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南京明城墙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做题
1、简述南京明城墙的价值。
南京明城墙的价值
南京城墙是一件历史的艺术品,它已经成为南京的城市名片。对于今天的我们,南京城墙的主要功能——保护城市安全和交通,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功能了。作为一件能够融合现代功用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同时也作为一种资源的南京城墙具备了丰厚历史、文化、旅游、美学等价值。下面我简单列举一下。
1、美学价值。南京城墙是一件历史的艺术品,它理所应当地具有巨大的美学价值。艺术家、文学家都可以从中寻找艺术创作的灵感。我们也可以从中挖掘这一建筑物的壮美。
2、旅游、观赏、休闲价值。南京是中国最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来南京旅游,就不能不去城墙边抚摸一下历史,去台城感受南京城的苍茫。这里,旅游等价值就突显出来了。
3、城建、建筑考察价值。城墙本身最根本的身份是建筑物,那么南京城墙作为一件伟大的建筑物,它对考察中国古代城建历史、技术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伟大,可以从中得到最佳的阐释。这也为我们寻求中国现代建筑艺术与建筑设计的突破提供一个可资参考的文本资料。
4、城砖铭文等学术性价值。美学价值、建筑城建价值其实都是学术价值的一个方面。另外,正如我前面所说,城墙上的城砖,它表面镌刻的文字等也是最重要的第一手研究南京城市,明清时代经济、人文等的珍贵资料。此处不再赘述。
5、交通用途。交通本来是南京城墙最基本的功用之一。现今,它仍坚持着这一历史使命。在南京市区,数百年来,来来往往的人群见证了城墙的这一伟大成就。它也是极少数能够讲现实功用和文物价值完美结合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南京城墙的价值绝不仅仅是这一点,它仍然有更多有待我们去进一步研究发掘。4、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分期并列出每个分期的典型城市。
1、先秦:商朝重视商业和交通运动业,以贝作为货币,商朝都城已成为繁
荣的商业都市。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出现许多政治中心(如临淄、邯郸、郢等)也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聚集中许多人口。
2、秦汉:商业通道四通八达;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同少数民族的贸
易频繁;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出现了五大名都(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宛)。
3、魏晋南北朝:曹魏在纺织业中心襄邑、洛阳等地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
不少城市遭到破坏,商业一度萎缩,商品经济发展缓慢;由于社会秩序稳定程度的差异(南方相对稳定),南方商品经济与北方相比,相对比较活跃。
4、隋唐:国内陆路和水路交通方便;政府设官员管理市场物价、税收等;
市中有邸店和柜坊(柜坊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当时店铺营业面积和买卖时间有限制;唐后期,出现了夜市、草市等;胡商(外商)遍布各大都会;当时黄河流域的商业大都会是长安和洛阳;长安城里坊(住宅区)、市(商业区)分开;武则天时,在洛阳引漕渠开新潭,船可进入市内;长江流域以扬州、成都为商业中心(扬州是唐后期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
5、宋元时期:大城市商业活动已突破坊、市界限,营业时间不受限制;市
内有娱乐场所“瓦子”;保护和垄断本行业商业利益的行会组织进一步发展;
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金代后期,银币已成为流通货币;
元朝时,大都是国际性商业大都会,杭州时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
宋元时,泉州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元朝在各港口设市舶司。
6、明清: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
产规模;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了几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工商业市镇(苏州、湖州)蓬勃兴起。
必做题
一、城市化问题与城市文化遗产
城市化一词来自英文“urbanization”,词头“urban”意为“都市的,城镇的”,词尾“iz - ation”表示行为的过程,即汉语中的“化”。城市化概念提出已有一个多世纪的时间,但是,至今不同学科甚至不同学者对这一概念的解释仍是众说纷纭。从普遍意义上讲,大多数学者认同城市化是一个人类文明从低级到高级,生产力水平从低级到高级,人口从农业到非农业并不断在城市集中的过程。自从人类有了定居生活开始,人类文明就开始了漫长的城市化会想到伦敦、说到卢浮宫自然就联想到巴黎。
一般来讲,城市的历史越长,遗留下来的城市文化遗产就越多,市民文化素养也会相对更高。城市文化遗产对于市民、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是一笔巨大财富。但是,城市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毁坏就无法还原。后人仿造、重建的假遗产的价值是不能与原遗产相提并论的。
