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生情感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视学生情感教育,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上海市香山中学孙建国
“2·23”云南大学凶杀案在各高校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犯罪嫌疑人马加爵的被捕更成为大学生们谈论的焦点。

多数师生认为“马加爵杀人事件”的发生是社会的悲哀,它凸显了大学生群体中的一部分人人格障碍问题,以及此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所带来的恶果。

马加爵之所以杀人是其性格孤僻所致,而这种变态性格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也跟身边人对他缺乏足够的关心有关。

一个在家长、村民及小学、初中老师眼中的“优秀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凶残的杀手,是个令人惋惜的结局。

作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应有自律性,不要让自己朝自我封闭的方向成长,多点合群。

马加爵凶杀案的发生,与其在成长过程中,生活在他身边的人,包括他的家人、同学以及老师,对他在情感和心理方面缺乏关怀有很大的关系。

学校教育应从这事得到启迪,再也不能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教育而忽略了情感教育。

从马加爵案件来看,他是属于有人格障碍的一类人,目前学生中性格孤僻的学生不在少数,但性格表现得极端的较少。

这类学生往往没有自制力,平时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反而遇事会迁怒于别人,归咎于社会,产生一种反社会性的人格,颇具攻击性。

一旦受到外界的激发,便会爆发出来,做出正常人认为不可理喻的事情。

避免这类悲剧的出现,家庭和学校都应该担当起责任来。

家长或学校发现有此类型的学生应多加注意,多跟他们谈心,纾解他们“压抑郁闷”的心灵。

如果他们拒绝与人交流、过于自我的作风依旧,则说明他们的问题已经比较严重,这时最好将其送至相关的专业心理机构去治疗,矫正其扭曲的性格。

马加爵造成如此结局,是其成长经历造成的性格偏差使然,中小学时,老师家长都只看到他的成绩优秀的一面,没有对其性格内向等一些异常行为加以注意,也就丧失了给其改正性格的最佳时期。

这个案子给人的震撼很大,学校教育不能只注重知识、技能上的教育,应多注重修养性、觉悟性的情感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成人’,比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心灵教育和健全人格的教育。

”家长和老师应注意营造温情氛围,让孩子从小感受到人情的温暖、受到情感的滋润,这有利于他们更多地去体谅别人,对人性敬重,珍惜生灵。

一、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控制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样的人能够保持愉快、开朗、乐观的情绪、情感;能够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成果感、自豪感、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这样的人与他人交往时能够坦率真诚、不卑不亢;这样的人对待工作能够充满热情,敢于负责,勇于克服困难;这样的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类,对一切美好的东西都非常向往,是真正获得了人的内在规定性的真正的人。

二、情感教育是对现行教育的一种支持与补充。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主渠道。

但都包括三个层次,其中态度层次的目标一般而言就涵盖了情绪、情感、意志、信念等子目标。

“五育”之中都必不可少地存在着情感教育,有着发展不同领域情感品质的任务,即有着发展个体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社会性情感的任务,劳动的态度与健康的心态使上述三种社会性情感的具体体现和综合表现。

情感教育不是游离于全面发展的教育
之外的,而是全面发展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失去了道德感的道德教育只是空洞的说教,正面的教育效果没有多大,反而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对待道德教育的逆反心理:失去了理智感的智育只能是照本宣科与照葫芦画瓢,学习成了外在于学生的一种沉重的精神负担;失去了美感的教育只能是枯燥的练习和麻木的表演,并无多少内心喜悦和灵性表达可言;失去了情感培养的体育也演化为技术训练,学生们唯一关注的就是考试“达标”;失去了正确劳动态度的劳动教育也不能不变味,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附庸和学校教育计划中的“花瓶”,要培养出学生的敬业精神是非常困难的事。

它们共同的东西就是在于都关注到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情感状况,并把尊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作为实验的基本原则。

个性教育是尊重个性,通过个性并培养健康个性的教育。

个性这个概念本身就包括了个体情感世界的独特性,而且是以后者为核心的。

情感教育也是个性教育重要条件和基础原则。

情感教育也是良好个性形成和发展的教育基础之一。

三、情感教育在自主性素质培养中的作用与地位
1、情感教育在自主性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情感是主体的人的成长发展的重要基础
(1)、整个人的成长过程都要依靠情感的适应机制。

人生下来就具有先天性的愉快、痛苦、惊奇和惧怕等10种情绪反映,并以此来取得生存适应和发展;而自主性素质的发展,则是与社会性的情感的作用有着更密切的关系,自主性素质是在各种关系中产生的,而情绪是儿童主要的反映和交往方式,越是年龄小的儿童,越是主要依靠情绪或情感与他人的沟通,与自我沟通。

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个关系和谐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有较好的自主性素质。

