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
策
转载【优良的渔业生态环境是海洋渔业持续发展的的物质载体与必然条件。我国海洋渔业环境总体状况良好,但局部水域污染、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渔业资源衰竭严重影响渔业经济的发展。因此,防止渔业生态环境污染,改善渔业生物资源的养护载体,加强海洋与渔业生态建设,展开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对保护海洋渔业生态环境是非常必要。】
渔业生态环境为鱼类的生长、增殖提供了必要的生存空间和适宜的生态条件,其状况及其变化对渔业生产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渔业发展过程中,水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近海渔业资源的不断衰退严重制约着渔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渔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机制,建立完善的渔业环境保护法律制度、防止渔业环境污染,改善渔业生物资源的养护载体,实现我国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1渔业生态环境及其影响因素
渔业生态环境是指适宜于水生经济动植物生长、增殖、索饵、越冬的水域自然环境,包括特定空间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渔业生存和发展的各个因素,其中包括不同层次的生物所组成的生命系统(也包括人类)及外围物质条件,是渔业生态系统对自然或人为作用的反应或反馈的综合表现。
鱼类所能适应的环境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其中某个或某几个生态因素的质和量高于或低于生物所能忍受的限度,即渔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时,无论其它因素是否合适都将影响鱼类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甚至导致鱼类死亡及种群
灭绝。影响渔业生态环境的因素可分为三大类: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和人为因素。
1.1非生物因素
1.1.1物理因素水域中的光照、温度、透明度、水流等都属于影响渔业生态环境的物理因素。光是生命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因子,为生命供应能量,并通过光合作用影响静水水域中的氧气状况;鱼类在一定的水温范围内才能正常生存和繁殖,不同种类有不同的适应温幅度,同一种鱼类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水温的适应范围也有差别;另外,水体的透明度对鱼类生长也有很大影响,因为其与生态学中的补偿深度有密切关系。
1.1.2化学因素影响渔业生态环境的化学因素包括水中悬浮物、溶解盐类、溶解气体、pH值、溶解有机质等等。海水是一种复杂的盐溶液,海水中的主要离子有Na+,K+,Ca2+,Mg2+、Sr2+、Cl-、SO42-、Br-、HCO3-、F-等,其总和占海水盐分的99.9%;海水中的溶解气体主要有氮、氧、二氧化碳和惰性气体,其中对鱼类产生重要影响的气体是溶解氧,一般溶氧量在3毫克/升时鱼摄食量下降;海洋中的营养元素主要包括C、N、P、Si、O、Fe等,它们与鱼类的生长、繁殖密切相关。
1.2生物因素
海水水域中的生物因子包括全部海洋生物的总和。按与鱼类的关系分,可把其分为饵料生物、鱼类和敌害生物三大类。目前,对渔业生态环境影响的生物因子主要是饵料生物,水域中的天然饵料生物主要是浮游生物、细菌、周丛生物、水生维管束植物和底栖动物。水生维管束植物在保护水土、保护湿地、保护物种等方面对维护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们又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底栖生物是在底部生活的生物,有植物、也有动物,它们多以有机碎屑为食物且可以是一些经济鱼类的食物。
1.3人为因素
影响渔业生态环境的人为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密度、农牧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排污等。在集雨区内,农业人口密度、农牧业生产对水域的肥力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施入农田的肥料或牧场牲畜粪便随径流进入水域,增加水域肥力,对水生生物生长起促进作用。工业生产、城市排污等是天然水体中的有毒物质主要来源,也是影响海洋渔业水域环境的主要因素。另外,枯渔滥捕和海上工程及其带来的污染会切断洄游、半洄游性鱼类产卵洄游与索饵洄游的路线,或改变会游区内的产卵场,致使部分鱼类种群锐减甚至灭绝。
2我国海洋渔业生态环境污染现状
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是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繁衍的最基本条件。水域环境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渔业资源的生存、繁衍和养殖业的发展。我国渔业生态环境总体状况保持良好,但局部渔业水域污染依然严重,使渔业经济面临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
《2006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国家海洋局,2007年1月)显示,2006年,我国海域总体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4.9万km2,比2005年增加约1.0万km2,其中较清洁海域、轻度污染海域、中度污染海域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分别约为5.1、5.2、1.7和2.9万km2。严重污染海域依然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长江口、杭州湾、江苏近岸、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
近五年间我国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总面积在上下波动中略呈下降趋势,但是我国海洋环境质量并没有好转。因为在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总面积下降的表象下,实质是较清洁海域面积的大幅下降、轻度污染海域面积的逐年上升、中度与严重污染海域面积的缓慢上升。
五年来,我国全海海水环境质量不但没有得到提升,反而有不断恶化的趋势,这给我国捕捞业、养殖业、育苗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加剧了渔业资源的衰退。据2006年度《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6年,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总体保持稳定,局部渔业水域污染仍比较严重,主要污染物为氮、磷、石油类和铜;2006年全国共发生渔业水域污染事故1463次,污染面积约9.4万hm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43亿元;因环境污染造成可测算天然渔业资源经济损失36.43亿元,其中,海洋天然渔业资源经济损失为27.88亿元。这表明,我国近岸海域生态系统严重受损,生态环境还在恶化,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继续减少,外来物种侵入带来的危害依然存在,破坏海洋生态的违法行为仍然未得到有效遏制。
3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破坏原因
3.1渔业生态环境污染
3.1.1陆地污染陆地污染是指从陆地向海域排放的对海洋渔业的生长、增殖、索饵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威胁的污染物,包括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农业废水等,主要通过河川径流入海和沿岸的直排口直排入海。其中,工业废水是渔业水域最严重的污染源,它含有大量的悬浮物、有机物和还原性物质,以及含有多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工业废水导致渔业污染事故的占总发案率的70%。生活废水来源于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混合性污水,其中含无机盐类、有机物及多种致病性微生物,是造成渔业水质有机污染、生物污染和产生富营养化作用的主要来源。农业废水是指通过大气降水、地表径流的冲刷进入渔业水域的含有大量农药、化肥的废水,其会加速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对鱼类生长有很大影响,特别是有机氯类农药和菊酯类农药对鱼类的毒性很大。
3.1.2海上污染渔业生态环境海上污染主要是指海上溢油事故和海上石油开采引起的石油及危险化学品给渔业水域带来的污染,这种污染不易清除,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