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_酮基_D_葡萄糖酸发酵生产研究进展_魏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酮基-D-葡萄糖酸发酵生产研究进展
魏 转1,余泗莲2,孙文敬2,3,*,周 强2,李中兵2
(1.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制药工程系,河北 石家庄 050026;
2.百勤异VC钠有限公司,江西 德兴 334221;3.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摘 要:2-酮基-D-葡萄糖酸(2KGA)是合成食品抗氧化剂D-异抗坏血酸钠及D-异抗坏血酸的前体,通常采用细菌发酵的方法由D-葡萄糖转化而来。
本文概述了2KGA的生物合成途径、2KGA产生菌的选育、2KGA的发酵条件、2KGA的发酵工艺、2KGA发酵产物的提取、国内2KGA发酵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善对策等。
关键词:2-酮基-D-葡萄糖酸;发酵;D-异抗坏血酸钠;D-异抗坏血酸
Research Progress on Fermentation Prcduction of 2-Keto-D-gluconic Acid
WEI Zhuan1,YU Si-lian2,SUN Wen-jing2,3,*,ZHOU Qiang2,LI Zhong-bing2
(1.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al, Hebei 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College, Shijiazhuang 050026, China;
2.Parchn Sodium Isovitamin C Co. Ltd., Dexing 334221, China;
3.College of Food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China)
Abstract :2-Keto-D-gluconic acid (2KGA), usually prepared by fermentative oxidation of D-glucose, is the precursor usedin the manufacture of sodium erythorbate or erythorbic acid as a food antioxidant.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biosynthesispathway of 2KGA, breeding of 2KGA producing strains,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of the strains producing 2KGA, technologyof 2KGA fermentation,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the fermentation product, the main problems an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of the domestic 2KGA fermentation production.
Key words:2-keto-D-gluconic acid; fermentation; sodium erythorbate; erythorbic acid
中图分类号:O6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630(2008)08-0636-04
收稿日期:2008-04-21
基金项目:2007年商务部共性技术研发资助项目(商产函[2007]80号)
作者简介:魏转(1977-),女,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工业微生物的应用研究。
E-mail:weizhuan8856@163.com*通讯作者:孙文敬(1964-),男,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生物化工研究。
E-mail:sunwenjing1919@163.com