一个具有健康情感的孩子,往往由于自主性素质发展的好,更容易取得主动的发展。

(2)、通过与认知整合发展意识,也是情绪的功能。

在婴儿阶段,情绪是他们的语言系统。

儿童认识和理解问题时,他们所知觉的信息都要受到情绪感受的折射。

这里所说的意识包括自我意识,也就是说人的发展,包括自主性素质的发展,都离不开情感的作用,都是依靠情感去和认知整合,从而使意识得到发展。

(3)、每个人对他人情感的理解能力与对自己情感的表达能力,是与他人沟通与自我沟通时刻不能离开的重要因素。

人际间的情感交往是进行学习和生活的通道。

没有情感的作用,人将无法生存与发展。

又由于关系是自主性生成的逻辑起点,所以也可以说,没有情感的交流,人的自主性素质也不能生成。

情感是认识发生的动力机制
(1)、情感唤醒:通过情感的作用,可以激起人的行动。

母亲的一个微笑,可以使孩子产生信心;老师的一句深情的表扬,可以激励学生把困难的事情做下去;一首动人的歌曲,令人热血沸腾冲向战场。

情感唤醒的是什么?实际唤醒的就是人的主体性。

(2)、期待憧憬:在每个人身上,原来存储着的认识和情感,在外界条件的刺激下,会变成一种强烈的期待,从而形成一种动力。

婴儿会瞪大眼睛期待你去逗他;小学生春游那天心里痒痒起得特别早;恋人在会面前总是显得动作敏捷,干劲十足;预料成果即将出现时,人可以爆发出全部潜力,列宁说"没有情感就不会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这些无不表明是情感在起重要的作用。

期待之所以能给人带来强大的情感力量,正是因为人意识到自身的作用,体验到自主性素质在驾驭和改造客观世界活动中的威力。

(3)、创造冲动:个体发展时,情绪发展和认知产生的概念,两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们中间反复的相互作用使想象、象征、思维进行积极的整合,产生意识的最高形态--创造。

人类历史中记载着很多情感亢奋时出现了创造的事例。

创造的出现,来源于高度的兴奋和一种持久的追求,来源于对自我力量的信心和改变世界的决心。

传统的教育中固然也曾提到情感教育,但那只是作为一种普通的教育方法,作为一种一般的教育内容提出的。

今天重提情感教育,却是在更深的层次上作为一个教育的根本问题提
出的。

人类社会的进步,使我们深深感到,那种不把学生看作有情感、有自尊、有人格的人,那种在课堂上用孤立的认知独霸课堂的做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这种教育是绝不可能培养出社会的主人,也绝不可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

当今,时代呼唤人的创造意识和能力,但是人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并不能凭空出现,只有在自主性素质的坚实基础上才能产生;而自主性素质又只能产生于逻辑-认知与情感-体验共同统一构成的教育过程中。

因此,如何重新看待情感教育,如何看待情感教育在自主性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就成为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从忽视情感教育的原因和后果说起
忽视情感教育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真正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主体,没有把教育的根本任务定位在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上。

(1)、不承认学生为主体,必然忽视情感教育。

因为如果把学生仅仅看作是一个盛知识的容器,自然没有必要进行什么情感教育;而如果真把学生当作有思想、有感情、活生生的主体,则要尊重他的人格,要和他平等地交流,要促使他产生内心的积极体验,就必然十分重视情感教育。

(2)、忽视情感教育,自主性素质的培养也无法真正进行。

因为具有统领全部素质这种性质的自主性素质的形成,不是孤立的认知过程所能得到的,更不是知识灌输的结果。

没有情感教育,就不可能将各种内外信息,构建为内部的自我系统;没有情感教育,就不能培养人对价值的感受和体验,自主性素质的发展就会可怕地失掉方向性。

(3)、忽视情感教育还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

"系统的教育理论,是作为'科学'的教育学出现的,它的文化背景是西方近代工业与科学的发展,以及受其影响的知性思维方式,其根本缺陷在于将认知从情与意中剥离出来,将真从善与美中抽取出来,撇开情感与意志讲认知的发展,从而走上了唯理智主义的绝路"。

这种唯理智的教育观,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众多的教师和家长,有的甚至至今还不能自拔。

忽视情感教育的严重后果
忽视情感的畸形教育,之所以在人类历史上持续这么长的时间,正是与存在不承认学生为主体这一背景密切相关。

当前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就更有必要从这个根本问题出发,来分析忽视情感教育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1)、窄化智慧:"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人类对智能概念逐步丢弃了古代的那种哲学理解,变成一种科学理解,出现了将智慧等同于理智,理智等同于逻辑─理智的功能窄化、结构窄化的现象。

