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
摘要:佛教已有二千五百年历史,比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更早。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法号为释迦牟尼(意为仁慈的人、清静寂默的人)。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西汉未,自印度传入中国。

佛教理念里德行善思想对中国影响深远。

关键词:佛教禅宗中国文化
当佛教从发源地印度向中国传播时,中国已有丰富的文化积淀,随着文化的碰撞调合,它也会创新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佛教大量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的传统文化正经历着变革。

“有晋中兴,玄风独振,为学穷于柱下,博物止乎七篇”。

自西汉以来,社会各阶层曾极力推崇的儒学,正处于衰弱状态,文人开始追求玄学中返自然,无拘无束的生存方式。

随着儒学礼教渐渐失势,玄学之风为文人创造比较开放的环境,也同时为佛教和禅学、般若学敞开了大门。

如此儒、玄、佛三家在激烈的碰撞、调合中也达找到了契合点。

于是到南北朝时代,中国文化中的玄学与印度佛学中的禅学极其自然地走到一起。

禅宗获得了借以扎根的土壤,为后来禅宗在中国大地上变革、创新直到真正形成作了重要准备。

一种外来文化移植到另一个地方和当地文化接触时,可想而知它的影响是双方面的。

印度佛教禅学在传入中国时,我们未知它的影响,但是作为印度佛学的一个部分,我们自然欣欣向之。

禅宗在中国植根、开花、结果的过程自然是离不开印度禅学那样一个温床,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经历了三个阶段,才结成今天的硕果。

首先,印度式的“坐禅”时期,禅作为一种修行方法可追溯至古印度婆罗门教和其他外道的瑜珈功。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就曾修习四禅、四无定色, 并结合瑜珈等修持方法创建了佛教自己的禅法。

最初, 它作为一种入定的方法, 并没有多少理论价值。

随着原始佛教的不断演化发展, 原始禅法也分化成大乘禅法和小乘禅法, 它们都有各自理论体系的禅经。

禅宗的最初形态——印度禅法也在同一时期随着禅经的译介传入中国。

从佛教在东汉末传入至魏晋南北朝, 这是禅宗中国化历程中的第一个阶段。

东汉灵帝建宁年间( 168- 172 年) 安世高译出《大安般守意经》, 论述如何通过默数“入息”、“出息”使人心意集中, 从而进入禅定的方法和程序。

这即是小乘禅法的数息观。

西晋末年鸠摩罗什译出了《坐禅三昧经》介绍了大乘禅法一系的“五门禅”, 系统阐述了印度佛教的禅修方法。

这一时期,译出的禅经大约有五十多部。

大乘禅法、小乘禅法不分伯仲。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印度式的坐禅仍是主流的修持方法。

它有严格的入定程序, 讲究禅师的言传身教, 自己乱修弄不好会走火入魔的。

当时, 禅法作为一种时尚在北方还是很流行的。

许多禅僧也因为很有打坐的工夫倍受尊敬。

坐禅在一般人眼里很有一些神秘色彩, 有不可思议的作用。

这一时期禅法的特点是坐禅的功能被无限夸大, 修持理论没有与中国文化相融合, 还有些粗糙。

修行需要日积月累, 往往尽一生精力方可略有小成, 因而不为一般中国百姓所接受。

其次,印度禅法与中国文化相互融合的“参禅”时期,从禅宗法系上称的开山初祖菩提达摩到隋末唐初开创“东山法门“的五祖弘忍, 这
二百多年的时间里, 禅法有了很大的变化。

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印度苦修色彩越来越淡薄, 中国味越来越浓。

由最初一味强调”坐禅“到提倡“参禅”, 这不仅是修行方法的简化, 更是指导理论的进一步中国化。

菩提达摩本南天竺人, 在中国却有50多年, 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具有把印度禅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他“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提倡“二入四行的禅法, 开了禅宗坐禅、慧悟并重的参禅之风。

达摩的弟子慧可、僧璨、道信、弘忍都分别继承和弘扬达摩祖师的佛禅理念。

慧可少为儒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造诣。

他在此基础上对《楞迦经》、《华严经》、《法华经》等一系列佛教大乘经典的发挥, 阐述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他用“慧”简化了“定”, 在印度禅中国化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僧璨提倡持戒、坐禅。

