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的新理念与新教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谈兵
学生不是生活 化学习,而是 作为生活旁观
者的学习
做起事来“知 行不一”
现在的学生
在课程学习中要成为生活和道德问题中的当事人。
教室中作为学习者的“我”(学生)应与课程内 容所呈现的生活事件中的“我”相交会 ,让两个 “我”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进行融合
(二)儿童为本的方针
尊重儿童
1.把孩子看做一个正常成长的人,不是家长 和老师的作品及成功标志。
将课堂置于自然场景中引导学生到大 自然中去欣赏、观察
到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去参 观访问
(四)有效的道德学习
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是困扰我们多年的话题
为什么我们 的学生知行
18
(一)生活德育理念
过去的德育课程存在着理性化、 知识化、学科化等诸多问题,在课程 改革中,德育课程改革由“知性德育” 向“生活德育”转型。
具体表现
课标及教材框架的设计, 改变以往以德目为逻辑的 体系,初步架构了生活发
展的逻辑体系
课程内容从 儿童生活的 角度来选择
教材主题不 是以道德知 识、规范说
10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2001年课 程改革中诞生的一门新型德育课程,15年来, 广大教师和教研员立足于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进行了许多有价值的探索,使这门课教学发生 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一)“教学范式”的转变
➢ 调查、实验、交流、讨论、表现和汇报等 正在成为品德课中常用的学习方式。
➢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 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励学 生的思考。
(二)教材观的转变
教师不再是教材的忠 实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造 者,上课不是讲教材,而 是将教材作为学习资源和
引导学生活动的线索。
(三)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由过去“静态 地听”转变为“动
态地学”。
小组合作、探究和 体验等学习方式成 为主流学习方式。
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兴趣,独立思考 能力、动手动脑能力、交流分享能力得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月霞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
•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 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 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 关键能力。
明确核心素养,一方面可通过引领和促进 教师的专业发展,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 位”和“知识本位”现象,一方面可帮助学 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 目标不断努力。
2.要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成长方式。
(二)儿童为本的方针
“我们要创造一个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推 选适合教育的儿童”的理念。
——麻省大学乔治·福门教授
我们应该在教学中给予孩子思考和活动的空 间,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中精彩!
25
(二)儿童为本的方针
无论是教材或是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都要注意营造一种儿童文化,倡导教师在儿童 文化中教育儿童。
我们要“走近儿童,走近些,再走近些!” ——鲁洁
26
(三)以活动为教学的基本形式
➢ 要把静态的教材变为儿童主动参与的各 类活动来进行教学。
➢ 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参观、 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等多种 方式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与环境互动、 与同伴合作。
1.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
活动内容要贴近主题 ,活动形 式要服从内容
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认识 能力、学习方式等
不能为活动而活动
2.重视活动的整合
班级活动
节日庆典 活动
学校活动
社区活动
少先队活 动
3.开放地组织活动
要注意与家庭社区合作,发掘和利用各种资源
打破封闭的、孤立的课堂中心模式,通过走出 去、请进来,为儿童开阔视野。
3.开放地组织活动
将课堂置于社会场景中,引导学生接触 社会和了解社会
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及合作学 习的机制
教育部目前对课改提出的新任务
1.“立德树人”是课改的核心; 2.注重顶层设计,突出大教育、大课程的关系;统筹好各个学科育人功能和作 用; 3.统筹好各个教育环节和各个方面要素,发挥合力;(课程的设置、课程标准、 学业评价的作用等配套进行) 4.突破难点,具化中国学生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基本品格;(核心素 养) 5.以学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压缩必修(基础性)、扩大选修(多样性)注: 这一点主要是对高中教育的定位。
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素养)
社
会
参
责任担当
与
实践创新
自
主
学会学习
发
健康生活
展
全面发 展的人
人文底蕴 科学精神
文化基础
《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 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 一门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 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 价值的集中体现。
二、课改给小学品德 课教学带来的变化
道德与法治课的新理念 与新教法讲座
专题一: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新理念
目录 CONTENTS
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二 课程改革给小学品德课教学带来的变化 三 道德与法治课程倡导的新理念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新理念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提倡课程综合化
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
到提高。
(四)教研方式的变化
校本教研
• 成为常态、资源共享、经验分享
网络教研
• 品德课教研网页、“品德课QQ群”、“品德课微信群”等,使 教研变得省时、高效、快捷,加强了教研员与教师的及时沟通。
参与式教研
• 对课例的研究不是重在评优劣,而是重引起思维上的火花,让上 课老师轻松上课,听课教师自由发表意见
三、道德与法治课程倡导 的新理念
• 2016年4月教育部发出通知,将原小学《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 想品德》课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课。 2016年6月教育部 、司法部 、全国普法
办联合颁布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2016年9月《道德与法治》课在全正式开设。
17
本课程的理念来源于两个课标与一个大纲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理为重点
在课堂教学中 要开发与儿童 生活更加贴近
的课程资源
生活德育理念
生活德育理论要求学习者成为生活的当事人而不是旁观者。
从生活和道德学习的视角看,在课程学习中存在有两种不 同身份学习者:源自一是作为生活旁观人 的学习者
二是作为生活当事人 的学习者