2-酮基-D-葡萄糖酸(2-keto-D-gluconic acid,2KGA)是目前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有机酸之一,主要用于食品抗氧化剂D-异抗坏血酸钠(sodium erythorbate,EN)及
D-异抗坏血酸(erythorbic acid,EA)的合成[1]。
2007年,国内EN及EA的实际产量高达30000吨左右,消耗2KGA约40000吨。
2KGA的生产方法主要有酶法、化学合成法和发酵法等3种:(1)酶法。
在吡喃糖-2-氧化酶(pyranose-2-oxidase)、葡萄糖-2-氧化酶(glucose-2-oxidase)和葡萄糖-1-氧化酶(glucose-1-oxidase)中任何一种酶的催化下,用O2将溶液中的D-葡萄糖氧化为D-葡糖醛酮或D-葡萄糖酸-δ-内酯,然后选择吡喃糖-2-氧化酶和葡萄糖-1-氧化酶的一种酶,催化氧化D-葡糖醛酮或D-葡萄糖酸-δ-内酯为过氧化氢和2KGA[2]
;(2)化学合成法。
以葡萄
糖为起始原料,在Pt/Pb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用O2
将葡萄糖氧化为2KGA[3];(3)发酵法。
利用细菌直接转化发酵培养基中的葡萄糖为2KGA[4]。
由于生产成本方面的原因,目前在工业生产中通常采用细菌发酵的方
法。
本文概述2KGA发酵研究进展。
1
2KGA的生物合成途径
实地考察发现,国内外2KGA发酵通常采用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的细菌,尤其是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ED途径似乎是假单胞菌属葡萄糖代谢的主要路径[5-6]。
在Ps.aeruginosa[7]、 荧光假单胞菌[8]和恶臭假单胞菌(Ps.putida)[9]中,葡萄糖进入ED途径可能有3条路径:第1条路径包括葡萄糖的吸收和随后的磷酸化、氧化过程,形成6-磷酸葡萄糖酸(6-PG);第2条路径包括葡萄糖的直接氧化形成胞外葡萄糖酸、随后为葡萄糖酸的吸
收和磷酸化产生6-PG的过程;在第3条路径中,葡萄糖氧化形成的葡萄糖酸被进一步氧化,在胞外形成2KGA,然后胞外的2KGA被吸收、磷酸化和还原,产生6-PG。
某些假单胞菌属的细菌具有氧化葡萄糖为2KGA的能力。
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这些菌株缺乏进一步代谢2KGA的某些酶,使氧化葡萄糖并积累2KGA在葡萄糖代谢中占有主导地位[10]。
2KGA的生物合成途径[11-12]如图1所示。
22KGA产生菌的选育
1940年,Stubbs等[13]首先从5-酮基-D-葡萄糖酸的
发酵液中分离出1株2KGA高产菌株,经鉴定为食爬虫假单胞菌(Ps. reptilivora),对葡萄糖的转化率可达82%。
1941年,Lockwood[14]等报道了其他具有2KGA高产能力的16个菌株,分属于假单胞菌属的10个种,对葡萄糖的转化率均可达到80%以上。
随后,许多具有2KGA生产能力的菌株被陆续报道,这些菌株分属于假单胞菌属、欧文氏菌属(Erwinia)、沙雷氏菌属(Serratia)、葡萄糖酸杆菌属(Gluconobacter)和醋酸杆菌属(Acetobacter)[15]。
其中,2KGA生产水平较高的菌种有荧光假单胞菌(Ps.fluorescens)、粘质沙雷氏菌(S.marcescens)和鸡血藤欧文氏菌(E.milletia),在含有18%葡萄糖的发酵培养基中,其发酵转化率一般可以达到90%左右。
国内2KGA发酵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
蒋明珠等[16]从158株细菌中筛选到27株具有2KGA生产能力的菌株,并对其中的20株进行了鉴定(分属于假单胞菌属和沙雷氏菌属的4个种)。
在已鉴定的20株细菌中,有11株在发酵液中2KGA积累量达到150g/L以上,说明2KGA产生菌在自然界的广泛分布。
其中,荧光假单胞菌K1005的产酸水平较高,对葡萄糖的发酵转化率达90%左右。
中试结果[17]表明,发酵培养基中葡萄糖含量为18%时,在发酵温度29~30℃、通气量1:1(vvm)条件下培养60h左右,荧光假单胞菌K1005对葡萄糖的发酵转化率波动不大,平均可达91.7%。
荧光假单胞菌K1005于1984年用于国内的2KGA工业化生产。
白照熙和蒋明珠[18]从土壤分离的136株细菌中筛选到7株2KGA产生菌,其中编号为K1022的菌株在发酵
液2KGA的积累量达180g/L以上,对葡萄糖的发酵转化率达92.8%。
经鉴定,该菌为球状节杆菌(Arthrobacter
globiformis)。
