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 东 盐 文 化(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东盐文化(二)
河东盐文化(二)赵波此外,在运城盐池里,受到封建王朝重视并封赐神号的还有众多的神,而且还为他们建造了神庙。
诸如:条山、风洞之神。
条山(中条山)和风洞(盐风洞)原来为一神,名为盐风神。
原来的盐风神庙在池神庙的右侧。
宋代崇宁年间封盐风神为荐宝侯。
到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又被进爵封为成宝公。
时代洪武初年(1368年)又改封为中条、风洞之神。
到明神宗万历年间,巡盐御史蒋春芳将条山、风洞二神又分开祀奉。
池神庙主体建筑有三大殿,中殿祀奉盐池之神,左殿祀奉条山神,右殿祀奉风洞神。
太阳神。
太阳神庙又称日神庙,在池神庙东。
太阳神庙是在明代万历年间由巡盐御史汪以时和盐运使林
国相建筑的。
雨神。
雨神庙在太阳神庙的左边,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1601年)由巡盐御史杨师程创建。
甘泉神。
池神庙前有两眼淡水泉,经冬至夏,泉水汨汨不断。
淡水为晒盐所必需的,所以才被封为甘泉神。
宋徽宗崇宁年间封甘泉神为普济公。
甘泉神庙也在池神庙前。
甘泉神庙始建年代不清楚。
明思宗崇祯年间由巡盐御史杨绳武主持重修过。
土地神。
土地神庙在池神庙西。
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1601年)由巡盐御史杨师程建立。
关帝。
关帝庙在池神庙东侧。
据民间传说,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另一说法是在宋徽宗政和年间),被
轩辕黄帝杀死的蚩尤的精灵在运城盐池作乱,影响盐业生产。
宋朝皇帝依照护国张天师的建议,摆设香案,祈告已经成为天神的三国名将关羽的神灵下凡除妖。
后来,关羽果然率领天兵天将来到运城盐池讨伐蚩尤,并又一次将他杀死,这才使运城盐池的生产恢复正常。
这就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关公战蚩尤》故事。
由于关帝也有“功”于运城盐池,所以,他
也受到特别的奉祀,而且,在各家盐号(盐厂)里都敬奉有关
帝的神位,为他建造了祠宇。
为什么会在池神庙周围建造这么多的神庙供奉诸神?是因为条山神、风洞神、太阳神、雨神、甘泉神、土地神、关帝都是有“功”于运城盐池的,功德
无量,才得到奉祀。
这样一来,就在运城盐池的卧云岗上,以池神庙建筑为主体,配以众多的神庙建筑,以及池神庙前建造的地宝天成坊、海光楼、歌薰楼(为纪念虞舜作《南风歌》),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气势壮观的建筑群体。
这个建筑群体经过历代工匠的精心构筑,具有相当高的建筑艺术水平,它是运城盐池经济发展派生出的建筑文化艺术成果。
可惜的是,池神庙及左右的建筑物大都毁于战火,现仅保存下来池神庙的一些主体建筑了。
有关方面在那里设立了运城盐池历史博物馆,仍然是运城盐池一个历史文化遗迹、旅游景观。
在全国许多产盐之地,都有敬奉的“盐神”。
如
海盐产区以煮海为盐的创始者宿沙氏为盐神,井盐区以不同的历史或神话传说人物为盐神;而且,又都以各种原因配祀
一些神;从而构成了一种封建迷信色彩很浓的文化现象。
运城盐池崇奉盐池之神及其他众神,也是属于这种文化。
比较之下,这不同的地方在于:在海盐、井盐产区的盐神,大多是以历史的或神话传说中的“人”为偶像而被群众予以神化;而运城盐池却不同,是以“物”(盐池)为偶像树立为神;而且,这个盐池之神是自上而下由封建王朝统治者皇帝封谥的,不是由下边的老百姓崇拜而树立的。
