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洲猪瘟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作者:石伟峰
来源:《新农业》2019年第04期
摘要:我国近期先后发生四起非洲猪瘟疫情,给民众造成了恐慌。非洲猪瘟并非人畜共患病,它仅感染猪,其特点为病程短、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本病一旦暴发,会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本文对非洲猪瘟的流行特征、症状、病理变化及防控措施做简要概述。
关键词:非洲猪瘟;流行特征;症状;病理变化;防控措施。
1 病原特征
非洲猪瘟病毒属于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可存在于多种细胞的细胞质中,尤其是网状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中。病毒还可寄生在节肢动物钝缘蜱中,使其成为本病的重要传播媒介。非洲猪瘟病毒目前只有一个血清型,但病毒株的差异很大,有强毒株、中毒株和弱毒株之分,其中强毒株可引起死亡率高的急性非洲猪瘟。病毒耐低温,但对高温较敏感,55°C30分钟或60°C20分钟可将其破坏。对pH值耐受范围广,可以存活在pH值为4~13的酸碱范围内。对乙醚、氯仿敏感,常用的消毒剂可将其灭活。在血液、粪便、组织和腌制品中可存活较长时间。
2 流行特点
非洲猪瘟的易感动物为家猪和野猪,无品种、年龄、性别之分。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主要分布于病猪的各组织器官、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以淋巴结、脾脏和肾脏中含量最高。感染猪从潜伏期即开始排毒,并延续整个病程,在外地引进带毒猪是本病暴发最常见的原因。病毒主要经猪的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吸血昆虫叮咬也可机械传播本病,其中病猪和健康猪的直接接触是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隐形带毒猪和康复猪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可长期向外界排毒。
3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因毒株、宿主、传播途径不同而有所差异,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5~9天,甚至更短。根据发病的缓和程度分为以下类型。
3.1 最急性型
病猪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而突然死亡。
3.2 急性型
病猪不爱运动,精神沉郁,厌食,体温升高,腹下、鼻端、耳根、四肢内侧等处皮肤可见出血点或出血斑,可视黏膜潮红、发绀;咳嗽、呼吸困难,浆液或黏液性结膜炎;有的病猪呕吐,腹泻或便秘,粪便带血;严重的后期出现神经症状,妊娠母猪流产,病死率高达100%。
3.3 亚急性型
症状与急性型相同,但较缓和。
3.4 慢性型
病猪消瘦、发育迟缓,咳嗽、呼吸困难,关节肿胀,皮肤破溃,病程稍长。
4 病理变化
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后的病理变化与猪瘟病毒感染相似,但更为急剧。急性型病例的典型病变是全身败血症表现,以淋巴结、肾、胃肠道黏膜出血最为明显。眼观可见耳、鼻盘、四肢、胸腹侧等无毛部分皮肤呈界限明显的紫色斑;淋巴结肿大,严重充血出血,上表或切面形似血肿;肾表面有出血点,严重时有出血斑;胃肠黏膜弥漫性出血,心肌出血,心内外膜出血;肺肿大,切面流泡沫样液体,气管切开有泡沫状液体;脾肿大,呈暗红色或黑色,有的边缘出现梗死灶。
5 诊断
非洲猪瘟与猪瘟、蓝耳病等败血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变相似,尤其是与猪瘟最相似,猪瘟病毒感染的病死猪脾脏多不肿大,以边缘出现楔状梗死灶为主要病变,肺脏有出血点;而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的病死猪脾脏多肿大,梗死灶较少见,肺脏以水肿为主。确诊则需进行实验室诊断。
6 防控
由于在世界范围内没有研发出可以有效预防非洲猪瘟的疫苗,所以做好养殖场的安全防护是防控的关键。
6.1 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
切实搞好圈舍及环境卫生,饲料、饮水、用具要保持清洁,供给优质全价饲料,增加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的含量;降低饲养密度,尽量避免与野猪、蜱接触,最大限度地减少应激因素对猪群的影响。
6.2 坚持自繁自养,防止疫病从外缘侵入
最有效的办法是消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坚持自繁自养,严格执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方式;严禁从有非洲豬瘟的国家或地区引进种猪或未经检疫的猪产品,防止病毒传入;对引进的种猪应严格检疫,隔离观察至少2周,无异常后方可混群。
6.3 配合当地动物疫病预防部门开展疫病防治工作
当发生猪瘟疫苗免疫失败或猪不明原因死亡时,应立即上报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及时对疑似动物实施严格的隔离、监视,禁止易感动物及其产品、或有关物品移动,对圈舍内外环境进行消毒,必要时采取封锁、扑杀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