这一窄化理解影响到近代教育不仅在教育的内容上,而且在在对受教育者的方式上都要求数学化、要求逻辑推理的程式化"。

这种对智慧的窄化理解,极大地影响了众多学校与家庭的教育思路。

实际上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的智能有7种,智能绝不能仅用逻辑─理智来表征,还应该用情感-体验来表征。

例如人对音乐的理解,绝不是孤立地对音高、音色和休止长度的认识,而是结合认知对旋律的情感体验。

(2)、僵化认知:由于将智慧窄化为逻辑理智的认识,必然进一步将情感因素排除在认知学习之外,使认知变得更加僵化。

而实际上情感对认知学习起着两个重要的活化作用:一是激发或者抑制学习的积极性;诱导思想或是深入本质,或是想入非非。

二是人可以通过另一个通道,即情感活跃去把握客观世界,这时对对方的认识是通过成为对方而获得的,是一种情感体验型的艺术化的思维方式。

另外,人类的隐含性的"意会"也应该是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

意会是一种具有情感色彩的理解状态。

人类把握世界有时正象俗话说的"只可意会,不能言传"。

而恰恰是这种意会的理解,可以将由于逻辑理解过于要求明晰性、扼要性而损失掉的事物本来的生动性、丰富性得到弥补。

(3)、迷信说教:窄化智慧和僵化认知的结果,是使教学过程成为孤立传授知识的过程,使人格培养成为说教的过程。

整个教育成为把知识装进"学生头脑之筐"中,把"考试机器"调节成为能认知、记忆的过程。

这种过程情感教育必然被排除在外,因为,"筐"和"机器"无任何情感需要可言。

这样培育出来的学生"感情淡漠",学习好的学生,一毕业就不理老师,也是再自然不过了。

几千年来人们往往以为传输知识就是教育。

教师在课堂上满足于口干舌燥;父母在家庭中得意于唠唠叨叨,这些可笑的做法和心态无不是迷信说教的结果。

(4)、目中无人:这种表现为窄化智慧、僵化认知、迷信说教的教育观念,最根本的问题是目中无人,更确切地说是眼中没有作为主体的人,培养的不是一个主体的人。

最近,一个二年级小学生在日记中写到:"在音乐课上,老师说我不唱歌,就用胶条把我的嘴粘住,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

可以设想,在这位音乐老师的课上,也许灌输了一些高深的乐理知识,严格训练出不少美妙的发声方法,但是全班同学是在一种恐怖的气氛中,接受着这种所谓的"美"育。

这里所进行的究竟还能叫做教育吗?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忽视情感教育不是一个一般的教育方法问题,一般的教育内容问题,而是一个培养什么样人的教育的根本目的的问题。

在如何帮助学生发展上,也存在"目中无人"的问题。

是认为学生是一块木头,一个空桶,要靠教师把学生雕刻成精美的艺术品,将学生灌输成丰满的知识库?还是认为学生是主体,要激励学生,靠他调动自身的力量去发展自己?不同的教育观念,就会以不同的态度看待学生,以不同的态度看待情感教育,也就必然产生不同的教育结果。

四、情感是行为选择的评价机制
人的认识不会直接导致相应的行为。

比如具有渊博的道德知识的人,并不一定直接导致高尚的道德行为的出现。

因为从认识到行为发生,必须有主体的情感参与评价,然后由自己选择某种行为,并促使这种行为的实现。

作为主体的人,有一个对自己的物我活动关系,人我活动关系进行监控的内部监控系统。

不断地以"满意不满意"的感受状态,进行自主的评价;
人的评价机制,实际上就是自主性素质在运行,人总是从自身出发,判断客观事物对自己的意义,分析其利弊,确定对其期望,积蓄自己的力量,激励自己行动起来。

评价中不但有认知过程,尤其有情感过程。

高情感和高理智是主体人格的主要特征。

现代教育应该遵循的是逻辑-认知与情感-体验共同构成的统一的教育过程。

这种教育过程能取得高层次的教育效果,即产生具有高情感和高理智的人才。

在达到高情感和高理智层次的时候,情感和理智的区别看不到了,由于自主性素质的作用,二者互相倚靠互相融合,形成高水平的独立人格,以高度的自觉性统领着自身的各种高素质去完成实践任务。

(1)情感教育要求教育者自身具有高情感和高理智
情感教育和认知教育不同,认知教育可以是非个人的,可以不涉及教育者个人的价值观。

而情感教育则不同,教育者必须以自己全部的内心世界,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

而高情感又不能脱离高理智孤立出现,因此未来的教育者必须是人类中具有高情感和高理智的佼佼者。

唯如此教师才真正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2)情感教育和认知教育相结合的策略和方法
有人认为"意志是情欲的升华,感情是情欲的净化" 颇有道理,但是情欲是如何升华和净化的?恐怕还是少不了理智的认知。