生产性试验结果[19]球状节杆菌K1022具有与荧光假单胞菌K1005同样优良的2KGA生产能力,发酵培养基中葡萄糖含量为18%时,发酵温度30~35℃的条件下,平均发酵周期为29.8h左右,平均发酵转化率达80.7%;发酵温度28~30℃的条件下,平均发酵周期为61.0h,平均发酵转化率达89.5%。
球状节杆菌K1022于1988年前后被用于国内的2KGA工业化生产。
梁改芹等[20]从199株细菌中筛选出2株2KGA高产菌株,鉴定为恶臭假单胞菌(Ps. putida)E301和一个新种——产酮产碱菌(Alcaligenes ketogenes)E54[21],对葡萄糖的转化率分别达到85.93%和87.56%。
在1984年至1999年期间,荧光假单胞菌K1005和球状节杆菌K1022一直是国内2KGA发酵的工业用菌。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2KGA发酵生产中就已经出现噬菌体污染的现象[22],但由于出现的频率不高,对工业生产没有造成大的影响,也就未能引起相关企业的重视。
1999年春季,国内2KGA发酵生产中出现大规模的噬菌体流行,给生产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2000年前后,以荧光假单胞菌K1005和球状节杆菌K1022为出发菌株选育的抗噬菌体菌株A46、C65和C224等被应用于2KGA工业生产[23-25]。
2003年春季,国内2KGA发酵中再次爆发噬菌体污染,以荧光假单胞菌A46为出发菌株选育的抗噬菌体菌株AR4被应用于2KGA工业生产[4,26]。
3
2KGA的发酵条件
不同的2KGA产生菌对碳源的利用不尽相同,但它
们都能够利用葡萄糖和葡萄糖酸(盐)产生2KGA,这与2KGA的生物合成途径[11-12]是相吻合的。
在工业生产中,国内外生产企业通常采用淀粉水解糖作为发酵的碳源。
玉米浆、酵母膏、牛肉膏、蛋白胨、聚胨、尿素、许多硝酸盐和铵盐等均可作为2KGA发酵的氮源,但生产上一般采用酵母膏、玉米浆和尿素等,其中以采用玉米浆最为普遍。
2KGA发酵一般需要较大的通气量,其发酵的起始pH大多控制在6.0~7.0之间。
金属离子特别是铁离子对2KGA发酵一般不会产生明显影响[1]。
发酵温度对2KGA生产具有明显的影响。
从以前的报道来看,绝大多数菌株要求的发酵温度在28~30℃,但也有个别菌株要求的发酵温度更低[10]。
发酵温度过低,发酵周期明显延长;发酵温度过高,产物对糖的转化率降低[27-28]。
在工业生产上,如把发酵温度控制在28~30℃,发酵转化率达90%左右,发酵周期60h左右;发酵温度控制在30~35℃,其发酵转化率较低,
图1 2KGA的生物合成途径Fig.1 Biosynthesis pathway of 2KGA
葡萄糖 葡萄糖酸 2KGA→→
葡萄糖脱氢酶葡萄糖酸脱氢酶
一般只有80%左右,但其发酵周期较短,约为30h[15]。
抗噬菌体菌株荧光假单胞菌AR4[1]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大,在36℃左右的温度下,其发酵转化率仍可达到90%左右,这点在工业生产上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2KGA产生菌一般不能在低pH的环境下进行正常的发酵生产,因此通常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一定量的轻质CaCO3来中和发酵产生的2KGA,以维持适宜的pH环境。
当然,也可以用氨气、氨水、NaOH、NaCO3等代替CaCO3,但2KGA的提取工艺要做相应的改变。
目前,国内外的工业生产大多采用CaCO3作为2KGA的中和剂,所以在发酵液中2KGA通常以钙盐的形式存在(calcium 2-keto-D-gluconate,2KGCa)。
42KGA的发酵工艺
2003年之前,国内2KGA生产均采用分批发酵工艺。
在2KGA的分批发酵过程中,发酵培养基的葡萄糖浓度一般不会超过18%。
葡萄糖浓度过高,发酵周期明显延长,发酵转化率也有降低[15]。
实际上,当时国内2KGA发酵中的投糖浓度控制在10%~14%。
就分批发酵而言,无论是国内的荧光假单胞菌K1005、球状节杆菌K1022、产酮产碱菌E54和荧光假单胞菌A46,还是国外的鸡血藤欧文氏菌、假单胞菌NRRL B-334和粘质沙雷氏菌等,其发酵过程基本相同。
随着葡萄糖的消耗,发酵液的旋光值由正值逐步转为负值,2KGA逐渐积累。
葡萄糖消耗殆尽时,2KGA积累达到峰值。
有关补料发酵工艺在2KGA发酵中的应用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29]。
