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终审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
瑞安市莘塍实验小学潘冬梅
沉重的书包,繁重的作业,已成了现代小学生们形影不离的“朋友”。而当今竞争的社会,又在渴望着新一代的接班人。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我们不但要关注课堂,更要关注课外作业的设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新的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更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每一次作业都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是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这样的作业已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学习需要、生活需要、人生需要。下面结合笔者在人教版数学实验教材的教学,谈一谈新课程背景下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此前在首页部分显示#
一、变“乏味”为“趣味”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一个最活跃的因素,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消磨智慧的“苦役”。着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布置的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将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与画画、游戏、制作、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把知识、技能的训练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开发活动巧妙联系,使之符合小学生好动和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让作业变得更“生动、有趣”。
1、在游戏中做作业
小学生天真活泼特别爱做游戏。学生在游戏中边玩边学,学中有玩,玩中有学。游戏式作业将所学的知识蕴涵于游戏中,是学生最喜欢的数学作业。如教学“分一分”后,让学生回家以后,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用课上学到的方法,给它们分一分类,看一看有几种分法,并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这种作业方式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最开心
的作业。如教学完“乘法口诀”后,可以设计“对口令”的游戏,让学生与学生玩,学生与家长玩。“认识物体”一课后,让学生做一个认识物体的游戏:把一个同学的眼睛蒙起来,让他们用手摸桌上的东西,说出是什么东西,并说出是根据什么性质辨认出来的。又如教学“生活中的大数”后,可以设计“猜数”、“组数”等游戏作业。学了四则混合运算后,可以设计了这样的游戏作业,用扑克牌与父母比赛算“二十四”,把碰到的巧算题、难解题带到学校,与同学一起讨论。
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不仅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魅力、成功的喜悦,而且培养了他们用数学语言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作业是一个游戏天地、学习的乐园。
2、在具体情境中做作业
所谓情境,就是为了达到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营造的学习氛围。小学生一般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在具体情境中做作业,往往能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迅速由抑制达到兴奋,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自我需要,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让学生在趣中生疑、疑中生奇、奇中生妙,不断激起学习的欲望。如学习完“100以内的加减法”后,设计“今天我当家”的情境活动,展示琳琅满目的商品架,让学生自主购物,算一算“20元钱可以买什么?”“30元钱可以买什么?”“你最喜欢买什么?”“共要花多少钱?”……这样,将枯燥的”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的题目改为富有情境式的作业,学生倍感作业的有趣,进而喜爱上了作业。
3、在绘画中做作业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苏霍姆林斯基语)针对这一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设计一些绘画式作业,用绘画的方式巩固、应用所学的知识。如在学完“有趣的图形”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些相关的美丽图案,或用学过的图形来设计一下他们喜欢的校园,并涂上颜色。又如学了面积,通过画一画进行家庭装修设计;学了时间,通过画一画设计“一天的安排”;学了路程,画一画旅游分布图。这样的作
业,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把一次次作业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
二、变“被动”为“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作业设计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分析运用知识的机会。学生通过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解答,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探索者和成功者。
1、“超市”型作业
传统教学中“一刀切”的现象往往无法顾及各层次学生的认知要求,桎梏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作业难度太大,就可能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难度适中,学生就会表现较强的主动性,信心百倍的完成作业。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种种诱因中,成就动机则是普通的、有效的一种。为此,精心设计布置“超市”型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作业的“弹性权”,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发展。
如教学完“生活中的大数”后,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选择练习。
A、数一数,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数数活动。
B、读一读,并说一说数的组成。
C、用2、8、0、0组成不同的四位数。
这种“超市”型作业,极大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保证了全体学生都在不同的目标下练有所得,使他们乐学而不厌,树立了“我能行”的信心。
2、“编导”型作业
新课程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传统教学中,都是教师设计好习题让学生完成,学生被动应付,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实践证明,学生对自己“创造”出的习题更感兴趣,练习也更投入、主动。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学生当一回作业的“编导”,自己设计,自己控制,自己安排,自己参与评价。学生在这个自由的空间里各尽所能,各展所思,兴趣浓厚。
形式多样,充满个性的的数学作业,给学生带来的不再是“题海”大战后的疲倦、厌烦,而是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创造发现之余的成功喜悦。学生在设计作业过程中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其个性在享受作业带来的快乐中得到发展。
3、“侦探”型作业
所谓“侦探”型作业,主要是指通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调查所得资料,从而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提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建议性的方案或作业。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课外,拓宽知识来源,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学生象小侦探一样,通过自己查资料,除了从课本中获取信息之外,增加了大量的课外阅读,并利用课外作业的机会,超越课本,有计划、有目的地广泛进行课外阅读有关数学知识的科技书活动,或利用网络的优势,收集有关数学人物事迹、数学常识。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处理,让作业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体验数学的学习价值。
如教学“时间”后,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了以下课外作业:
A、你平时在家锻炼身体吗?请你选择一项活动,具体做一做,记录一分钟内活动(拍球、跳绳、跑步或者写字、阅读、口算等)的次数。
B、了解一下,你们家庭成员在一分钟内能做多少事情?
C、查阅有关数学资料,了解各行各业在一分钟内都能做哪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