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道家道教和谐思想的再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33No.3

M ar.2012

第33卷第3期2012年3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一、已有观点的总结

构建和谐社会包含三个重要内容,即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身心和谐。本文首先从这三方面简单总结道家道教与之相关的和谐思想。

(一)“与天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主张人和万物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天

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1]

,既然我与自然是一体,因此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道”是道家世界观的最高概念,而这个“道”的存在还得“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自然的重要性,因此人类应该崇尚自然,在自然面前绝智弃圣,在

“无为”中做到返璞归真。道教主张“天、地、人本同一元气”[2]

、葛洪说“山水草木、井

灶垮池,犹皆有精气,人身体亦有魂魄,况天地万物

之至大者,于理当有精神”

[3]

,故人类应该爱护生命,与自然和谐,引申出遵循客观规律的意义。

(二)“与人和”———人与人的和谐

道家讲不争、不有、清净自守,老子讲“名与身

孰亲?身与货孰多?[4]

,主张在生命身体面前要看淡

名利。庄子则从知识相对性的角度阐释了相争的无用,主张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自由境界,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约束自己的物欲,减少竞争,保持人际关系和谐是有借鉴意义的。道教指出“慈者,万善之根本。人欲积德累功,不独爱人,

兼当爱物……”[5],这也是主张人们应该相互爱护,

以一片慈心爱人、爱物。

(三)“与己和”———人自身的身心和谐

道家思想对调节个人身心有帮助,诸如“知足

不辱、

知止不殆”等,对心理失衡、孤寂的人有作用。而道教强调养生,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人人关注健康的当今社会,无疑在思想,乃至于方法上都是有指导作用的。

二、对道家道教和谐思想的再思考(一)与天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再思考

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用今天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就是从联系的角度看问题,人类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人类就在这些联系中存在,如果我们过度开发自然、

破坏自然,毫无疑问最终将破坏我们人类与自然的联系,这种联系被毁灭,我们人类的生存也就失去了基础。从道家的角度看,自然界就是我们人类本身的一部分,毁灭自然来满足自我的需要,和一个人砍断手脚来喂饱自己的肚子一样,是非常荒谬错误的事。但如果我们再深入思考,我们就会发现道家思想和今天建设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道家主张尊重客观规律,人类在自然面前只能是适应与顺守,杜绝知识,杜绝改造自然,正所谓“智慧出,有大伪。”孔子的门生子贡南游于楚的时候,见一老者于圃畦抱瓮而灌,子贡告诉他现在已发明了桔槔取水灌溉,“用力甚寡而见功多”

,老者怒而讥之“发明这类东西的人必有机巧之心,他们就不会与天地精神往还,就

无法了解自然的规律”[6]

。显然,道家主张的人与自

然的和谐,是一种在自然面前,人类只能被动适应、顺守的和谐,如果放弃知识科技,放弃改造自然,那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只能在小国寡民的社会实现!虽

对道家道教和谐思想的再思考

孙云海

(大连理工大学

城市学院,辽宁

大连116024)

摘要:目前学术界有这样的观点,就是道家道教的和谐思想可以成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借鉴,理由是道家道教也存在“与天和、与人和、与己和”的和谐思想。对此,笔者试图通过分析道家道教和谐思想的本质,来揭示其与当代和谐思想的“形同意不同”,主张对道家道教的和谐思想还得辩证看待,合理取用。

关键词:道家;道教;和谐中图分类号:

B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3-0019-02

19--

然我们今天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但决不能因噎废食而否定科技、否定改造自然。我们今天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应该是在人类社会进步、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和谐。

如果说道家思想尚可以在建设和谐自然方面有所借鉴的话,道教所主张的理由就没有价值可言了。“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山水草木、井灶垮池,犹皆有精气,人身体亦有魂魄,况天地万物之至大者,于理当有精神”,这样的理论根本不符合科学认识,没有任何科学基础,是我们古人对自然在缺乏科学本质认识时候对世界的一种臆测,如果从这种臆测出发,得到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的结论的话,就做不到以理服人,人与自然和谐显然不能建筑在这样的臆测理论之上。

