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复习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2.风:15国风;地方民歌;160篇。
雅:大小雅;宫廷宴乐;105篇。
.颂:庙堂祭祀乐歌;40篇
3. 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4.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黍:小米、谷子、粟、禾稷:高粱菽:大豆
5.《黍离》的艺术特色:重章叠句分章换韵反复咏叹悲情淋漓
6.《黍离》创作背景
西周末年,相传幽王为博宠妃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后戎族入侵,诸侯不再勤王,西周于是灭亡,都城镐京被夷为平地。
周平王被迫东迁洛阳,国势就此一蹶不振。
东周王朝的士大夫,对那繁华昌盛的宗周故都,自然怀有无限眷念之情。
《黍离》一诗,《毛诗小序》以为“闵宗周也。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
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
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悲悼故国的代表作。
7.题目:《王风》者,东迁以后,平王之诗,风雅皆具也。
朱子
云:“平王徙居东都,王室遂卑,与诸侯无异,故其诗不为雅而为风。
”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一
.题解: “王风”多乱离之作,特别是《黍离》一诗,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
8.汇评:周既东迁,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
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故赋其所见之离离,与黍之苗,以兴行之靡靡,心之摇摇。
既叹时人莫识己意,有伤所以至此者,果何人哉?追怨之深也。
——朱熹《诗经集传》卷二
9.讨论:结合历代怀古诗词,谈一谈你对“寄言于外”这种表现手法的体会和看法。
答:寄言于外的表现手法,即主人公借客观的外物来抒发内心的忧愤. 这种表白方式一唱三叹,很感人,很真实,很好
10.思考和练习:《黍离》一诗,历来被尊为缅怀故国的代表作品,其特点是“不言兴亡而兴亡之意溢于言外”,对后世怀古诗歌创作的影响极大。
答案:将诗人的感情寄言于诗词中,却没有表于诗面上,字字都显露了诗人的言外之意,使读者深有感悟,同时也会使诗歌更富有文学艺术,更加有韵味。
这种表现手法承载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表现了文人们含蓄的思想感情的流露,清晰自然,需要读者用心去感受,去领悟,去体味其中真意。
11.王风·黍离翻译:那黍稷之苗啊,一行行地排列多么整齐, 我缓行其间啊,心有忧戚恍惚不安。
了解我的人啊,说我心有哀愁, 不了解我的人啊,问我何所寻求。
浩渺无垠的苍天啊,是谁令我如此伤怀? 那黍稷之穗啊,一行行地排列多么整齐, 我缓行其间啊,心中如醉昏昏沉沉。
了解我的人啊,说我心有哀愁, 不了解我的人啊,问我何所寻求。
浩渺无垠的苍天啊,是谁令我如此伤怀?那黍稷之实啊,一行行地排列多么整齐, 我缓行其间啊,心中难过哽咽难言。
了解我的人啊,说我心有哀愁, 不了解我的人啊,问我何所寻求。
浩渺无垠的苍天啊,是谁令我如此伤怀?
12.《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有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祝贺女子成婚
13.对《黍离》一诗的历史评价:
①本篇选自《诗经》“王风”,“王”指东周王都,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王室衰微,天子位同列国诸侯,其地产生的诗歌便被称为“王风”。
“王风”多乱离之作。
②《毛诗序》:
《黍离》,闵(悯)宗周也。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③申培《诗说》:
幽王伐申,申侯逆战于戏,射王弑之。
立平王于申,自申迁洛,命秦伯帅师逐犬戎于镐京,寻遣尹伯封犒秦伯之师,过故宗庙宫室,秦人皆垦为田,咸生禾黍,旁皇不忍去,故作此诗,赋也。
④冯沅君《诗史》:
这是写迁都时心中的难受。
第二讲《世说新语》
1.《世说新语》是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2.①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
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
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 (记言)
翻译:从北方渡过长江到建康的一些人,每逢天气晴和的日子常常互相约请到新亭地方,坐在草地开筵饮。
武城侯周顗在饮宴中间,喟然叹息说:“江南风景跟中原没有两样,只是眼前的山河与中原不一样!”在座的人都为之哭泣,泪眼相对。
只有丞相王导神色严肃地说:“大家正应当同心戮力,报效朝廷,收复中原,怎么至于像被俘在晋国的楚囚那样,一味相对悲泣不图振作呢?