其他如条山神、风洞神、雨神、甘泉神……等,也都是这样树立的神灵,也多曾由皇帝封谥,这种文化现象是独具一格的。
运城——历代惟一的盐务专城历史上,各个封建王朝对运城盐池的经营都很重视,都相应地采取过一些重要措施。
当历史发展到元代的时候,它经营运城盐池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修建运城。
于是,在我国,惟一的因盐务而建立的城池就出现在河东这块古老的土地上。
我国产盐的地方很多,海盐、井盐、池盐,分布全国各地。
但是,因盐务而修建的专城,却只有运城一处。
它的建城与发展和运城盐池的生产、运销、管理息息相关。
人们说:运城没有盐池的存在,它就不会建城;而运城盐池没有运城这个城市也难以统管。
这种
说法,充分说明了运城和运城盐池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运城最早见于史书是在战国时期。
当时,由齐国、韩国、魏国、赵国、宋国以及中山国联合出兵攻击秦国。
多国联军到达“盐氏”便退回去了。
这个“盐氏”就是运城的古地名。
它以“盐
氏”命名,就可看出它和盐池的关系。
到了汉朝,在全国28郡设置盐官,河东盐官称河东均输长,便驻节运城,
当时名为司盐城。
到汉章帝时,又称监盐城。
不过,虽然名为“城”,但是并没有城池建筑。
当时的地方行政官吏,都没
有设衙门于运城,仅有朝廷盐官驻守于此。
司盐城或监盐城充其量不过是个小村镇而已。
它的地位并不高,也不显要。
汉代以后,到唐、宋时期,虽然运城盐池盐业生产有了相当的发展,但是运城的建城问题却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直到元代才有建城之议,并付诸实施。
元太宗时,运城还是个名叫潞村(路村)的村镇,位于盐池之北。
当时任河
东盐运使的姚行简绘制了图形,向皇上提出建议,要在潞村修建一座城池。
但这个建议被搁浅了,建城工作没有进行。
到元仁宗延年间,由于盐池遭受雨灾,生产受到严重损失,减免了“引钞”,老百姓感谢元朝皇帝的“恩德”,所以,将潞村改名为圣惠镇。
但那时也还没有建城。
直到元代末期,惠宗至正年间,才由盐运使那海德俊主持修筑了城池,名为凤凰城,运城才真正有了城池,潞村也才被命名为运城。
当时建筑的城池围长九里十三步,呈正方形,城墙高二十四人。
绕城一周开有五门(到明代改为四门,东门名放晓,西门名留晖,南门名聚宝,北门名迎渠)。
从此,我国惟一的盐务专城——运城,便建成定名传世,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运城位于运城盐池中禁门北二里处,它东距安邑15里,西至解
州40里,南至平陆县50里,北至猗氏县60里,东南至夏县50里,西南至芮城县100里,距太原920里。
运城在元代建城之时,已初具规模。
后来,到明、清两朝又多次进行增修、扩建,使运城城池建筑更加完备,规模更大,逐渐发展成为河东一座名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运城于元末建城之后,驻节于此城的多是盐务官署,地方行政机关并不在此设立衙门。
直到许多年以后,地方行政机关才移驻于运城。
在这里集中了众多的盐务机构,仅据清代盐业志记载的盐务机构就有:巡盐察院、盐运使署、运同(判)署、经历司署、知事署、库大使署、三场大使署、解州州判署、都司署、把总署、运学教授署等。
盐务机构之多,是空前的。
运城城区内的市政建设,也逐渐达到了相当的规模,而且具有盐业特色。
到清代,运城城内已建成九坊,即:厚德坊、和睦坊、宝泉坊、货殖坊、荣恩坊、贤良坊、甘泉坊、永丰坊、里仁坊;九坊总分为四街,而且还建成了运储仓、运阜仓、储备粮食;设有养济院、习艺所、公桑园、牛痘局、养病所、育婴堂、粥厂、同善义园、义仓等。
这些街坊的命名有很多是与盐池相关的;众多的公益慈善事业,大都是由盐商和盐务官员出资兴办的,它的服务方向也多和运城盐池有关。
