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霍去病墓前的石雕艺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பைடு நூலகம்
野猪
卧蟾
卧象
卧牛
人与熊
霍去病墓雕塑与现代城市雕塑
塑形脱形,意在塑外 离形得意、缘物抒情
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我国20世纪以来的雕塑大部分属于展览雕塑、装饰雕塑的范畴, 集审美、教育、宣传与纪念诸功能于一身,遂使这类架上雕塑从 量到功能都在膨胀异化,丧失了雕塑最本质的空间功能意义,而 空间功能的贫乏忽略导致雕塑形式的单调乏味。
伏虎
西汉(公元前117年) 霍去病墓前的群雕之一 现藏于陕西省茂陵博物馆
材质为花岗岩
长200厘米,宽84厘米
伏虎的躯干部分,是自由 流动线条和扭曲块面的结 合,显然是利用石块本来 的起伏变化,并略加雕琢 而制成的。虎身上的斑纹 同样也是顺着石块的天然 纹理勾勒而出的。在形象 刻画上,石虎沉着地卧在 那里,神情机警而威猛, 它的四肢强健有力,长长 的尾巴卷搭在后背上,仿 佛正蓄势待发,准备扑向 猎物。
小结
城市的生态空间是城市历史文化长期积淀而成的,城市中没有建筑、 雕塑的景观实体做参照,其城市空间也就失去其城市文化生态指向的存 在意义。我们应该拓展意念空间,丰富作品的想像力。将现代与传统很 好地结合,相互地延伸。 霍去病墓石刻是先人们留给我们启迪的伟大作品,也使我们今天仍然 通过它可以和先祖对话,体会汉文化的雄浑力量, 使得城市雕塑不仅丰富美化着现代城市的景观,同时也凝结着一个特定 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民族文化,象征着一座城市的文化积淀、风采及神韵。
谢谢观赏
Thanks for watching
纵观整个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艺术风格的发展与变迁,都有其特定的时代特点和文化 根源,比如朝代变迁、外来文化的融合等,都对中国古代美术的形式与风格或多或少地产生 了影响。
秦汉两朝更替出现,但艺术形式和风格却有很大不同 秦代雕塑作品以秦代兵马俑为例,创作手法相对写实,结构严谨,雕塑的比例、大小都 较为真实地再现了客观的人物形象,极尽人工之美。 汉代大型石雕没有沿袭秦的艺术风格,而是以粗犷著称,注重形式语言简练、夸张,有 如浑然天成,使得整个雕塑更加雄浑大气,充满生命力。
跃马
西汉(公元前117年) 霍去病墓前的群雕之一 现藏于陕西省茂陵博物馆 材质为花岗岩 高150厘米,长240厘米 在雕塑中不拘泥于细致的刻划 和繁琐的装饰,而着意于瞬间 动势的捕捉和对对象内在精神 的把握,造型简练、完整而厚 重。作品中细部处理精雕细刻, 尤其是面部和眼神的刻画令人 感到了“点睛”妙笔的绝技。 在整体上借用了石头的天然形 态,只是略加雕刻,有浑然天 成的意味。那行将伸展的前腿, 那已经点地的蹄尖,那高昂的 马头和警觉的双目,仿佛都预 示着这匹千里马即将腾空而起.
霍去病墓是现存古墓中最早有石雕的墓葬。 石雕充分运用循石手法,手法简练,风格浑厚,巧妙地将圆雕、 浮雕、线刻等技法融汇在一起,堪称“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 大”的杰出代表。 墓前石刻原有总数已不可考,现共存16件,可辨认的石像有14 件 即:马踏匈奴、卧马、跃马、卧虎、卧象、石蛙、石鱼二、野 人、野兽食羊、卧牛、人与熊、野猪、卧蟾等14件,另有题铭 刻石两件。代表作品为“马踏匈奴”、“伏虎”、“跃马”等 石像中最著名的是“马踏匈奴”主像,它艺术地概括了霍去病 一生抗击匈奴的丰功伟绩
马踏匈奴
西汉(公元前117年) 霍去病墓前的群雕主体 现藏于陕西省茂陵博物馆
材质为花岗岩
高168、长190厘米 整个群雕作品的主体。用 一匹气宇轩昂、傲然屹立 的战马来象征这位年轻的 将军。它高大、雄健,以 胜利者的姿态伫立着,有 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 雕塑的外轮廓准确有力, 形象生动传神,刀法朴实 明快,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西汉霍去病墓前的石雕艺术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Huo Qubing grave stone carving art
西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也 是中国美术史上一次高峰时期,特别是在汉武帝统 治时,随着当时经济的繁荣,文化艺术领域也由静 穆内敛逐渐变为凝重刚健的风格,相较于之前的雕 塑作品,西汉的石雕艺术更具雄浑博大之气,反映 在陵墓雕刻艺术中显得尤为明显。
