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解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的血管
心的动脉供应主要来自冠状动脉;心的静脉血绝大部分经冠状窦回流到右心房,少量直接进入心腔(主要是右心房)。

(一)动脉
1.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r arters起于主动脉右窦,在右心耳与肺动脉干根部之间进入冠状沟,绕行至房室交点处形成一倒“U”形弯曲并分为二支:后室间支posterior interventricular branch较粗,是主干的延续,沿后室间沟走行,分支分布于后室门沟两侧的心室壁和室间隔后1/3部;左室后支,向左行,分支至左心室隔壁。

右冠状动脉分布于右心房、右心室、室间隔后1/3部(其中有房室束左后下支通行)、部分左心室隔壁。

2.左冠状动脉left coronary artery起于主动脉左窦,在肺动脉干和左心耳之间左行,随即分为前室支和旋支。

前室间支anterior interventricular branch沿前室间沟走行,绕心尖切迹至后室间沟,与右冠状动脉的后室门支吻合。

前室门支向左侧、右侧和深面发出三组分支,分布于左心室前壁、部分右心室前壁间隔2/3部(其中有右束支和左束支的左前上支通过)。

因50%以上的心肌梗塞系前室门支闭塞所致,故常将该支称为“猝死动脉”。

当前室间支闭塞时,可发生左室前壁和室间隔前部心肌梗塞,并可发生束支传导阻滞。

旋支circumflex branch沿冠状沟左行,绕过心左缘至左心室隔面,多在心左缘与后室门沟之间的中点附近分支而终。

旋支分布于左心房、左心室左侧面和隔面。

旋支闭塞时,常引起左室侧壁或隔壁心肌梗塞。

左、右冠状动脉较重要分支有:
(1)窦房结支:近60%起于右冠状动脉,40%起自左冠状动脉旋支。

沿心耳内侧面上行,分布于窦房结和心房壁。

(2)勋脉圆锥支:左、右各一。

分别由左冠状动脉前室间支和右冠状动脉发出,在动脉圆锥前上部相互吻合形成Vieussen环。

该环是左、右冠状动脉之间的重要侧支循环通路之一。

(3)左缘支和右缘支:左缘支起于左冠状动脉旋支,沿心左缘走行;右缘支起自右冠状动脉,沿心下缘向心尖走行,与前、后室门支吻合。

左、右缘支比较恒定,比较粗大,是冠状动脉造影时辨识血管分支的标志之一。

(4)房室结支:90%起于右冠状动脉“U”形弯曲的顶端,8.41%起于左冠状动脉旋支。

分布于房室结区。

由于90%的房室结支起自右冠状动脉,故当急性心肌梗塞伴有房室传导阻滞时,应首先考虑右冠状动脉闭塞。

3.冠状动脉的分布类型左、右冠状动脉在心胸肋面的分布比较恒定,但在隔面的分布范围变异较大。

根据左、右冠状动脉在心隔面分布区的大小分为三型:
(1)右优势型右冠状动脉分布于右心室隔面和左心室隔面一部分,此型占71.35%;
(2)均衡型左冠状动脉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分别分布于左、右心室膈面,互不逾越后室间沟,此型占22.92%;
(3)左优势型左冠状动脉旋支分布于左心室隔面和右心室膈面的一部分,此型占5.73%。

在上述分型中所谓优势动脉仅指它在心室隔面的分布范围,而非供血量的多少。

左冠状动脉在所有正常人中,供血量占绝对优势。

当然,优势动脉(尤其是左优势型)的狭窄或闭塞后果比非优势动脉更严重。

(二)静脉
心的静脉经三条途径回心。

1.心最小静脉smallest car diac veins称Thebesian静脉,是位于心壁内的小静脉,直接开口于各心腔(主要是右心房)。

2.心前静脉anterior cardlac veins有2~3支,起于右心室前壁,跨右冠状沟,开口于右心房。

3.冠状窦coronary sinus 位于心膈面的冠状沟内,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其右端开口于右心房。