同时,运城建城后,为了适应盐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运城城内百货、手工业、饮食业、旅店、盐栈、票号……纷纷兴起,形成了一个围绕盐业生产、运销事业为核心的商
业、手工业、服务行业、金融业的经济体系和繁荣的市场。
清朝道光年间有位山东举人郭书俊写有《鹾城绝句》六首,其中有一首是写运城的市场景象的:居人艳说凤凰城,百货纷纭闹市声。
向晚葡萄美酒熟,醉乡有梦不分明。
从诗意中,可以想见运城市场上的热闹繁华气象。
运城在元代出现在河东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之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具有浓郁的盐务专城的氛围。
这主要是在于:从客观形势方面来看,在元代以前,历代管理运城盐池盐务的官吏,大都设衙门于解州。
解州虽然是州府地方行政要员驻地,而且靠近盐池西部,但是由于环绕盐池一周,先是在唐代筑有“壕篱”,到宋代又有“拦马短墙”,其后更有明代筑的“禁墙”,对运城盐池封闭很严,仅开东、西、中三个禁门通行客商;有些朝代还把东、西两禁门封闭,仅开中禁门通行;解州的地理位置不适中,失于偏,对运城盐池管理不大方便。
而位于运城盐池东部之安邑县,也失之于偏,不是理想之所在。
运城盐池盐务管理事业的繁杂,需要一个较之解州、安邑更适中、更大的城市去统辖。
同时,由于自唐、宋以后,运城盐池的产盐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为了生产就需要采办大量的、必需的各种物资;而生产的发展,又促进了盐运事业的兴旺。
运城盐池的盐历来行销于秦、晋、豫三省。
那个时候,盐的运销全靠车马驮运。
在这种形势下,向运城盐池销售物资和往外地运销盐的商贾云集,车马不绝;
解州、安邑城小而且偏,潞村弹丸之地,完全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盐业经济的需要。
只有建造一个较大的盐城容纳商贾,解决盐业生产供需、运销中的矛盾,才能适应这种形势发展的需要。
从主观形势来看,是由于运城地理位置的优越。
运城(潞村)位于运城盐池中部的北面,尽管它最初不是通都大邑,只是一个小村镇;但是对运城盐池来说,它位置适中,处于交通要道,南来北往,东去西来,极为方便。
在这里建造盐务专城是最为理想的。
在全国来说,产盐的地方不少,有些地区的盐产量后来也远远超过了运城盐池,但是却没有建立盐务专城,而惟有运城成为盐务专城,比较其原因,这是因为在其他地区,特别是在海盐产区,场地大都比较分散,靠建立一个专城去统一管理是不可能的;而运城盐池方圆仅120里,盐场集中,建筑一个城市予以统辖却是现实和可能的。
同时,在其他产盐区,通都大邑比较多,有利于盐官驻守、商贾往来;而运城盐池近处却没有通都大邑,客观需要这么一个城市。
运城建城后,首先在经济上繁荣起来。
在古代,河东经济中一个重要支柱就是运城盐池盐的生产、运销。
城市建立后,以盐业经济为核心,带动了其他经济的兴起和发展,运城就成为河东经济的中心。
经济是社会的基础,由于经济的发展、繁荣,文化的发展、交流也随之而活跃;教育事业也兴旺起来,创办了众多的书院;从而使运城成为河东文化教育中心。
运城建城后,虽然长期不是一个独立
的县治,而仅属于安邑县隶属的一个城镇,但是由于盐务官员的驻守,经济日益发展,城市规模日益扩展,政务、防守机构也逐渐设立,终于发展成为河东地区的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从盐文化的视角观察,运城从战国时期名盐氏城,到汉代名司盐城、监盐城,以致于到元代正式创建运城,充分展现了它与运城盐池盐产、盐运、盐政发展的密切关系;在我国与世界范畴城市建设的历史中,它具有独树一帜的盐文化色彩禁墙——著名的盐业城堡禁墙也叫禁垣,是在明代建成的。
它是环绕盐池一周建筑的城堡。