此后,Nunheimer等[30]报道,如果用氨(氨气或氨水)代替CaCO3来控制2KGA发酵过程中的pH,就可以达到提高投糖浓度、缩短发酵周期的目的。
在该报告中,葡萄糖的浓度一般控制在18%~22%,发酵过程中的pH通过补氨维持在5.2~5.8,发酵转化率可达90%左右,发酵周期40~75h 。
Nunheimer等还认为,采用补氨工艺,有可能将葡萄糖浓度提高到30%左右。
本研究室曾对该补料发酵工艺进行过模拟,将葡萄糖浓度提高到24%以上时,尽管发酵周期能够保证,但发酵转化率只有80%左右,主要问题可能是碳氮比失调。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学者也进行了2KGA的补料发酵工艺的研究[31]。
在5L的发酵罐中,培养基中的起始葡萄糖浓度为20%,当22h残糖浓度低于8%时一次性补加葡萄糖使总糖浓度达到24.95%,发酵转化率达91.17%,发酵周期35h;在147L的发酵罐中,培养基中的起始葡萄糖浓度为20.13%,当残糖浓度降至12%时一次性补加葡萄糖使总糖浓度达到24.92%,发酵转化率达89.32%,发酵周期46h。
此后,孙文敬等[32]在50kL的发酵罐上完成了2KGA补料分批发酵生产性试验,将该工艺推向了2KGA工业化生产。
有关2KGA的连续发酵工艺也有报道。
Bull和Young[33]研究了2KGA的发酵过程中部分细胞再循环(partial cellrecycle)对恒化培养操作的影响,即通过粘质沙雷氏菌NRRL B-486转化葡萄糖为2-KGA,在部分细胞循环和没有细胞循环的情况下发酵过程都达到了稳定的恒态。
部分细胞循环方法的应用显著提高了2KGA发酵过程中的产物形成速率。
国内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后开展了利用固定化细胞生产2KGA的研究工作。
钟晓红等[34]对载体包埋恶臭假单胞菌SCB905细胞后的稳定性和产酸效果进行了研究,认为海藻酸钠是比较理想的载体,其固定化细胞的产酸能力与游离细胞接近,在半连续发酵中产酸能力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且可以重复使用时间达30d以上。
郑志勇和赵占军[35]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工作,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从发酵类型上看,2KGA发酵属于典型的生长相关型,即菌体生长、碳源利用和产物形成几乎在相同的时间出现高峰,其发酵产物往往是菌体生长的代谢产物如碳源的直接氧化产物。
由于其发酵类型的关系,采用固定化细胞进行2KGA生产似乎是不合适的。
另外,杂菌污染也是上述方法实现工业化的主要障碍。
52KGA发酵产物的提取
2KGA发酵产物的提取通常有两种方式:(1)将发酵液加热、过滤(或离心等)得到含有2KGCa的滤液,然后减压浓缩滤液至一定体积,冷冻、离心(过滤)即可得到2KGCa结晶[17];(2)采用酸化、离心(过滤)、离子交换等手段对2KGA发酵液进行净化,以除去发酵液中的Ca2+和其它杂质,然后将净化的发酵液浓缩至糖浆状用于EN或EA的合成[36]。
目前,国内外工业生产中采用第二种方式进行2KGA发酵产物的提取。
6国内2KGA发酵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善对策
目前国内2KGA发酵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噬菌体污染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发酵生产效率低,能源消耗明显高于国外同类型企业;发酵产物提取过程中产生的CaSO4渣中含有大量的菌体、活性炭及一些蛋白絮凝剂,不利于其综合利用。
综上所述,以净化生产环境为中心,同时筛选性能优良的抗噬菌体菌株并结合采取其它的防治手段,是解决近年来国内2KGA发酵生产中噬菌体污染问题的根本出路;由于发酵类型的关系,2KGA生产有可能采取连续发酵的方式,以此可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的目的;在发酵产物的提取过程中,有必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将菌体与CaSO4分离,以真正实现菌
体蛋白和CaSO4废渣的综合利用。
参考文献:
[1]孙文敬, 杨庆文, 黄惠英, 等. 荧光假单胞菌AR4产2-酮基-D-葡萄糖酸发酵条件的研究[J]. 食品科学, 2004, 25(10): 46-49.
