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摘要: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其指导思想,并用马克思主义来武装头脑、教育人民。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它以其独特的包容性一直源远流长。
从毛泽东、刘少奇等老一辈的共产党人就一直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积极倡导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之义。
特别是随着中华文明的复兴,“国学热”、“儒学热”、“传统文化热”的不断升温,怎样认识、理解和贯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热点,也是当前思想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传统文化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原因
(一)、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决定的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现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60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所在”[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应,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
正是由于马克思这些理论品性,它才能够指导我国实践,才需要与中国传统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创立时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工人没有祖国”,但是工人“本身还是民族的”。
[2]这就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世界性、国际性和民族性的辨证统一性,由此我们就可以自然地推导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3]。
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走出书斋,落脚现实世界,成为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的理论思想和行动纲领,就必须回答和解决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
反过来说,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上的先锋队——共产党,要想成功地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一定要将这一原理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用新的实践、新的内容、新的语言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具体的条件而的进行着理论创新的。
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判读和具体行动纲领,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
所以我们更应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前提下,不断把它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具体实际,形成符合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指导思想。
(二)、这是由传统文化的特质决定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它既包括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与历代圣哲学人的研究探索的成果,也吸收了其它民族文化的精华。
它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在我们谈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指形成于上古的“易经文化”和后来的儒道文化、佛教文化与历代学人的文化学术著作。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以其独特的包容性,不断的兼收并蓄
丰富自身的内涵的同时,也在不断的进行着文化的创新。
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并反作用于政治经济。
因为传统文化也是文化的一种,所以传统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我国特色的政治经济状况,并反作用政治经济。
但是传统文化不一定都对政治经济起到积极的反作用,因为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这就要求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传统文化。
不能一味的拿来就用,也不能一味的否定传统文化。
对待传统文化更应该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还要不断的继承传统,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
是传统文化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的需要。
(三)、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总结的必然结果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怎样学习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重大的基本问题上,大体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条主义态度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当作语录,当作《圣经》,开口闭口“拿本本来”。
只注意他们的具体结论,而忽视了引出结论的具体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许多观点,是根据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而来的,生搬硬套地将它用到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社会,一定会犯“水土不服”的毛病。
这样做,看起来取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经”,但实际上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活的灵魂;看起来思想无比革命,实际上思维十分保守。
一旦采用这种思想来指导实践,很容易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的损失。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用毛泽东的话讲就是用马列主义这根“矢”,去射中国革命实践这个“的”,理论科学,目标明确,这才叫做“有的放矢”,用中国化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去指导中国的实践,就会做到无往而不胜。
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回顾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我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本国化的原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一帆风顺;反之,什么时候我们违背了这一原则,形而上学地、僵化地、保守地、片面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到严重的挫折。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的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不断的探索真正适合我国国情,我国具体情况的理论。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中国和世界,创造具有民族形式、民族风格和民族传统的,有中国特色和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途径
(一)、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
2014 年9 月24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
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
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
”
习近平的这段论述,清晰地指出了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三个维度:第一,‘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
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第三,‘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4]从这三个维度出发,结合学习和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作些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领导人民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作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带领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确立和巩固了自己的领导地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历史告诉我们。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更好的把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断的汲取养料
在1月17号到18号召开的《通过对中国近几十年来发展状况的回顾,总结其每个阶段的发展特征,最后重点强调,中华文化才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中华文化有着强劲的生命力,但在近代迫于西方列强的外来冲击而转型,今天我们仍处在这个文化转型进程中。
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华文化必将重现勃勃生机,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坚实根基。
我们必须整理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提炼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和当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进程中,我们党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中的很多重要内容,比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等,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一致。
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在于我们党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为它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历史积淀,也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一致。
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着眼于时代的新发展新要求,进行文化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的包容开放气度,推进人类各种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人类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支撑中国梦的实现。
(三)、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
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劳动者,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要的稳定的是劳动群众。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要把自然资源改造成为社会财富,劳动者必须
掌握适当的工具,进行艰苦的劳动。
劳动群众不断地积累经验,改进工具,提高生产力水平,从而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在社会财富的创造中,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切物质财富归根到底都是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共同产物。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脑力劳动在创造物质成果中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从而使知识分子的作用越来越大。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而一切社会矛盾都是人与人的矛盾,社会矛盾只能通过人的活动去解决。
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观念,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重视人民的主体作用,保证人民的政治权利与自由,保证人民能有效的参与到国家政治。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无产阶级在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国家革命过程中,认识到必须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才能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
各国共产党人都积极探寻与本国具体实际,与本民族文化结合点,并逐渐形成适合本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科学理论。
列宁根据俄国的当时情况,推进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形成列宁主义;斯大林继承列宁思想,开展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根据实践经验编著社会主义相关的理论论著以及教科书。
十月革命后,在中国研究和宣传马列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逐渐增多,具有马克思主义性质的宣传刊物和社会团体也不断涌现。
以毛泽东和周恩来为核心的一批先进青年在学习和研究先进理论过程中,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和教训,形成科学的理论,自此马克思主义被赋予了新内容。
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未来中国的发展,必然越来越依赖于中华文化的发展活力,需要更加自觉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内在联系、发展脉络和未来走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使之具有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而脱离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脱离了中国的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都不会有正确的认识,更不会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植根于我国民族文化中,才更容易被中国人理解和接受,才能更好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才能展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二)、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也正在于它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汲取其他文明的成果,不断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发展。
”[5] 我国传统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至今的历史经验,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文化基础。
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胎记,凝聚着中华儿女的共同智慧。
弘扬传统文化,可以提升中华儿女的道德修养,构建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家园。
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绝不能脱离本民族固有的特点,在传统文化与道德基础上,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思想,既尊重本民族文化,又借鉴外来文化,充分吸收外来的文明成果"把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
国化,提升传统文化时代价值。
(三)、能更好的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为中国共产党人所掌握,并为中国人民所认同,关键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好,能够在中国取得胜利,关键就是我们不断推进其中国化,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既不是词汇概念上的诠释注解,也不是形式和话语上的简单模拟,而是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使二者互为作用、互相促进,真正在文化精神上融为一体。
两者结合彰显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精神力量,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其他方面建设。
江泽民针对当时我国国情继承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古代民本思想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是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胡锦涛继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古代朴素唯物史观提出。
科学发展观思想,结合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和传统文化“民本”思想,提出“以人为本”理念;结合我国古代价值观和外来的价值理念,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习近平继承之前各届领导集体的智慧,提出实现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为之一新,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彰显了中华文化发展的时代走向和恢宏气势。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发展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逢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第1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91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8页
[4]高长武.《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三个维度》[N],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5-01-22
[5]李安增.《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J]. 齐鲁学刊,2014,4(30)第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