野猪
卧蟾
卧象
卧牛
人与熊
霍去病墓雕塑与现代城市雕塑
塑形脱形,意在塑外 离形得意、缘物抒情
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我国20世纪以来的雕塑大部分属于展览雕塑、装饰雕塑的范畴, 集审美、教育、宣传与纪念诸功能于一身,遂使这类架上雕塑从 量到功能都在膨胀异化,丧失了雕塑最本质的空间功能意义,而 空间功能的贫乏忽略导致雕塑形式的单调乏味。
伏虎
西汉(公元前117年) 霍去病墓前的群雕之一 现藏于陕西省茂陵博物馆
材质为花岗岩
长200厘米,宽84厘米
伏虎的躯干部分,是自由 流动线条和扭曲块面的结 合,显然是利用石块本来 的起伏变化,并略加雕琢 而制成的。虎身上的斑纹 同样也是顺着石块的天然 纹理勾勒而出的。在形象 刻画上,石虎沉着地卧在 那里,神情机警而威猛, 它的四肢强健有力,长长 的尾巴卷搭在后背上,仿 佛正蓄势待发,准备扑向 猎物。
小结
城市的生态空间是城市历史文化长期积淀而成的,城市中没有建筑、 雕塑的景观实体做参照,其城市空间也就失去其城市文化生态指向的存 在意义。我们应该拓展意念空间,丰富作品的想像力。将现代与传统很 好地结合,相互地延伸。 霍去病墓石刻是先人们留给我们启迪的伟大作品,也使我们今天仍然 通过它可以和先祖对话,体会汉文化的雄浑力量, 使得城市雕塑不仅丰富美化着现代城市的景观,同时也凝结着一个特定 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民族文化,象征着一座城市的文化积淀、风采及神韵。
谢谢观赏
Thanks for watching
纵观整个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艺术风格的发展与变迁,都有其特定的时代特点和文化 根源,比如朝代变迁、外来文化的融合等,都对中国古代美术的形式与风格或多或少地产生 了影响。
秦汉两朝更替出现,但艺术形式和风格却有很大不同 秦代雕塑作品以秦代兵马俑为例,创作手法相对写实,结构严谨,雕塑的比例、大小都 较为真实地再现了客观的人物形象,极尽人工之美。 汉代大型石雕没有沿袭秦的艺术风格,而是以粗犷著称,注重形式语言简练、夸张,有 如浑然天成,使得整个雕塑更加雄浑大气,充满生命力。
跃马
西汉(公元前117年) 霍去病墓前的群雕之一 现藏于陕西省茂陵博物馆 材质为花岗岩 高150厘米,长240厘米 在雕塑中不拘泥于细致的刻划 和繁琐的装饰,而着意于瞬间 动势的捕捉和对对象内在精神 的把握,造型简练、完整而厚 重。作品中细部处理精雕细刻, 尤其是面部和眼神的刻画令人 感到了“点睛”妙笔的绝技。 在整体上借用了石头的天然形 态,只是略加雕刻,有浑然天 成的意味。那行将伸展的前腿, 那已经点地的蹄尖,那高昂的 马头和警觉的双目,仿佛都预 示着这匹千里马即将腾空而起.
霍去病墓是现存古墓中最早有石雕的墓葬。 石雕充分运用循石手法,手法简练,风格浑厚,巧妙地将圆雕、 浮雕、线刻等技法融汇在一起,堪称“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 大”的杰出代表。 墓前石刻原有总数已不可考,现共存16件,可辨认的石像有14 件 即:马踏匈奴、卧马、跃马、卧虎、卧象、石蛙、石鱼二、野 人、野兽食羊、卧牛、人与熊、野猪、卧蟾等14件,另有题铭 刻石两件。代表作品为“马踏匈奴”、“伏虎”、“跃马”等 石像中最著名的是“马踏匈奴”主像,它艺术地概括了霍去病 一生抗击匈奴的丰功伟绩
马踏匈奴
西汉(公元前117年) 霍去病墓前的群雕主体 现藏于陕西省茂陵博物馆
材质为花岗岩
高168、长190厘米 整个群雕作品的主体。用 一匹气宇轩昂、傲然屹立 的战马来象征这位年轻的 将军。它高大、雄健,以 胜利者的姿态伫立着,有 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 雕塑的外轮廓准确有力, 形象生动传神,刀法朴实 明快,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西汉霍去病墓前的石雕艺术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Huo Qubing grave stone carving art
西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也 是中国美术史上一次高峰时期,特别是在汉武帝统 治时,随着当时经济的繁荣,文化艺术领域也由静 穆内敛逐渐变为凝重刚健的风格,相较于之前的雕 塑作品,西汉的石雕艺术更具雄浑博大之气,反映 在陵墓雕刻艺术中显得尤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