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机与治则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亡阳:机体阳气突然大量脱失,致使全身机能严重衰 竭的病理状态 亡阴:机体阴精突然大量脱失,致使全身机能严重衰 弱的病理状态
疾病的转归
1.痊愈(完全恢复健康) 病机:正胜邪退,阴阳平衡恢复 2.不完全恢复健康 病机:邪去正未复,阴阳平衡失调长期存在 3.死亡 病机:邪胜正退,阴阳离决,此时邪气战胜正 气,并使阴或阳消亡,阴阳出现不可逆 的离决状态
预防与治则
一、预防
未病先防:疾病发生之前,采取各种 预防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1.提高正气,增强抗病能力
调养精神、加强体育锻炼、生活起居 有规律、药物预防和人工免疫 2.防止病邪的侵害
一、预防
既病防变:已经发生疾病后,在疾病 的初期阶段,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 疗,或采取控制疾病的传变方法,以 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 1.早期诊治 2.防止传变
(二 )阴阳失调
5.阴阳转化 由阳转阴:在疾病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病变性 质可由阳向阴转化
由阴转阳:在疾病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病变性 质可由阴转化为阳
5.阴阳转化
由阳转阴:在疾病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病变性质可 由阳向阴转化 由阴转阳:在疾病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病变性质可 由阴转化为阳
6.阴阳亡失
邪
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正气虚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虚邪
发病
正气不虚
邪气更盛
发病
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素问· 遗篇· 刺法论》》
画家笔下的欧洲鼠疫图
1348年佛罗伦萨城内尸骨
遍地的惨状。
1918年西
班牙流感夺 命5000万国 王也中招
西班牙流感 1918年,红十字会的护士正在准备绷带,因为患者 太多,当时的医用药物非常紧缺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1.因时制宜: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特点,来 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2.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来考 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3.因人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 等不同的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谢谢!
二、治则
治病求本: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首要原则 (一)治本与治标 1.缓则治其本:针对标病不急的病证,抓住疾病的本质 进行治疗 2.急则治其标:标病紧急的情况下,采取首先治标的方 法,待标病缓解后,再来治本 3.标本兼治:标病与本病并重时,采取本病与标病同治 的一种原则
(二)正治与反治 1.正治:又称为逆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 疗原则 寒者热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实则泻之
特点:邪气入里,邪正剧争
(4)恢复期:疾病的最后阶段 特点:邪去正虚
(二 )阴阳失调
阴阳动态平衡
(二 )阴阳失调
1.阴阳偏胜 阳偏胜:
阳虽盛,阴虚不明显,功能亢 进。以热、动、躁为特点。
阴虽盛,阳虚不明显 ,功能衰 退。以寒、静、湿为特点
阴偏胜:
(二 )阴阳失调
2.阴阳偏衰 阳气虚损,功能减退,温煦不足。特点:阳 气不足,阳不制阴。阳虚生外寒。
二、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1.正邪斗争与虚实变化 实:邪气胜则实
虚实的概念
虚:精气夺则虚
虚中夹实、实中夹虚、虚实夹杂。 真实假虚、真虚假实
2.邪正盛衰与疾病的阶段性
(1)潜伏期:邪气侵入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
特点:邪气不盛,正能御邪,邪气伏匿体内。
(2)发病期:症状开始出现到疾病的现象全部暴露 出来的一段时间 特点:邪气犯表,正气起而抗邪 (3)明显期:疾病过程的高潮时期
2.反治:又称为从治,是顺从病证的现象(假象)而 治的一种治疗原则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扶正祛邪 运用原则 1.扶正:适用于正气虚为主而邪气不盛的病证, 以及纯虚证 2.祛邪:适用于邪气盛为主而正气未衰的实证 3.扶正与祛邪兼施:适用于正虚邪盛的虚实错 杂证
调整阴阳 1.损其有余:适用于阴或阳的一方偏盛有余 的实证,采用“实者泻之”的原则损其有余 2.补其不足:适用于阴或阳虚损不足的虚证, 采用“虚则补之”的原则
病
王
机
凡
何为病机?
