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400 m
•40 m
•6c
•3c
m
m
n 说明:从高等级公路驶入一般公路的交叉口前400m 内,在环行交叉口的路面涂上由疏到密间隔不等的黄 色横线,距环越近横线间隔越小,当驾驶员看到这些 黄线后,首先产生警觉刺激随后降低车速,并适应路 面标线的视觉变化情况,把车速降到合理水平。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2004年中国道路交通事故 相关因素在事故总数、死 亡人数、受伤人数中所占 比例
•>>>more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 I 驾驶员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Back
•一、直接原因
•又称为一次原因,它是
•人的不安全行为(人)以及设备直的接导不致安事全故状的态原(因车,)、环
境的不安全条件(道路)都属于或直者接说原是因在。时间上最接
•4)处于不同循环时期的人体会发生复杂的生理变化。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生物节律的变化如图
•+
•体力
•0
•情绪
•_
•智力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事故数/ 死亡人 起 数/人
受伤 人数 /人
2004 465083 93550 435787 35144 8920 29518 17662 4607 15559
2005 417355 91062
—
20090 4207
—
12809
3469
—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 第二节 驾驶员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 因
•上一页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下一页
• I 驾驶员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Back
•一、直接原因
•(2)• 无意的不安全行为
•是指无意识的、或非故意的不安全行为。人们一旦认识 到了,就会及时地加以纠正。
• 主要原因: • 人体的生理机能有缺陷; • 因知识和经验缺乏而造成思维判断失误; • 因技能欠缺而造成行为反应失误; • 大脑意识水平低下;
n 1.2动视力:驾驶员行驶中的视力
•动视力与车速、年龄的关系
•降低幅度在10-40%,60km/h——240m, 80km/h——160m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1.3、夜间视力:
认知和确认距离与对比度大小的关系 •1、 驾驶人员夜间视力与光照度的关系
视标
•光0.源1—100距1L离X/:m 两者呈线性关系,黄昏更易发生事故
•速度判 断 •距离判 断
知记 判意
觉忆别 志
映思
决
像考
定
•反 应 器
•反 映输 出
•车辆 行驶
•分析判断阶段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3、操作反应阶段
手脚按大脑决策后的指令进行具体 操作,并产生效果的阶Hale Waihona Puke Baidu。
知记 判意
觉忆别 志
映思
决
像考
定
•反 应 器
•反 映输 出
•车辆 行驶
• 操作错误造成的 事故量虽然不多,但后 果严重。
第一节 驾驶员的交通特性
人是交通系统中的关键要素。
•(人) 驾驶人员
用方向盘、制动器等进行控 制
•计量仪表、振动等
•(机) • 机动车
•坡度、凹凸不平、各种交通管理标志 等
• 道路环境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一、驾驶员的反应特性
•车内环 境
•车外环 境
•环境
•信
息输 •感
入
受
器
记 知忆 判 觉思 别
③计算生日距测试日的天数,按日历计算为190d ④取前三项之和,计算出总天数为11147天 ⑤分别以三个周期的天数去除总天数,计算在各周期中所处的节律位置: 体力
11147÷23=484……余15 情绪 11147÷28=398…… 余3 智力 11147÷33=337……余26 ⑥用三个周期的余数,对照前图,查得该驾驶员处于体力循环低潮期、情绪高潮 期和智力低潮期。
对比度88% 对比度35%
•2、 驾驶认人知员距夜离间A 视力与70物.4体大小的2关0.系3
大•3光.灯驾驶确人认员距夜离间B 视力与60物.5体高度的关17系(夜间会车)
•4、驾驶人员A—夜B 间视力与9物.9体对比度的3.关3
•夜间系汽车开头认灯知行距离驶A:
43.3
9.7
•能确小认光有灯 视标确的认距距离离B为认知距25.离5
8
•能确认视标缺口A—方B向的距离为17.确8 认距离。1.7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1.4.夜间行车时,驾驶人员对行人的辨别
•夜间行车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夜间会车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2、视觉适应
视觉器官对于光亮程度突然变化而引起的
感受性适应过程。
•暗适应: 3-6min基本适应,
30-40min完全适应
• 外界信息本身有误或人无法感知信息的刺激.
