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理论的观点整理

产业结构理论的观点整理
产业结构理论的观点整理

产业结构理论的观点整理

针对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一)配第-克拉克定律(二)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三)罗斯托主导产

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四)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五)霍夫曼

工业化经验法则(六)赤松要雁形形态理论

(一)配第-克拉克定律

最早注意到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

配第比较了英国农民的收入和船员的收入,发现后者是前者的四倍。他认为,工业的收入要比农业高,而商业的收入又比工业高,说明工业比农业,服务业比工业具有更高的附加值,这一发现被称为配第定理。这一定理第一次揭示了产业结构演变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

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于1940年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按照三次产业分类法,以若干国家的产业变化为依据,分析了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间移动的规律性。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比重不断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将顺次不断增加。

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的流动原因在于不同产业之间收入的相对差异。由于克拉克的研究只是印证了配第的发现,因此,这一研究成果就叫做“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二)库兹涅茨的人均收入影响论

库兹涅茨在配第、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真挖掘了各国的历史资料,利用经济统计学理,对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考察了总产值变动和就业人口变动的规律。

他指出:在按人口平均的产值较低组距内(70~300美元),农业部门的份额显著下降,而工业和服务业的部门的份额则相应地大幅度上升,但其内部的结构比例则变化不大;在按人口平均的产值较高组内(300~1000美元)农业部门的份额与非农部门的份额之间变动不大,但非农部门的结构变化则较大。库兹涅茨的这种产业结构受人均收入变动的影响理论被称为“人均收入影响理论”。

(三)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他的《经济成长的过程》和《经济成长的阶段》等著作中,提出了"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罗斯托根据技术标准把经济成长阶段划分为6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存在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部门,经济阶段的演进就是以主导产业交替为特征的.这六个阶段分别为:

1.传统社会

包括牛顿以前的整个世界。当时不存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低下。

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

近代科学技术开始在工农业中发生作用,占人口75%以上的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转移到工业、交通、商业、服务业,投资率的提高明显地超过人口的增长水平。

3.起飞阶段

相当于产业革命时期,积累率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由5%增加到10%以上,有一种或几种经济主导部门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4.成熟挺进阶段。

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有效地应用于生产,投资率在10%~20%之间,由于技术创

新和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和发展,产业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

5.高额民众消费阶段。

工业高度发达,主导部门转移至耐用消费品和服务部门。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主导部门从耐用消费品部门转移至提高生活质量的部门,如:文教、医疗、保健、福利、文娱、旅游等部门。

(四)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个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了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及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为了解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奠定了基础。

钱纳里将制造业的发展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经济发展初期、中期和后期

制造业在三种不同的时期划分为不同类型的产业即初期产业,中期产业,后期产业。(五)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

提出了霍夫曼比率和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

1.霍夫曼比率=消费品工业净产值/资本品工业净产值

. 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

工业化阶段霍夫曼系数特征

5(±1)消费品工业占主导地位,资本品工业不发达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2.5(±1)资本品工业快于消费品工业的增长,达到消

费品工业净产值的50%所有

第三阶段1(±0.5)资本品工业继续快速增长,已达到和消费品

工业相平衡的状态

第四阶段1以下资本品工业占主导地位,实现工业化

(六)赤松要的“雁行形态理论”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在1932年提出了产业发展模式的“雁行形态理论”。这一理论提示了后进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途径。

该理论指出:随着比较优势的变化,后起国家或地区特定产业的生命周期通常经历了引进、进口替代(区域内生产)、出口、成熟和再进口五个阶段,形成倒“V”的雁行形态,由此区域内产业呈现出雁行形态模式发展和产业从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的雁行转移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的演进。

第一只雁是进口和国内市场研发阶段。

第二只雁是国内市场饱和到产品出口。

第三只雁从国外市场形成到输出技术设备,就地生产和销售

第四只雁国外生产能力形成,产品以更低的价格返销国内,迫使本国该产品生产减少,促使新的研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