以“息乱”, 继承了达摩以来的传统。

五祖弘忍主张修持要身居山中, 远离尘嚣, 静坐修行, 日久天长才能解脱。

这渐修的主张直接为其弟子神秀所继承。

在慧能主张顿悟的南宗禅出现以前的禅宗, 在方法上都重视“坐禅”, 主张渐修, 后人称这种禅法叫“如来禅”, 说明它还带有浓厚的印度色彩。

而慧能是中国禅的开山祖师, 他的禅法被称为“祖师禅”, 即中国式的“悟禅”。

佛教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 它的存在与发展对整个人类精神和气质以及对整个人类文化都产生了长远而巨大的影响,显示了其文化学意义的广度和深度。

就中国而言, 佛教传入近两千年以来, 它对中国人的思想形态、政治经济、人生观念、生活方式、语言习惯以及文学、美术、书法、音乐、建筑等各个领域都曾产生深远影响。

正是这
些影响, 构成了中华民族集儒、佛、道为一体的精神气质, 它是我国社会变化发展的重要根源所在, 也是东方文化独具魅力的重要根源所在。

一、对文学的影响
许多佛典本身就是伟大的文学作品,如《维摩诘经》等;对诗文的影响。

例如五万余首唐诗,平均每十首就有一篇关于佛教的,尤其是佛教中的禅宗。

其中王维、韦应物、魏源、李叔同的诗中都有佛学的痕迹。

以王维为例,王维,字摩诘,这源自于《维摩诘经》,王维是虔诚的佛教徒。

作为一名山水田园派诗人,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用了大量的“空”字,因为佛教所言一切皆空。

如诗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人前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寒空法云地,秋色静居人”;对小说的影响。

例如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就有佛学的理念:孙悟空无论上天还是入海,甚至自称齐天大圣,但也逃不开如来佛的手掌;有菩萨、有投胎(猪悟能前世是个天蓬元帅)、有地域、有饿鬼。

又如《红楼梦》中开篇就是一个僧人和一个道士的对话,贾宝玉最终出家,荣华富贵一切皆空;另外逻辑学一个源头——因名学就是来自佛学。

二、对艺术的影响
佛教对中原地区的绘画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尤其是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 大量佛寺在中原地区得以建造, 佛教人物画像和壁画也纷纷出现, 对中原地区绘画技术的日渐成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现存开封铁塔公园接引殿里, 其人物画像色彩丰富、线条柔和, 面容丰满、表情丰富, 能够充分表现佛教人物画像的特色。

而这种构思人物画像的方法, 也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绘画技巧之中。

又如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则作为古代雕刻美术的宝库,它吸收了犍陀罗和印度的特点而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造像艺术, 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

至于音乐方面, 唐代音乐又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 唐代音乐至今还有少部分保存在中原地区某些佛教寺庙之中。

行善,也分两部分,一是不做损人害人之事,另一个是成就别人做成好事。

而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只注重后者,因为它更容易让他人记住,从而多多少少获得回报。

这种想法无法避免,因为它是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中,人们更加注重效率、结果、利益。

如果一件事儿不能对他带来物质回报,那么它往往不会选择去做,因为他会觉得那是浪费时间。

而恰恰因为如此,行善似乎不难,但是损人害人往往更加容易了,而且常常在你我举手投足的不经意间。

佛家对行善积德的释义为:行善积德就是通过各种对治方法将内心的污染消除,使自己内在美好品德得以显现,内在的清净功业
得以开发.比如说人的贪欲就是污染,有污染就会产生弊病造成无
尽的痛苦,用布施这个对治方法去消除,这样我们清净性德才能得
以显现,才能使人更加的快乐.具体的内容就要看自己哪方面的污
染比较严重了。

参考文献:
[1]李晓琴.佛教与中国文化[J].社会科学家,2006,S1:241-242
[2]赵朴初.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J].中国宗教,1995,1:23-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