•上一页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下一页
• 第二节 驾驶员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 •Back •二、间因接原因
• 间接原因:造成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事件的引发原因, 它是造成事故的根本原因。 •1.身体方面的原因 ; •2.精神方面的原因; •3.管理原因; •4.教育原因; •5.社会方面的原因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举例: 如某驾驶员是阳历1971年3月16日出生,2001年9月22日驾驶大货车发生 交通事故,试计算他在事发时期的生物节律状态。
①以公历为准,计算其周岁天数,即365X周岁数, 则365X 30=10950(d)
②计算闰年比平年多的天数(四年一闰,闰年二月份比平年多一天),即周岁数 ÷4(结果取整数),则30÷4=7.5 取7d
考
•感
•信息感知阶觉段•传入
器 神经
官
•中枢神 经
意 志
•反 应
决
器
定
•动 •传 作
•分出析神判器 断经阶段 官
•反 映输 出
•车辆 行驶
•操作•车反 映阶辆段
•心理、生理影 响
• 信息处理过程:车辆行驶过程中,驾驶员通过感觉器官 从交通环境中获取信息,经过大脑进行处理,做出判断和反
应,再支配手脚操纵汽车,使其按驾驶员的意志在道路上行 进,这就是信息处理过程。
•操作反应阶 段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4、反应时间的特
性:
•1)与刺激种类相关:触觉(0.11-0.16s)
•
听觉(0.12-0.16s)
•
视觉(0.15-0.20s)
•
嗅觉(0.20-0.80s)
•2)与反应运动系统种类有关:手(0.144-0.147s)
•
脚(0.179-0.174s)
•3)与刺激强弱有关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3、驾驶员的个性差异
n 性别差异:一般而言,男性为外倾型,女性为内倾 型 :信息处理、超车、事故反应、培训。
年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驾驶者对于不同情况的处 理有一定的差别 。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驾驶员的交通特性(重 点) •驾驶员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重点) • 直接原因 • 间接原因 • 驾驶员行为与交通安全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2020/12/9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驾驶员的交通特性(重 点)
•1、驾驶员的反应特性(重点) •2、驾驶员的视觉特性(重点) •3、驾驶员的生理特性(了解)
•驾驶员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重点) • 驾驶员行为与交通安全 (重点) •其他交通参与者的交通特性(自学了解)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指路标志。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三、驾驶员生理特性
1、生物节律
1)人类行为受其固有的、可测定的生物节奏变化影响。 •2)节律从人们出生的那一时刻开始,就分别按各自的周 期循环变化——从高潮期临界期,直至低潮期;再从低潮期 到临界期,直至高潮期,这样不断的循环往复,直到生命 结束 •3)体力、情绪、智力循环周期分别为23d、 28d、和33d。
速度为40km/h时,视野低于1000; 70km/h时,视野低于650;
100km/h时,视野低于400。 2)隧洞视:随着车速的增加,驾驶员的注意视点前移、 视野变窄,只注意景象的中心而置两侧于不顾的现象。
注意:道路催眠。道路设计时应限制直线长度,加入曲 线,强制的促使驾驶员变换注视点,避免打盹肇事。
近事故发生的原因
•1.不安全行为的分类 •(1)有意的不安全行为
•是指有目的、有意图,明知故犯的不安全行为,是故意的 违章行为。如酒后驾车、无证驾驶、超速超载、违法超车等。
•2004年因超速行驶造成18410人死亡,占死亡总数的17.2%; ••因 因酒 违后法•特驾超点车 车:造造冒成成险44565548人 人•目死死的亡亡:,,获占占取总总某数数种的的利44益..43% %;;•心理:侥幸 •无证造成22371人死亡,占死亡总数的20.9%。
•4)与性别、年龄有关
•5)与刺激的复杂程度有关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二、驾驶员的视觉特性
各种感觉器官给驾驶员提供交通信息的比例
视觉
听觉
触觉
味觉
嗅觉
80%
10%
2%
2%
2%
•1、视力:眼睛分辨两物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 • 1.1静视力:裸视力0.4,矫正视力0.7,无色盲。