”
②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
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记情)
翻译: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一次夜下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仆人斟上酒。
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
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
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
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
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③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
武帝,恺之甥也,每助
恺。
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
枝柯扶疏,世罕其比。
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
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
崇曰:“不足恨,今还卿。
”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
恺惘然自失。
(记事)
翻译:石崇和王恺争比阔绰,两人都用尽最鲜艳华丽的东西来装饰车马、服装。
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常常资助王悄。
他曾经把一棵二尺来高的珊瑚树送给王恺,这棵珊瑚树枝条繁茂,世上很少有和它相当的。
王恺拿来给石崇看,石崇看后、拿铁如意敲它,随手就打碎了。
王恺既惋惜,又认为石崇是妒忌自己的宝物,一时声色俱厉。
石崇说:“不值得遗憾,现在就赔给你。
”于是就叫手下的人把家里的珊瑚树全都拿出来,有三尺、四尺高的,树干、枝条举世无双而且光彩夺目的有六七棵,像王恺那样的就更多了。
王恺看了,惘然若失。
第三讲《春江花月夜》
1. 《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张若虚
2.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
江树。
3.诗题就令人心驰神往集中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
4.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翻译:江潮浩瀚无垠,仿佛与大海连在一起。
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
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月光闪耀,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
5.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翻译:江水曲曲折折地绕过春之原野,月色倾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一层洁白的雪,这是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
6.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翻译:月光涤荡了世间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般的银辉色,只有皎洁的月光存在。
7.前4句分析:作者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美好境界,如梦如幻,充满诗情画意。
同时巧妙地点出了题面,春、江、花、月逐一吐出,显得格外恬静幽美。
同时视线由远而近,由大而小,最后凝结在一轮孤月上。
8.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分析:这是月色构造的纯净世界和一轮孤月带来的遐思冥想。
宇宙的永恒,人生的短暂,无限与有限,令人深思。
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景象,一种淡淡的伤感和烦恼迷惘。
诗句始终围绕月,感性动人。
9.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分析:诗人把笔触由上半篇的自然美景转向了人生图象。
四句总写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思念。
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谁家”、 “何处”二句互文见义,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10.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分析: 月光入室,隔不断、卷不起、拂不去。
“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表现出思妇内心的烦恼和惆怅。
缠人的月色,恼人的月色。
11.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
翻译:月圆人未归,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思念尤甚,只愿跟随月光照游子。
但一切都是徒劳,传信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迅。
所有描写,均紧扣月。
12.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分析:江水流掉了春天,也流掉了游子思妇的青春和幸福。
月已斜,花已谢,春已去,但人未归。
13.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分析:西落的明月伴着离情把一片伤感惆怅洒满江边的树林。
月光之情,游子思妇之情,诗人之情交织一处,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的心上。
14.整篇分析:摇曳生姿,情韵悠长,令人心醉神迷。
月下美景,人生苦短,离别相思,流光如梦,千端万绪,总在此情内。
15.全诗以月为主体,紧扣月下的春、江、花,月是诗中生命的纽带,统摄全诗。
在结构上,月经历了升起、高照、西斜、落下的过程。
在月的笼罩下,月与江水、沙滩、夜空、原野、花林、飞霜、扁舟子、思妇、高楼、镜台、鸿雁、鱼龙等组成了不同的充满画意的场景,令人难忘。
16.整首诗笼罩在月、春、江、花中,朦胧、空灵,吸引着我们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17.层次分析:
㈠前四句,写出月初渐高的景象,境界开阔,富有气势。
㈡接着四句,写出皓月当空,展开对宇宙的遐想。
㈢最后十句,写出明月西下,抒写游子思妇于明月之夜的相思离别
之情。
18.艺术特点:1、典型的中国化。
首先在表现形式上,《春江花月夜》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形式,把生命美融入美的画中,因而更具有含蓄美。
其二,它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诗中的“青枫浦”、“扁舟子”、“捣衣砧”、鱼雁传书等意象都透射出光彩夺目的中国文化内涵。
其三,《春江花月夜》中的相思之美是一种圆融中和之美,忧而不伤。
中国古诗文中的“游子”绝不是单纯的流浪客,他饱含着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探索的是生命价值。
“游子”虽然是孤寂的,但他是积极向上的,因而明知相思苦,还宁愿去相思,这是一种美好的生命体验。
2. 情、景、理水乳交融,意境幽美而邈远。
此诗以“月”为中心,纵横联系,作为抒情写景的线索,作者一面以明月初升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一面不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全体和抒写离情别绪的依托,使全诗显得神气凝聚,浑然一体。
3. 整齐而带有变化的章法《春江花月夜》写的是静谧的夜晚,不能用李白《蜀道难》的句式大开大合,为了表达宁静的气氛,此诗在章法上追求整齐,但过于整齐就显得呆板沉闷。
因此在章法上,《春》诗整齐而颇具变化。
《春》诗共36句,像9首绝句组合而成,显得整齐匀称,但每过一绝,韵律和内容却有变化、发展。
在句法上,整句、散句反复串插使用,排比、对偶代表着整齐和谐,排比对偶穿插在散句中,富于变化。
4. 在语言风格上,既有民歌的清新明朗;又有文人的婉丽华美。
顶真句法、问答句式,双声叠韵词语的运用使《春江花月夜》具有浓郁的民歌情调。
与南朝民歌《西州曲》若,给人一种续续相生,连拊接萼,摇曳多姿的感觉。
词藻华美,音韵婉转,具有文人诗的风味
19.徐增《而庵说唐诗》:
“起用出生法,将春、江、花、月、夜逐字吐出;结用归消法,又将春、江、花、月、夜逐字收拾。
”
