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朝使臣眼中的满族人形象——以金昌业的《老稼斋燕行日记》为中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第10期山东社会科学No.10总第194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94

·东方文学与东方学(学术主持人:王向远)·

主持人语:本栏目所收四篇论文,虽然多出自年轻学者之手,但文章写得都颇为老道,思路活跃,选题新颖、富有创意,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理论价值。其中于俊青、杨俊杰的文章

分别论述了英国的东方学研究、德国的印度研究,对于东方学与东方文学的学科建设研究都

很有开拓性和启发性;韩国学研究专家徐东日的文章、郭雪妮与韩国籍学者闵子合写的文章,

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切入中韩文学关系,发前人所未发,足资读者参考。

朝鲜朝使臣眼中的满族人形象

———以金昌业的《老稼斋燕行日记》为中心

徐东日

(延边大学朝鲜-韩国学学院,吉林延吉133002)

[摘要]18世纪上半叶,朝鲜朝士大夫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华夷观”的传统思维模式,客观地肯定了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受到这种朝鲜朝“社会总体想象”的影响,金昌

业等朝鲜朝的燕行使臣就塑造出了“丑陋”、“悍麑”但又勇武过人的满族人形象。他们既描

述了满族人怪异的体征,凶狠、顽劣的行为,更是凸现了满族人擅长骑射而生存、立国的文化

特征。

[关键词]朝鲜朝使臣;满族人形象;凶顽;怪异;擅长骑射

[中图分类号]I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1]10-0043-05

金昌业(1658—1721)是朝鲜朝中期的著名学者,其家庭是当时地位最高的名门望族,因而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安东金氏与中国素有渊源,金昌业的曾祖父、父亲、叔父以及长兄都曾以正使的身份出使过中国。这样的家庭背景,使得金昌业从小就对中国十分向往。1712年,金昌业的长兄金昌集以冬至兼谢恩正使的身份赴燕京,金昌业也有幸作为“子弟军官”随行。在赴华之前,他已经从父兄的谈话以及前辈的《朝天录》和《燕行录》中多少了解了中国的实情。因此,他是带着对中国的“前理解”去考察中国的。“而这种‘前理解’与当时朝鲜朝对清朝的社会总体想象又是不尽相同的。”①

金昌业此行撰写的游记是《老稼斋燕行日记》,其中记载了金昌业一行自朝鲜都城汉阳出发一直到中国都城燕京、再由燕京返回汉阳途中的所见所闻,记载了他在北京逗留期间所考察到的清朝的各种制度、方物以及与清朝文士交往的情况。尤其对当时满族人的形象更是勾勒得相当生动、逼真,为后人留下了大量鲜活且少为人知的重要资料。在此,笔者将重点论述金昌业笔下的满族人形象。

收稿日期:2011-08-30

作者简介:徐东日,男,朝鲜族,延边大学朝鲜-韩国学学院教授,《东疆学刊》主编,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

满族人的形象首先体现在其种种怪异的体征方面。在金昌业的“燕行录”作品中,有不少描述满族人怪异外貌的文字:

兀喇总管睦克登……人小而眼有英气,语时如笑,甚慧黠,亦非雄伟人。①

五阁老在后殿月廊,余随裨将辈往见,清阁老二人同坐于北边一炕,汉阁老三人设椅炕下一带坐焉,各前置桌子,叠积文书。清阁老一松柱,一温达。温达短小,容貌古怪而有猛意,面赤黑须,髯少,一目眇;汉阁老一李光地,福建安溪人,容貌端整,眉目清明,须髯白;一萧永祚,奉天海州人,身短面长,前一齿豁;一王琰,江南太仓人,有文雅气而容貌丰盈,精彩动人。温达、松柱相与语,汉阁老三人皆阅视文书,或俯而书字。……尚书清瘦而身小,眼有精神,举止轻率。侍郎在右者汉人,容仪魁伟,沉静有威,不轻瞻视。左者容貌平常,清人云。……此处天下人皆会,而形容各异,使汉人、清人、蒙古、海浪贼、喇嘛僧及我国虽同服色绝不相混,而惟清汉或不能分矣。②

