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诗文翻译看翻译的创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古诗文翻译看翻译的创造性
论文摘要:在许多人眼中翻译只是“学舌的鹦鹉”,“作者的传话筒”,译文只是换一种语言对作者的文章进行“拷贝”或“复制”。
实际上,翻译并不仅仅是直译那么简单,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译者根据译入语的特征进行一定程度的再创作。
关键词:古诗文翻译创造性
在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过程中,由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译文并不是与原文完全对应完全一致。
特别是一些古代文体的翻译,更涉及到文体格式以及一些古典词句的要求,因此想只依靠直译来翻译这些文章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就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译文的再创作,以更符合译入语的文化特征。
那么,如何进行创作呢?让我们通过以下几个例子来理解、
比如这一段话:“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其于人也,则有德者但须形体悦目,不必面容俊秀,与其貌美,不若气度恢宏。
”初读这一段文字,我们大概都会以为这是我国近代某位大师的原创作品。
但实际上这是王佐良先生翻译的培根先生(Sir Francis Bacon)的随笔《谈美》(Of Beauty)的一部分。
请看培根的原文:Virtue is like a rich stone, best plain set; and surely virtue is best in body, that is comely, though not of delicate feature: and that hath rather dignity of presence, than beauty of aspect.如果直译这段文字的话就会变成“美德就像是富裕的石头,最平坦最好;而且自身的美德会是清秀,不必要面容精致,高贵的仪态比外表的美貌更重要。
”显然这种译文不仅没有表达出原作者的意思,而且译入语的规则和特征,译入语国家的读者也无法理解文章的意思。
而我们从王佐良先生的译文中看,译文不仅准确、忠实的传达了原作的内容,而且在风格方面也做到了与原作高度近似:凝练、流畅、古色古香。
,除了非常辛苦的翻译之外,译者还必须充分发挥他的创造性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翻译的再创造在此可见一斑。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我国诗人杜甫的《登高》的一部分: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如果严格直译的话是这样的:
Wind keen sky high apes scream mourning
Islet pure sand white birds fly revolving
Without limit falling trees bleakly-bleakly shed
Not exhaustible long river rolling-rolling come.
看到这样的译文,大家会忍俊不禁,因为它只是与原文做到了形式上的对应,但原文的意境却一丝都没有体现出来。
这样的译文,可以说是毫无创造性可言。
我们再来看下面这一段由大卫·霍克斯翻译的译文:
The wind is keen, the sky is high, apes wail mournfully.
The island looks fresh; the white sand gleams, birds fly circling.
An infinity of tree bleakly divest themselves, their leaves falling, falling.
Along the endless expanse of river the billows come rolling rolling.
看起来,在形式上,霍克斯的译文没有杜甫的原文对仗那么工整,但是由于英语与汉语的差异性,英语诗歌不是非常注重格式的整齐对仗,所以在英美读者看来,是很符合他们的习惯与文化特征的。
其实霍克斯的译文中也有他自己的韵律,像”The wind”与”The island”,”An ”与”Along”的头韵;”an infinity of”与” endless
of”的对仗;”falling, falling”与”rolling, rolling”等,同样气势不凡,意味无穷。
由上面两例看来,看似“依样画葫芦”的翻译实际上充满了创造性,其对译者构成的挑战丝毫不亚于作者在创作时遇到的挑战。
译者最理想的翻译状态是在文字形式,文字深层含义以及话外之音等等所有的方面都与原文完全对应的翻译。
但是在一般情况下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那么,此时译者应该做的,就是在原文所要达到的主要效果方面做到与原文一致。
这就需要译者的创造性。
但这并不是说译者的创造性是可以置原文于不顾而随意的发挥。
虽然,我们不能否认不同语言在表达方式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差异不可能使译文绝对忠实于原文,但任何一种翻译都必须以原文为指归。
这是译者不可逾越的底线。
也就是说,翻译的创造性与忠实性必须要辩证统一:为了个把个深层意义的忠实,译者必须先有一种自我否定的创造性精神。
这就是翻译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刘敬国,何刚强. 翻译通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2)3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