[2]NEIDLEMAN S L, AMON J R W F, GEIGERT J. Production of 2-ketogluconic acid and hydrogen peroxide: US, 4351902[P]. 1982.[3]ELSEVIERS M, COOMANS S M J, LEMMENS H O J, et al. Processfor the production of 2-keto-D-gluconic acid: US, 6018034[P]. 2000.[4]孙文敬, 杨庆文, 赵峰梅, 等. 2-酮基-D-葡萄糖酸产生菌荧光假单胞菌A46抗噬菌体菌株的选育[J]. 食品科学, 2005, 26(7): 67-70.[5]STERN I J, WANG C H, GILMOUR C M. Comparative catabolism ofcarbohydrates in Pseudomonas species[J]. J Bacteriol, 1960, 79: 601-611.
[6]KERSTERS K, DE LEY J. The occurrence of the Entner-Doudoroffpathway in bacteria[J]. J Microbiol Serol, 1968, 34: 393-408.
[7]ROBERTS B K, MIDGLEY M, DAWES E A. The metabolism of 2-oxogluconate by Pseudomonas aeruginosa[J]. J Gen Microbiol, 1973,78: 319-329.
[8]EISENBERG R C, BUTTERS S J, QUAY S C, et al. Glucose uptakeand phosphorylation in Pseudomonas fluorescens[J]. J Bacteriol, 1974,120: 147-153.
[9]VICENTE M, CANOVAS J L. Glucolysis in Pseudomonas putida:physiological role of alternate routes from the analysis of defective mutants[J]. J Bacteriol, 1973, 116: 908-914.
[10]LYNCH W H, MACLEOD J, FRANKLIN M. Effect of growth tempera-ture on the accumulation of glucose-oxidation products in Pseudomonasfluorescens[J]. Can J Microbiol, 1975, 21: 1553-1559.
[11]LYNCH W H, FRANKLIN M.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the uptake ofglucose, gluconate,and 2-ketogluconate by Pseudomonas fluorescens[J]. Can J Microbiol, 1978, 24: 56-62.
[12]吴文涛. D-异抗坏血酸在食品中的应用[J]. 食品科学, 1982 (10): 38-40.
[13]STUBBS J J, LOCKWOOD L B, ROE E T, et al. Bacterial productionof ketogluconic acids from glucose[J]. Ind Eng Chem, 1940, 32: 1626-1631.
[14]LOCKWOOD L B, TABENKIN B, WARD G E. The production ofgluconic acid and 2-keto-gluconic acid from glucose by species ofPseudomonas and Phytomonas[J]. J Bacteriol, 1941, 42: 51-61.
[15]孙文敬, 白照熙, 谢红, 等. 我国异抗坏血酸钠的研究和生产现状[J].微生物学通报, 1990, 17(3): 170-172.
[16]蒋明珠, 白照熙, 汪崇林, 等. D-异抗坏血酸间接发酵法的研究Ⅰ2-酮基-D-葡萄糖酸产生菌的筛选及其产物的提取和鉴定[J]. 微生物学通报, 1983, 10(3): 103-106.
[17]林耀辉, 白增梅, 王永顺, 等. D-异抗坏血酸钠间接发酵中型试验
[J]. 食品与发酵工业, 1985, 11(4): 18-24.
