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交易:冲破产权制度弊端的重要措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权交易:冲破产权制度弊端的重要措施

近几年,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 , 产权交易在中国大地悄然兴

起 ,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两件事:一是 1993年在上海股市出现 "宝延事件";二是 1994年在成都出现了 "成工液"( 即成都工程机械液压件厂〉产权挂牌交易。可以预计, 在新一轮的企业改革浪潮中 ,最为引人注目的将是企业产权交易的规范化、大范围的开展。中国为什么要展开产权交易 ?目前是仁者见

仁 , 理论界众说纷纭。本文认为,产权交易 ,其最大的功能在于制度创新 , 中国开展产权交易 ,其最大的必要性就在于它是冲破传统产权制度的重要措施。

一、传统产权制度的财产关系 " 封闭性 "与产权交易

现代经济学理论揭示 , 只有当各种资源的替代和转换率等于各自的市场价格的比率时 , 资源的配置才会达到最优状态 , 即所谓"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um)"。由于市场情况瞬息万变,消费者需求和消费者嗜好不断发

生变化 , 企业技术创新不断涌现 , 新型产业不断崛起以及企业经营成效不断转换等诸种因素的作用 ," 帕累托最优 "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均衡状态 , 而是一个动态均衡。它要求对社会资源以市场信号为导向进行持续的瞬时调节 , 从收益低的企业和行业流向收益高的企业和行业。这就向企业的产权安排提出了 " 开放" 的要求。这种开放性有两重涵义:其一是同一企业可以容纳不同的财产关系 , 或者说 , 不同的投资主体可以共容于同一企业之中 , 其二是资产存量和增量在不同企业之间可以进行横向流动。

但是 , 在传统体制下 , 国有制经济是个自上而下的封闭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国有资本采取 "直接国家财产 "的形式, 而且资产来源也具有纵向

性 ,即国家通过行政手段把资金集中起来 , 又通过行政手段把资金无偿地划拨给企业用于投资。这种财产结构造成了以下三个层次的封闭。

封闭 I :国有企业内部财产关系的 "封闭性" 。在传统体制下 , 企业内部的财产关系是 "纯而又纯"的,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集体企业私人企业 , 每一个企业内部其资产都是 "清一色"的。在国有企业内部则是全民资产的 "一统天下", 不仅拒绝个人股份、外商股份等非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的财产渗入 , 而且连集体所有制的财产也拒纳于其间。

封闭U:国有企业之间财产关系的"封闭性"。在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的财产包括存量资产和增量资产在横向之间是凝滞的 , 更谈不到通过市场联结在一起, 彼此之间处于一种完金孤立、隔绝的状态 , 缺乏横向的渗透、参与、融合与贯通。

封闭川:由国有企业之间封闭性导致的地区封闭和部门封闭。由于传

统的国有企业的资产来源具有纵向性的特点 , 这就造成企业的上级——或是部门或是地区——相互分割 , 从而使国家所有制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 "部门所有制 "和 " 地区所有制 ". 这也是近年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新机制之所以难以正常发育的深层原因之一

上述传统产权制度的 "封闭性", 其三种表现形式概括为一句话 ,即是国有资产的不可流动性。要想使我国的资源配置能够在动态中达到"帕累托最优",

就必须打破传统产权制度的财产 "封闭性 ", 使国有资产流动起来。而达到此目的的重要措施之一 ,即是把国有企业推向产权市场 , 开展产权交易。通过产权交易使企业内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 乃至整个企业作为商品流动起来 ,从而一方面使同一企业中融合进不同的财产关系 , 另一方面又使资产存量和增量得以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横向流动。这无异于是对传统产权制度的一次 **** 性创新。

二、传统产权制度的资源配置 " 内部化 "与产权交易

现代产权经济学告诉我们 ,企业和市场 ,二者都是配置资源的重要机制。在资源通过市场配置所需要的交易成本 (Transaction Cost〉比较高时,资源配置活动就内部化到企业之中 , 由企业进行。但是 , 企业内配置资源也需要成本, 即组织成本 , 如果组织成本高于交易成本 , 资源配置就应经由市场进行。因此企业的规模不能无限扩张 , 企业规模的边界处于边际组织成本与边际交易成本相等的那一点上。

然而, 在我国传统产权制度下 , 整个社会被当作一个 "大工广 ", 这实际上是把一切经济活动都 "内部化"到这个"社会大工厂 "中而不经市场进行。这种国有国营 , 将所有经济活动都内部化到一个 "企业"( 即社会工厂〉内的做法 , 虽然使市场交易成本减少 , 但却使企业内的组织成本高昂起来。

"社会大工厂 "内组织成本的高昂主要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缺乏恰当的信息机制 , 使信息成本高昂;二是缺乏恰当的激励机制 , 使监督成本非常高。就前者来看 , 信息成本之所以高昂 , 是由于存在信息的非对称性(Information Asymmetry)。所谓信息非对称性,指的是契约关系(或谈判关

系〉中的一方在某一方面掌握着 "私有信息 (Private Information), 这些信息只有他自己掌握 , 另一方则不了解。如 "社会大工厂 "内的人掌握有关生产方面的信息, 而处于 "厂外"的政府则无法真实了解该方面情况。这种信息非对称性产生两个结果 :一方面, 政府为掌握足够的对 "社会大工厂 "进行组织管理的信息 , 就必须深深介入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中去 , 从而造成对企业的严重干预;另一方面由于政府无法掌握企业的 "私有信息 ", 从而极易诱发政府的决策失误。这两种结果都造成了信息成本的高昂。

就激励机制来看 , 在传统产权制度下 , 资源配置是在整个社会大工厂内以计划方式进行 , 资源配置决策由代表社会整体利益的中央计划机关集中作出 , 并通过按行政方式组织社会全体成员加以执行。这就要求社会的一切成员和组织, 都只是不折不扣地完成上级规定的计划任务 , 而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但在现实中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在经济运行的现实中 , 每一个经济活动当事人 , 包括计划的制定者在内 , 都有他们自身的、同整体利益不完全一致的利益和目标函数这种情况的存在 , 再加上上文我们分析的信息不对称性 , 就使得各个经济活动当事人产生了 "偷懒(Shirking) ”和“搭便车(Free

rider) ”行为。为了克服此类行为的存在 , 强化对经济当事人的激励和监

督 , 中央计划当局的唯一办法是强化、细化行政命令 , 如国家制定十几项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