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 机理 病机分层 : 一 基本病机:各种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 一般规律 二 系统病机:每类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 规律 三 症状病机:各种症状发生机理
一、发病原理
正 气 存 内 , 邪 不 可 干
1.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正气的强弱取决于体质因素和精神状 之 态 所 2.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凑 邪气致病作用与气候变化,地域因素, , 工作、生活环境有关。 其 3. 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气 必 正胜邪则不发病 虚 邪胜正则发病
阳偏衰:
阴偏衰:
阴液不足,不能制阳,功能虚性兴奋。 特点:阴液不足,制约阳的功能减退,阴 虚生内热。
(二 )阴阳失调
3.阴阳互损
阴损及阳:在阴虚基础上,导致阳虚
阳损及阴:在阳虚基础上,导致阴虚
(二 )阴阳失调
4.阴阳格拒
阴盛格阳:本质为阴虚内盛,却表现为 假热之象 阳盛格阴:本质为阳盛于内,却表现为 假寒之象
疾病的转归
1.痊愈(完全恢复健康) 病机:正胜邪退,阴阳平衡恢复 2.不完全恢复健康 病机:邪去正未复,阴阳平衡失调长期存在 3.死亡 病机:邪胜正退,阴阳离决,此时邪气战胜正 气,并使阴或阳消亡,阴阳出现不可逆 的离决状态
预防与治则
一、预防
未病先防:疾病发生之前,采取各种 预防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1.提高正气,增强抗病能力
调养精神、加强体育锻炼、生活起居 有规律、药物预防和人工免疫 2.防止病邪的侵害
一、预防
既病防变:已经发生疾病后,在疾病 的初期阶段,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 疗,或采取控制疾病的传变方法,以 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 1.早期诊治 2.防止传变
(二 )阴阳失调
5.阴阳转化 由阳转阴:在疾病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病变性 质可由阳向阴转化
由阴转阳:在疾病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病变性 质可由阴转化为阳
5.阴阳转化
由阳转阴:在疾病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病变性质可 由阳向阴转化 由阴转阳:在疾病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病变性质可 由阴转化为阳
6.阴阳亡失
邪
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正气虚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虚邪
发病
正气不虚
邪气更盛
发病
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素问· 遗篇· 刺法论》》
画家笔下的欧洲鼠疫图
1348年佛罗伦萨城内尸骨
遍地的惨状。
1918年西
班牙流感夺 命5000万国 王也中招
西班牙流感 1918年,红十字会的护士正在准备绷带,因为患者 太多,当时的医用药物非常紧缺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1.因时制宜: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特点,来 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2.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来考 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3.因人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 等不同的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谢谢!
二、治则
治病求本: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首要原则 (一)治本与治标 1.缓则治其本:针对标病不急的病证,抓住疾病的本质 进行治疗 2.急则治其标:标病紧急的情况下,采取首先治标的方 法,待标病缓解后,再来治本 3.标本兼治:标病与本病并重时,采取本病与标病同治 的一种原则
(二)正治与反治 1.正治:又称为逆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 疗原则 寒者热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实则泻之
特点:邪气入里,邪正剧争
(4)恢复期:疾病的最后阶段 特点:邪去正虚
(二 )阴阳失调
阴阳动态平衡
(二 )阴阳失调
1.阴阳偏胜 阳偏胜:
阳虽盛,阴虚不明显,功能亢 进。以热、动、躁为特点。
阴虽盛,阳虚不明显 ,功能衰 退。以寒、静、湿为特点
阴偏胜:
(二 )阴阳失调
2.阴阳偏衰 阳气虚损,功能减退,温煦不足。特点:阳 气不足,阳不制阴。阳虚生外寒。
二、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1.正邪斗争与虚实变化 实:邪气胜则实
虚实的概念
虚:精气夺则虚
虚中夹实、实中夹虚、虚实夹杂。 真实假虚、真虚假实
2.邪正盛衰与疾病的阶段性
(1)潜伏期:邪气侵入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
特点:邪气不盛,正能御邪,邪气伏匿体内。
(2)发病期:症状开始出现到疾病的现象全部暴露 出来的一段时间 特点:邪气犯表,正气起而抗邪 (3)明显期:疾病过程的高潮时期
2.反治:又称为从治,是顺从病证的现象(假象)而 治的一种治疗原则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扶正祛邪 运用原则 1.扶正:适用于正气虚为主而邪气不盛的病证, 以及纯虚证 2.祛邪:适用于邪气盛为主而正气未衰的实证 3.扶正与祛邪兼施:适用于正虚邪盛的虚实错 杂证
调整阴阳 1.损其有余:适用于阴或阳的一方偏盛有余 的实证,采用“实者泻之”的原则损其有余 2.补其不足:适用于阴或阳虚损不足的虚证, 采用“虚则补之”的原则
病
王
机
凡
何为病机?
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 机理 病机分层 : 一 基本病机:各种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 一般规律 二 系统病机:每类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 规律 三 症状病机:各种症状发生机理
一、发病原理
正 气 存 内 , 邪 不 可 干
1.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正气的强弱取决于体质因素和精神状 之 态 所 2.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凑 邪气致病作用与气候变化,地域因素, , 工作、生活环境有关。 其 3. 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气 必 正胜邪则不发病 虚 邪胜正则发病
阳偏衰:
阴偏衰:
阴液不足,不能制阳,功能虚性兴奋。 特点:阴液不足,制约阳的功能减退,阴 虚生内热。
(二 )阴阳失调
3.阴阳互损
阴损及阳:在阴虚基础上,导致阳虚
阳损及阴:在阳虚基础上,导致阴虚
(二 )阴阳失调
4.阴阳格拒
阴盛格阳:本质为阴虚内盛,却表现为 假热之象 阳盛格阴:本质为阳盛于内,却表现为 假寒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