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钱达

(苏州科技学院建筑系,江苏苏州215011)

摘要:人性化设计是人们在社会发展中新的追求,是城市建设中最高,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体现了城市发展的终

极目标。城市公共空间则是城市中人们最为重要的交往空间,文章通过对人的感官特性、

行为趋向、心理特点等的理性思考和对某些实例的分析,得出一些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以便能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合理的、更具人性化的公共空间环境,赋予其人文化、个性化的生活方式与价值,并努力达到使城市从“空间”逐步变成

“花园”

,直至“家园”的目的。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感官特性;行为规律;行为心理

中图分类号:TU984.1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679(2006)01-0063-05

刘易斯・芒福特(LewisMumfort)曾说过:“假如今天的社会瘫痪了,那不是因为缺乏方法,而是因为缺乏目的”[1]。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经济活动为基础,社会联系极为紧密,按其自身规律不断运转的有机整体。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次会议宣言指出:“经济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共同目标应当是探索和满足人的各种需求”。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城市发展追求的目标。人性化设计是现在人们在社会发展中的追求,是城市建设中最高,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体现了城市发展的目标。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最重要的是处理好人与城市中其他元素的融洽关系,其中人是中心,因此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就显得非常重要。

“人性化”就是强调“人”重于“物”

,要求对人性及人的各种需求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同时永无止境地追求无缝沟通。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提到的“以人为本”,应该是“人性化”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人性化设计”的概念,即把“人性化”这一理念始终贯穿在设计进程中的设计。

在中国,“人性化设计”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特色,最基本的命题。这种“天人合一”的认知方式,对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走势、审美追求、价值观念等各方面,都有极大的影

响。当然,现在的“

人性化设计”,有了更为广泛和深刻的内涵,即在设计中全面满足人们最佳的需求。在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中,人的尺度、人的行为、人的心理,以及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参与,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其过程是一个对人的行为,包括生活方式、心理特性、潜在行为等进行深入思考而获得结果的过程,并为社会公众提供合理的、优化的作品,赋予其人性化、人文化、个性化的生活方式与价值。对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创造,就是为了努力达到这么一个目的———让城市成为宜人、和谐的人居环境,从“空间”逐渐变成“花园”,直至“家园”。

然而在现实的城市建设中,“以人为本”更多的被停留在口头上或是文字中。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但由于种种原因,如部分政府大搞形象、政绩工程;不切实际,盲目跟风;为赶工期过度压缩正常的设计、施工时间;目光短浅,只顾眼前的经济效益;设计人员的经验主义和以自我为中心等,往往造成城市公共空间不方便使用,甚至于只能看不能用等现象。例如,城市广场成为摆设,既不遮阳也不挡风避雨;公园里人烟稀少,而老人孩子却找不到合适的活动场所;草地大片,却没有人的活动空间,也带不来好的生态效益,等等。当然这种现象正在日益受到重视并有所改进,那么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时,如何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真正做到人性化设计呢?

——————————————————

—[收稿日期]2005-08-04

[作者简介]钱达(1978-),男,江苏苏州人,讲师。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

第19卷第1期J.of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Suzhou

Vol.19No.12006年3月(EngineeringandTechnology)Mar.2006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

2006年64

1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1.1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应符合大众的感官特性和尺度要求

了解人的知觉及其感知方式、感知范围,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同时也能理解各种形式的直接交流和人对空间条件及尺度的感受。城市公共空间满足人们的感官特性,首先要满足人的尺度要求。对于具有相应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符合相适宜的尺度极为重要,这将直接关系到使用者对空间舒适性、场所感等的心理感受。

在社会交往中,有一些重要的尺寸,可称之为社会距离。如亲密距离(0~0.45m);个人距离(0.45~1.30m);社会距离(1.30~3.75m);公共距离(大于3.75m)等[2]。另外当距离为20~25m时,大多数人能看清别人的表情与心绪,这时,见面变得令人感兴趣,并带有一定社会意义,因此这也是个需要重视的距离。如果在设计公共空间时,每20~25m有目的地设置一些重复的内容,如地面高差的变化、小品的设置等,就会使空间产生节奏感、韵律感。当然这是针对人们在静止或低速情况下的视觉特性而言,其运用的是常人的尺度,而对于主要为快速运动中的人观赏、使用的空间,则往往采取超人的尺度,以满足较高速度造成的时间和空间变化。有时为了形成特殊的意境,也采用扩大或缩小尺度的方法来实现设计意图,以形成使用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感受。

除了尺度以外,色彩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色彩是最大众化的审美感觉,在所有的造型要素中,色彩是最为强烈而迅速的诉诸感觉的要素。色彩具有冷暖感、涨缩感、距离感、重量感、面积感和兴奋感等。成功的运用色彩,能增强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感染力[3]。

灯光也是引起视觉快感的重要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夜间休闲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要求城市公共空间能够延长利用时间,提高利用效率,全天候地为人服务。而夜间的空间利用就必然离不开灯光的运用,黑暗中灯光下的环境可以产生与白天完全不同的生命力与意境。依据不同的环境特点,不同的空间特性,合理运用灯光,可以营造出多彩的城市夜景,构筑城市宜人的夜空间[4]。

当然,除了视觉感受外,满足人们对听觉、嗅觉、触觉等其它感官的需求,对于设计者设计城市公共空间也很重要。多感官的需求供给,能够丰富空间的艺术感受,营造多样的氛围意境,最大限度的给予使用者以场所体验感。

1.2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应符合人的行为规律与心理特点

空间基本上是由物体与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形成的,没有人在其中的作用,也就谈不上场所意义。而且人是城市的主体,是具体的使用者,因而优秀的公共空间设计需要满足使用者的行为需求和心理需求。环境心理学认为场所具有吸引和支持人们活动的心理力度,强调了人在环境空间中的感知、情绪和行为等。人们通过各种来自于自身需求的行为,认可环境、适应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与环境相联系。拉特利奇(AlbertJ.Rutledge)认为设计就是要表达设计者对一个场地将怎样被人使用的意图,因而公共空间设计应当反映出设计者的预见[5]。如果设计者设计的物质和空间形式恰当地迎合了使用者的行为需求和心理需求,那么设计就是成功的。于是关注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特点,以及如何在设计中利用这些需求就十分必要。设计时要认真考虑充分暴露出来的和隐藏较深的行为,让使用者满意。

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人们的行为总是在空间和时间两个向度上同时发生,并且其行为内容、特点、方式等呈现出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层次、不同生活状态的人在行为方式、行为特点、活动时间等方面各不相同,但相同类型的人的行为表现却有相似的规律性。可见,预见人的行为规律对于一个好的空间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人的行为受到人的思维、心理控制,任何一个客观环境必须要被主观意识接受后,才能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才能使一个潜在空间变成一个有效空间。

因而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要强调人在城市中的主体地位,从人的角度出发,处处为使用者着想,从宏观到微观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的各种生理、心理需求。人的行为心理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依据和根本,体现出人与环境的和谐互动。人与环境空间之间存在着双向关系,一方面依据人的需求塑造环境,理想环境空间的设计与创造都是为使用者服务的,满足人多样化的行为心理需求;另一方面环境又限定了人,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