过去的学生
“台下看戏”、 “隔岸观火”, 说起话来是“纸
学生不是生活 化学习,而是 作为生活旁观
者的学习
做起事来“知 行不一”
现在的学生
在课程学习中要成为生活和道德问题中的当事人。
教室中作为学习者的“我”(学生)应与课程内 容所呈现的生活事件中的“我”相交会 ,让两个 “我”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进行融合
(二)儿童为本的方针
尊重儿童
1.把孩子看做一个正常成长的人,不是家长 和老师的作品及成功标志。
将课堂置于自然场景中引导学生到大 自然中去欣赏、观察
到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去参 观访问
(四)有效的道德学习
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是困扰我们多年的话题
为什么我们 的学生知行
18
(一)生活德育理念
过去的德育课程存在着理性化、 知识化、学科化等诸多问题,在课程 改革中,德育课程改革由“知性德育” 向“生活德育”转型。
具体表现
课标及教材框架的设计, 改变以往以德目为逻辑的 体系,初步架构了生活发
展的逻辑体系
课程内容从 儿童生活的 角度来选择
教材主题不 是以道德知 识、规范说
10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2001年课 程改革中诞生的一门新型德育课程,15年来, 广大教师和教研员立足于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进行了许多有价值的探索,使这门课教学发生 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一)“教学范式”的转变
➢ 调查、实验、交流、讨论、表现和汇报等 正在成为品德课中常用的学习方式。
➢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 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励学 生的思考。
(二)教材观的转变
教师不再是教材的忠 实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造 者,上课不是讲教材,而 是将教材作为学习资源和
引导学生活动的线索。
(三)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由过去“静态 地听”转变为“动
态地学”。
小组合作、探究和 体验等学习方式成 为主流学习方式。
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兴趣,独立思考 能力、动手动脑能力、交流分享能力得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月霞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
•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 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 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 关键能力。
明确核心素养,一方面可通过引领和促进 教师的专业发展,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 位”和“知识本位”现象,一方面可帮助学 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 目标不断努力。
2.要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成长方式。
(二)儿童为本的方针
“我们要创造一个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推 选适合教育的儿童”的理念。
——麻省大学乔治·福门教授
我们应该在教学中给予孩子思考和活动的空 间,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中精彩!
25
(二)儿童为本的方针
无论是教材或是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都要注意营造一种儿童文化,倡导教师在儿童 文化中教育儿童。
我们要“走近儿童,走近些,再走近些!” ——鲁洁
26
(三)以活动为教学的基本形式
➢ 要把静态的教材变为儿童主动参与的各 类活动来进行教学。
➢ 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参观、 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等多种 方式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与环境互动、 与同伴合作。
1.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
活动内容要贴近主题 ,活动形 式要服从内容
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认识 能力、学习方式等
不能为活动而活动
2.重视活动的整合
班级活动
节日庆典 活动
学校活动
社区活动
少先队活 动
3.开放地组织活动
要注意与家庭社区合作,发掘和利用各种资源
打破封闭的、孤立的课堂中心模式,通过走出 去、请进来,为儿童开阔视野。
3.开放地组织活动
将课堂置于社会场景中,引导学生接触 社会和了解社会
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及合作学 习的机制
教育部目前对课改提出的新任务
1.“立德树人”是课改的核心; 2.注重顶层设计,突出大教育、大课程的关系;统筹好各个学科育人功能和作 用; 3.统筹好各个教育环节和各个方面要素,发挥合力;(课程的设置、课程标准、 学业评价的作用等配套进行) 4.突破难点,具化中国学生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基本品格;(核心素 养) 5.以学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压缩必修(基础性)、扩大选修(多样性)注: 这一点主要是对高中教育的定位。
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素养)
社
会
参
责任担当
与
实践创新
自
主
学会学习
发
健康生活
展
全面发 展的人
人文底蕴 科学精神
文化基础
《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 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 一门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 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 价值的集中体现。
二、课改给小学品德 课教学带来的变化
道德与法治课的新理念 与新教法讲座
专题一: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新理念
目录 CONTENTS
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二 课程改革给小学品德课教学带来的变化 三 道德与法治课程倡导的新理念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新理念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提倡课程综合化
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
到提高。
(四)教研方式的变化
校本教研
• 成为常态、资源共享、经验分享
网络教研
• 品德课教研网页、“品德课QQ群”、“品德课微信群”等,使 教研变得省时、高效、快捷,加强了教研员与教师的及时沟通。
参与式教研
• 对课例的研究不是重在评优劣,而是重引起思维上的火花,让上 课老师轻松上课,听课教师自由发表意见
三、道德与法治课程倡导 的新理念
• 2016年4月教育部发出通知,将原小学《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 想品德》课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课。 2016年6月教育部 、司法部 、全国普法
办联合颁布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2016年9月《道德与法治》课在全正式开设。
17
本课程的理念来源于两个课标与一个大纲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理为重点
在课堂教学中 要开发与儿童 生活更加贴近
的课程资源
生活德育理念
生活德育理论要求学习者成为生活的当事人而不是旁观者。
从生活和道德学习的视角看,在课程学习中存在有两种不 同身份学习者:源自一是作为生活旁观人 的学习者
二是作为生活当事人 的学习者
过去的学生
“台下看戏”、 “隔岸观火”, 说起话来是“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