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声,功能,及其]和声功能及其声学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声功能及其声学原理
和声功能及其声学原理
摘要:西欧传统和声的产生,是和主调音乐创作构思方式的形成相关联的。主调音乐中,和声可使纵向音响厚实丰满,还具有加强和推动音乐向前进行的功用。根据音乐进行的需要,不同和声的功能配置和织体,还会产生不同的色彩性的对比,这些都是为增强音乐形象塑造的一种表现手段。和声的“功能”和“色彩”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它内在物理声学属性的存在。本文将从声学的角度,去揭示和解读它的自然属性,以此力变和声功能的理论,在应用以来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状。
关键词:和声;和弦;功能;音响;谐音列;音乐声学
作者简介:郑荣达(1937~),男,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中国律学学会会长(武
汉 430060)。西欧传统和声的产生,是和主调音乐创作构思方式的形成相联系的。一般认为,功能和声的应用,是在17世纪拉莫的《和声学》理论问世后的结果,实际在之前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很多作品中已有创作实践。特别是巴赫的《24首赋格与序曲》中的序曲,已具有主调写作的特征。主调音乐中,和声可使纵向音响厚实丰满,还具有加强和推动音乐向前进行的功用。根据音乐进行的需要,不同和声的功能配置和织体,还会产生不同的色彩性的对比,这些都是为增强音乐形象塑造的一种表现手段。
在主调音乐的和声进行中,为何能赋于人们感官一种“功能”和“色彩”的响应,这从来还是个谜。单从和弦基音本身之间的联系,是很难找出该谜之解的。
西欧传统和声的学科理论,是二百多年来,人类从音乐实践中所感悟到的普遍规律的归纳和总结,至今它仍处于一种主观评价(感性认识)的状态。目前音乐理论领域还尚未认识到,和声的“功能”和“色彩”,主要取决于它内在物理属性的存在,由此也不可能认识到形成和声音响的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之间的有机关系。当前有关它的自然属性,还尚处于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
就目前存在的状况来看,这一基础理论的发展,与现代和声理论发展的深度已极不对称。这一点,在科学比较发达的今天,要解决这些疑题已是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否则,我们这一学科的基础理论建设,将远远落后于其他具有自然属性的学科之后。要解决只知其果不知其因的状况,如仍处于从和声音响的主观感觉的层面去探讨,包括对它们的振动数比的简繁来定论,历史证明是极不深入的。笔者曾经以小三度音程的和音,做过音响的频谱
分析(F.F.T.)[3]。从该分析结果图中不难看出,e音(412.5Hz)与g音(495.0Hz)
的结合音为b音(up1:2475Hz;up2:4950Hz)的客观存在[4]。(见例1)
例1
和声的功能现象,同样也是与和弦音响中的上、下谐音列的存在和差异相关联的。通过以往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这样肯定,和声功能的存在和差异,是决定于和弦之间的上、下
谐音列与和弦基音本身相互的内在联系。在不同和弦的组合进行中,根据和弦之间不同音响上的“联系”程度,音响中会产生不同的势能或张力,这势能的强弱,才是人们主观上会形成不同和声功能进行的力度感应。在实际的主调音乐创作中,作曲家们正是根据音乐内容和调式功能逻辑的需要,利用和声进行所产生的势能,来加强或推动音乐的进行。音乐创作中,正是利用这种由不同和弦进行产生的势能所形成的对比,做为不同音乐情感所需要的表现手段。
与以上和音的完全音响一样,自然音级上构成的三和弦的完全音响,它也不仅有基音存在,也有上、下谐音列的存在。例如C大调中主和弦的完全音响中,除和弦基音外,也有它的结合音上谐音列g2、e3、b3为基音的3个谐音列,以及下谐音列c C等2个谐音列的存
在(见例2)。g2、e3、b3、c 、C等只是代表着结合音所再次合成的谐音列的基音,它们分别在基音上方还都有一系列的谐音存在。g2、e3、b3的再次合成,产生了以b5
