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成因机制分析及治理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滑坡成因机制分析及治理措施

四川作为低山丘陵广布,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具有较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鉴于此,本文将以四川某地区为例分析滑坡多发原因和相应的治理措施,并由此引发对滑坡预防和治理的思考。

标签:滑坡多发原因治理措施

1工程概况

案例中的四川某地区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地区,受盆地地形和北半球中纬度环境影响,此地区具有四季区分明显、雨热同期、降水充足、温和湿润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特征。该地区的季风气候使得该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6至8月,这三个月同时也是滑坡灾害高发时期。而且该地区多山川丘陵,基岩多裂缝,山体丘陵坡度较大,易发生滑坡灾害。该地区的地下水主要由自然降水为补给,地下水深度一般在3至5米深,而且多为基岩缝隙水和山体裂缝水。另外,通过对其地下水的成分分析得知其水质无法腐蚀混凝土。

2滑坡的基本特征及成因机制

2.1滑坡形迹及基本特征

根据平面测绘图和剖面图可以看出,图1中2#是一个椭圆形的平面状、坡度落差较大、山体滑动方向主为南偏东的滑坡地形。通过对该地区的数据特点和结构特征分析,可知该地区多为古崩滑体地理物质组成,目前多发的滑坡灾害就是这种组成物质在地下水影响下逐渐重生。通过对该地区的现场勘查和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当前该滑坡山体的浅表层正以虽然缓慢但是不间断的一定速度向南偏东的临空方向进行位移,从而导致山体和岩层的变形,在这种位移和变形的影响下,位于该滑坡地区的一段路面在经过此段位移地区时,路面由于受变形影响向边缘外方向即山体滑坡位移方向鼓出几十厘米的距离,这导致路面受损较严重,而且该山体的滑坡山体位移年年都有,因此对该段公路的维修也是年年必须的,造成大量维修费用的消耗。另外,此滑坡地区还有一个受地下水和降水及山体影响导致处于活动现状的1#滑坡体,此滑坡体距2#滑坡较近,位于其后偏东方向。由于降水较为集中且量大,导致滑坡山体地下水达到饱和,在这种饱和状态的地下水影响下,滑坡体会被软化和缝隙化,从而开始向下方发生缓慢位移,最终淤积并堵塞住路面。而且,大量随时会跌落并堵塞路面,造成雨季时期的交通困难。

2.2滑坡发生影响因素及成因分析

根据各种调查数据分析和现场实际勘查,对该地区滑坡灾害多发的原因从自然环境、地理结构、岩层特点、土层厚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得造成2#地区滑坡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有三种,分别是以下三种:

(1)水体

由于2#地区时椭圆形地区,地下水的埋藏深度较浅,普遍为1至3米,而且该地区东侧地下水深度与地面位于相同水平高度。当雨季6、7、8月份来临时,大量切集中度的雨水会填补地下水使其一处,使崩滑体处于饱和,最终导致滑坡灾害的发生。

(2)地质

该地区的地质层上部是由于岩层崩裂或滑坡形成的松散物质堆积而成,而地质层上部中的下层则是由密度较大、质量较大的基岩组成的较为密实的岩层面。上层是松散的堆积物,结构空隙大,可以成为透水层,而下层则是相对密度大、较为密实的基岩,可以充当隔水层。隔水层与透水层相互作用下,会使地下水大部分在地层相对较薄的交界位置汇流,而这些地下水的汇流会使该地区的土层变薄,降低该地区土层的强度,从而造成薄而松散的土层滑动脱落。另外,由于2#地区的中偏西位置存在山脊地形,造成地下水沿着山脊汇流,最终汇集在山脊地形的两侧沟谷,从而出现汇水区。而这个沟谷的汇水区极易出现地下水的渗出。

(3)地震

此地区位于地震带,地震多发且烈度多为7级,地震的发生极易造成山体的滑坡和泥石流,而且地震会加速滑坡滑落的速度,而且还会降低岩层和土层的强度,从而加强该地区的不稳定性。

3滑坡治理措施

3.1排水工程

在拟建厂房的三个平台后缘分别设置三道支挡结构,在滑坡后缘和滑坡外围修建截水沟和排水沟,以挡截和排走滑坡坡体及其外围的水体。治理范围外部排(截)水沟设置原则:在滑坡后缘设置横向截水沟,并与滑坡体外围排水沟组成排水系统,为减少对滑体的水渗入,要将其周边水进行清除。

3.2支挡工程

利用抗滑桩进行滑坡地区边坡治理,能够突破传统的治理困境,使得治理工作更加便捷、高速、治理工程量小、节省资金等,而且还能够将其他边坡治理措施与抗滑桩相结合,使治理措施更加合理科学化,治理效果更加显著,这种结合、互相搭配式的治理方法在当前已被普遍采用。当滑坡发生时,边坡下滑压力较大,因此可以采取双排桩进行支挡,最好进行调整使其形成抗滑支挡结构。滑坡的边坡和路面之间可以利用抗滑桩以及挡土板,结合利用。总而言之,通过对地区的自然条件分析,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滑坡的治理,从而保证当地的生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李原光,李志远. 程寨沟滑坡的形成机理及整治[ J] .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1998,19(3).

[2] 顾晓鲁,浅鸿缙,刘惠珊,汪时敏. 地基与基础(第三版)[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石豫川,巨能攀.滑坡成因机制分析及稳定性评价[J]. 公路交通技术. 200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