•视力的国际测定方法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6色视觉
n 色视觉 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不同波长的感觉阈限不同, 故而不同颜色对驾驶员产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作用。我国 交通标志使用六种颜色:红、黄、蓝、绿、黑、白。
n 红 : 波长最长,传播最远,对人的视觉和心理产生一种 危险感和强烈刺激,多用于禁令标志。
n 黄: 有明亮和警戒的感觉,由于注意危险的警告类标志。 n 蓝、绿: 使人产生宁静、和平与舒适的感觉,多用于指示、
•明
•暗
•明适应:1min内完全适应
•进入没有照明隧道内大约要经历10s的暗适应时间。因此,在隧 道入口处应设有缓和照明,或在路旁设立“隧道内注意开灯”的 标志,以唤起驾驶员注意。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3 炫目
炫目:视野内有强光照射,颜色不均匀,使人的眼睛产 生不舒适感, 形成视觉障碍。
生理性炫目:受对向车灯强烈照射而引起的间断性炫目 心理性炫目:由路灯照明引起的连续性炫目 消失:某一物体因同时受到对向车与自己车灯照射,而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5 错觉
n 错觉 : 由生理和心理原因引起的当前的知 觉与过去的经验相矛盾,或者思维推理上的 错误,不同分析器提供的信号不一致都能造 成错觉。 我们可以从错觉产生的机理出发,利 用错觉为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服务。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车道上画 v形线
n 说明:在弯道前100m涂上V形标线,然后在弯道上再 使V形标线的夹角逐渐加大,经直线,再涂上人字标线, 行车时使驾驶员有道路变窄错觉,从而使其降低车速。 实验表明:使用标线前,平均车速降低了6.4km/h,使 用标线以后,平均车速降低了11.7km/h
•心理:注意力不集中等
•生理:感觉器官或大脑机能不 健全或不正常。如色盲、酒后 或疲劳驾驶等。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2、分析判断阶段
驾驶员把感知到的信息与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对照, 分析判断路况、车况(前后车的车速、意图)及行人走向 等,并根据自驾车的技术状况,自身的健康、心理状况, 决定采取相应的措施。
•其他交通参与者的交通特性(了 解)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Back
• 第二节 驾驶员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 因
•成 因
•年
•起 •份
•因
事故数/
起
•年份
驾驶员
死亡 人数/
人
受伤人 数/人
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 因车辆、道路因素等引
乘车人及其他人员
起的其他交通意外
事故数/ 起
死亡 人数/
人
受伤 人数/
人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1、信息感知阶段
收集并理解信息的阶段。
•车内环 境
•车外环 境
•信
息输 •感
入
受
器
知记
意
觉忆判 志
映思别 决
像考
定
•反 •反 映输 应出 器
•车辆 行驶
•信息感知阶段
•感知迟缓:因某种原因使的这 一过程变慢。
•感知错误:在大脑中产生的映 像出现错误。
•刺激信息:信息过于突然、隐 蔽,刺激强度过强\复杂。
2、生物节律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 n 生物节律的计算方法: Y1 = A1sin(2X/23) Y2 = A2 sin(2X/28) Y3 = A3 sin(2X/33) 式中:Y1、Y2、Y3——分别是体力、情绪、智力的节律状态
X——当事人发生事故日期到出生日期的总天数 A1、A2、A3——分别是体力、情绪、智力的振幅 当节律波处于“正”象限(A值为正)时,为高潮期;处于 “负”象限(A值为负)时,为低潮期;当A值为(接近于0 时)为临界期。
在某一相对距离内完全看不清该物,呈消失状态。一 般站在路中心线的行人当双向车距约50m时,呈现消 失现象,驾驶员将辨认不出行人。为此在黑夜横穿过 马路时,站在中心处是很危险的。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4 视野
n 静视野:在静止状态下,头部不动 两眼注视前方某个目 标,注视点两侧可以看到的范围。
n 动视野:头部不动,眼球可以转动时所能看见的范围。 1)动视野与速度的关系:
•400 m
•40 m
•6c
•3c
m
m
