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伊消得人憔悴 — 谈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与林徽因的《莲灯》二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伊消得人憔悴—谈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与林徽因的《莲灯》二诗

廖钟庆

一、

在逻辑学中,一个假然命题- “假如- 则”(if……then),无非就是作为根据的前件与作为归结的后件之纯然地逻辑连结(purely logical connection of ground and consequece)。这种连结,是形式的、概念性的,可以完全无涉于实际存在与事象,更无时间历程。但是,在文学中,假如诗人在其诗歌里也使用到“假如”或“如果”的话,那么,他显然地是想凭籍着一种丰富的想象力,去抒发自己心灵中深邃的情怀与生命里深切的期待。英国浪漫派开山祖师华兹华斯在他的名诗《丁登寺》(Tintern Abbey)中便使用了四次“假如”去展现他那非凡的想象力。(注一)

深受英国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影响的近代中国浪漫派诗人徐志摩与林徽因两位,也许是仿效他们的偶像,也许只是纯粹巧合,他们也分别使用“假如”与“如果”写出了他们各自的著名诗篇,这就是《雪花的快乐》与《莲灯》二诗。《雪花的快乐》一诗,是徐志摩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里开卷的第一首诗,其实,这是他前期的诗歌中最好的一首诗,同时也是这本诗集里最好的一首诗。《莲灯》则是林徽因诗歌由前期转入中期的一个过渡期的作品,这段时间她只写了三首诗,那就是1932年夏天的《别丢掉》、七月半的《莲灯》与十月的《雨后天》。

《雪花的快乐》与《莲灯》分别以“假如”与“如果”来展开全诗,这显然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特点,然而诗人在这个“假如”与“如果”的背后究竟要表述的是怎样的一个心灵中深邃的情怀与生命里深切的期待呢?在我们诠释这两首诗之前,先让我们来欣赏这两首诗: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写于1924年12月30日,发表于1925年1月17日《现代评论》第一卷第6期。

《莲灯》

林徽因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

正中擎出一枝点亮的蜡,

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

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

不怕它只是我个人的莲灯,

照不见前后崎岖的人生—

浮沉它依附着人海的浪涛

明暗自成了它内心的秘奥。

单是那光一闪花一朵—

像一叶轻舸驶出了江河—

宛转它飘随命运的波涌

等候那阵阵风向远处推送。

算做一次过客在宇宙里,

认识这玲珑的生从容的死,

这飘忽的途程也就是个—

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

写于二十一年七月半香山(即1932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发表于1933年3月《新月》4卷6期

二、

《雪花的快乐》写作于1924年12月30日,1925年1月17日发表于《现代评论》第一卷第6期,它是一首五行节(Cinquain)的英国民谣体(English Ballad)体裁的抒情诗歌,韵脚为aabbb。英国诗人Dante Rossetti 的名诗Rose Mary 便是使用这种体材的典型诗歌(注二),它的律格(metre)则是抑扬四步格(iambic tetrameter),诗很长,我们只选取开头的两小节去看看它的一些基本特色:

Rose Mary 1881

by Dante Rossetti

Part I.

︶-/︶-/︶-/︶-

“Mary mine that art Mary's Rose a

Come in to me from the garden-close. a

The sun sinks fast with the rising dew, b

And we marked not how the faint moon grew; b

But the hidden stars are calling you. b

“Tall Rose Mary, come to my side,

And read the stars if you'd be a bride.

In hours whose need was not your own,

While you were a young maid yet ungrown,

You've read the stars in the Beryl-stone.

