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与《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扎特与他的《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他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家庭,受酷爱音乐的父亲母亲影响,他从小便作为神童受人称赞。一生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1791年12月5日他死于维也纳,享年35岁。
就是这么一位一生愁苦的音乐大师,他的音乐却始终欢快愉悦、诚挚细腻、通俗优雅,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令人听起来心情快乐。他的创作成就遍及各个音乐领域。在仅仅35年的短暂一生中,他共创作了19部歌剧,103部小部舞曲,55部交响乐,39部协奏曲。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其音乐作品也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
听莫扎特的音乐,永远能够令你的心情开朗快乐起来,莫扎特丝毫没有把他生活中的愁苦带到作品中,正如他自己所说:“永远不要刺激耳朵,一定要让听者快乐,永远不要忘记,这是音乐。”莫扎特的创作原则如此朴素,令人感动。他独自默默承受着一切不幸,却留给了后世无限的快乐……
g小调是莫扎特音乐中世人最熟悉也最珍爱的。而《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也为后人传颂。
。
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的时候它是作为流行曲《不想长大》的前奏部分出现的,当时我就只是觉得这首曲子很悦耳,很动听,那个旋律基本听一遍就能哼下来。再次听的时候就完整地听了,也是在了解了它的创作背景之后。
莫扎特的创作是在难以想象的困境中完成的。当时他的妻子患病没有钱买药,饥饿的孩子没有面包。正是在这种困窘悲愤的情况下,天才作曲家写下了他的最后三部交响曲。其中《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却成为莫扎特音乐中最受世人珍爱的作品,成为了超越一切时代的纯音乐典范、整个音乐史上真正完美的杰作之一。
整个交响曲是由四个乐章构成的。
第一乐章是极快的快板。这是一个典型的奏鸣曲式的乐章,由呈示部,发展部和再现部构成。呈示部有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两个主题在声音上形成对比。在中提琴不安的伴奏中,从小提琴中涌出了激动焦虑的第一主题。当音乐逐渐转为舒展流畅时,沉浸于忧郁色彩中的第二主题倾吐出了作曲家更深的伤感。发展部对两个主题加以变化发展,利用主题中提供的动机展开,在这里莫扎特并没有发展第二主题,而是强调了第一主题的悲怆。再现部再次演奏两个主题,并加以变化。
第二乐章是奏鸣曲式的行板。在这个乐章中由第一乐章的急促转向和缓,调性由g小调转向降E大调。第二乐章同样是没有引子的
奏鸣曲式,与第一乐章的巨大戏剧张力,具有明显的咏叹调的感伤性质相比,显得温柔平和,对比也不强烈,浮现出明朗的色调。其都只是由简单的音型构成,从而具有了更大的和声和发展的可能性。两者缠绵在发展部里,互相对比,互相补充,自然和谐,充满了莫扎特式的天真和纯洁。
第三乐章是小快板、小步舞曲。按照古典乐派的传统,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但是莫扎特的这个乐章虽然取了小步舞曲的名字,但是更像是一首庄严的进行曲,主题具有切分的节奏,听起来甚至不像小步舞曲常见的3拍子。乐章一开始,乐队诠奏出一支昂奋有力的音调。它在压抑的g小调中不断向上冲激,直到攀援到高音区的最高点时,音乐才迸发出痛切伤感的泪花。在对比性的中段,g小调转换为G大调。一串明亮的光线突然使人们心境开朗。
第四乐章是极快板。这个乐章也是奏鸣曲式的。它继续发展第一乐章的戏剧性效果,有一个急速悲壮的高潮。第一主题就是充满对比的天才之作,前一半由弦乐器以弱力度演奏,充满跳跃,后一半是威严的全乐队齐奏,力度强。第二主题转移到了降B大调,旋律精致而明朗,莫扎特特有的阳光般灿烂的笑容再次展现。在乐章结尾处的演奏辉煌而又振奋。仿佛是在告诉人们,不管人生的道路有多么艰难,勇敢前进吧!终有一天会迎来喜悦和幸福。
悠扬的乐曲自播放器中缓缓流出,在交响曲刚刚响起的时候就能感受到用中提琴和小提琴营造的这种悲切,沉浸在乐曲中,我的心仿佛被一只手牢牢抓住住一样,中提琴摆动的震音让它随之颤抖,小提
琴倾诉的哭泣让它随之悸动。感觉好像总处于一种不可解脱的痛苦压抑之中。
接着节奏放缓,和声部相继奏出,仿佛黑暗中透出了一点光,光越来越明亮,渐渐笼罩周身。我仿佛置身在花园中,温暖、明朗,如同午后的阳光穿过树叶,在地上洒下斑斑点点的光影。有时声部交错,大小提琴相继奏响,她们平静、明朗、抒情,又互为补充,映照出一线温柔亲切的光亮,温婉而哀伤的旋律充斥耳畔。
但这只不过是一个缓解的间歇,紧接着在小提琴的带领下,全乐队齐奏,悲怆的声音冲破了忧郁的外壳,心中的不安和激动渐渐占据了主题,令人喘不上气的紧张感也随之复活,心脏又被那只手重新握紧。一波接一拨的音符,表现出一种愁苦压抑,急于发泄又找不到出口的感觉,层层不断,让人窒息。在这跌跌荡荡的起伏中,我不禁沉醉在莫扎特精心编织的一张情绪的大网里了,无法自拔。
闭上眼睛,仿佛就能看见莫扎特那双蓝色的眼睛饱含泪水,却又坚强纯真地微笑着,他没有被生活的艰辛打到,而是庄严、自信,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的精神。莫扎特的音乐里并不是没有痛苦和怀疑、没有辛酸和泪水,他同样是一个被命运捉弄的人,但是他的心灵,他纯洁的灵魂却永远向往着快乐,也坚定的相信快乐将会到来。也只有理性和乐观的心灵才能够支撑这种坚定的步伐和对于明天的信心,这也正是莫扎特那些快乐的音符的来源了吧。又一串激奋有力的音符,仿佛看到他在片刻的平稳中获得了片刻的安慰。柔和中突然有了一个急速悲壮的高潮,这汹涌的音潮中,莫扎特迈着急速坚定的步伐,面向
人生的种种苦难前进,不回头的走下去。
在我看来,《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是一部最阴沉,但也是莫扎特写过的最豪放、最狂暴的作品。这部交响曲的所有乐章都是抒情性的,它的基调就是抒情加上悲怆,同时又充斥着愤懑激昂。这部作品倾诉了作曲家的哀怨,生活的无奈。但这并不是作曲家当时贫寒生活的直接反映,而是深深的凝聚了一个穷困作曲家一生中所有悲惨遭遇和挫折的生活体验,是莫扎特含着泪水的微笑。虽然古典时代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从这部交响曲中我们却能清晰的感触到莫扎特的呼吸,感触到他“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心灵孤寂。
莫扎特的第40交响曲可以说集中体现了莫扎特音乐创作最伟大,最天才的一面,它也绝对称得上是超越了一切时代的纯音乐典范,整个音乐史上少数几件真正完美的杰作之一。在他之后,有过无数的作曲家穷尽一生的努力,甚至是付出了身心俱疲的惨痛代价也无法企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莫扎特的创作结构精巧,平衡和和谐,似乎完全得自天然的音乐感觉,不能不说他是一个天才。可是天妒英才,35岁便匆匆离去,空留后人一片唏嘘。
但也许,这是一个美丽的故事,上帝想听交响乐了,于是把莫扎特带上了天堂,从此世间再没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