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玉米生产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玉米生产情况
玉米是我国三大粮食品种之一,年种植面积达到2500万公顷左右,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华北玉米主产区以及西南、西北的一部分地区,年玉米产量达到1.2亿吨,播种面积和玉米产量都处于世界第二位,但我国玉米单产同世界其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中游水平,未来我国播种面积扩大的可能性较小,因此依靠农业科技,努力提高玉米单产将是我国未来玉米生产的主要趋势。
(一)种植情况
玉米在我国种植范围很广:南自北纬18度的海南岛,北至北纬53度的黑龙江省的黑河以北,东起台湾和沿海省份,西到新疆及青藏高原。
但是,玉米在我国各地区的种植分布却并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大致形成一个从东北到西南的斜长形玉米栽培带。
我国玉米种植划分为六个区,为北方春播玉米区、黄淮海夏播玉米区、西南山地玉米区、南方丘陵玉米区、西北灌溉玉米区、青藏高原玉米区。
1.北方春播玉米区
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和内蒙古的全部,山西的大部,河北、陕西和甘肃的一部分,玉米播种面积占全国玉米面积的三分之一强。
本
区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无霜期短,冬季严寒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湿润,多数地区年均降水量500毫米以上,分布不均匀,60%集中在夏季形成春旱、夏秋涝的特点,玉米栽培基本上为一年一熟制。
2.黄淮海夏播玉米区
位于北方春玉米区以南,淮河、秦岭以北,包括山东、河南全部,河北的中南部,山西中南部,陕西中部,江苏和安徽北部,播种面积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30%以上。
该区属温带半湿润气候,无霜期170~220天,年均降水量500~800毫米,多数集中在6月下旬至9月上旬,自然条件对玉米生长发育极为有利。
但由于气温高,蒸发量大,降雨较集中,故经常发生春旱夏涝,而且有风雹、盐碱、低温等自然灾害。
栽培制度基本上是一年两熟,种植方式多样,间套复种并存,复种指数高,地力不足成为限制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
3.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
包括四川、贵州、广西和云南全省,湖北和湖南西部,陕西南部以及甘肃的一小部分,玉米播种面积占全国玉米面积的四分之一。
该区属温带和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雨量丰沛,水热条件较好,光照条件较差,有90%以上的土地为丘陵山地和高原,无霜期200~260天,年平均温度14~16℃,年降水量800~1200毫米,多集中在4月至10月份,
有利于多季玉米栽培。
在山区草地主要实行玉米和小麦、甘薯或豆类作物间套作,高寒山区只能种一季春玉米。
4.南方丘陵玉米区
包括广东、海南、福建、浙江、江西、台湾等省全部,江苏、安徽的南部,广西湖南湖北的东部,玉米面积较小,占全国面积的5%左右。
5.西北灌溉玉米区
包括新疆的全部和甘肃的河西走廊以及宁夏河套灌溉区,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2%-3%。
6.青藏高原玉米区
包括青海和西藏,是我国重要的牧区和林区,玉米是本区新兴的农作物之一,栽培历史很短,种植面积不大。
每年四月开始,我国由北到南依次进入玉米种植期。
受气候条件、种植方式、积温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区的玉米种植期、发育成熟期差别较大,主要表现为:北方地区玉米播种早,发育成熟期长;南方地区玉米播种晚,发育成熟期短。
(二)产量情况
玉米是我国三大粮食品种之一,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播种面积的增加和杂交技术的广泛采用,我国玉米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
1998年全国玉米总产量达到创记录的1.33亿吨,比1979年的6004万吨增加1.22倍,1999年全国玉米总产量又达1.28亿吨,是历史上第三个高产年。
2000年由于玉米播种面积调减和天气干旱,全国玉米产量将由上年的1.28亿吨下降到1.06亿吨,降幅达17.24%。
玉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已经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18%提高到90年代末的近27%,因此玉米生产是我国粮食生产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我国玉米生产很不平衡。
玉米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南、西北,北方的辽、吉、黑、内蒙、晋、冀、鲁、豫8省区生产了全国70%以上的玉米,尤其是东北地区(含内蒙),常年玉米播种面积800万公顷,近年来播种面积有所下降,正常年份玉米产量4000万吨左右,产量占全国的三成多,东北地区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玉米产地。
华北地区的晋鲁冀豫四省常年玉米播种面积800万公顷,正常年份玉米产量4000万吨左右,产量约占全国的30%。
而长江以南(含长江流域)的15省市区常年玉米播种面积600万公顷左右,正常年份玉米产量2800万吨左右,约占全国玉米总产的21%。
近二十年来,西北五省区的玉米播种面积的比例提高了1倍,达到了215万公顷,产量也由1985
年的519.6万吨上升到1998年的1115.6万吨,由销区变为产区。
在2000年的国内种植结构调整中,扩种玉米又成为南方解决早籼稻积压的主要措施,2000年长江以南的一些省、市、区玉米播种面积有了较大幅度增加;而东北地区(含内蒙)由于玉米积压过多,在种植结构调整中,玉米播种面积减幅达17%以上,由1999年的826.8万公顷减少到672万公顷;全国玉米播种面积也由1999年的2590万公顷减少到2306万公顷,减幅为11%。
从玉米单产数量来看,东北地区的单产量有所下降,华北地区的单产量稳步增加,华中地区的单产量大幅增长,尤其是湖北、湖南、浙江等地区,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含量的提高,玉米单产量在近十年来出现了很大飞跃。
全国玉米平均单产的数量从长期来看,是稳定提高的,但具体到每一年,并不是每年都比上年提高的,并且随着基数的不断增大,提高的难度也在加大。
(三)种植成本
玉米的生产成本主要由种子、化肥、机耕、农药、灌溉、脱粒、送粮、人工、农业税、(乡村)统筹提留款等构成。
此次根据我们对吉林省吉林市舒兰地区的普通农户调查表明,每公顷玉米产量在8-9吨左右,每公顷种植成本约为3000元左右,平均375元/吨。
(四)未来趋势分析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2003年的玉米总产量在近10年来算是偏下水平。
我国玉米生产数量的减产主要是由于种植面积降低导致的,非农业占用耕地的增加导致每年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而在中国农业科技多年来没有什么投入的情况下,玉米的单产不也会有更大的提高。
加上农产品在前几年连续几年下滑,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各种杂税负担加剧,而且从比较收益率来看,农民现在种植玉米的积极性要比油料作物、棉花和稻谷为低,所以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降低。
但今年国家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免征农业税试点、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扩大良种补贴品种、对土地实施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和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等重大政策,能够推动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因此未来我国玉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等仍可能继续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