所以在培养自主性素质的时候,同样应该是采取情感教育和认知教育相结合的策略和方法。

五、情感教育在自主性素质培养中的十项策略和方法
1、构建自信的情绪背景
脑的任何复杂的高级思维活动都在一定的情绪背景上进行,并且受情绪背景的影响。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艰巨的智力活动,需要积极情绪的支持。

小学生尤其需要有一个自信的情绪背景,以利于他勇敢地战胜困难。

自信的情绪背景的形成,一要靠重要他人的准确评价(学生要能感受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相结合的评价),二要靠自身实践的成功体验(产生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自豪感)
2、激励自强的向上动机
积极向上的动机是学生成长的内驱力。

而情绪又是驱动力的强大源泉。

情绪的产生不是单纯地决定于外界刺激和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而是外部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认知过程这三种信息的组合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认知因素既有过去的经验所储存的有关信息,也有在当时情境中所知觉到的事实,凭借这两者对一种模糊的、未经分化的情绪状态进行解释,才能决定当时的情绪体验。

可见,情绪体验是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这三种信息输入的整合作用的结果。

认知因素在个人的情绪反映中起特别重要的作用。

例如,学生在过去的经验中曾遇到过举手答错了问题,还能得到老师的谅解和鼓励,回忆过去经验,对当前作出估价,便能泰然自若地举手争取回答问题,并无恐惧和惊慌的情绪表现。

3,导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情感和认知过程的结合,有利于将学生的发展不断地导入崭新的发展阶段,情感推动着认知的活动,认知促进情感的分化、升华,两个过程的结合会产生"总体大于部分"的效应。

教师要善于体察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情感和认知结合的方法,把学生引向主动发展的新阶段。

4、掌握情感的理解、辨认
对情感的理解和辨认,和认知过程不同,理解与艺术有相通之处,只有在个人心境中才能出现。

让学生掌握对他人、对自己情感的理解和辨认,是非常重要的。

要学会尽可能从他人的成长过程和生活环境去理解他,当然理解他人总是要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

所以理解和辨认他人情感的过程,也是再一次体验自己人生的过程,发现自我、改善自我的过程,因此也是培养自主性素质的过程。

5、发展自觉的主动体验
教育不仅应该关心学生是否有知识,更应关心学生是否有体验,要了解学生体验到了什么,追求什么样的体验,以及如何感觉自己的体验。

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总结日常时候中的被动体验的经验,更重要的是掌握主动体验的方法,即用自觉的改变自己的方法去进行新的体验。

6、调控自身的行为态度
培养每一个学生调节控制自身的行为态度,自然需要他对是非有正确的认识,但是又不能只靠理智的认识,如果他有逆反心理,就会明知不对,也要"顽抗到底"。

如果能用情感激起他自强自尊的情感,就会出现情通理顺的效果。

另一方面,要教会学生既不随便发泄又不长期抑制自己的情绪,要针对具体的情况,在发泄和抑制之间做出合理的选择。

要做到这种程度,自然也需要具备较高的认知水平。

7、追求崇高的理想愿望
只有人类能够超越现实,提出自己的超前预设,这就是理想和愿望。

人类的现实的物资生活是有限的,追求理想信仰成为一种在自我肯定自我完善中的精神享受。

作为一个具有自主性素质的学生,也应该在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中取得发展。

情感的发展将会达到既具有生理心理形式,而又超越时空界限的程度,反映人类的普遍、进步的观念。

8、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道德情操是高认知和高情感的产物。

它不是从外面强加的,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为了寻求更高的境界,他宁可承受痛苦的感受,因为他能在痛苦之后,会因为自己在这个过程构
建他内心的道德需要中体现出来的改造世界和改造自己的本质力量而感到自豪,感到崇高。

对学生从小进行的道德情操的教育,应该从移情开始,从认知和情感两个通道上不断地提高层次,使道德成为他的内心需要,而不是外部强加的约束。

9、引发独特的创造火花
创造当然需要博大精深的学识,但是也需要良好的心境和情感的冲动。

良好的心境好象是把人的所有的储备都激活了,一个个"整装待发";而情感冲动,则好象是聚集在一起的一股强大的电流,有力地连接起各个激活的闪光点,使其迸发出独特的火花。

10、塑造完满的主体人格
情感教育根本的任务就是培养人对价值的感受和体验,通过情动-感受,到体验--理解,与理性的认知相结合,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塑造完满的主体人格。

在这种完满的人格中,自主性素质是他的核心素质,他追求的是符合社会进步价值的自我价值。

以上这些方法与策略,可能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是现在特别强调的是要在根本的性质上去理解它,在自主性素质的培养上去体现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