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社会专题复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阶级关系(阶级结构) • 随着民族资本企业的出现,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 甲午战争后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推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 中国无产阶级最早诞生在外资企业中,在洋务企 业、民族资本企业的发展中得到逐渐壮大。 • 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第一次作为独立政治 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 新阶级力量的形成,为中国近代改革和革命提供 社会基础。(两大阶级所领导的社会运动及两者 关系)
• 第二阶段:自1911年中华民国创立至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这个时期的社会变动更加剧烈。因社会转 型所引发的国内与国际矛盾的激烈冲突, 演化为各种政治力量重新的组合与分裂。 • 这个阶段又可分为北洋政府统治和南京国 民政府统治时期。 • 两个时期的任务是相同的,这就是建立新 型民族国家,以保护经济起飞,实现社会 的全面变革,加速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两大动力 首先,来自外部世界的挑战,即西方列强的炮舰打 开中国门户,迫使中国实行社会转型。 19世纪中叶,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面 临着“千年未有之变局”、“千年未有之强敌”, 整个中国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思想文化、乃至 政治体制都开始发生动摇; 传统的超稳定的社会结构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 击,旧的封建模式遭到了亙古未有的巨大挑战。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再也无法维系下去,唯一的出路 就是适应时势,实行变革,应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 战。 为此,中国被迫走上现代化道路,开始了艰难的社 会转型。
• 1.经济结构 •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放大批通商口岸,被卷入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破坏自给 自足自然经济的基础,促进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发展, 为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创造客观条件。 • 外商在通商口岸创办近代企业,客观上刺激了洋务 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产生。 • 甲午战败后,出现投资近代工业热潮。 • 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代”。 •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加速自然经济解体,推 动中国经济结构的现代转型。(各种社会变革的根源
• 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后,共和革命思潮成为中国主 流社会思潮,孙中山提出“民族”、“民权”、 “民生”三大主义,是当时最完整、最系统的民 主革命纲领,推动民主革命发展并最终取得武昌 起义胜利,推翻清王朝统治,终结两千年帝制,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辛亥革命唤起的希望与民国初年的政治黑暗形成 巨大历史落差,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要实现真正 的民主共和,必须彻底批判旧思想、旧文化、旧 礼教。陈独秀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前期提倡民 主、科学,反对专制独裁、迷信盲从,后期宣传 马克思主义。这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打 破了传统精神枷锁,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 1919-1949,修订期。 • 不平等条约体系动摇,列强开始放弃部分 侵华特权。(具体史实) •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发起改定新约运动, 收回关税自主权,取消领事裁判权,提高 中国自主地位,但没有从根本上取消帝国 主义在华特权、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的性质。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宣告不平等条约体 系瓦解。
• 戊戌变法期间 • 公车上书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上海、 长沙等地组织学会、发行报刊、创办学堂,继续宣 传变法维新思想。 • 在他们的影响下,全国各地的报刊、学会、学堂如 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一时间,士林争讲西学,官 绅竞相议政。 • 1 898年6月1 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 布变法。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派留学生等。 • 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度。 • 1912年,孙中山饬令各省劝禁缠足;稍后,在新的 学制里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这些都体现 了女权的进步。
• 3.思想文化 • 鸦片战争后,西学再度传入中国,对传统文化产 生很大冲击。林则徐、魏源最早呼吁学习西方, 强国御侮,代表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新思潮, 向西方求真理渐成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主流。 • 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 主张,成为洋务运动指导思想,使中国在现代化 道路上迈出第一步。 • 甲午战败,瓜分危机,严复翻译《天演论》,以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主旨,诠释进化论。 维新派以进化论为武器,从思想上、舆论上为戊 戌变法的政治实践创造条件。
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影响
• •


