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一般检验03白细胞部分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数域误差变异系数(CV)可随着计数的细胞数
量增多而减小。因此,可通过增加计数室计数面积或计 数更多的细胞来减少计数域误差。按照ICSH规定要求, 计数满100个细胞后,再根据所计数的面积来换算白细 胞计数结果。减少计数域误差的措施见表2-38。
2.生理状态影响 运动、劳动、冷热 水浴、酷热、严寒等常出现一过性白细胞增高; 一天之内白细胞数量最高值与最低值可相差1 倍。另外,吸烟者白细胞总数平均较非吸烟者 高30%。因此,对住院患者,特别是对需要进 行动态观察的患者,最好固定检查时间。
【方法学评价】白细胞计数的方法学评价见表2 -35。
【质量保证】 1.计数误差
(1)技术误差:可通过规范、熟练的操作,仪器的校正、 试剂的标准化和检验人员责任心的增强得以减小或消除。
(2)固有误差:主要是指计数域误差。计数域误 差是由于每次充液后血细胞在计数室内分布不可能完全 相同所造成的误差,属于偶然误差。
(1)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变化: 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增多一般为暂时性 的,去除影响因素后则可恢复正常。
白细胞数量的生理性波动很大,白细胞 计数结果在30%以内波动多无意义,只有通 过定时和连续观察才有诊断价值。中性粒细 胞生理性变化的意义见表2-46。
(2)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中性粒细胞病 理性增多的原因很多,大致上可归纳为两大类:反应 性增多和异常增生性增多。
二、白细胞分Baidu Nhomakorabea计数
白细胞分类计数(DLC)是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 后血涂片上白细胞的形态,并进行分类计数,以求得 各种白细胞的比值(百分率)和绝对值。由于不同类 型的白细胞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不同因素可导致其 数量或形态发生变化。因此,直接了解白细胞形态或 分类的变化,比了解白细胞总数更能反映机体的生理 或病理状态。
另外,某些药物也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如 乙酰胆碱、类固醇、洋地黄、肾上腺素、组胺、肝素、 氯化钾、锂、铅等。
1)反应性增多:是机体对各种病理因 素刺激产生应激反应,动员骨髓贮存池的粒 细胞释放及(或)边缘池的粒细胞进入循环 池所致。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 的原因见表2-47。
急性感染是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其 增多的程度与病原体的种类、感染的部位、感染的范围 和严重程度以及机体的反应性有关(表2-48)。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目的在于: ①观察白细胞增多症、白细胞减少 症、感染、中毒、恶性肿瘤、白血病或其 他血液系统疾病的白细胞变化情况。 ②评估红细胞和血小板形态。
【检测原理】显微镜法的检测原理:将血 液制备成血涂片,经Wright染色后,在油镜下, 根据白细胞形态特点逐个分类计数白细胞(一 般计数100~200个),并观察其形态变化,然 后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百分率)。根据白 细胞计数的结果,求得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 的绝对值(绝对值=白细胞计数值× 该种白细 胞分类计数的百分率)。
中性粒细胞分化发育动力学
白细胞检测的适应证见表2-34-1。计数外
周血液的白细胞数量、检查染色条件下各种白细胞的形 态并分类计数,是诊断疾病,尤其是对恶性血液病进行 初步诊断和评估疗效的基本指标。
一、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是指测定单位容积的外周血液中白 细胞总数。
【检测原理】显微镜法的检测原理:采用白细 胞计数稀释液(如冰乙酸)将血液标本稀释一定倍数, 同时破坏红细胞和固定白细胞,充入改良牛鲍血细胞 计数板,在低倍镜下计数一定区域(体积)内的白细 胞数量,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中白细胞总数。
某些严重急性感染者可出现 类白血病反应,需要与白血病相鉴 别(表2-49)。类白血病反应是机 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 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当刺激因素 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
中性粒细胞型型类白血 病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 反应
2)异常增生性增多:系造血干细胞克隆 性疾病,为造血组织中粒细胞大量异常增生并 释放到外周血液所致,增多的粒细胞主要是病 理性粒细胞或未成熟粒细胞,常伴其他细胞改 变,如红细胞或血小板增多或减少。
【参考区间】 成人:(4~10)× 109/L; 儿童:(5~12)× 109/L; 6个月~2岁:(11~12)× 109/L; 新生儿:(15~20)× 109/L。 【临床意义】白细胞总数高于10× 109/L称为白 细胞增多;低于4× 109/L称为白细胞减少,通常将其 减少的临界值定为(4~2.5)× 109/L,低于2.5× 109/ L肯定异常。外周血液白细胞数量的变化受生理状态和 病理因素影响,其变化的临床意义见白细胞分类计数。
【方法学评价】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学评价 见表2-39。
【质量保证】 1.计数误差 (1)白细胞分类计数的计数误差与评价 见表2-40。1983年,全国临床检验方法学学术 研讨会推荐的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案见表2-41。 (2)注意事项: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注意事 项见表2-42。
2.质量考核与评价 由于手工制备的血 涂片上细胞分布不均匀,分类计数结果变化较 大,很难对每张血涂片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质量保证方法与措施,关 键在于熟练操作技术、严格控制各个操作环节, 尽量减少误差。
异常增生性增多主要见于: ①白血病: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因造 血组织中病理性白细胞大量异常增生并释放到 外周血所致。常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粒) 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 ②骨髓增殖性疾病(MPD):为一组多 能干细胞病变引起的疾病。
【参考区间】成人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区间见表 2-44。
【临床意义】 1.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总数 与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及减少的参考标准见表2-45。 在外周血液中,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 %~70%,故其数量的增多或减少可直接影响白细 胞总数的变化。因此,白细胞总数变化的临床意义 与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基本一致。
第二节 白细胞检查
外周血液白细胞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HS C),在骨髓多种造血生长因子的调控下,最终分化、 发育、成熟并释放到外周血液。
粒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过程可划分为干细胞 池、分裂池、成熟池、贮存池、循环池、边缘池。粒细 胞的动力学特点见表2-34。
白细胞计数结果仅反映了循环池的粒细胞数量变 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