远在唐朝的时候,就曾环绕运城盐池一周修筑了“壕篱”,大概是水沟、矮墙、荆棘结构的防护性建筑;它是禁墙的雏形,规模尚不大,很简陋。
到了宋代,在唐代“壕篱”的基础上,扩充修建为“拦马短墙”。
尽管它还属于矮墙一类的建筑,但是,规模要比“壕篱”为大,作用也要好。
而且,绕盐池一周只开东、西二门让客商通行。
显而易见,是能够比较有效地护围盐池了。
到了明代,由于运城盐池盐业生产的勃兴,盐利收入增加,因此,明王朝对运城盐池的护围就更加重视,于是,便有了两次大规模的修建禁墙的活动。
第一次是在明代中叶,宪宗成化十年(1474年),由巡盐御史王臣主持修建。
他征调了大量民夫从事建造禁墙工程,历时三年才完成。
筑好的禁墙绕盐池一周,共计长一万七千四百二十二丈(合里),墙顶厚丈—丈,是夯土建筑。
在禁
墙的外边还修有马道,供车马来往。
马道的外边挖有深阔皆一丈的隍堑(壕沟),以蓄纳可能侵犯盐池的野水(客水)。
在禁墙内外都建筑有铺舍,供巡逻保护盐池、缉查私盐的兵卒居住。
禁墙建成之后,便把盐池完全禁锢起来,环池一周仅开一个靠近运城的中禁门让客商出入。
这种情况对商贾来说是极为不方便的。
所以,到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又开了东禁门和西禁门,这就大大方便了客商。
中禁门与运城相对,名叫佑宝;东禁门靠近安邑,有5里远近,名叫育宝;西禁门距解州10里,名叫成宝。
第二次是在明代宗正德十
二年(1517年)。
因为在成化年间修筑的禁墙完全是夯土筑成,经过40余年,禁墙遭到自然与人为的损坏,需要维修、加固;所以,由巡盐御史熊兰征调民夫3万余人,费时半年,对禁墙进行维修加固工程。
工程完成之后,禁墙的厚度达到1.5丈,高度达到2丈多;隍暂(壕沟)深阔都增加到丈;并在三个禁门上建筑了层楼,使禁墙更为坚固、壮观。
明代的两次大规模修筑禁墙工程,都是征调运城盐池附近州县的农民来进行的。
由于禁墙完全是夯土建筑,风吹雨淋,人为破坏,终会有塌毁,所以,每年都要“岁修”。
“岁修”工程规定由解州属县以及平阳府所属13州县的民夫承担。
这些州县
都有承担“岁修”禁墙工程的任务。
到清代,逐渐改变了征调
民夫“岁修”的做法,改由国库拨付“岁修银两”,雇工维修,这就减轻了农民服役的负担。
禁墙在全国产盐区中是独树一帜、
绝无仅有的。
这也是运城盐池独特的文化现象。
为什么运城盐池能够建筑一道绕池一周的禁墙,一是运城盐池面积较小,周围仅120里,而且集中,所以有条件,也有可能绕池一周修筑禁墙,把它禁锢起来,使它成为一个盐业城堡。
二是运城盐池地处黄河中游,开发较早,自秦、汉到唐、宋、元、明之际,运城盐池的盐利收入,在封建王朝的财赋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统治者特别重视对运城盐池的保护。
禁墙在明代建筑完成后,发挥了它积极有效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防止了盗盐走私,保护了盐税,增加了财赋收入。
明代建成禁墙,对于防止盗盐走私,增加财赋收入,起到很大作用。
据《河东盐法备览》记载说:由于建成禁墙,运城盐池的盐利收入超过了当时盐利收入很高的两浙、两淮产盐区。
第二,对防止客水侵犯盐池,保护盐池正常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运城盐池由于地处运城盆地的低洼处,历来是“以主水生,以客水败”。
主水,指盐池内的卤水,用于晒盐;客水,指盐池外能够侵犯盐池的洪水。
所以,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防止客水侵犯盐池。
其中的措施之一,就是建筑众多的堤堰堵截洪水。
禁墙建成后,既有厚墙堵截,又有隍堑蓄纳,当洪水暴发侵犯盐池时也能够起到积极的防卫作用。
而且,禁墙下边还修筑有许多水眼,遇到天旱池水枯竭时,还可以通过水眼,将禁墙外隍堑里的积水引入盐池以资助晒盐。