心绝大部分静脉血会流到冠状窦。

其主要属支有:
(1)心大静脉sreat cardiac vein:在前室间沟内与前室间支伴行,向后上至冠状沟,再向左绕行至左室膈面注入冠状窦左端。

(2)心中静脉middle cardiac vein:与后室门支伴行,注入冠状窦右端。

(3)心小静脉small cardiac vein:在冠状沟内与右冠状动脉伴行,向左注入冠状窦右端。

心静脉之间的吻合远较冠状动脉丰富,冠状窦属支之间以及属支与心前静脉之间均有丰富的吻合。

肺循环的动脉
肺动脉干pulmonary trunk位于心包内,系一粗短的动脉干。

起自右心室,在升主动脉前方向左后上方斜行,至主动脉弓下方分为左、右肺动脉。

左肺动脉left pulmonary artery较短,在左主支气管前方横行,分二支进入左肺上、下叶。

右肺动脉right Pulmonary artery较长而粗,经升主动脉和上腔静脉后方向右横行,至右肺门处分为三支进入右肺上、中、下叶。

按右肺动脉走向和口径似为肺动脉干的延续。

在肺动脉于分叉处稍左侧有一纤维性的动脉韧带arterial ligament,连于主动脉弓下缘,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

动脉导管若在出生后6个月尚未闭锁,则称动脉导管未闭,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

体循环的动脉
主动脉aorta是体循环的动脉主干。

由左心室发出,先斜向右上,再弯向左后,沿脊柱左前方下行,穿隔主动脉裂孔入腹腔,至第4腰椎下缘处分为左、右骼总动脉。

依其行程分为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

降主动脉又以膈的主动脉裂孔为界,分为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

(一)升主动脉升主动脉ascending aorta起自左心室,在上腔静脉左侧,向右前上方斜行,至右第2胸肋关节高度移行为主动脉弓。

升主动脉发出左、右冠状动脉。

(二)主动脉弓
主动脉弓aorta arch续接升主动脉,弓形弯向左后方,跨左肺根,于第4胸椎体下缘左侧移行为胸主动脉。

移行处管径略小,称主动脉峡。

主动脉弓壁外膜下有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称压力感受器。

主动脉弓下方,靠近动脉韧带处有2~3个粟粒样小体,称主勋脉小球aortic glomera,为化学感受器。

主动脉弓凹侧发出数条细小的支气管支和气管支。

主动脉弓凸侧发出三大分支,从右向左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

头臂干brachiocephalic trunk为一粗短动脉干,向右上方斜行b至右胸锁关节后方分为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

l.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是头颈部的主要动脉干。

左侧发自主动脉弓,右侧起于头臂干。

两侧颈总动脉均经胸锁关节后方,沿食管、气管和喉的外侧上行,至甲状软骨上缘高度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

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迷走神经一起被包裹在颈动脉鞘内。

颈总动脉下段被胸锁乳突肌覆盖,上段位置表浅,在活体上可摸到其搏动。

在颈动脉权处有两个重要结构,即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

颈动脉窦carotid sinus是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部的膨大部分。

窦壁外膜较厚,其中有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称压力感受器。

当血压增高时,窦壁扩张,刺激压力感受器,可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末梢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颈动脉小球carotid glomus是一个痛椭圆形小体,借结缔组织连于颈动脉权的后方,为化学感受器,可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和氢离子浓度变化。

当血中氧分压降低或二氧化碳分压增高时,反射性地促使呼吸加深加快。

从下颌角至乳突尖连线的中点。

向胸锁关节画一连线。

该线以甲状软骨上缘为界,上段为颈
外动脉,下段为颈总动脉的体表投影。

当头面部大出血时,可循颈总动脉体表投影,于胸锁乳突肌前缘,平喉的环状软骨高度,向后内将其任向第6颈椎的颈动脉结节,进行急救止血。

(l)颈外动脉external carotid artery:起始后先在颈内动脉前内侧,后经其前方转至外侧,上行穿腮腺至下颌颈处分为颞浅动脉和上颌动脉两个终支。

主要分支有:
1)甲状腺上动脉superior thyroid artery:从颈外动脉起始部或偶尔由颈总动脉发出,行向前下方至甲状腺侧叶上端,分支至甲状腺和喉。