[18]白照熙, 蒋明珠. 一株新的2-酮基-D-葡萄糖酸产生菌Ⅰ菌种的分离筛选与鉴定[J]. 食品与发酵工业, 1984, 10(3): 46-49.
[19]蒋明珠, 白照熙, 张俊贤, 等. 球状节杆菌K1022的2-酮基-D-葡萄糖酸发酵生产性试验[J]. 工业微生物, 1989, 19(1): 3-7.
[20]梁改芹, 曹桂芳, 尹光琳. 食品抗氧化剂——D-异抗坏血酸的研究Ⅰ2-酮基-D-葡萄糖酸产生菌的筛选和发酵产物的鉴定[J]. 微生物
学通报, 1987, 14(6): 246-249.
[21]尹光琳, 曹桂芳, 梁改芹. 产碱菌属的一个新种——产酮产碱菌(Alcaligenes ketogenes) [J]. 微生物学报, 1988, 28(1): 6-11.
[22]沈淑瑜, 王怡平, 乔昌济, 等. 荧光假单胞菌抗噬菌体菌株的选育[J].微生物学通报, 1996, 23(5): 282-285.
[23]赵峰梅, 孙文敬, 王慕华, 等. 2-酮基-D-葡萄糖酸产生菌荧光假单胞菌K1005抗噬菌体菌株的选育[J]. 工业微生物, 2000, 30(4): 6-10.[24]孙文敬, 赵峰梅, 郭金权, 等. 2-酮基-D-葡萄糖酸产生菌球状节杆菌K1022抗噬菌体菌株的选育[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2, 28(6): 36-39.
[25]孙文敬, 赵峰梅, 黄惠英, 等. 抗噬菌体菌株荧光假单胞菌A46在D-异抗坏血酸钠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1, 27
(7): 8-11.
[26]孙文敬, 陈丽, 任蓓蕾, 等. 荧光假单胞菌AR4在2-酮基-D-葡萄糖酸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J]. 食品科学, 2006, 27(11): 105-108.[27]蒋明珠, 汪崇林, 白照熙, 等. D-异抗坏血酸间接发酵法的研究Ⅱ2-酮基-D-葡萄糖酸产生菌的发酵条件[J]. 微生物学通报, 1984, 11
(3): 105-107.
[28]曹桂芳, 梁改芹, 尹光琳. 食品抗氧化剂-D-异抗坏血酸的研究Ⅱ产酮产碱菌E54产生2-酮基-D-葡萄糖酸的发酵条件[J]. 微生物学通报, 1988, 15(1): 7-11.
[29]MISENHEIMER T J, ANDERSON R F, LAGODA A A, et al. Produc-tion of 2-ketogluconic acid by Serratia marcescens[J]. Appl Microbiol,1965, 13: 393-396.
[30]NUNHEIMER T D, PHILLIPS T. Conversion of glucose to 2-ketogluconic acid: US, 3255093[P]. 1966.
[31]何建明, 尹光琳. D-异抗坏血酸钠前体产生菌E54发酵条件的优化[J]. 微生物学通报, 1997, 24(6): 334-337.
[32]孙文敬, 赵峰梅, 杨庆文, 等. 补料分批培养生产2-酮基-D-葡萄糖酸的研究[J]. 食品科学, 2004, 25(11): 115-117.
[33]BULL D N, YOUNG M D. Enhanced product formation in continuousfermentations with microbial cell recycle[J]. Biotechnol Bioeng, 1981,23: 373-389.
[34]钟晓红, 尹光琳, 林海, 等.固定化细胞生产D-异抗坏血酸的研究[J].生物工程学报, 1993, 9(2): 184-186.
[35]郑志勇, 赵占军. 利用固定化细胞发酵生产2-酮基-D-葡萄糖酸的研究[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3, 23(2): 158-160.
[36]蒋明珠, 白照熙, 张俊贤, 等. 食品添加剂——D-异抗坏血酸钠生产工艺的研究[J]. 食品与发酵工业, 1990, 16(4): 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