n 说明:从高等级公路驶入一般公路的交叉口前400m 内,在环行交叉口的路面涂上由疏到密间隔不等的黄 色横线,距环越近横线间隔越小,当驾驶员看到这些 黄线后,首先产生警觉刺激随后降低车速,并适应路 面标线的视觉变化情况,把车速降到合理水平。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2004年中国道路交通事故 相关因素在事故总数、死 亡人数、受伤人数中所占 比例
•>>>more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 I 驾驶员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Back
•一、直接原因
•又称为一次原因,它是
•人的不安全行为(人)以及设备直的接导不致安事全故状的态原(因车,)、环
境的不安全条件(道路)都属于或直者接说原是因在。时间上最接
•4)处于不同循环时期的人体会发生复杂的生理变化。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生物节律的变化如图
•+
•体力
•0
•情绪
•_
•智力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事故数/ 死亡人 起 数/人
受伤 人数 /人
2004 465083 93550 435787 35144 8920 29518 17662 4607 15559
2005 417355 91062
—
20090 4207
—
12809
3469
—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 第二节 驾驶员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 因
•上一页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下一页
• I 驾驶员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Back
•一、直接原因
•(2)• 无意的不安全行为
•是指无意识的、或非故意的不安全行为。人们一旦认识 到了,就会及时地加以纠正。
• 主要原因: • 人体的生理机能有缺陷; • 因知识和经验缺乏而造成思维判断失误; • 因技能欠缺而造成行为反应失误; • 大脑意识水平低下;
n 1.2动视力:驾驶员行驶中的视力
•动视力与车速、年龄的关系
•降低幅度在10-40%,60km/h——240m, 80km/h——160m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1.3、夜间视力:
认知和确认距离与对比度大小的关系 •1、 驾驶人员夜间视力与光照度的关系
视标
•光0.源1—100距1L离X/:m 两者呈线性关系,黄昏更易发生事故
•速度判 断 •距离判 断
知记 判意
觉忆别 志
映思
决
像考
定
•反 应 器
•反 映输 出
•车辆 行驶
•分析判断阶段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3、操作反应阶段
手脚按大脑决策后的指令进行具体 操作,并产生效果的阶Hale Waihona Puke Baidu。
知记 判意
觉忆别 志
映思
决
像考
定
•反 应 器
•反 映输 出
•车辆 行驶
• 操作错误造成的 事故量虽然不多,但后 果严重。
第一节 驾驶员的交通特性
人是交通系统中的关键要素。
•(人) 驾驶人员
用方向盘、制动器等进行控 制
•计量仪表、振动等
•(机) • 机动车
•坡度、凹凸不平、各种交通管理标志 等
• 道路环境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一、驾驶员的反应特性
•车内环 境
•车外环 境
•环境
•信
息输 •感
入
受
器
记 知忆 判 觉思 别
③计算生日距测试日的天数,按日历计算为190d ④取前三项之和,计算出总天数为11147天 ⑤分别以三个周期的天数去除总天数,计算在各周期中所处的节律位置: 体力
11147÷23=484……余15 情绪 11147÷28=398…… 余3 智力 11147÷33=337……余26 ⑥用三个周期的余数,对照前图,查得该驾驶员处于体力循环低潮期、情绪高潮 期和智力低潮期。
对比度88% 对比度35%
•2、 驾驶认人知员距夜离间A 视力与70物.4体大小的2关0.系3
大•3光.灯驾驶确人认员距夜离间B 视力与60物.5体高度的关17系(夜间会车)
•4、驾驶人员A—夜B 间视力与9物.9体对比度的3.关3
•夜间系汽车开头认灯知行距离驶A:
43.3
9.7
•能确小认光有灯 视标确的认距距离离B为认知距25.离5
8
•能确认视标缺口A—方B向的距离为17.确8 认距离。1.7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1.4.夜间行车时,驾驶人员对行人的辨别
•夜间行车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夜间会车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2、视觉适应
视觉器官对于光亮程度突然变化而引起的
感受性适应过程。
•暗适应: 3-6min基本适应,
30-40min完全适应
• 外界信息本身有误或人无法感知信息的刺激.