2)舌动脉lingual arteyry:平舌骨大角处其于颈外动脉,向前内行,经舌骨舌肌深面至舌,分支营养舌、口底结构和腭扁桃体等。

3)面动脉facial artery:在舌动脉稍上方约平下颌角高度发起,向前经下颌下腺深面,于咬肌前缘绕过下颌骨下缘至面部,然后沿口角及鼻翼外侧,迂曲上行到内眦,易名内眦动脉。

面动脉分支分布于下颌下腺、面部和腰扁桃体等。

面动脉在咬肌前缘绕下颌骨下缘处位置表浅,在活体可摸到动脉搏动。

当面部出血时,可在该处压迫止血。

4)颞浅动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在外耳门前方上行,越颧弓根至颞部皮下,多在眶上缘水平分为额支和顶支。

颞浅动脉分支分布于腮腺和额、颞、顶部软组织,其额、顶支是临床施行带血管皮瓣移植的常用血管。

在活体上,在外耳门前上方颧弓根部可摸到颞浅动脉搏动,当头前外侧部出血时可在此处进行压迫止血。

5)上颔动脉maxillary artery:经下颌颈深面入颞下窝,在翼内、外肌之间向前内走行至翼腭窝。

沿途分支至外耳道、鼓室、牙及牙龈、鼻腔、腭、咀嚼肌、硬脑膜等处。

其中分布于硬脑膜者称脑膜中动脉middle meningeal artery,在下颌颈深面发出,向上穿棘孔人颅腔,分前、后二支,紧贴颅骨内面走行,分布于颅骨和硬脑膜。

前支经过颅骨翼点内面,颞部骨折时易受损伤,引起硬膜外血肿。

颈外动脉尚发出:枕动脉和耳后动脉,向后上行走,分布到杭顶部和耳后部;咽升动脉,沿咽侧壁上升至颅底,分布至咽、颅底等处。

同侧颈外动脉分支之间、同侧与对侧颈外动脉分支之间有丰富的动脉吻合;颈外动脉与颈内动脉、锁骨下动脉的许多分支之间亦有比较丰富的吻合,当一侧颈外动脉或其分支被结扎后,可通过上述吻合建立比较充分的侧副循环。

(2)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由颈总动脉发出后,垂直上升至颅底,经颈动脉管人颅腔,分支分布于视器和脑
2.锁骨下动脉subclavian artery左侧起于主动脉弓,右侧起自头臂干。

锁骨下动脉从胸锁关节后方斜向外至颈根部,呈弓状经胸膜顶前方,穿斜角肌间隙,至第1肋外缘延续为腋动脉。

从胸锁关节至锁骨下缘中点划一弓形线(弓的最高点距锁骨上缘约 1.5cm),该线为锁骨下动脉的体表投影。

上肢出血时,可于锁骨中点上方的锁骨上窝处向后下方将该动脉压向第1肋进行止血。

锁骨下动脉的主要分支有:
(l)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在前斜角肌内侧起自锁骨下动脉,向上穿第6~1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腔,左右会合成一条基底动脉。

(2)胸廓内动脉internal thoracic artery:在椎动脉起始相对侧发起,向下入胸腔,沿第1~6肋软骨后面下降,约在第6肋软骨下缘附近分为腹壁上动脉和肌隔动脉二终支。

腹壁上动脉superior epigastric artery,穿隔进入腹直肌鞘,在腹直肌鞘深面下行,分支营养该肌,并与腹壁下动脉吻合;肌膈动脉,位于肋弓后面,分支分布于下5个肋间隙、隔和腹壁肌。

胸廓内动脉在行程中发出6条脑间前支,至上6个肋间隙和乳房;心包膈动脉伴隔神经走行,分支至心包和隔等处。

(3)甲状颈干thyrocervical trunk:为一短干,在椎动脉外侧,前斜角肌内侧缘附近起始,迅即分为数支,分布于颈部的一些器官、颈和屑部肌、脊髓及其被膜等处。

其中,主要分支为:
甲状腺下动脉inferior thyroid artery,向内上走行,横过颈动脉鞘后方,至甲状腺侧叶下端,分支营养甲状腺、咽和食管、喉和气管;肩胛上动脉,向外下走行,经冈上窝至冈下窝,分支营养冈上、下肌。

