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人生――儒释道与文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维人生——儒释道与文人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极大。他们的思想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一名中国人,无论自己是否意识到,他都不可能摆脱这种影响。因此,了解儒、释、道的思想,对今天的生活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章学习篇

第一节烦恼即菩提

世俗的烦恼和佛教的智慧(菩提)是一对相反的概念,有了佛家的智慧,就不会有世俗的烦恼;摆脱不了世俗的烦恼,就说明他没有佛家的智慧。然而后来的人们把这一对概念等同起来,提出了“烦恼即菩提”的观点。下面我们先介绍这种观点的各种解释,再讨论它的现实意义。

一、对“烦恼即菩提”的解释:美玉藏顽石,莲花出淤泥

第一种解释认为,真相无二,万物为一,所以“烦恼”和“菩提”是一回事,不必把它们区别开来,故曰“烦恼即菩提”。这一看法的代表人物是六祖惠能。

第二种意见的代表人物是先后做过神秀、惠能弟子的神会。他认为,烦恼也好,菩提也好,都来自同一个人性,因此说“烦恼即菩提”。

第三种意见认为,人处于烦恼之中时,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和理由来摆脱烦恼,一旦从思想上摆脱了烦恼,这个人也就获得了佛家的智慧。因为智慧来自烦恼,所以说“烦恼即菩提”。宗一禅师的看法代表了第三种意见。

二、苦难的好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以上三种解释,以宗一的解释最为通俗,也最有现实意义。这一解释可以使人们在困境之中看到困难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使人们能够视困境为一次难得的磨练机会。以惠能解释的精神境界为最高,惠能以比上帝更高的姿态俯视着人间,人间的长短、是非之争等等,在他看来,都是毫无意义的。这一理论实质上就是庄子的万物一齐的理论,既然人间无喜无忧、无是无非、无得无失,那么人自然可以获得自由了,而在禅宗看来,自由自在的人就是活佛。惠能为人们指出了一条“即世间而出世间”之路,但真正能够做到的人毕竟太少太少了。神会的解释也能提高人们修佛的自信心,同样一片天空可明可暗,同样一个人性可愚可智,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用这个人人皆有的可愚可智的人性去领悟佛法、超生净土呢?这也符合禅宗一再强调的一悟即佛、不悟即凡的思想。

三、面对困难: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想到楚国去,被陈、蔡两国发兵困在旷野之中,断绝了饮食。面对这种情况,孔子的弟子们表现出不太的态度。在挫折面前,子路沉不住气,有点生老师的气了。子贡虽然没有生气,但对自己的信仰产生了怀疑,要求老师降低自己的“道”,以便能够被社会所容纳。只有颜回,把挫折视为表现自己的一次大好机会。“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对这次遭遇评价很高,在孔子看来,弟子们应该感到幸运,因为这是他成功的开始。

第二节渐修与顿悟

渐修与顿悟是佛教的两个命题,但它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因为它讲的实际就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问题。在佛教史上,向来就有南顿北渐之说,似乎顿悟与渐修是两回事情。对此,我们将予以澄清。我们认为,二者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强调点不同而已。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澄清,使我们对禅宗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同时也使我们能够在教育方法方面得到某种启发。

一、渐修: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渐修,又叫“渐悟”、“渐了”,是指通过长期的禅定修行,逐渐悟得佛法,以便最后成佛。

二、顿悟: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以慧能为首的南禅宗提倡“直指人心,顿悟成佛”。所谓“顿悟”,就是突然醒悟佛法。禅宗认为,只要你生性聪颖,能顷刻间悟得佛理,那就是活佛了,不必进行数年、数生乃至无数年的长期修炼。

三、渐修与顿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有关渐修与顿悟的争论很多,然而事实上,二者却是种子与苗芽的关系,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点。没有渐修的过程,是不会顿悟的。

四、强调顿悟的好处:“畜生,只记吃,不记打!”

人同其他生物一样,一心追求幸福,在憧憬幸福的同时,往往忽略了、或者说是不愿去考虑要想获得幸福必须付出代价这一真理。明白了人类的这种心理,也就懂得了只强调“顿悟”的妙处。

慧能的“顿悟”是一种优秀的教育方法,还是一种“欺骗”,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就是:心理状况如何对事情的成败起着重大的作用。因此,要想做成一件事情,必须引导、把握好自身或大众的心理。

第三节无言与有言

语言的出现,为人类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语言在人类生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语言在揭示事物、情感的同时,又在无意中遮盖了一部分事物和情感的真相。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仅是由于语言使用者的笨拙,同时也是由于语言本身的缺陷。因此,在中国古代,儒释道三教都不同程度地对语言表示过失望。先哲们对语言的一些看法,不仅对中国的文学艺术产生过极大的影响,而且对今天的生活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目击道存与拈花微笑:言不尽意。

老子是第一个发现语言缺陷的人。第一个明确提倡“无言”的人是孔子。第一个比较全面论述无言境界的人应是庄子。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特别是禅宗出现以后,对无言境界也异常重视。后来的文人大多接受了“言不尽意”的看法。

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语言的局限性。

现实生活、思想情感是鲜活多变的,而语言文字相对来说是呆板滞后的,因此,在很多情况下,语言是无法完全、彻底地表述人们的思想感受和生活细节的。

三、此地无声胜有声:无言境界。

最高的道理、最高的境界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因此“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思想境界最高尚的人虽然沉默不语,一言不发,却能够如同惊雷一样震撼人心

四、得鱼而忘荃:言意关系。

荃是捕鱼的工具,蹄是捕兔的工具。大道是鱼兔,语言是荃蹄。没有荃蹄,人们就得不到鱼兔。得鱼兔是目的,设荃蹄是手段。同样,人们表意是目的,说话是手段。人们就应该过河拆桥,得鱼忘荃,得意忘言。这就是说,语言好比一个路标,在这个路标的指引下,行人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地。这个路标是少不得的,但必须明白,路标并不等于目的地。

五、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有言对无言的衬托。

“有”和“无”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有”,“无”是无用的;反过来,没有“无”,“有”也是没有用的。

所谓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绝不是一个字都不写,就能够尽得风流了。不着一字,是指在某一个问题或情感上不说明,却能够把这个问题或情感表达出来,也即人们常说的“含蓄”。

第四节立与权

“立”与“权”是儒家的一个命题,这个命题把坚持原则和随机应变很好地圆融在一起,充分体现了儒家、特别是早期儒家为人处世的智慧

一、“权”: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孔子把一个人的学习、修养分为四个阶段--学、适道、立、权。这四个阶段,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学习(学)——掌握知识和学到为人原则(适道)——按照掌握的知识和原则做事(立)——在不违背根本原则的基础上适当变通(权)。可见,孔子把“权”看作最高境界。孟子对“权”有一个很好的解释:“嫂溺,援之以手,权也。”

孔、孟不仅在理论上重视“权”,而且还在实践中按照“权”的原则办事。

二、“立”而不知“权”:因“援手救之”而“赴水而死”。

有些人知“立”而不知“权”,有时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可叹可悲,这样的人并没有真正把握孔孟的精神实质。

三、情与理:子证父罪与子为父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