•上一页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下一页
• 第二节 驾驶员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 •Back •二、间因接原因
• 间接原因:造成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事件的引发原因, 它是造成事故的根本原因。 •1.身体方面的原因 ; •2.精神方面的原因; •3.管理原因; •4.教育原因; •5.社会方面的原因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举例: 如某驾驶员是阳历1971年3月16日出生,2001年9月22日驾驶大货车发生 交通事故,试计算他在事发时期的生物节律状态。
①以公历为准,计算其周岁天数,即365X周岁数, 则365X 30=10950(d)
②计算闰年比平年多的天数(四年一闰,闰年二月份比平年多一天),即周岁数 ÷4(结果取整数),则30÷4=7.5 取7d
考
•感
•信息感知阶觉段•传入
器 神经
官
•中枢神 经
意 志
•反 应
决
器
定
•动 •传 作
•分出析神判器 断经阶段 官
•反 映输 出
•车辆 行驶
•操作•车反 映阶辆段
•心理、生理影 响
• 信息处理过程:车辆行驶过程中,驾驶员通过感觉器官 从交通环境中获取信息,经过大脑进行处理,做出判断和反
应,再支配手脚操纵汽车,使其按驾驶员的意志在道路上行 进,这就是信息处理过程。
•操作反应阶 段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4、反应时间的特
性:
•1)与刺激种类相关:触觉(0.11-0.16s)
•
听觉(0.12-0.16s)
•
视觉(0.15-0.20s)
•
嗅觉(0.20-0.80s)
•2)与反应运动系统种类有关:手(0.144-0.147s)
•
脚(0.179-0.174s)
•3)与刺激强弱有关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3、驾驶员的个性差异
n 性别差异:一般而言,男性为外倾型,女性为内倾 型 :信息处理、超车、事故反应、培训。
年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驾驶者对于不同情况的处 理有一定的差别 。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驾驶员的交通特性(重 点) •驾驶员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重点) • 直接原因 • 间接原因 • 驾驶员行为与交通安全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2020/12/9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驾驶员的交通特性(重 点)
•1、驾驶员的反应特性(重点) •2、驾驶员的视觉特性(重点) •3、驾驶员的生理特性(了解)
•驾驶员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重点) • 驾驶员行为与交通安全 (重点) •其他交通参与者的交通特性(自学了解)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指路标志。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三、驾驶员生理特性
1、生物节律
1)人类行为受其固有的、可测定的生物节奏变化影响。 •2)节律从人们出生的那一时刻开始,就分别按各自的周 期循环变化——从高潮期临界期,直至低潮期;再从低潮期 到临界期,直至高潮期,这样不断的循环往复,直到生命 结束 •3)体力、情绪、智力循环周期分别为23d、 28d、和33d。
速度为40km/h时,视野低于1000; 70km/h时,视野低于650;
100km/h时,视野低于400。 2)隧洞视:随着车速的增加,驾驶员的注意视点前移、 视野变窄,只注意景象的中心而置两侧于不顾的现象。
注意:道路催眠。道路设计时应限制直线长度,加入曲 线,强制的促使驾驶员变换注视点,避免打盹肇事。
近事故发生的原因
•1.不安全行为的分类 •(1)有意的不安全行为
•是指有目的、有意图,明知故犯的不安全行为,是故意的 违章行为。如酒后驾车、无证驾驶、超速超载、违法超车等。
•2004年因超速行驶造成18410人死亡,占死亡总数的17.2%; ••因 因酒 违后法•特驾超点车 车:造造冒成成险44565548人 人•目死死的亡亡:,,获占占取总总某数数种的的利44益..43% %;;•心理:侥幸 •无证造成22371人死亡,占死亡总数的20.9%。
•4)与性别、年龄有关
•5)与刺激的复杂程度有关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二、驾驶员的视觉特性
各种感觉器官给驾驶员提供交通信息的比例
视觉
听觉
触觉
味觉
嗅觉
80%
10%
2%
2%
2%
