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 东 盐 文 化(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东盐文化(二)

河东盐文化(二)赵波此外,在运城盐池里,受到封建王朝重视并封赐神号的还有众多的神,而且还为他们建造了神庙。诸如:条山、风洞之神。条山(中条山)和风洞(盐风洞)原来为一神,名为盐风神。原来的盐风神庙在池神庙的右侧。宋代崇宁年间封盐风神为荐宝侯。到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又被进爵封为成宝公。时代洪武初年(1368年)又改封为中条、风洞之神。到明神宗万历年间,巡盐御史蒋春芳将条山、风洞二神又分开祀奉。池神庙主体建筑有三大殿,中殿祀奉盐池之神,左殿祀奉条山神,右殿祀奉风洞神。太阳神。太阳神庙又称日神庙,在池神庙东。太阳神庙是在明代万历年间由巡盐御史汪以时和盐运使林

国相建筑的。雨神。雨神庙在太阳神庙的左边,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1601年)由巡盐御史杨师程创建。甘泉神。池神庙前有两眼淡水泉,经冬至夏,泉水汨汨不断。淡水为晒盐所必需的,所以才被封为甘泉神。宋徽宗崇宁年间封甘泉神为普济公。甘泉神庙也在池神庙前。甘泉神庙始建年代不清楚。明思宗崇祯年间由巡盐御史杨绳武主持重修过。土地神。土地神庙在池神庙西。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1601年)由巡盐御史杨师程建立。关帝。关帝庙在池神庙东侧。据民间传说,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另一说法是在宋徽宗政和年间),被

轩辕黄帝杀死的蚩尤的精灵在运城盐池作乱,影响盐业生产。宋朝皇帝依照护国张天师的建议,摆设香案,祈告已经成为天神的三国名将关羽的神灵下凡除妖。后来,关羽果然率领天兵天将来到运城盐池讨伐蚩尤,并又一次将他杀死,这才使运城盐池的生产恢复正常。这就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关公战蚩尤》故事。由于关帝也有“功”于运城盐池,所以,他

也受到特别的奉祀,而且,在各家盐号(盐厂)里都敬奉有关

帝的神位,为他建造了祠宇。为什么会在池神庙周围建造这么多的神庙供奉诸神?是因为条山神、风洞神、太阳神、雨神、甘泉神、土地神、关帝都是有“功”于运城盐池的,功德

无量,才得到奉祀。这样一来,就在运城盐池的卧云岗上,以池神庙建筑为主体,配以众多的神庙建筑,以及池神庙前建造的地宝天成坊、海光楼、歌薰楼(为纪念虞舜作《南风歌》),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气势壮观的建筑群体。这个建筑群体经过历代工匠的精心构筑,具有相当高的建筑艺术水平,它是运城盐池经济发展派生出的建筑文化艺术成果。可惜的是,池神庙及左右的建筑物大都毁于战火,现仅保存下来池神庙的一些主体建筑了。有关方面在那里设立了运城盐池历史博物馆,仍然是运城盐池一个历史文化遗迹、旅游景观。在全国许多产盐之地,都有敬奉的“盐神”。如

海盐产区以煮海为盐的创始者宿沙氏为盐神,井盐区以不同的历史或神话传说人物为盐神;而且,又都以各种原因配祀

一些神;从而构成了一种封建迷信色彩很浓的文化现象。运城盐池崇奉盐池之神及其他众神,也是属于这种文化。比较之下,这不同的地方在于:在海盐、井盐产区的盐神,大多是以历史的或神话传说中的“人”为偶像而被群众予以神化;而运城盐池却不同,是以“物”(盐池)为偶像树立为神;而且,这个盐池之神是自上而下由封建王朝统治者皇帝封谥的,不是由下边的老百姓崇拜而树立的。其他如条山神、风洞神、雨神、甘泉神……等,也都是这样树立的神灵,也多曾由皇帝封谥,这种文化现象是独具一格的。运城——历代惟一的盐务专城历史上,各个封建王朝对运城盐池的经营都很重视,都相应地采取过一些重要措施。当历史发展到元代的时候,它经营运城盐池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修建运城。于是,在我国,惟一的因盐务而建立的城池就出现在河东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我国产盐的地方很多,海盐、井盐、池盐,分布全国各地。但是,因盐务而修建的专城,却只有运城一处。它的建城与发展和运城盐池的生产、运销、管理息息相关。人们说:运城没有盐池的存在,它就不会建城;而运城盐池没有运城这个城市也难以统管。这种