二、城市化对城市文化遗产的影响
进入20 世纪之后,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第三次科技革命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将城市化的范围从经济的城市化扩展到了政治的城市化和文化的城市化。单就文化的城市化来讲,它为人们提供了规模巨大的城市文化市场,也提供了新的文化消费载体,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但高科技、现代化的文化载体把传统的城市文化遗产推向了尴尬的位置。随着一座座现代化都市的崛起,许多经历了千年风雨,见证了城市发展史的文化遗产被推倒,即使保留下来的文化
遗产也在众多高楼大厦之间显得无助。城市化进程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之间似乎形成了一种对抗关系:城市化进程越快,文化遗产破坏或消失的越快越是经济发达、文明程度高的国际性城市,其城市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的程度越严重。现代化城市中,千篇一律的高楼林立,没有城市历史、没有文底蕴。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无比灿烂的中华文明。世界各国普遍认为中国是一个遗产大国,但却很少有人承认中国是一个遗产强国,我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够,大量珍贵的城市文化遗产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城市文化遗产的破坏主要来自自然损坏和人为损坏两个方面。由于地震、风化、洪水等原因,一些城市古迹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例如,西湖畔的雷峰塔在1924 年9月因失修自然倒掉。但是相比自然损坏的文化遗产来讲,保存完好却被人为破坏的文化遗产更令人痛心。建国以后,我国城市文化遗产遭到三次较大规模的破坏,第一次是建国初期,第二次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破四旧”;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之后,大规模的改造旧城,兴建现代化城市。历经这三次劫难后,大量的城市文化遗产被彻底毁坏。面对北京胡同、四合院的不断消失,法国《费加罗报》感
叹:“现在似乎没什么可以阻止这场文化自杀,北京正把自己伟大的文化变成平庸”;美国纽约《星岛时报》在谈到北京市容时说:“现在紫禁城正逐步成为高楼下的‘盆景’”;拉美社一篇题为《中国历史古迹面临遭受严重破坏的危险》中评述:“中国保护文物古迹任重道远??”。“据有关部门预计, 2010 年全国城镇人口将达6. 3亿左右,城市化率为45%左右;至2020年,城市化率将超过60% ,也就是说每年都将有1500 - 2000 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如此之快的城市化进程势必会给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带来巨大冲击,如果不妥善解决城市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问题,将会有更多的城市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势必会引起第四轮文化遗产破坏高潮,其后果不堪设想。
三、国内城市化建设中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训和经验
(一)国内城市破坏文化遗产的教训。在国内城市化进程中,有许多城市文化遗产破坏严重。以北京和天津为例,总结这两个文化遗产丰富的城市在城市建设中对文化遗产保护不利的教训。北京历史悠久,其建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先后被称为蓟城、燕
都、燕京、大都、北平、顺天府等等。北京是元明清三代的都城,是世界罕见的文化名城,在世界城市文化遗产中占据重要地位,城内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有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①之首的故宫、天坛、明十三陵、颐和园、八达岭长城等著名文化遗产。早在1950年2月,梁思成、陈占祥就共同提出了《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设》,史称“梁陈方案”。梁陈二人本着“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原则,提出保存旧城,在京西八宝山一带建新北京城的建议,意将珍贵的老北京城完整保存。但是这一方案没有被采纳。随后北京城中的文化遗产开始遭受一次次的劫难,仅文革的十年间,北京77 处文物保护单位就被破坏了44处;北京的四合院、胡同在旧城改造中几乎彻底消失。天津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重要历史事件都发生于此,遗留下了很多历史遗迹,清代建筑和哥特式建筑共同见证了百年前的那段历史。但在建国后的旧城改造、交通建设过程中,大量的历史遗迹被拆除: 1952年,天津三宝②之一的鼓楼在交通建设中被拆除; 1976 年,孙中山、溥仪曾居住过的塔楼张园被拆除; 1979年,记载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罪行的马可·波罗纪念柱也在交通整改中被拆除。不论是昔日辉煌的皇家园林,还是记载近代中国历史的标志性建筑,它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