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区分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必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确区分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必要性

——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

双水道中学莫丽莎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规定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的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由此可见,在高中文言文的实际教学中重在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并不在于文言文专业知识的传授,但是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又是不可回避的,它是学生读懂文言文的钥匙,是学生提高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基石。并且,由于时代的隔阂,现代人在阅读古籍的时候更多的是通过后世的各种注解来了解古籍的意义,注释的准确与否,训诂术语的运用是否妥当,都直接影响到对文章原始意义的理解。为此,笔者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2004年6月第1版,2006年2月第一次印刷)为依据,对古今字被误认为通假关系的现象进行讨论,明确区分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必要性。

例如:

1、第一册《左传•烛之武退秦师》“秦伯说,与郑人盟。”注:“说通悦。”

2、第一册《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注:“共通供”。

3、第一册《战国册·触龙说赵太后》“少益耆食。”注:“耆通嗜。”

4、第六册《齐桓晋文之事》“王说…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注:“说通悦。”

5、第三册《诗经·邶风·静女》:“说怿女美。”注:“说通悦。”

6、第三册屈原《离骚》:“来吾道夫先路也。”注:“道通导。”

7、第五册《孟子·庄暴见孟子》:“今王田猎于此。”注:“田通畋”

这七个例句使用的都是“某通某”。分析起来,这七个“通”本应该表达的是通假关系,可是从例句可以看出“通”两边的字都属于古今字关系。既然是古今字,就得用它专属的训释术语,如在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中,《诗经·邶风·静女》“说怿女美”注为:“说,后来写作悦。女,后来写作汝。”下面,笔者将对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关系作进一步考证。

一、两个术语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混乱现象

古今字是指古字与今字在通行时间上有先后的不同,二者存在着历时用字的差异;通假字,则是某词用字在共时阶段本应写成甲字却写成乙字的情况,是本有其字,弃而不用却借用一个字记录他词的字来临时记录该词,有的约定俗成,借字既专而本字反而不用,如“它”本为蛇的象形字,假借为“其它”之“它”,借义既专,为其本义另造区别字“蛇”(即所谓今字),我们不能说“蛇”是本字,“它”是通假字,因为这不合语言的历史事实(假借是不少区别字产生的原因)。通假字如果定义为“在本有其字的情况下以某字代替某字”,就势必包含这样一部分古今字,在今字产生后继续使用古字的,本应视为古今字,但它们也是在本有其今字的情况下以某古字代替某今字,所以被包含在通假字的定义里。例如“舍”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它假借为“捨”;而在“捨”字条下说:“经传皆以舍为之。”既然“皆以舍为之”,可是“捨”就不是本字,因为它显然是后起字。“舍”的本义是房舍,考之其形,“舍”也不是本字,其本字当为“释”,释与舍,皆为古今字,一声之转,韵为鱼铎对转关系。又如“嘗”字,本来是从旨、尚声的形声字,以旨为意符,旨的意符是甘,甘旨是美味,所以《说文》“嘗”字下说:“口味之也。”又因“嘗”字经常用作“何嘗”、“未嘗”的“嘗”,所以人们又在“嘗”字旁边加了个意符“口”,用来表示“嚐”。假如不了解这种情况,就会对“未嘗君之羹”这类用法发生误解。其实“嚐”字的历史很短,一般字典没有收录,现在汉字简化,又把它给简化掉了。由此可知,所谓“本字”,实际上有许多都是后起的字,实为古今字,却被当作通假来使用而造成误训。

二、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对立统一关系

古今字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引申和假借,字的义项既多,另造新字替换原字,分担其本义,或引申义,或假借义。假借是不少古今字产生的原因,而且今字多在原字基础上加注形符,大多具有构形联系,所以就有原来是假借字,后来变为本字的现象。如果拿先秦文字和汉代文字相比,这种情况最多。秦以前是以假借字为主的时期,到了秦以后,大批形声字出现,汉字进入形声字时期。把原来的假借字改造为形声字,成为本字。例如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老子》甲本乙本和今本相对照,可以看出帛书用假借字,今本改为形声字的情况:甲本:“故去皮取此。”乙本“皮”作“罷”。今本“皮”、“罷”改为“彼”。古书中的通假

字,如果能和后代相应的正字对上号,这个字的意思就明白了。例如“齐”,是个会意字,象三个禾穗很整齐的样子,本义为整齐。但从先秦古籍的用例来看:齐:①假借为“脐”—《左传·庄公六年》:“若不早图,后君噬齐。”杜预注:“若挈腹齐。喻不可及。”—肚齐就是肚脐。古用假借字“齐”,后制本字“脐”。

②假借为“剂”—《后汉书·华佗传》:“精于方药,处齐而过数种,心识分铢,不假称量。”“处齐”即“处剂”,中药处方名。“方剂”,一服药曰一剂。“剂”字《说文》已收录。但解为“齐也”,以刀齐物叫做剂,跟药剂意义不同。所以“剂”用为方剂也仍是假借。

“齐”字假借为几个字,后来汉字向专字专用的形声字方向发展,因而一个字演变为几个不同的字。古今字中像“齐”,由假借(一字多用)变为专字专用的形声字现象非常多。

通假是假借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本有其字而不用,借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的书写符号来记录所用词,本质上借字之音以记录词。如上文中所举的例子“蚤”借用为“早”。

所以,对于课文中涉及到的关于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应当尽量做到规范、科学、准确,以免在理解上造成混乱。即使古今字与通假字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应该以他们的区别为主要内容,教授学生们古今字与通假的划分依据。而不能形成模糊概念,为学生阅读古籍和自学古代汉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编辑室.语文(第一至六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2]杨希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4年.

[3]王力.古代汉语 [M].北京:中央书局出版社,1999年5月.

[4]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1月.

[5]洪诚.训诂学[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7月.

[6]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

[7]刘又辛.汉语汉字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6月.

[8]刘又辛.通假概说[M].四川:巴蜀书社出版发行,1988年11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