此外,锁骨下动脉还发出肋颈干至颈深肌和第1、2肋间隙后部;肩胛背动脉至背部。

3.腋动脉axillary artery行于腋窝深部,至大圆肌下缘移行为肱动脉。

其主要分支有:(l)胸肩峰动脉thoracoacroial artery:在胸小肌上缘处起于腋动脉,穿出锁胸筋膜,迅即分为数支至三角肌、胸大肌、胸小肌和肩关节。

(2)胸外侧动脉lateral thoracic artery:沿胸小肌下缘定行,分布到前锯肌、胸大肌、胸小肌和乳房。

(3)肩胛下动脉subscapular artery:在肩胛下肌下缘附近发出,向后下行,分为胸背动脉和旋肩胛动脉。

前者至背阔肌和前锯肌;后者穿三边孔至同下窝,营养附近诸肌,并与肩肿上动脉吻合。

(4)旋肱后动脉posterior burneral circumflex artery:伴腋神经穿四边孔,绕肢骨外科颈的后外侧至三角肌和肩关节等处。

腋动脉还发出胸上动脉至第1、2肋间隙;旋肱前动脉至肩关节及邻近肌。

在冈下窝,来源于腋动脉的旋肩胛动脉与来源于锁骨下动脉的肩胛上动脉、肩胛背动脉形成肩胛动脉网,在肩胛下动脉起点以上结扎腋动脉时,通过该网可建立充分的侧支循环。

4.肱动脉brachial artery沿肢二头肌内侧下行至肘窝,平挠骨颈高度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

肱动脉位置比较表浅,能触知其搏动,当前臂和手部出血时,可在臂中部将该动脉压向肱骨以暂时止血。

肱动脉最主要分支是肱深动脉deep brachial artery。

肱深动脉斜向后外方,伴桡神经绕桡神经沟下行,分支营养肢三头肌和肢骨,其终支参与肘关节网。

肱动脉还发出几侧上副动脉、尺侧下副动脉、肱骨滋养动脉和肌支,营养臂肌和肱骨。

5.桡动脉radial artery先经肱桡肌与旋前圆肌之间,继而在肱桡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下行,绕桡骨茎突至手背,穿第1掌骨间隙到手掌,与尺动脉掌深支吻合构成掌深弓。

桡动脉下段仅被皮肤和筋膜遮盖,是临床触摸脉搏的部位。

桡动脉在行程中除发分支参与肘关节网和营养前臂肌外,主要分支是:
(1)掌浅支superficial palmar branch:在桡腕关节处发出,穿鱼际肌或沿其表面至手掌,与尺动脉末端吻合成掌浅弓。

(2)拇主要动脉principal artery of thumb:在桡动脉出现于手掌深部处发出,分为三支分布于拇指掌面两侧缘和示指桡侧缘。

6.尺动脉ulnar artery在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下行,经豌豆骨桡侧至手掌,与桡动脉掌浅支吻合成掌浅弓。

尺动脉在行程中除发分支至前臂尺侧zeous artery:在肘窝处起自尺动脉,行于指深屈肌与拇长屈肌之间,到前臂骨间膜近侧端分为骨间前动脉和骨间后动脉,分别沿前臂骨间膜前、后面下降,沿途分支至前臂肌和尺、桡骨。

(2)掌深支deep palmar branch:在豌豆骨远侧起自尺动脉,穿小鱼际至掌深部,与桡动脉末端吻合形成掌深弓。

7.掌深弓和掌浅弓
(1)掌浅弓superficial palmar arch:由尺动脉末端与桡动脉掌浅支吻合而成。

位于掌腱膜深面,弓的凸缘约平掌骨中部。

从掌浅弓发出三条指掌侧恿动脉和一条小指尺掌侧动脉。

三条指掌侧总动脉行至掌指关节附近,每条再分为二支指掌侧固有动脉,分别分布到第2~5指相对缘;小指尺掌侧动脉分布于小指掌面尺侧缘。

(2)掌深弓deep palmar arch:由桡动脉末端和尺动脉的掌深支吻合而成。

位于屈指肌腱深
面,弓的凸缘在掌浅弓近侧,约平腕掌关节高度。

由弓发出三条掌心动脉,行至掌指关节附近,分别注入相应的指掌侧总动脉。

(三)胸主动脉胸主动脉thoracic aorta为主动脉弓的延续,开始在脊柱左侧,向下逐渐转至脊柱前方。

胸主动脉的分支为壁支和脏支。

1.壁支有肋间后动脉、肋下动脉和隔上动脉。

第3~11肋间后动脉posterior intercostal arteries(第l、2肋间的动脉来自锁骨下动脉肋颈干)和肋下动脉subcostal artery由胸主动脉后壁发出后,横行向外,在脊柱两侧各分为前、后二支。