第三,加强了对盐丁的控制。
明
代实行盐丁制度,就是从运城盐池附近州县征调民夫到盐池来晒盐。
对盐丁来说,从事晒盐生产,是沉重的劳役负担,既苦又累,工作、生活条件也很差。
因此,许多盐丁不堪重负便纷纷逃跑。
禁墙建成后,百里盐滩顿时成了一个巨大的城堡,统治者就极容易对盐丁进行控制。
即使是到了清代,实行了雇佣制度,禁墙在对雇佣盐工的控制方面还继续发挥着有效的作用。
禁墙从草创、建成、维修,前后经历了1000多年;发展到清代末期,由于内忧外患,困难日深,府库空虚,盐政腐败,禁墙的“岁修”工程就无力和不能认真进行了,禁墙由此开始衰败。
到民国建立,长期军阀混战,运城盐池的禁墙维护得不到重视,加快了禁墙衰败的速度。
到运城盐池解放前夕,禁墙就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失去了昔日兴盛时期的壮观气势。
水利工程运城盐池是个封闭型的内陆盐湖,地势低洼,池面海拔仅320米。
而且,在盐池北面还有一条涑水河,居高临下,每遇大雨时节,山水暴发,河水横溢,四面八方的水就汇流向盐池;因此,水与运城盐池兴衰存亡关系极为密切。
所以,古往今来,对盐池的水利事业都非常重视,采取了多种治理措施,修筑了众多水利工程,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在中国水利史上,运城盐池的水利事业也独树一帜,具有显明的文化特色。
运城盐池的产品是盐类,离不开水;又由于地势低洼,所以,又最怕水。
因此,长久以来,在运城盐池就流传有这样一些说法:
“以主水生,以客水败”、“治水即治盐”、“未治主水,先治客水”。
这些说法是很有道理的,符合运城盐池的实际情况。
而将治水问题提到这样的高度,这样重要的地位,在全国产盐区中是罕见的,这是由运城盐池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所决定的,也是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治理运城盐池内主水,主要就是将盐池卤井、滹沱、老滩里含有盐分的咸水(卤水),汲蓄到名目繁多的蓄水池里,从每年冬季开始,经过风吹日晒的操练,不断提高卤水的浓度,使其达到能够结晶成盐的饱和程度,便暂时储存起来,待到来年初夏,南风来薰,阳光充足,气温升高时,再搭配适量淡水,进行晒盐。
每年晒盐的多寡,除结晶畦面积大小、天气好坏因素外,与能够操练、储存多少饱和卤水,有着直接的关系。
治理外部的客水,就是采取多种措施,防止客水漫侵盐池,以保护盐池的生产设施不受破坏,使盐业生产能够正常进行。
从历史记载看,运城盐池受客水侵害相当频繁,而且危害很大。
远在唐代宗大历年间、宋哲宗元符年间、元顺帝致和年间,都曾发生过客水侵入盐池,影响生产的重要水害事件。
从明代穆宗隆庆四年(1570年)到清代文宗咸丰六年(1856年)的286年间,客水侵入盐池就达13次之多,平均22年一次。
其中,最为严重的是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的大水进入盐池,淹没了池内的“产盐之母”黑河,是运城盐池有史以来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灾难。
由于运城盐池的盐关系到国计民生,所
以,历史上各个朝代对治理客水,保护盐池不受客水侵犯还是非常重视的,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一是堤堵。
在运城盐池一周修筑护池堤堰,防堵各路客水进入盐池。
唐、宋时就开始修筑,以后各代陆续增筑了更多的提堰。
环绕运城盐池一周到底有多少堤堰?说法不一。
最多的说法是有72条堤堰。
清代彩绘扇面《河东盐池总图》(现收藏在运城市博物馆)中绘录有72堰名称。
而清代康熙年间的盐业志书记载,运城盐池的护池堤堰共有50条,其中最为重要的有22条。