音为基础音的终极谐音列,g2、e3、b3和b5音的集合,统称谓上谐音列。
大三和弦的完全音响中,它的下谐音列振幅小达不到等响的水平,并又与和弦根音为同名律音,实际它处于听觉隐蔽状态。但整个上谐音列的三个音的再次合成,所产生的b5 律
基音是比较突出的。这一点,在讨论和声功能的“强进行”时,将会显出它的重要性。如果全部按纯律调谐钢琴上的大三和弦及其八度音,仔细地听是很容易察觉出b5 律音的,
用仪器来观察,则就可以明显看到上谐音列的客观存在。
今把图例2的大三和弦的音响,发展为二个大三和弦的对置,来看它们之间有什么音响联系,就易理解功能产生的原理了。例3就是C大调中的Ⅴ-Ⅰ的和弦对置,这是主观评价中,公认为功能表现较强的和声进行。
从例3中可看到,Ⅴ-Ⅰ的进行中,俩和弦的谐音列与基音之间主要有联系的音是g与b律音,它正是“动力和弦”(指进行前的和弦)Ⅴ的根音及三音,而与五音毫无联系。这也
是为什么大三和弦,一般可以省略五音的主要原因。这一对和声的进行,正是主观评价中的强进行。
例3
强进行的主要特征是,动力和弦的基音与“目标和弦”(进行的对象)的上谐音列,以及前一和弦的下谐音列与后一和弦的基音之间的联系较紧。说明有联系的音越多距离越近功能越强,这就是典型的具有功能意义的进行。由于它们联系的方向是向上的,所以有关和声的著作中称这类进行为“升进行”是非常形象的,它证实了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的一致性。
如果我们深入到具体的调式中,去探讨一个目标和弦可能与哪些动力和弦可构成较强的功能进行时,将会发现主、客观之间的这种评价的一致性,是如何的经得起推敲。
例如,以C大调I级主和弦作为目标和弦,它的上谐音的g、e、b三谐音列可分别作为三
个动力和弦的根音时,正与和声功能的分类中属功能组的三个动力和弦Ⅴ、Ⅲ、Ⅶ完全相
吻合。它们表现的功能进行强度对比顺序,正是主和弦的上谐音列中三个基音绝对高度的顺序。(见例4)
例4
随着上谐音列的顺序,动力和弦根音与目标和弦的上谐音列联系得越近,进行的功能就越强,否则反之。因上谐音列中的g3的振幅比e3强,e3又比b3音强的缘故。这一结论与
和声学中所主观肯定的功能性也是相一致的。
可以这样去理解,主和弦Ⅰ的上谐音列的三个音g2、e3、b3,正是它所要求功能进行前一动力和弦的三种和弦根音的形式。只有符合这种要求的进行,才是联系最紧密的,功能性最强的。这就是主观评价中所一致公认的,D功能组所包含的Ⅴ、Ⅲ、Ⅶ级三个和弦,与主功能组中的Ⅰ级三和弦所存在的血缘关系了。
更有意趣的是,主和弦的上谐音列中,三个谐音列的再次合成所产生的b5 律音,在D功能组的三个和弦中,又都分别存在。(见例4)这一切难道都是一种巧合?!这不正说明人
类听觉认定的这类和声进行(属功能-主功能),完全是按一定的自然法则的轨迹在运行的。
和声的进行,不论是四、五度根音进行,或三六度根音进行,或二七度根音进行,它们的每种进行,相互之间除向上和向下之间进行,其功能表现方面有所差别。
例5
就下行三度的和声根音进行而言,它就有十六种基本组合形式(见例5)。它们绝大部份
都是升进行(从(a)-(k))。就音响联系的紧密程度来看,以图5中的(a)-(d)为相对强的进行,其次是(e)-(k)这类进行,再其次是(i)-(n)。剩余的(o)与(p)为非功能进行。说明凡大三和弦向下作大三度根音进行到小三和弦,或小三和弦向下作小三度根音进行到大三和弦时,都不存在功能进行的意义(见例5中的O或P),因
为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内在音响上的音可以联系。
如果以图例5(a)这一形式(小三至大三和弦的根音下行大三度进行)再进一步来探究,我们将可发现在大调式中Ⅲ-I与V-I的进行,在音响上的联系有非常相近之处,(比较例4)并在四部和声进行中,有其自己的重复原则和排列方式。
例如在C大调Ⅲ-6-1的进行中,只有当像例6中Ⅲ-6 级和弦那样,再作密集排列和重复
三音这样的形态时,才会和Ⅰ级主和弦的上谐音列的自然音响相似,它们之间的联系也就成为完全平行向上的,而不是像例5(a)中那样相互交错的联系。
例6 从图例6中可看到Ⅲ6和弦的音响中,根音e只出现一个,g音出现三个,b音却出现
了六个,突出了b律音及g律音,相反根音意义反而逊色了。强调b 律音正是目标和弦Ⅰ
所要求的,这点,图例4的解析已有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