后支较小,分布于脊髓及其被膜、背部皮肤和肌肉;前支在相应肋骨下缘的肋沟内前行,分支分布于第3肋间以下的胸壁和腹壁上部,并与胸廓内动脉的肋间分支吻合。

膈上动脉为2~3条小支,分布于膈上面后部。

2.脏支包括支气管支、食管支和心包支,为一些分布于气管、支气管、食管和心包的一些细小分支。

(四)腹主动脉
腹主动脉abdominal aorta位于腹腔内,在腹膜外面,沿脊柱左前方下降,至第4腰椎体下缘处分为左、右骼总动脉。

腹主动脉右侧有下腔静脉伴行,前方有肝左叶、胰、十二指肠水平部和小肠系膜根横过。

腹主动脉分支亦有壁支和脏支之分,但与胸主动脉的分支相反,即脏支较壁支粗大。

1.壁支
(1)腰动脉lumbar arteries:左、右各4条,起自腹主动脉后壁,分布于腹后壁、脊髓及其被膜。

(2)膈下动脉:左、右各一,除分支至隔下面以外,还发出细小的肾上腺上动脉至肾上腺。

(3)骶正中动脉:一支,从腹主动脉分叉处后壁发出,沿骰骨前面下降,分支营养盆腔后壁的组织结构。

2.脏支分成对和不成对两种。

成对脏支有肾上腺中动脉、肾动脉、睾丸动脉或卵巢动脉(女性);不成对脏支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

(1)肾上腺中动脉middle suprarenal artery:约平第1腰椎高度起自腹主动脉,分布到肾上腺。

(2)肾动脉renal artery:约平第l~2腰椎椎间盘高度起于腹主动脉,横行向外,到肾门附近分为前、后两于,经肾门入肾,在肾内再分为肾段动脉,营养各肾段组织。

肾动脉在入肾门之前发出肾上腺下动脉至肾上腺,在腺内与肾上腺上、中动脉吻合。

(3)睾丸动脉testicular artery:细而长,在肾动脉起始处稍下方由腹主动脉前壁发出,沿腰大肌前面斜向外下方定行,穿入腹股沟管,参与精索组成,分布至睾丸和附睾,故又称精索内动脉。

在女性则为卵巢动脉。

varian artery,经卵巢悬韧带下行入盆腔,分布于卵巢和输卵管壶腹部。

(4)腹腔coeliac trunk:为一粗短动脉干,在动脉裂孔稍下方起自腹主动脉前壁,迅即分为胃左动脉、肝总动脉和脾动脉。

1)胃左动脉left gastric artery:向左上方走行,至胃贲门附近转向右,沿胃小弯走行于小网膜两层之间。

沿途分支至食管腹段、贲门和胃小弯附近的胃壁。

2)肝总动脉common hepatic artery:沿胰头上缘行向右前方,至十二指肠上部的上缘进入肝十二指肠韧带,分为肝固有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

肝固有动脉proper hepatic artery:行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在门静脉前方、胆总管左侧上行至肝门,于肝门附近分为左、右支,分别进入肝左、有叶。

右支在入肝门之前发出一支胆囊动脉。

cystic artery,经胆囊三角至胆囊颈后上方,分支分布于胆囊。

肝固有动脉尚分出胃右动脉right gastric artery,在小网膜内行至幽门上绿,再沿胃小弯向左,
与胃左动脉吻合,沿途分支至十二指肠上部和胃小弯附近的胃壁。

胃十二指肠动脉gastroduoaenal artery:经胃幽门后方至幽门下缘分为胃网膜右动脉right gastroePIPloic artery和胰十二指肠上动脉。