以上引文在描述满族人的形象时,基本上是比照汉族人而加以描述的。即在描述“李光地”、“王琰”、“萧永祚”等汉族官员时,使用了“容貌端整,眉目清明”、“有文雅气而容貌丰盈,精彩动人”、“容仪魁伟,沉静有威,不轻瞻视”等肯定性的语汇;而在描述“睦克登”、“松柱”、“温达”等满族人时,更多的是使用了“甚慧黠,亦非雄伟人”、“容貌古怪而有猛意”、“举止轻率”、“容貌平常”等否定性的语汇。在以上褒贬色彩十分鲜明的语汇对比中,金昌业毫不隐讳地表明了自己的情感立场。当然,金昌业在描述朝鲜朝语境中满族人形象时,也掺入了一些新的形象元素,譬如,他在描述满族人形象时,常常对满族人的“眼部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譬如:“兀喇总管睦克登……人小而眼有英气”、“尚书清瘦而身小,眼有精神”,等等。我们对满族人形象的研究最终都要落实到对其诸多文本的比较分析,而要比较完整地理解具体文本中的满族人形象,只有在其对话阐释过程中才能得到实现。因此,金昌业对满族人“眼部特征”的描述,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金昌业之前的不少朝鲜朝文人有关满族人的描述性文本追溯其源头。

比金昌业晚八年赴燕的朝鲜朝使臣李宜显,在自己所撰写的《庚子燕行杂识》中,更加集中而突出地描述了满族人的形象:“清人大抵丰伟长大而间有面目极可憎者。膻臭每多袭人,言辞举止全无温逊底气象。……路中见男胡率是疏髯,虽累十百人须髯多少一皆均适,绝无胡髯披颊者。岂头发既尽剃,故髯亦剪繁略存,只以表丈夫。”③在作者笔下,“男胡率是疏髯”,他们“须髯多少一皆均适,绝无胡髯披颊者”,而且头发“尽剃”、“髯亦剪繁略存”,从而“只以表丈夫”。这是满族人区别于汉族人的一个典型的体表特征,可以说,这种怪异性是他者化的一个显著标志,也可能是被描述为“面目极可憎”的重要因素。

这是因为,金昌业等朝鲜朝燕行使臣长期生活在农耕文化的生产、生活环境中,多方面地接受了中国儒学“华夷”观的影响,认为人们只有束发戴冠才是文明的,才具有“礼仪”。所以,也习惯于用发式来划分“华夷”,将“披发”视为夷狄的表征,视为一种落后、不文明的文化现象,从而大加贬斥满族人剃头辫发的习俗,而且通过他者化,极力夸大满族人的“怪异性”或“异类性”,使之最终被刻画成“丑类”的形象。

实际上,每个民族有每个民族的习俗,应该尊重各民族的习俗,发式并不分贵贱,也不代表文明与不文明。剃发原本是女真人的一种风俗习惯,即“男子将头顶四周的头发剃去寸余,只留顶后中间长发,编成辫子,垂于肩背,除父母丧和国丧百日内不剃外,四周头发不得蓄长,要时时剃除,所以叫做剃发或剃头。”④薙发垂辫这种发式源于满族的原始宗教———萨满教的宗教意识。萨满教认为,发辫生于人体顶部,与天穹最为接近,是人的灵魂所在,所以发辫为其族人所重视。古代时,满族在战场上捐躯的将士,其骨殖如无条件带回故里,其发辫则必须带回,俗称“捎小辫”,这是满族天穹观的一种反映。尤其是他们头发“尽剃”,与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发展的状况密切相关。满族长期以来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他们的吃穿用都出自山林。满族男子一年四季常结伙进山,进到森林深处,十几日或几十日采集狩猎。在深山生活的自然环境是相当恶劣的,至于头发梳成什么式样,自然要放在其次,并且要服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即山势陡峭、林木遮天,在这里与野兽搏斗并采集山货,就需要剃头辫发,以减少树枝的刮扯;同时,前部不留发,还可以避免在跃

①②金昌业:《老稼斋燕行日记》,《燕行录选集》Ⅳ,韩国民族文化促进会1989年版,120页。金昌业:《老稼斋燕行日记》,《燕行录选集》Ⅳ,韩国民族文化促进会1989年版,11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