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美学的几个关键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美学的几个关键词(审美判断力部分)

对于初涉康德美学的人来说,我认为要理解康德的美学思想,应该从以下关键词的理解开始。

知性和理性先验原则想象力审美判断无概念的普遍有效性共同感纯粹美崇高美美感二律背反美的艺术天才和灵感

一知性和理性

在哲学的一般领地中,康德指出:

通过自然概念的立法是由知性进行的并且是理论上的。通过自由概念的立法是由理性造成的并且只是实践性的,不过只有在实践中理性才是立法性的。(第8页)

高层能力系统表

从上可知,康德的知性是获得知识理论的一种凭借方式,也可以说是一种知识,理论知识的获得是凭借书本知识,而不是实践。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知性在此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是一种从知识到知识的认识,从理论到理论的深化,而与人的实践脱离。理性,指的是实践理性,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发挥作用,指导人的实践道德和自由意志,与《纯粹理性批判》的理性区别开来,《纯粹理性批判》的理性和知性的含义相同,是人的知识认识能力。朱光潜认为《纯粹理性批判》是研究形而上学的知识,我一直认为学术上的形而上学(不是马克思的静止、片面、绝对形而上学)指的是对终极世界的探求,是人的道德精神方面的,只可体会,不可认识的,研究的是宇宙的无限,从而感知人自身的有限性。怎么解释,是我认识的错误吗?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在他的三大批判之中,第一部《纯粹理性批判》,实际上就是一般所谓哲学或形而上学,专研究知的功能,推求人类知识在什么条件之下才是可能的;第二部《实践理性批判》,实际上就是一般所谓伦理学,专研究意志的功能,研究人凭什么最高原则去指导道德行为。第三部《判断力批判》,前半实际上就是一般所谓美学,后半是目的论,专研究情感(快感或不快感)的功能,寻求人心在什么条件之下才感觉事物美(美学)和完善(目的论)。这三大批判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第345页)

梯利的《西方哲学史》:知性论:知性不能独自直观或知觉任何事物,感觉不能独自思维任何事物。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可能有知识。关于感性规律的科学,被称之为

感性论,关于知性规律的科学,被称之为逻辑。知性思考或连结或联系知觉,具有不同的形式,这种形式是先验的,而不是来自于经验的,所以被称之为知性的纯粹概念或范畴。知性表现与判断中,实际上,知性就是判断力,思维就是判断。(442页)从西方哲学史可知,知性往往和感性结合在一起,知性与逻辑判断紧密相连。那么理性经常和伦理道德相联系,就是康德说的实践理性。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有三个层次,感性,知性和理性,康德的知性概念相当于我们马克思认识论中的理性。而康德的理性则是伦理理性。

二先验原则

康德说:一个先验的原则,就是通过它而使人考虑到这种先天普遍条件的原则,惟有在此条件下诸物才能够成为我们知识的一般客体。反之,一个原则如果让人考虑的是这种先天条件,惟有在此条件下所有必须经验性地给出其概念的客体都能先天的进一步的得到规定,它就叫形而上学的原则。所以,物体作为实体和作为变化的实体,他们的认识原则如果表达的是“他们的变化必定有一个原因”的话,那就是先验的;如果这原则表达的是“他们的变化必定有一个外部原因”的话,那他就是形而上学的:因为在前一种情况下物体只能通过本体论的谓词(纯知性概念)。例如作为实体来思考,以便先天地认识这个命题,但在后一种情况下一个物体的经验性的概念(作为一个空间运动的东西)必须成为这个命题的基础,但是这样一来,后面这个谓词(只有外部原因而来的运动)应归于物体,这一点可以完全的看出来。(《判断力批判》16)

康德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基础上的,因为他的三个批判都建立在“先天经验”之上,“先天经验”是康德假设的一个存在,是至善、至美、至真的一个“物自体”,不可认识,只可信仰。先验原则就是假设一个先天存在,用这个先天存在来指导我们在认识,情感和理性领域的活动。正如朱光潜所言:而三大批判最后都还建立在假设上,《纯粹理性批判》建立在“物自体”的假设上,《实践理性批判》建立在“神、灵魂不朽和意志自由”的假设上,《判断力批判》建立在“共同感觉力”和“目的”的假设上,而整个体系则建立在一条中世纪流传下来的神学教条上,即精神界与自然界的各自的秩序和彼此之间的由于神意安排所见出的目的性。(《.西方美学史》346)康德的“先验的原则”相当于柏拉图的“理念”(至美)和中世纪美学的“神”(至美)。

先验原则如何在三大批判中发挥作用呢?拿《判断力批判》来说,在这里的先验原则是审美判断力,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感觉力上的原则,不凭借概念具有普遍可传达性,人们正是遵循着这样的先验原则来对一个事物的美作出鉴定的。

三想象力

康德的想象力主要《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中体现。在前者中,想象力和知性相协调,在这种自由协调中,康德说:

知性是为想像力服务的,而不是想像力为知性服务。(《判断力批判》79)

想象力和知性力如何协调?

康德认为,想象力通过一个给予的表象而无意中被置于与知性(作为概念的能力)相一致之中,并由此而唤起了一种愉快的情感,那么这样一来,对象就必须被看作对于反思的判断力是合目的性的。一个这样的判断就是客体的合目的性的审美判断,它不是建立在任何有关对象的现成的概念之上,也不带来任何对象概念,它的对象的形式(不是它的作为感觉的表象的质料)在关于这个形式的单纯反思里(无意于一个要从对象中获得的概念)就被评判为对这样一个客体的表象的愉快的根据:这种愉快也被判断为与这客体的表象必然结合着的,因而被判断为不只对把我这个形式的主体而言,而且一般地对每个下判断者而言都是这样的。这样一来,该对象就叫做美;而凭借这样一种愉快(因而也是普遍有效的)下判断的能力就叫做鉴赏。(第27页)这就是说,鉴赏判断是通过想象力和知性的无意识的结合,对客体表象或者说形式作出主观的合目的性的审美判断,这种审美判断主要是对纯粹美的审美判断。

曾繁仁在《西方美学论纲》阐述,康德认为:这是一种想象力自由唤起知性力的“自由协调”。其具体含义有三:第一,想象力充分自由,处于主动地位。知性力服务于想象力。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在形象思维中始终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第二,想象力不借助于概念,但却趋向某种概念。没有明确的规律,却“暗含”某种规律。这一思想和我国古代文论的表述相似: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认为,诗歌创作中的理性和规律性是一种“不涉理路不落言筌”好像“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第三,这种协调由于不凭借概念,因而不是知性认识范畴的作为因果律的“假定”、“将要”,而是属于理性范畴的合目的性的“设想”、“期待”。这就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164)

曾认为,知性力在创造的想象力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康德认为,在一切审美判断中都是判断先于快感,这是审美愉快与生理快感的根本区别。正因为如此,知性力才是创造的想象力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这样,就使创造的想象力的成果----审美观念成为有意义和内在的逻辑的精神产品。(181同上)

正因为创造的想象力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所以使艺术创作必然地包含着认知的性质,看似通过形象的直接领悟,实际上是一种形象的感染,情感的启迪,但其中确又包含着某种认识和内在的逻辑。在创造的想象力中,想象力和知性力之间,是知性力服务于想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