•1、视力:眼睛分辨两物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 • 1.1静视力:裸视力0.4,矫正视力0.7,无色盲。
•视力的国际测定方法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6色视觉
n 色视觉 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不同波长的感觉阈限不同, 故而不同颜色对驾驶员产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作用。我国 交通标志使用六种颜色:红、黄、蓝、绿、黑、白。
n 红 : 波长最长,传播最远,对人的视觉和心理产生一种 危险感和强烈刺激,多用于禁令标志。
n 黄: 有明亮和警戒的感觉,由于注意危险的警告类标志。 n 蓝、绿: 使人产生宁静、和平与舒适的感觉,多用于指示、
•明
•暗
•明适应:1min内完全适应
•进入没有照明隧道内大约要经历10s的暗适应时间。因此,在隧 道入口处应设有缓和照明,或在路旁设立“隧道内注意开灯”的 标志,以唤起驾驶员注意。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3 炫目
炫目:视野内有强光照射,颜色不均匀,使人的眼睛产 生不舒适感, 形成视觉障碍。
生理性炫目:受对向车灯强烈照射而引起的间断性炫目 心理性炫目:由路灯照明引起的连续性炫目 消失:某一物体因同时受到对向车与自己车灯照射,而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5 错觉
n 错觉 : 由生理和心理原因引起的当前的知 觉与过去的经验相矛盾,或者思维推理上的 错误,不同分析器提供的信号不一致都能造 成错觉。 我们可以从错觉产生的机理出发,利 用错觉为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服务。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车道上画 v形线
n 说明:在弯道前100m涂上V形标线,然后在弯道上再 使V形标线的夹角逐渐加大,经直线,再涂上人字标线, 行车时使驾驶员有道路变窄错觉,从而使其降低车速。 实验表明:使用标线前,平均车速降低了6.4km/h,使 用标线以后,平均车速降低了11.7km/h
•心理:注意力不集中等
•生理:感觉器官或大脑机能不 健全或不正常。如色盲、酒后 或疲劳驾驶等。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2、分析判断阶段
驾驶员把感知到的信息与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对照, 分析判断路况、车况(前后车的车速、意图)及行人走向 等,并根据自驾车的技术状况,自身的健康、心理状况, 决定采取相应的措施。
•其他交通参与者的交通特性(了 解)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Back
• 第二节 驾驶员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 因
•成 因
•年
•起 •份
•因
事故数/
起
•年份
驾驶员
死亡 人数/
人
受伤人 数/人
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 因车辆、道路因素等引
乘车人及其他人员
起的其他交通意外
事故数/ 起
死亡 人数/
人
受伤 人数/
人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1、信息感知阶段
收集并理解信息的阶段。
•车内环 境
•车外环 境
•信
息输 •感
入
受
器
知记
意
觉忆判 志
映思别 决
像考
定
•反 •反 映输 应出 器
•车辆 行驶
•信息感知阶段
•感知迟缓:因某种原因使的这 一过程变慢。
•感知错误:在大脑中产生的映 像出现错误。
•刺激信息:信息过于突然、隐 蔽,刺激强度过强\复杂。
2、生物节律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 n 生物节律的计算方法: Y1 = A1sin(2X/23) Y2 = A2 sin(2X/28) Y3 = A3 sin(2X/33) 式中:Y1、Y2、Y3——分别是体力、情绪、智力的节律状态
X——当事人发生事故日期到出生日期的总天数 A1、A2、A3——分别是体力、情绪、智力的振幅 当节律波处于“正”象限(A值为正)时,为高潮期;处于 “负”象限(A值为负)时,为低潮期;当A值为(接近于0 时)为临界期。
在某一相对距离内完全看不清该物,呈消失状态。一 般站在路中心线的行人当双向车距约50m时,呈现消 失现象,驾驶员将辨认不出行人。为此在黑夜横穿过 马路时,站在中心处是很危险的。
第二章人与交通安全
4 视野
n 静视野:在静止状态下,头部不动 两眼注视前方某个目 标,注视点两侧可以看到的范围。
n 动视野:头部不动,眼球可以转动时所能看见的范围。 1)动视野与速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