• 一.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内涵 近代百十年间,列强通过发动侵华战争,强迫中国 政府签订了1千多个不平等条约。 表面上看,这些条约具备了国际法的各项要求和细 节要求,但却违背了国际法的根本原则——签约双 方地位平等,实质是不平等条约。 其中对中国危害最大的有《南京条约》、《天津条 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等。 条约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司法等 各个领域,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我们称之 为不平等条约体系。
• 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中国社会的转型 (现代化)最终由制度层面走到了思想文 化层面,试图从社会的深层次来解决辛亥 革命所没有解决的一些问题。 •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 动,倡导者们对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抱绝 对化和简单化的态度,他们全盘否定了传 统文化,传统的价值体系崩溃了,但并没 有建立为广大社会阶层广泛接受的思想文 化体系。
• 4.社会生活 • 西学东渐规模的扩大,推进了社会生活的现 代转型。 • 轮船、火车、汽车、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陆续传 入中国,极大方便了人们生活。 • 民间社团兴起,从事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推动社 会进步。 • 清末新政颁布禁缠足、禁鸦片等措施,南京临时 政府颁布革除“旧染污俗”政令,涉及剪发辫、 禁缠足、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等方面,推动 社会习俗变革。 • 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
二.动力
• 传统社会自身不具转型活力 • 19世纪中叶之前的中国是一个主权独立、领土完 整的封建落后的农业国家; • 在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 度、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和自 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形成了一种超稳定的社会结构。 •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内部已丧失实行制度创新、 推动社会进步的活力。
• 五.阻力 • 1.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进行 经济掠夺和政治控制,不断发动侵华战 争打断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 • 2.社会转型被迫启动,缺乏必要基础, 传统社会结构坚如磐石,传统思想文化 观念根深蒂固 • 3.统治集团顽固保守,制度变革严重滞 后 • 4.中央集权制急速衰微,无法汇集政治、 经济资源
• 其次,来自中国社会内部。 • 随着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提出了许多改造 中国社会的方案,以实现民族独立、国家 富强和社会进步。 • 他们的努力和实践,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 型。
三.历程
• 自1840年至1949年,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分为两 个阶段。 • 第一阶段:从1840—1911年,中国已从一个典型 的传统社会向具有现代色彩的新式民族国家过渡。 • 在72年的时间内,经过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其 特征是消极抵抗与被迫卷入外部世界。
• 史学的转型 • 梁启超与“新史学”(注意进化论对其影响) •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转型,历史学也经历了一 场全面的改革,实现了由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变。 • 新史学在历史观念、治史目的、对象等方面,都与传统史 学有着根本的不同:新史学持历史进化的观点,区别于传 统史学复古、循环的观念;新史学以国民群体为历史重心, 区别于传统史学以皇族王朝为历史重心;新史学以全体国 民为读者对象,区别于传统史学为帝王个人提供借鉴。总 之,新史学的宗旨是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 • 梁启超“新史学”的主张,在史学界获得了广泛的形影, 促成了一股新史学的思潮。不少史家是体力型,撰述新型 的史学著作,一批反映“新史学”思想和宗旨等的史学著 作相继问世。
• •


• 近代科技的引进 前接:明清西学东渐 19世纪60年代以后,(背景)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报 刊、学堂、出版机构的陆续增多,西学传播的渠道大大 拓宽,(状况)西方近代科技知识被大规模地引入中国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各种科学知识和一些工艺制 造技术均已传入中国。一些科学理论和假说,如宇宙生 成学说、太阳黑子理论、生物进化论等,也被介绍到中 国。在近代科技引进和传播的过程中,李善兰、徐寿、 华蘅芳与傅兰雅(英国传教士)等人的贡献尤大。 (评价·影响)西方科技知识的大量引进和传播,①不 仅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的自然观念,②也 极大地促进了近代中国科技的发展。例如:詹天佑主持 修筑京张铁路、冯如研制出中国第一架飞机等。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 1.社会转型 • 通常是指社会形态或社会结构的变迁; • 是指一个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 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型社会 向开放型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的进程。 •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 活方式、价值体系都发生明显的变化。

• •


•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指中国从一个落后的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先进的 近代工业社会; 从一个封建专制国家转变为一个具有现代意义上 的民主法制国家; 从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天朝上国”转变 为一个有着现代民主平等意识的新型国家。 •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现代化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讲,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就是现代 化的过程,通过现代化运动来推动中国社会的转 型; 也就是说,近代中Hale Waihona Puke Baidu社会转型是现代化的结果。
• 1.1840—1860年,面临西方列强的军事侵略, 中国试图在不改变原有的社会制度的基础上运 用传统政治、军事、经济资源进行全面抵抗, 但反而遭受到更大耻辱与失败。 • 2.1860年—19世纪末,随着西方军事、经济、 文化和政治力量在中国的急剧增长,出现了试 图在保存中国传统内核前提下的变革运动。 • 但由于清廷最高统治者抗拒进行制度性的重大 创新,严重影响了中国社会转型的规模和速度, 在强大的西方压力下,不仅未能恢复中国昔日 的国威,走上富强之道,反而进一步走向衰落。
• 近代教育的转型 • 洋务运动期间——京师同文馆 • 为了培养洋务人才,洋务派还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1862 年,在奕的主持下,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同文馆,聘请外 国人为教习,教授英、法等国文字,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 一所新式学堂。次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到90 年代中期,洋务派先后创办了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 堂等20多所新式学堂。这些学堂培养了一大批外语、科技 军事人才,起到了开风气的作用。 • 在传统儒学正统思想选官教育下,出现了学习西方先进科 技培养技术人员的近代教育。 • 洋务派还积极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1872年,曾国藩派遣 容闳率领首批3 0名幼童赴美留学。此后,又连续派遣了三 批幼童赴美。福州船政学堂也先后派遣三批留学生赴英、 法等国学习海军,其中不少人学成归国后成了北洋水师的 骨干。
• • •
• •
• 二.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发展 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发展经历了大约三个阶段: 19世纪中期,形成阶段。 《南京条约》是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领土 主权、关税主权、贸易主权、司法主权等遭到破坏, 开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奴役中国的恶例。第二次鸦片 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为第二批不平等 条约,主权进一步沦丧。 19世纪末20世纪初,扩大期。 除英法美俄外,更多的列强加入侵华行列,逼迫中国 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为空前丧权辱国 的条约。此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通过不平等条 约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 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终形成。
• 特点 • 1.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动力来自外部世界,西 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门户,迫使中国 实现社会转型。 • 2.中国社会转型的主导者来自上层结构,而 农村传统的社会结构根深蒂固,没有受到重 大冲击。 • 3.中国社会转型的历程一波三折举步维艰, 其路径是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观念的转变。
• 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