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心理援助体系构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0326 社会其它论文

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心理援

助体系构建

我国教育部与财政部明文规定,高校贫困生是指在国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中,由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1]。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焦点问题之一,倍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关注,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贫困大学生渡过难关、完成学业。国家通过奖、勤、助、贷、免等途径帮助贫困大学生,致力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脱贫,而对他们由于经济上的沉重压力和所处消费环境或者维持其消费方式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冲突和困惑,即“心理贫困”,关心还远远不够。据调查,贫困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比其他学生高出20%。众多研究证实,与非贫困生相比,他们更易出现轻重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常凸显以下心理特征:一是过度自卑,总感觉自己不如别人,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二是严重嫉妒心理,贫困生更容易产生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对他人的憎恨;三是自我封闭,表现出孤

独、逃避、拒绝与人交往的心理状态;四是压抑心理,苦闷、问题积压,情绪无法释怀且波动较大;五是粉饰心理,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就采用各种途径去伪装掩饰自己。这些独特的心理状况也决定了贫困生心理援助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因此,以贫困生心理现状为切入点构建符合贫困生心理特征的援助机制至关重要且意义重大。

1 贫困生心理援助中社会支持理论的理念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论断,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类具有的社会性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变得重要,不同个体拥有多少社会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内心深处的安全感、和谐、健康的程度。学术界很难对社会支持有统一定义,但大多数人认为社会支持就是个体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中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社会关系是指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组织和社区等),即当个体有需要时,来自于周围人群或组织的同情和资源的给予能够及时满足其需要,从而达到有效缓解经济压力、精神紧张,避免心理受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目前心理学对社会支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支持的分类、作用机制、社会支持的测量等方面。在对社会支持分类的研究中,最多的分类是主观支持与客观支持。

我国学者肖水源还提出个体对支持的利用情况存在差异,比如有些人可能会拒绝本可以获得的支持或帮助,甚至导致社会支持出现逆向缓冲作用,即来自于他人的社会支持反而使得个体对压力的体验更加强烈,应付压力的办法更少。所以,社会支持还应包括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良好的社会支持能有效地缓解个体的心理压力,作用机制主要分为主效应模型、缓冲器模型和动态模型。

社会支持复杂而广泛,并不局限于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只要是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都可以看作是社会支持,而且不同的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Wong[3]对600名香港高校大学生调查研究显示,92%的大学生从朋友处寻求支持,70%从家人那里寻求支持,15%从老师处寻求支持。刘广珠[4]使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高校大学生社会支持情况调查发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的来源主要集中在家人、朋友、亲戚、同学、恋人五类成员中。程虹娟[5]对106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同样表明,父母、同学和朋友是大学生的主要社会支持来源。不过目前关于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大多数都是针对的一般大学生,研究的是他们在正常的社交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支持性,但是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具有特殊心理状态的群体,有时候纯粹的社会关系网中的社会支持并不能解决他们所

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处理所面临的心理困境,甚至某些心理问题亟需专业的心理辅导与心理矫正。他们对于社会支持网络中人员的层次及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而且贫困生心理援助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资源,构筑合力,群策群力共同维护其心理健康。

2 贫困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构成要素分析

大学生处于“第二次断乳期”,对贫困大学生而言,由于其进入大学后学习、生活环境的突变,不同支持源对其支持效能出现了不同的变化趋势。整体上看存在着从以纵向家庭内为主的支持向横向的外部支持发展的趋势。因此,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专业机构、朋辈群体及贫困生自身五位一体的立体化网络结构,以实现对贫困生群体心理援助的“无缝对接”,充分发挥他们的统合作用。

2.1 贫困生心理援助中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学校在学生危机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赋予它在贫困生心理援助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主导地位,它主要通过组织保障、人员配置、专业服务、活动开展等措施确保贫困生心理援助的顺利进行。

2.1.1 强化援助体系的组织保障,构建校-院-班-舍四级贫困生心理问题预警机制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的指导精神,首先学校应在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工作小组的基础上,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全面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配属成立校级心理健康教育部,辅助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大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其次学院设立大学生特色成长辅导室和专设心理服务专干,并配属院级心理健康教育部,院心理服务专干承接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的业务指导,具体做好本学院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院心理健康教育部承接院心理服务专干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的指导,组织开展好本学院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再次每个班级设立班级心理委员,总览全班贫困生的心理动态状况,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发现问题以动态报告的形式及时向校、院两级心理健康教育专职老师汇报,并适当采取一定的监护措施,避免重大危机事件的发生。最后每个宿舍设立心理信息员(可有寝室长兼任),深入细致、多角度留意本宿舍同学的心理状态,发现异常及时与班级心理委员沟通,并将情况上报到学院和学校。全方位、多角度,点面结合动态监护贫困生

的心理状态,为更好地开展贫困生的心理援助提供组织保障。 2.1.2 凸显心理援助体系中专职心理教师的核心力量,开展个体咨询与团体训练活动

个体心理咨询与团体拓展训练是两项最基本的心理学理论的应用领域。其中个体咨询是目前高校心理咨询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援助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主要是咨询师与贫困生面对面通过情绪疏导、认知调节和行为训练等个性化的手段,有针对性地解决其某一方面心理素质的欠缺。相对个体心理咨询,目前团体拓展训练正因其受益面广、能充分调动贫困生参与的积极性,并在贫困生心理援助中能变被动为主动而逐渐成为贫困生心理援助中被广泛采用的形式。比如智银利[6]研究发现,团体辅导可以提高贫困生的自我表露、自尊与心理健康的水平。徐小娟[7]研究表明,缺乏沟通技巧、不善于表达、自卑、敏感多疑、知识量不足和个性压抑等六项是妨碍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因素,团体辅导对改善贫困生不良人际交往的现状具有良好的效果。结合郭静静和张荣伟[8]、李传玲[9]等已有的研究成果,贫困生团体拓展训练方案应该包括:“破冰之旅,相逢起航”、“分享自我,情感共鸣”、“战胜自卑,超越自我”、“心心相印,信任你我”、“角色互换,沟通你我”、“调控情绪,压力管理”、“规划生活、放飞梦想”等七个模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