-嗅觉、呼吸、嗅觉,湿润和加温空气、发音共鸣、阻挡灰尘
咽-上部(鼻咽部)、中部(口咽部)、下部(咽喉部),参与调节鼓膜内外的气
压平衡
喉-是气体通过的管道,也是发音器官(P173,会厌软骨:上端游离,防止异物进入气管;声带:由喉腔侧壁的粘膜形成的一对声襞)气体通道发音器官
2、下呼吸道:Down airway: Trachea, Bronchus
气管-位于食道前方(P175)
支气管-在第4-5胸椎处分为左、右支气管肺门
肺叶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Alveoli)
三、肺:位于密闭的胸廓内,纵隔两侧,膈肌上方(P176)
左肺---分裂为上、下两叶Two lobes
右肺---分裂为上、中、下三叶。
Three lobes
肺实质又分:
●导管部即气体通道,由支气管反复分支,形成支气管树
●呼吸部即气体交换场所,由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组成
●肺间质,由结缔组织、血管、神经和淋巴组织等组成
四、胸膜和胸膜腔(P177)
第二节呼吸运动与肺通气
一、呼吸运动(P177)
1、呼吸运动的概念:
A、胸腔节率性的/胸廓节率性的舒缩动作引起肺的舒缩动作。
它是呼吸肌在神经系统控制下进行的。
B、吸气动作:(见书)
C、呼气动作:
2、胸廓的机械运动
A、胸廓:为中空的圆锥形,上大下小,由肋骨、胸骨、肋间肌、膈肌共同组成;
膈肌位于其底部。
因此,胸廓运动也是呼吸运动的组成部分。
B、肋间肌运动:(见书)
C、膈肌运动:
D、吸气动作与呼气动作的比较
●平和呼吸时,吸气动作为主,呼气动作是被动的
●用力吸气时,吸气动作加强,呼气动作也加强
●安静时:一半呈胸式呼吸(肋间肌收缩为主)
3、肺内压和胸膜内压的变化(P178)
A、肺内压的变化是肺部气体交换的基本条件。
●吸气时肺内压降低,体外气体按压力差由呼吸道进入肺泡
●呼气时肺泡压力升高,高于呼吸道开口的压力,肺泡内气体按压力差由呼吸道
呼出体外
B、胸膜内压的变化:
●胸膜内压是生后形成的,比大气压低,又称为胸内负压
起源于肺的回缩力
胸内压= 肺内压- 肺回缩力;
胸内压= 肺回缩力
其生理意义:维持肺的扩张状态,是肺(肺泡)不会因自身回缩力而完全萎缩。
二、肺容量和肺通气量(P179)
1、肺容量是肺容纳气体的量(见书)
3.1Capacity: 肺容纳气体的量
3.1.1 潮气量(tidal volume,TV)
平和呼吸气时的气量, 400 -600 ml, 运动时增加
3.1.2 补吸气量(inspiratory reserve volume, IRV)
平和吸气后再用力吸入的气量, 1500 - 2000 ml
3.1.3 补呼气量(exspiratory reserve volume, ERV)
平和呼气后再用力呼出的气量, 900 – 1200 ml
3.1.4 残气量(residual volume)
最大平和呼气后肺内余留的气量, 1000 – 1500 ml
肺气肿患者RV增加
B、肺活量Vital capacity
是在最大深吸气后作深呼气时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由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构成。
●VC =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M=3500ml W= 2500ml
●生理意义:反映呼吸器官(肺、呼吸肌)的机能状态
健康成年人3秒钟基本上能呼出全部肺活量的气体(作最大呼气动作)
2、肺通气量:(见书)
A、每分通气量:潮气量⨯每分钟呼吸频率
正常成年人每分通气量约6-8升,强烈运动时可达数10升,正常成年人最大通气量:男为100升,女为80升
●其生理意义:胸廓的完整和呼吸肌的健全
呼吸道的畅通
肺组织的健全和弹性良好
B、肺泡通气量:Pulmonary ventilation
每分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每分钟呼吸频率
●其生理意义:实际呼吸效率
C、呼吸频率:正常成年人约20次/min
●生理意义:深而慢的呼吸效率比浅而快的呼吸效率高
无效腔(dead space )
●解剖无效腔:通道
●肺泡无效腔:正常人几乎为零
●解剖无效腔+ 肺泡无效腔= 生理无效腔
●生理无效腔= 解剖无效150ml
3.2.3 呼吸频率:正常成年人约20次/min
⏹生理意义:深而慢的呼吸效率
比浅而快的呼吸效率高p212-213
第三节呼吸气体的交换与运输
一、概念:
1、交换:气体分子在肺泡气和血液之间,及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的交换。
●方式:物理性弥漫
●动力:分压差;膜的通透性
3、运输:血液携带O2和CO2到相应的部位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呼吸气体的交换影响交换因素分压差膜通透性(厚度+面积)
气体溶解度+分子量
正常通气率V/Q = 0.84每分肺泡通气量/每分肺血流量
1、气体分压差的作用
气体分压差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动力。
气体分子都是从压力高的部位向压力低的部位弥散(扩散),并取决于各部位的分压差(见书,表7-3),不断达到动态平衡。
2、气体在肺泡与血液间的交换:取决于同一种气体在细胞膜两侧的分压差,它从膜
的一侧(高)向另一侧(低)弥散。
●肺泡侧O2分压高,故弥散入血
●血中CO2分压高,故弥散入肺泡
3、气体在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交换:原理相同。
●毛细血管中O2分压高,故弥散入组织细胞
●组织细胞CO2分压高,故弥散入静脉血
4、影响气体的交换的其它因素(P182)
膜的通透性、气体扩散面积、气体溶解度和分子量
三、气体的运输
1、气体运输的形式:
●化学结合态:O2 >98%; CO2>94%
●物理溶解态
2、O2的运输(P182-183)
3、CO2的运输(P183-184)
第四节呼吸的调节
主要依靠中枢神经系统内各层次的协调和统一。
表现为自动节率性和自主(随意)运动。
一、呼吸中枢
1、脊髓呼吸中枢及运动神经元
基本中枢位于脊髓第四脑室底部的深层神经元群——脊髓网状结构——颈脊髓灰质前角——膈神经元——膈肌运动
——雄脊髓灰质前角——肋间神经元——肋间肌运动
2、脑桥的长吸中枢和呼吸调整中枢(P185,见书)
A、脑桥的长吸中枢:横切脑桥中部,并同时切断两侧迷走神经,则引起长吸式呼
吸。
B、呼吸调整中枢:脑桥上部
C、二者呈相互副反馈调节关系。
即:
长吸中枢+ 吸气- 长吸中枢
+ 呼吸调整中枢+ 呼气- 呼吸调整中枢
+ 长吸中枢
3、呼吸运动的整合调节
脊髓呼吸中枢向上发出冲动+ 长吸中枢、呼吸调整中枢+ 向下发出冲动+ 脊髓吸气肌运动神经元+
这样就形成了吸气与呼气交替的节率性呼吸运动。
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呼吸中枢还可通过接受各种感受器的冲动,反射性调节呼吸运动。
(见书)
1、肺牵张反射其感受器PSR位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