前者在大网膜两层之间,沿胃大弯向左,沿途分出胃支和网膜支至胃和大网膜,其终末支与胃网膜左动脉吻合;后者有前、后两支,在胰头与十二指肠降部之间的前、后面下行,分布到胰头和十二指肠。

3)脾动脉splenic artery:沿胰上缘蜿蜒左行至脾门,分为数条脾支入脾。

脾动脉在胰上缘走行中,发出多条较细小的胰支至胰体和胰尾;发出1~2支胃后动脉(出现率约60%~80%),在网膜囊后壁腹膜后面,经胃隔韧带上行,分布于胃体后壁上部。

脾动脉在脾门附近,发出3~5条胃短动脉,经胃脾韧带至胃底;发出胃网膜左动脉left gastroepiploic artery,在大网膜两层之间沿胃大弯右行,发出胃支和网膜支营养胃和大网膜,其终末支与胃网膜右动脉吻合成动脉弓。

(5)肠系腹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在腹腔于稍下方,约平第1腰椎高度起自腹主动脉前壁,经胰头与胰体交界处后方下行,越过十二指肠水平部前面进入小肠系膜根,向右髂窝方向走行。

其分支如下。

1)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行于胰头与十二指肠之间,分前、后支与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后支吻合,分支营养胰和十二指肠。

2)空肠动脉jejunal arteries和回肠动脉lieal arteries:13—18支,由肠系膜上动脉左侧壁发出,行于小肠系膜内,分布于空肠和空肠。

各条动脉的分支相互吻合成动脉弓,弓的分支可一再分支并吻合形成多级动脉引通常,空肠有1~2级动脉弓,回肠的动脉弓可多至3~5级弓。

由最后一级动脉弓发出直行小支进入肠壁。

3)回结肠动脉ileocolic artery:为肠系膜上动脉右侧壁发出的最下一条分支。

在壁腹膜后面斜向右下,至盲肠附近分数支营养回肠末端、盲肠、阑尾和升结肠。

至阑尾的分支称阑尾动脉appendicular artery,经回肠末端的后方进入阑尾系膜,沿系膜游离缘行至阑尾尖端,沿途分支营养阑尾。

4)右结肠动脉right colic artery:在回结肠动脉上方发出,向右行,分升、降支与中结肠动脉和回结肠动脉吻合。

分支至升结肠。

5)中结肠动脉middle colic artery:在胰下缘附近起于肠系膜上动脉,向前并稍偏右侧进入横结肠系膜,分为左、右支,分别与左、右结肠动脉吻合,分支营养横结肠。

(6)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约平第3腰椎高度起于腹主动脉前壁,在壁腹膜后面沿腹后壁向左下方走行,分支分布于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上部。

1)左结肠动脉iefi colic artery:横行向左,至降结肠附近分升、降支,分别与中结肠动脉和乙状结肠动脉吻合,分支分布于降结肠。

2)乙状结肠动脉sigmoid arteries:2~3支,斜向左下方进入乙状结肠系膜内,各支间相互吻合成动脉弓,分支营养乙状结肠。

乙状结肠动脉与左结肠动脉和直肠上动脉均有吻合,但一般认为与直肠上动脉之间的吻合不够充分。

3)直肠上动脉superior rectal artery:为肠系膜下动脉的直接延续,在乙状结肠系膜内下行,至第3骰椎处分为二支,沿直肠两侧分布于直肠上部,在直肠表面和壁内与直肠下动脉的分支吻合。

(五)髂总动脉髂总动脉common iliac artery左、右各一,平第4腰椎体下缘由腹主动脉分出,沿腰大肌内侧下行,至骶骼关节处分为骼内动脉和髂外动脉。

1.髂内动脉internal iliac artery为一短干,沿盆腔侧壁下行,发出壁支和脏支。

(1)壁支
1)闭孔动脉obturator artery:沿骨盆侧壁行向前下,穿闭膜管至大腿内侧,分支至大腿内侧群肌和髋关节。

2)臀上动脉superior gluteal artery和臀下动脉inferior gluteal artery:分别经梨状肌上、下
孔穿出至臀部,分支营养臀肌和髓关节等。

