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斯德 哥尔摩。诺贝尔一生未婚, 没有子女。 1896年12月10 日诺贝尔在意大利的桑利玛 去世,终年63岁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 一年里,在物理、化学、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 作出最大贡献者。” 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 了多种炸药,结果使他获得巨款。1896年诺贝尔逝世时,这笔 巨款用来设立了诺贝尔奖金。他留下来的资金每年的利息将支 付这5种诺贝尔奖金。诺贝尔基金会是这笔资金的合法拥有者, 并起管理这笔资金的作用,但与诺贝尔奖的评定无关。诺贝尔 的评议权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
投票计数器 普用印刷机 改良打字机 第一所中央发电厂 白炽灯 世界第一座电影“摄影棚” 活动电影机 大型碎石机 留声机 传真电报 有声电影机 鱼雷机械装置 喷火器 水底潜望镜等。
“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爱迪生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科学家那种勇于探索、百折不 挠的精神。每个人都要从现在做起,发奋学习,勇攀 科学高峰
1876年,美国 贝尔:有线电话
1892年纽约芝加哥的电话线 路开通。电话发明人贝尔第一 个试音:“喂,芝加哥”,这 一历史性声音被记录下来。
1899年意大利 马可尼:无线电报
美国 莫尔斯:有线电报
3、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的创制使用
19世纪中期,科学家 完善了通过燃烧煤气, 汽油和柴油等产生的 热转化机械动力的理 论,这为内燃机的发 明奠定了基础。
(1)理论基础:1831英国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法拉第出生于英国新英格兰,他出身贫寒,主要靠自学成才。 14岁时他跟一位装书兼卖书师傅当学徒,利用此机会博览群书。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电磁感应定律是他的一生最伟大 的发明。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为利用电提供了理论基础。
(2)电的发明: 1866年 西门子(德) 发明发电机
(3)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 建立了美国第一座火力发电站。
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材料,爱迪生和助手对一千六百多种耐 热材料分门别类地进行了几千次试验。1879年10月,他用一根 经过碳化处理的棉线作灯丝,研制成功了经久耐用的电灯泡。
爱迪生的主要发明
爱迪生还发明了很 多电器产品,正式注 册的发明就有一千三 百种之多,被誉为 “发明大王”。
内燃机示意图
3、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的创制使用 内燃机的发明是应用技术领域的重大成就
发明过程: (1)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 出第一台煤气内燃机。 (2)1883年,德国工程师载姆 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 (3)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柴 油内燃机。 (4) 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 尔本茨制造出第一辆内燃机驱 动的汽车。
1870年 格拉姆(比) 发明电动机 1866年,德意志人西门子 研制出发电机,人类即将叩开 电气时代的大门,到1870年, 格拉姆(比利时)发明电动机, 电力开始作为新能源广泛应用 于生产和生活领域。随后,电 车、电话、电灯、电报等新发 明大量涌现出来。人类社会进 入了电气时代
早期发电机
早期电动机
2.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 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 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3.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 远影响。
课堂小结
【新知梳理】
特点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电气时代
第二次 工业革命 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
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谈一谈
根据两次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 影响,思考谈谈给我们的启示? 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和 教育创新 3、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 生活,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 发展,成为工业强国。
提高织布速度,加 飞梭 速工业革命的到来 工厂 珍妮纺纱机 标志工业革命的开始 改良蒸汽机 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 推广 蒸汽时代 交通运输进入以蒸 汽为动力的时代
1807年 富尔顿(美) 蒸汽轮船 1814年
史蒂芬孙 (英) 蒸汽机车
法拉第
爱迪生
贝尔
莫尔斯
卡尔本茨
亨利福特
莱特兄弟
什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1)19世纪80年代,使用新方法生产碱、 硫酸、人造染料等产品。
(2)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现代炸药。 后来改良制造出无烟火药 (3)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的制造技术,现 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 (4)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
美国和德国后来居上,率先实现了电气化, 工业发展势头超过了英国。
影响: (1)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 发动机问题,引发一场 变革。 (2)带动了相关的新兴工业的发展,为人 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内燃机广泛应用
石油开采和提炼
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等新兴工业兴起
四、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成就:现代化学工业的产生是应用技术领域的
重大突破。
2、产生过程:
“打开电气时代的领袖”
(4)与蒸汽机相比,电的优点 电力污染小、应用范围大、使用便利价格便宜、传 递速度快、传输损失小、能远距离输送、按户按需 分配能量
1831 英国 法拉第 电磁感应
1866 德国 西门子 发电机
1870比利 时 格拉姆 电动机
1879 美国 爱迪生 电灯 1882电厂
2、电讯事业的发展