(二)与人和——

—人与人的和谐的再思考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不和谐似乎都是因为争名夺利,名利实在是引发不和谐的罪魁祸首。道家老子发出这样的疑问,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主张在生命身体面前,人们要看淡名利,做到无争、无欲、清静自守。如果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是因为对事物观点不一样导致争论而起的话,庄子则从知识相对性的角度阐释了相争的无用,主张每个人的看法都有局限性、相对性,因此不必要进行争论,因为无所谓对错。道家这些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约束自己的物欲,减少观点的攻讦,保持人际关系和谐似乎是对的。然而细细思考,人类社会能没有竞争吗?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恰恰是竞争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啊,只有竞争,人们才能充分发挥想象力,推陈出新,创造出新产品、新服务、新制度、新思想,如果阻止竞争,人类社会将是死水一潭了无生气。再思考人际关系的和谐能通过不争、无欲实现吗?显然人际关系的和谐应该是在充分竞争、良性竞争的基础上求得的和谐,不争、无欲实现的和谐,是一种假和谐,是不利社会发展的障碍性和谐。老子讲的不争,实际上是争的手段,“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7],这种不争,在当今社会往往形成表面高风亮节,似乎万事不争,背地里、内心里确是一片灰暗的不端正的竞争方式。真正的良性竞争应该是摆在台面的、遵守共同竞争规则的、既相互比拼又相互扶持的竞争关系,这样的竞争关系才应该是我们今天人际关系真正的和谐。而庄子所讲的知识相对性,用马克思哲学的观点来反驳就是,任何时间地点,虽然每个人立场、出发点不一样,导致观点不同,但就事物本身而言,真理只有一个,面对观点不

同,不应该舍弃争论而维护人际关系和谐,而是应该在公平公正、科学严谨的氛围下,就观点展开辩论,在辩论中求得统一观点,在辩论中求得相互理解,达成和谐。

道教在人际关系和谐方面也有理论,“慈者,万善之根本。人欲积德立功,不独爱人,兼当爱物……”,这也是主张人们应该相互爱护,以一片慈心爱人、爱物。看起来也是劝人发扬善心,与人友善,然而深究却是一种完全自私的想法,因为道教宣扬只有积德行善的人,才能成仙得道,也就是说积德立功是成仙得道的手段,不是目的。

(三)与己和——

—人自身的身心和谐

现代人工作压力大,身心健康是个大问题,自身常常陷于身心失调之中,道家思想对调节个人身心是有帮助的,诸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等,对心理失衡、孤寂的人有作用。而道教强调养生,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人人关注健康的当今社会,也广受欢迎。道家道教的养生思想对身心和谐毫无疑问是有帮助的,是值得借鉴的,但仍然需要指出一点,那就是不管道家还是道教,他们的养生思想都是从“小我”出发的,立足“自己”,调养身心。然而我们每一个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都是角色综合体,既有“小我”,又有“大我”,当“小我”与“大我”矛盾时,也就是角色冲突时,正确的选择往往是舍小取大。身心调和问题,不仅仅是维护个体的生存问题,更是处理好个体在整体中价值如何实现的问题。

三、结论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与天和、与人和、与己和,确实是三个重要方面,但其建设思想用传统道家道教关于和谐的部分来硬套的话,不免有历史退化之感,深究其思想渊源,也存在和社会主义和谐思想的“形同意不同”,因此我们对历史上道家道教的和谐思想还得辩证看待,合理取用。——

——

——

——

——

——

——

——

——

参考文献:

〔1〕庄子·齐物论.

〔2〕太平经.

〔3〕道藏(28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193.

〔4〕道德经(44章).

〔5〕感应篇图说.

〔6〕庄子·天地.

〔7〕道德经(22章).

(责任编辑孙国军)

2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