此外,髂内动脉尚发出髂腰动脉和骶外侧动脉,分布于髂腰肌、盆腔后壁以及骶管内结构。

(2)脏支
1)脐动脉umbilical artery:是胎儿时期的动脉干,出生后其远侧段闭锁形成脐内侧韧带,近侧段管腔未闭,与髂内动脉起始段相连,发出2~3支膀胱上动脉superior vesical artery,分布于膀胱中、上部。

2)膀胱下动脉inferior vesical artery:分布于膀胱底、精囊腺和前列腺。

女性分布到膀胱和阴道。

3)直肠下动脉inferior rectal artery:分布于直肠下部、前列腺(男)或阴道(女)等处。

该动脉与直肠上动脉、肛动脉吻合。

4)子宫动脉uterine artery:沿盆腔侧壁下行,进入子宫阔韧带底部两层腹膜之间,在子宫颈外侧约2cm处从输尿管前上方跨过,再沿子宫侧缘迂曲上升至子宫底。

子宫动脉分支营养子宫、阴道、输卵管和卵巢,并与卵巢动脉吻合。

5)阴部内动脉internal pedendal artery:在臀下动脉前方下行,穿梨状肌下孔出盆腔,继经坐骨小孔至坐骨直肠窝,发出肛动脉、会阴动脉、阴茎(蒂)动脉等支,分布于肛门、会阴部和外生殖器。

2.髂外动脉external iliac artery沿腰大肌内侧缘下降,经腹股沟韧带中点深面至股前部,移行为股动脉。

骼外动脉在腹股沟韧带稍上方发出腹壁下动脉inferior epigastric artery,经腹股沟腹环内侧上行,进入腹直肌鞘,分布到腹直肌并与腹壁上动脉吻合。

此外,发出一支旋髂深动脉,沿腹股沟韧带外侧半的后方斜向外上,分支营养骼嵴及邻近肌,是临床上用作游离骼骨移植的重要血管。

3.股动脉femoral artery在股三角内下行,经收肌管,出收肌腱裂孔至月国窝,移行为胭动脉。

在腹股沟韧带稍下方,股动脉位置表浅,活体上可摸及其搏动,当下肢出血时,可在该处将股动脉压向耻骨下支进行压迫止血。

股动脉的主要分支为股深动脉。

股深动脉deep femoral artery,在腹股沟韧带下方2~5cm处起于股动脉,经股动脉后方行向后内下方,发出旋股内侧动脉至大腿内侧群肌;旋股外侧动脉至大腿前群肌;穿动脉(3~4条)至大腿后群肌、内侧群肌和股骨。

4.腘动脉popliteal artery在月国窝深部下行,至胭肌下缘,分为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

胭动脉在月国窝内发出数条关节支和肌支,分布于膝关节及邻近肌,并参与膝关节网。

5.胫后动脉osterior tibial artery沿小腿后面浅、深屈肌之间下行,经内踝后方转至足底,分为足底内侧动脉和足底外侧动脉二终支。

胫后动脉主要分支为腓动脉。

(1)腓动脉peroneal artery:起于胜后动脉上部,沿腓骨内侧下行,分支营养邻近诸肌和胫、腓骨。

临床上常取腓骨中段带腓动脉和腓骨滋养动脉(起自腓骨中上段)作为带血管游离
骨移植的供骨。

(2)足底内侧动脉:沿足底内侧前行,分布于足底内侧。

(3)足底外侧动脉:在足底,向外侧斜行至第5跖骨底处,转向内侧至第1跖骨间隙,与足背动脉的足底深支吻合,形成足底弓。

由弓发出4条跖足底总动脉,向前又分为两支趾足底固有动脉,分布于足趾。

6.胫前动脉anterior tibial artery由腘动脉发出后,穿小腿骨间膜至小腿前面,在小腿前群肌之间下行,至踝关节前方移行为足背动脉。

胫前动脉沿途分支至小腿前群肌,并分支参与膝关节网。

7.足背动脉dorsal artery of foot是胫前动脉的直接延续,经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前行,至第1跖骨间隙近侧,分为第1跖背动脉和足底深支两终支。

足背动脉位置表浅,在踝关节前方,内、外踝连线中点、姆长伸肌腱的外侧可触知其搏动,足部出血时可在该处向深部压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