这22条堤堰是护卫运城盐池堤堰中的骨干,它的布局是:在运城盐池东部有7条,即:白沙堰、李绰堰、雷鸣堰、黑龙堰、申家堰、逼水月堰、东禁堰。
在运城盐池西部有9条,即:西禁堰、卓刀堰、七郎堰、黄平堰、硝池堰、长乐堰、五龙堰、青龙堰、虾蟆堰。
在运城盐池南部有6条,即:贺家堰、桑园堰、龙王堰、短堰、常平堰、赵家湾堰。
在盐池禁墙内南部,还有一条宋代建筑的横亘东西的护宝长堤,是盐池南岸防堵客水的最后一道堤堰,在历史上也曾发挥过重要的防水作用。
环绕盐池一周的禁墙,也同样起着防堵客水的作用。
这些护池堤堰在防治客水时,不仅仅是消极地发挥其防堵作用。
如果仅能防堵,客水仍围绕在盐池一周,对盐池的威胁并不能排除;只有将客水导流远去,才能稳固地护围盐池。
这些护池堤堰在建筑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建造得非常合理,能够在发挥堵截作用的同时,又能将洪水导
引远去,起到堵、导的双重作用。
二是滩蓄。
利用运城盐池周围地势低洼的地方,建立护池滩地,遇到天雨连绵,洪水暴发,排泄不及时,将洪水引流入滩地,从而减轻洪水对盐池的压力。
因此,滩蓄也是防治客水的有效措施之一。
据清代乾隆年间的盐业志书记载,运城盐池一周护池滩地有20多处,其中,主要滩地的布局是:在运城盐池西部有10个,即:城东滩、东、西膏腴滩、西辛庄滩、洗马滩、卫诸滩、三娄滩、罗义滩、小张坞滩、城北滩。
在运城盐池北部有1个,即:长乐滩。
在运城盐池东部有5个,即:东郭村滩、张良村滩、苦池滩、任村滩、汤里滩。
护池滩地有蓄洪护池的积极作用。
但是,由于它们位于运城盐池近处,虽说地势低洼,但是又都较盐池为高,所以,又有威胁盐池的消极作用。
因此,在利用它们蓄洪的同时,前人还建造了一些堤堰防止其溢洪入盐池。
三是疏导。
修浚河渠,将运城盐池东部的水导引远泄入黄河,这是防治客水、保护盐池安全最为有效的措施。
疏导的水利工程,主要是姚暹渠,它是一条人工渠道。
姚暹渠原名永丰渠,是在后魏正始二年(505年)由都水校尉元清主持开挖的。
到隋朝大业年间(605年以后)又经都水校尉姚暹重新开挖,因此,得名姚暹渠。
姚暹渠的源头在运城盐池东南部的夏县王峪口,它纳汇了夏县境内的王峪口、史家峪、巫咸谷诸水流,疏导而流入黄河。
流经的区域有安邑、运城、解州、虞乡(今永济
市),渠水汇入五姓湖,然后流入黄河。
全渠长131里,渠身宽3丈,两岸堤高2丈。
姚暹渠首要的功能是保护盐池免受客水侵害。
它既可以将盐池东南诸水引流入黄河;又可以利用它的渠体堵挡洪水侵漫盐池;既能疏导,又能堤堵。
姚暹渠的另一功能是行舟运盐。
由于姚暹渠渠道不够宽,平时水流量大,甚至干涸,所以,行船不易,运盐功能不大。
姚暹渠的第三个功能是灌溉农田。
但是,这一效益也不显著。
因为,姚暹渠是一条人工泄洪渠道,在旱季,姚暹渠上游能够入渠西流的水很小,灌溉农田极有限;待到雨季泄洪时,农田又无须灌溉;所以,在这方面也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在运城盐池北还有一条源出于绛县,经闻喜、夏县、安邑、运城、猗氏、临晋(今临猗县)而泄入黄河的涑水河,也起着疏导洪水、保护盐池的作用。
综观历代所采取的堤堵、滩蓄、疏导相结合的治理客水的措施,是运城盐池治标与治本并举的有效方针,是科学的,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实际效益。
从认识上讲,运城盐池由于地势低洼,而且是一个封闭型盐湖,所以,它治理客水,防止客水侵犯盐池是无可选择的惟一出路,是它生死攸关的大事。
所以,“未治主水,先治客水”等说法,就是从运城盐池特殊的地理条件总结出来的理性认识,而且指导着防治客水的实践。
从实践上讲,运城盐池的治理客水是个综合的系统水利工程,采取了中国历史上治水的所有行之有效的措施。
堤堵、滩蓄、疏导,而且,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