“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无处寻其端者。
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诗真艳诗,才真艳才也。
第四讲辛弃疾”
1.生平: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宋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第一期(1140-1162)沦陷及起义期第二
期(1162—1181)南渡初期第三期(1181—1203)闲居带湖、瓢泉时期第四期(1203—1207)晚年再起,参与北伐时期
2.生平——自嘲姓氏辛——艰辛、悲辛、辛酸、辛苦、辛辣;“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
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
• 稼轩——“人生在勤,当以犁田为业”;“自诡放浪林泉,
从老农学稼”。
• 弃疾——“为国弃疾去病”、去除心病
3.鹧鸪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①锦襜:(chán)锦衣。
②燕兵:指金兵。
③娖:(chuò)整理,此处为“取”的意思。
④银胡簶:(lù)箭袋。
⑤金仆姑:箭名。
4.分析:上阕写了作者“壮岁”时的青年时期参与统领抗金义军,活捉叛将,投奔南宋朝廷。
5.虞美人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
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
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7.贺新郎·老大那堪说
词牌释义:《贺新郎》,词牌名之一。
此调始见苏轼词,原名《贺新凉》,因词中有“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句,故名。
后来将“凉”字误作“郎”字。
《词谱》以叶梦得词作谱。
此调声情沉郁苍凉,宜抒发激越情感,历来为词家所习用。
后人又改名《金缕衣》、《金缕词》、《金缕歌》、《风敲竹》、《雪月江山夜》等。
8.词的格律:惟句豆平仄,与诸家颇多不合。
因以《稼轩长短句》为准。
一百十六字,前后片各六仄韵。
大抵用入声部韵者较激壮,用上、去声部韵者较凄郁,贵能各适物宜耳。
9.写作背景----鹅湖之会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岁末,陈亮顶风冒雪,跋涉数百里,从浙江永康去到江西上饶探访多年不见的好友辛弃疾。
二人同游鹅湖,共饮瓢泉,“长歌互答,极论世事”(辛弃疾《祭陈同父文》),两人畅所欲言,共同居住了十天才分别。
别后二人曾作《贺新郎》同韵词多首反复赠答,这首词即是其中之一。
此次会合本有着明确的主旨,即讨论新形势下抗金恢复的可行性与具体规划。
10.《贺新郎》组词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
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
至鹭鹚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
独饮方村,怅然久之,颇恨挽留之不遂也。
夜半,投宿泉湖吴氏四望楼,闻邻笛悲甚,为赋《贺新郎》以见意。
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
心所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
11.写作背景: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陈亮自浙江东阳来江西上饶北郊带湖访问作者。
作者和陈亮纵谈天下大事,议论抗金复国,极为投契。
陈亮在带湖住了十天,又同游鹅湖(山名,在江西铅山县东北)。
后来,陈亮因朱熹失约未来紫溪(地名,在江西铅山县南),匆匆别去。
辛弃疾思念陈亮.曾先写《贺新郎》一首寄给陈亮。
陈亮很快就和了一首《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辛弃疾见到陈亮的和词以后,再次回忆他们相会时的情景而写下了这首词。
从时间上看,这首词可能作于淳熙十六年(1189)春天。
12.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辛弃疾(二)老大那堪说。
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
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
头飞雪。
笑富贵、千钧如发。
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
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
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
正目断、关河路绝。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13.汗血盐车:“汗血马”,在我国又称天马、大宛马,语出《史记·大宛列传》“盐车”,语出《战国策·楚策四》:“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
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
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幂之。
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 ”
14.《战国策·燕策一》: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
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
若恣睢奋击,呴藉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
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
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
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若。
15.辛弃疾的简介:英雄本色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汉族人民奋起反抗。
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
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交给南宋处决。
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
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立志报国辛弃疾(1140—1207)字幼
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
他比陆游小十五岁,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女真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
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汉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坎坷仕途 1162年至1181年,从辛弃疾23岁到42岁,是一生中游宦时期。
这一时期的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云。
他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著名的有《美芹十论》《九议》。
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老百姓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才干很感兴趣。
在此期间,他由签判到知州,由提点刑狱到安抚使,虽然宦迹无常,但政绩卓著。
他出任滁州知州仅半年,当地“荒陋之气”一洗而空。
他在湖南帅任,创置“飞虎军”,“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他不失为一个有清醒政治头脑忧国忧民的好官。
归居田园但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
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
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在江西上饶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
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
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