7.20世纪初,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见到的现象是 ( D ) A.晚上靠电灯照明学习 B.出门可坐电力火车 C.周末在影院观看电影 D.通过手机向朋友发短信
流水线生产的利弊:
流水线生产方法通过连续不停地运转, 强制工人快速操作,大大提高劳动生 产率,迅速增加产品产量,简化了操 作方法但单一生产方式对工人的身心 健康非常有害。。
1903年12月,美国莱特兄弟的飞机试飞成功
1903年12月17日进行的试飞实验 1903年12月17日,世界上第一架载人动力飞机“飞行 者—1号” 飞上了蓝天,实现了人类渴望已久的梦想,人类的 飞行时代从此拉开了帷幕。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 期
改良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 局限于少数国家,时间长、进 展慢。 电力的广泛应用
以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为代表的 重工业
在欧美先进国家几乎同时展开, 发展快。
新时代 开辟“纺织时代”和“蒸汽时代” 进入“电气时代”和“钢铁时 代” 扩展 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资本 首发英国,向欧美扩展。 主义国家,有的国家两次工业 革命交叉进行。
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
第二次工业革命
1、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时间:
开始于19世纪后半期 (19世纪70年代开始)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国家:
范围遍及欧洲北美多个国家,其中美国、德国后来 居上,发展势头赶超英国。
3、特点:
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4、最突出的标志: 电力的发明和广泛使用
1、电力的广泛应用(最突出成就)
2.与蒸汽机相比,电动机的优点是①功效高②污染少 ③应用范围广④受地理位置限制⑤使用便利( C )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3.19世纪中后期,开始在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工 业部门是①纺织②化学③石油④汽车( B )工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工业革命兴起阶段 时间 标志及 进入时 代 主要发 明成果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
工业革命新阶段
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初
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蒸 汽时代 珍妮纺纱机、蒸汽机、 蒸汽机车、轮船
电力的广泛应用;电气时 代
发电机、电动机、电灯、 电话、电报、汽车、飞 机等
领先国 家 主要工 业部门
内燃机示意图
德国 奔驰专利1号 车(1886)
1885 德国 卡尔·本茨 发明了三轮汽车,是第一 辆投入实际使用的汽车 1886年他获得汽车制造 的专利,是德国奔驰汽 车公司的创始人,被称 为“汽车之父”。
1913年,美国企业家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
流水线生产方法 :1913年由美国“汽 车大王”亨利·福特首创,带来了汽车 制造业的革命。
19世纪被称为科学的世纪
科学的世纪:
1、西欧各国认识到科技的重要,大力鼓励科学研究。 (大学成为科学研究的重地。) (1)宽敞的实验室、精良的实验仪器。 (2)增设自然科学课程:出现了专门的理工大学。 (3)以大学为中心,形成了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 家群体——科学学会。 2、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19世纪中期,完善了通过燃烧煤气、汽油和柴油等 产生的热转化为机械动力的理论,为内燃机的发明奠定 了基础。
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影响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
1、使人类面临新的问题和困惑,如出现交通拥 挤、污染严重等“城市病”;
2、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 政治: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 高涨。如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4.下列发明家中属于美国的是( D ) A.西门子 B.格拉姆 C.法拉第 D.爱迪生
5.工业革命的新阶段中,工业势头超过英国的国家 是①法国②美国③日本④德国( D ) A.①② B. ②③ C.③④ D.②④
B 6.20世纪被称为“汽车大王”的是( ) A.卡尔· 本茨B.亨利· 福特 C.爱迪生 D.法拉第
英国
Baidu Nhomakorabea
美国和德国
电力工业、化学工业、 石油工业、汽车工业
纺织业、机械制造业、冶金 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
两次工业革命特点之比较 项目
发 明 来 源
第一次工业革命
发明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 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第二次工业革命
自然科学的新发展迅速应用于 生产,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时间
标志 重点 规模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 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 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 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条件) 政治前提 市场条件 (直接原因) 技术条件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不断 刺激工业发展。 自然科学突破性进展并迅速转化为技 术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前提
资产阶级政权的确立
大量资本和 雇佣劳动力 技术条件 市场条件 ①圈地运动、殖民掠夺 和贩卖黑奴 ②发达的工场手工业 ③国外市场的扩大, 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条件
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成果
时 间 1733年 人 物
凯伊
重大发明


18世纪60 哈格里夫斯 年代
1785年
瓦特
业的第一个高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 经济: “设厂自救”“实业救国”,出现民族工
3.思想: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政体,如君主立
宪、民主共和。
一、选择题:
1.工业革命的新阶段最突出的特点( A ) A.电力在生产和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B.内燃机的发明和新机器的创制 C.远距离通讯设备的出现 D.化学工业的突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