对照《雪花的快乐》与Rose Mary二诗,发现徐诗在格律上与Rose Mary一诗是相符顺的,只是在metre上没有依循抑扬四步格的机械性,这是由于中文不是拼音文字的关系,所以徐志摩是依照中文的特性,让每一诗行经由中文的音顿、意顿去贴近抑扬四步格的音步(feet)。《雪花的快乐》在五行节与韵脚方面则完全严格地遵从英国民谣体的基本要旨。

掌握《雪花的快乐》的形式方面的特点后,我们便可以顺利地进入此诗的内容方面之探究。《雪花的快乐》是一首以思念与期待为主题的抒情诗歌。诗歌主述人通过化身为雪花的想象,去展现内心的思念与期待,以及表述此思念与期待之充分实现而带来的愉悦。全诗通过化身为雪花的“我”与诗中女主角的“她”这主客对偶性(Subject-Object Duality)去展开,但是,这主客对偶性只是暂时的,最终必彻底地消融而冥合为一,也就是说,由这终极的主客合一去贞定住快乐之为快乐的实义,换句话说就是:离开了这主客合一,则所谓的快乐势必完全落空!诗人徐志摩正是通过这四小节的五行节的英国民谣体去步步展现这主客合一的可能性,以及经由这可能性的充分实现去彰显出雪花的快乐之真实意旨。让我们更详尽地作进一步的剖释。

诗的第一节描述雪花在半空中翩翩地、潇洒地飞扬,但是,雪花在空际中的飞扬并不是漫无目的的,诗歌主述人点出了两个重点,这就是:“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与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诗的第二节进一步描述雪花所认清了的方向显然是在地面上,但是,虽然是在地面上,它却不在“冷寞的幽谷”,也不在“凄清的山麓”,更不在“荒街”,雪花已认清了自己的方向,所以他不会迷失方向,并且他继续飞扬,直至抵达他的目的地为止。究竟哪儿是雪花的目的地呢?

诗的第三节终于点出了娟娟地飞舞着的雪花愿意停驻的地方–“清幽的住处”,在这清幽的住处的“花园”里,雪花会守候着一位“身上有朱砂梅清香”的女主角到来探望。思念的人儿会前来相会吗?她能来的话,可多让人期待啊!但是,问题却是:他们是否相约好了?身上有朱砂梅清香的女主角真的会前来探望吗?假如她只是说说而已,你也当真吗?她真的不来了,那么你会觉得受骗了吗?

诗的第四节描述那身上有朱砂梅清香的她终于出现了,她的温存,让诗歌主述人完全迷醉于梦的轻波中,她前来这清幽住处的花园探望了,于是,雪花便凭借着这盈盈的身轻,紧紧地沾在她的衣襟上,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并且彻底地消溶在她柔波似的心胸中而与她融为一体。诗歌以感叹号终结–“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这意味着什么?是加强语气去宣示雪花的快乐吗?还是感叹于这只不过就是诗人自己主观的想象?

三、

《莲灯》是诗人林徽因于1932年七月半(西历8月16日)在香山养病时所写的一首诗,距离徐志摩在1931年11月19日飞机意外遇难差不多九个月。事实上,林徽因开始写诗于1931年初,这一整年她一口气共写了九首好诗。但是,自从徐志摩逝世后,她似乎丧失了创作诗歌的意愿,就我所知,从1931年秋天到1932年夏天,她只写了《别丢掉》与《莲灯》两首诗而已,这两首诗写出来后,也没有发表,《莲灯》要到翌年3月才发表于《新月》4卷6期,而《别丢掉》则更晚发表,一直压着,终于在1936年才呈现于世人之前!这让我深切体悟到,真正的诗歌毕竟是属于非常个人的,同时也是非常内在的,也就是说,是诗人内心深处的语言,尽管诗歌本身所表达的感情是普世的、具普遍性的。

《莲灯》是一首英诗里英雄诗体对句诗歌(Heroic Couplet)。Couplet是二行节诗歌,而Heroic Couplet盛行于英国18世纪(注二),像Pope,Dr. Johnson,Goldsmith,Crabbe等诗人都擅长于写此种体裁的诗歌。Heroic Couplet的特色是把很多押韵二行节(Rhymed couplets)继续连立成为一篇诗或一诗节(stanza),律格(metre)通常都是抑扬五步格(iambic pantametre),韵脚是aa,bb,cc,dd,ee,ff......。Goldsmith应该是写这种体材的英国诗人当中写得最平易而优雅的一位,我们就拿他的著名的The Deserted Village来看看这种体裁的特点:

︶-/︶-/︶-/︶-/︶-

Sweet smiling village, loveliest of the lawn,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