说法,充分说明了运城和运城盐池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运城最早见于史书是在战国时期。当时,由齐国、韩国、魏国、赵国、宋国以及中山国联合出兵攻击秦国。多国联军到达“盐氏”便退回去了。这个“盐氏”就是运城的古地名。它以“盐

氏”命名,就可看出它和盐池的关系。到了汉朝,在全国28郡设置盐官,河东盐官称河东均输长,便驻节运城,

当时名为司盐城。到汉章帝时,又称监盐城。不过,虽然名为“城”,但是并没有城池建筑。当时的地方行政官吏,都没

有设衙门于运城,仅有朝廷盐官驻守于此。司盐城或监盐城充其量不过是个小村镇而已。它的地位并不高,也不显要。

汉代以后,到唐、宋时期,虽然运城盐池盐业生产有了相当的发展,但是运城的建城问题却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直到元代才有建城之议,并付诸实施。元太宗时,运城还是个名叫潞村(路村)的村镇,位于盐池之北。当时任河

东盐运使的姚行简绘制了图形,向皇上提出建议,要在潞村修建一座城池。但这个建议被搁浅了,建城工作没有进行。到元仁宗延年间,由于盐池遭受雨灾,生产受到严重损失,减免了“引钞”,老百姓感谢元朝皇帝的“恩德”,所以,将潞村改名为圣惠镇。但那时也还没有建城。直到元代末期,惠宗至正年间,才由盐运使那海德俊主持修筑了城池,名为凤凰城,运城才真正有了城池,潞村也才被命名为运城。当时建筑的城池围长九里十三步,呈正方形,城墙高二十四人。绕城一周开有五门(到明代改为四门,东门名放晓,西门名留晖,南门名聚宝,北门名迎渠)。从此,我国惟一的盐务专城——运城,便建成定名传世,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运城位于运城盐池中禁门北二里处,它东距安邑15里,西至解

州40里,南至平陆县50里,北至猗氏县60里,东南至夏县50里,西南至芮城县100里,距太原920里。运城在元代建城之时,已初具规模。后来,到明、清两朝又多次进行增修、扩建,使运城城池建筑更加完备,规模更大,逐渐发展成为河东一座名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运城于元末建城之后,驻节于此城的多是盐务官署,地方行政机关并不在此设立衙门。直到许多年以后,地方行政机关才移驻于运城。在这里集中了众多的盐务机构,仅据清代盐业志记载的盐务机构就有:巡盐察院、盐运使署、运同(判)署、经历司署、知事署、库大使署、三场大使署、解州州判署、都司署、把总署、运学教授署等。盐务机构之多,是空前的。运城城区内的市政建设,也逐渐达到了相当的规模,而且具有盐业特色。到清代,运城城内已建成九坊,即:厚德坊、和睦坊、宝泉坊、货殖坊、荣恩坊、贤良坊、甘泉坊、永丰坊、里仁坊;九坊总分为四街,而且还建成了运储仓、运阜仓、储备粮食;设有养济院、习艺所、公桑园、牛痘局、养病所、育婴堂、粥厂、同善义园、义仓等。这些街坊的命名有很多是与盐池相关的;众多的公益慈善事业,大都是由盐商和盐务官员出资兴办的,它的服务方向也多和运城盐池有关。同时,运城建城后,为了适应盐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运城城内百货、手工业、饮食业、旅店、盐栈、票号……纷纷兴起,形成了一个围绕盐业生产、运销事业为核心的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