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RD投入强度分析及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州R&D投入强度分析及建议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7日
科技投入可以综合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实力,增加科技投入则是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增强一国国力的战略性措施。R&D经费是科技投入经费的核心部分, R&D经费的结构特征基本上也代表了科技经费的结构特征。各国经济发展历史已经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其科技投入呈完全的正相关关系。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产业结构升级都需要企业技术创新支持,需要科技资金的投入。
国际上通常以R&D经费占GDP的比例,即R&D经费投入强度作为R&D经费宏观结构的指标。依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科技统计指标体系,主要有两个指标描述R&D活动的投资规模: (1) R&D经费的绝对数GERD; (2)R&D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对数GERD/GDP。由于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实力差别较大,因此在进行国际比较时,通常采用相对指标GERD/GDP进行对比,该指标说明了R&D支出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的份额及其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另外,该指标也避免了通货膨胀、汇率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从下表可以看出,我市R&D经费投入的绝对量是逐年增加的,占GDP的比重,即投入强度总的趋势也是上升的,这说明我市早已认识到科技投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R&D投入强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具备较高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对推进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
增强整体科技竞争实力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目前我市R&D投入强度增长趋势与全省R&D强度增长规律基本相符,但与其他地市相比,我市的R&D投入强度水平严重偏低,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笔者认为,德州R&D投入强度偏低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持续较快的GDP增速。2011年,德州市R&D经费支出增长30%,R&D投入强度却仅仅增长了0.06个百分点,尚不及2010年R&D投入强度增幅。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950.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7%,抵消了很大一部分R&D经费支出的增长,导致R&D投入强度增幅微弱。
根据《德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目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2%”,以2011年R&D投入强度0.568为基数,将目标分解到每年则年均提高36个百
分点,假设GDP的增长率为12%左右,十二五期间全市R&D经费支出的增速只有达到53%才能实现
按规划分解的目标。
由于我市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R&D经费支出比重较小且增长较为缓慢,主要靠大中型工业企业拉动。工业企业R&D的增长必然遵循R&D活动的规律且与企业经营运行状况相匹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104705.9万元,增长26%,已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纳入统计的307家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95559万元,增长25%,可挖潜力较为有限。因此,在当前德州经济正处于平稳较快的增长周期背景下,仅靠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来拉动R&D投入强度的迅速提高较为困难。
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国内外学者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证明产业结构的差异可以解释
R&D经费投入强度的差异,其基本规律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R&D经费投入强度显著高于第一产业;制造业内部,医药、通信、化工、航空等行业的R&D投入强度显著高于食品、服装、普通机械等行业;第三产业中的教育、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R&D投入强度高于制造业。由于某一国家或地区总R&D投入强度可以由其各产业投入强度与该产业所占GDP比重的累加得到,高R&D强度产业占有较大比重的国家或地区会有较高的总R&D强度。因此,我们可从一、二、三产业之间R&D 投入强度的差别和工业各行业的R&D投入强度两个角度来分析。
首先,从三次产业来看,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类似的滨州市为例,R&D投入强度居全省前列,比德州高1.69个百分点。根据统计公报,德州2011年三次产业比例为11.8:54.3:33.9,滨州2011年的三次产业结构为9.80:53.49:36.71,两市第二产业比重相差无几,所以与高R&D投入强度地区相比,产业结构对我市R&D投入强度影响程度不大。
其次,从工业各行业的投入强度来看。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要工业大类中,R&D投入强度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2.46,医药制造业0.59,专用设备制造业0.44,食品制造业0.41,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0.35;同期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前五位的工业大类分别是,农副食品加工业1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9%,通用设备制造业9%,纺织业7%。总体呈现了“强度高的行业比重低,比重高的行业强度低”的状态,这无疑不利于R&D投入强度的提高。
三、向大机构集中的普遍规律。
R&D资源的集中或离散有其普遍的规律。从世界范围来看,R&D资源主要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又主要集中在少数科技实力强的、规模大的企业、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通过对其他地市数据进行研究,我们发现在全省范围内R&D投入强度排名靠前的地市都比较符合该规律。如滨州、莱芜R&D投入强度特别高是因其集中了一些规模大、科技实力强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总部;济南、青岛R&D投入强度高除去企业因素外,还得益于其重点高校和有实力的科研院所较多。
与上述地市对比,德州作为企业是R&D费用支出的主体的地区,自身R&D投入强度较高并且能够支撑起全市R&D投入强度的企业却少之又少,德州市R&D经费支出最多前10位企业之和仅为490037万元,不及海尔、魏桥、晨鸣、时风等任何一家企业。
另一方面,自从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德州石油钻井研究所撤离我市之后,我市仅
有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R&D经费支出的总量和占比很少,2011年R&D经费支出分别为761万元和559万元,占全社会R&D经费的比重分别为0.69%和0.50%。而从全省来看,济南、青岛、潍坊和淄博4市,集中了我省50.5%的科技机构,因而缺少有分量且能纳入本地统计的重点院校和科研院所成为我市R&D投入强度偏低的一个因素。
一般认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不到l%的国家或地区是缺乏创新能力的,说明该国家或地区的研究发展活动仍处于初级阶段;在1%到2%之间,则说明该国家或地区的R&D正处于中级阶段;大于2%的,则说明这个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比较强。如果坐视我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低位徘徊,必将影响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势头和后劲,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针对上文中德州市R&D投入强度较低的三点成因,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优化科技投入结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试验研究发展又是科技活动中最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核心,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R&D投入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对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的研究表明:R&D经费内部支出和科技人员投入均与经济增长有正相关关系,且内部经费支出对经济增长有着更为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GDP总量的快速增长是R&D经费投入提高的基础,
R&D经费投入总量和强度的提高又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利用多种政策手段,积极拓宽科技资金的来源渠道,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优化科技投入结构,构建市场经济下的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优惠政策做辅助的全社会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R&D投入和科技创新发展新格局,提升科技水平和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乘数”作用。
二、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往往决定其创新能力和R&D投入强度,反过来一个地区R&D投入强度和投入结构又决定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程度和方向。因此,实现德州产业结构和R&D投入的良性互动十分必要。一是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提升二、三产业的比重,尤其是要提高工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二是要优化工业的内部结构,通过立足实际情况、依托资源禀赋,大力提升高技术行业、高R&D投入强度行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前沿产业,并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招商引资和改、扩、新建工业项目时注重结构调整和优化。三是提高信息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高R&D投入强度行业在三产业中的比重。
三、内部培育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发展一批支撑起我市R&D投入强度的大中型企业和高科技中小企业
以大幅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创新型企业为目标,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支持创新型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省和地方科技计划项目,积极建设国家、省和地方的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等,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