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旅游流潜力;潜力模型;ArcGIS 网络分析;空间格局变化;等级秩序变化;影响因素;长三角城市群
1 引言
城市群是当前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 态,伴随着经济和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国京津冀、长 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以及山东半岛、辽中南、武 汉、成渝、长株潭等多个新兴城市群都在快速发展 壮大,城市群成为引领中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 要平台和主导力量,也成为新常态下中国城市科学 研究关注的热门话题。城市群通常拥有发展旅游 的优越条件,而旅游也能够促进城市群经济转型升 级和提高城市群的品牌形象与综合竞争力,所以城 市群旅游发展一直是中国政府部门和学者非常重 视的问题。与国际发达城市群相比,中国城市群大 多仍处于起步或发展期,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的旅 游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利益矛盾比较突出。尽管从 20 世纪 80-90 年代中国多个地区就开始提出旅游 联合发展、打造一体化旅游圈的战略计划,但迄今
旅游流潜力是旅游流驱动机制研究的核心问 题,本文立足旅游流推-拉理论和城市群内部旅游 供需网络系统视角,将长三角区域的 30 个旅游目的 地城市、175 个县区居民旅游需求潜力市场用公路、 铁 路 综 合 高 速 交 通 路 网 相 连 接 ,选 择 2000 年 和 2010 年两个时间点,利用 GIS 和改进的旅游流潜力 模型研究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格局的演变特 征及影响因素,以期弥补旅游流驱动机制理论实证 研究薄弱环节,并为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空间优化发 展实践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以旅游者空间移动为核心的旅游流是旅游现 象和旅游业基础,是旅游系统神经中枢和纽带[29,30], 也是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的基本切入 点。旅游流包括现实旅游流和潜在旅游流,前者是 已经发生空间迁移的现实客流,侧重表征描述,而 后者是旅游供需系统综合作用下的潜在客流,强调 驱动机制,与前者相比,后者更具旅游预测和旅游 发展指导价值[31],但研究的深度难度更大,目前仍是 旅游流研究的薄弱环节[32]。本文城市群旅游流潜力 格局是指城市群范围内各城市潜在客流规模的空 间分布格局,反映了各城市的客流潜力和竞争关 系,是厘清城市群旅游空间竞合关系和制定城市群 旅游一体化战略的重要依据。旅游流一直是旅游 地理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33],已有研究主要集中 在旅游流空间模式和旅游流驱动机制两个方面[34]。 其中,对旅游流空间模式的研究可谓成果丰富,主 要从流量、流向、流径的角度对旅游人数、构成、集 散转移及相关变动进行共时性、历时性的研究[35-37], 西方学者归纳一些解释旅游流的经典空间模式,比 如旅游流层次模型[38]、旅游流核心—边缘模式[39,40]、 旅游流圈层结构模式[41]等,中国学者近年来则对国 内、国际旅游流流动模式开展大量实证研究[42- 。 45] 在旅游流驱动机制方面,国内外研究成果都相对较 少,国外学者对旅游流动力机制研究虽然不多[46,47], 但却奠定了旅游流动力机制研究的基础。丹恩 (Dann)在 1977 年将托尔曼(Tolman)的推—拉理论
目的地之间的距离等是影响旅游流形成的主要因
素[52,53]。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特征属性属于
个体旅游者的出游影响因素,通常与旅游体验分析
相关联,而旅游流属于旅游者群体,因而其不适合
作为本模型的指标因子。另外,该模型显然忽略了
多个目的地对同一客源地的客流竞争问题,而经济
学中的市场潜力研究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已有比较
中国城市群内部旅游合作的成功案例不多,也没有 一个城市群真正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统一旅游品牌 形象。
有关城市群旅游发展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旅 游者行为网络[1-5]、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6-8]、旅游空 间供给格局[9,10]与演变[11]、旅游发展战略模式[12]、旅游 公众参与[13]、旅游政策影响[14]和旅游可持续发展[15]等 多个方面。然而,与旅游学其它研究领域相比,城 市群旅游发展研究的文献总量相对偏少,且国外研 究文献数量少于中国[16],这主要是因为西方发达城 市群的经济一体化和旅游市场自由化程度较高,城 市群旅游合作发展面临的问题矛盾相对较少。国 外研究在宏观层面上比较重视城市群国际化战略 的制定[17],微观层面上相对关注一些比较具体的研 究问题,比如城市群旅游主要产业要素的集聚问 题 、旅 [18,19] 游空间供给中的公共私人矛盾及社会分
调会的 30 个会员城市为对象研究城市群旅游流潜
力格局的演变与优化问题。
2.2 城市旅游流潜力模型
城市旅游流潜力是指城市从其外围潜在客源
市场中获得旅游流能力的大小,受到城市自身旅游
吸引物供给、客源地人口旅游需求、供给需求之间
的空间阻隔以及与其他城市的客流比较优势等多
种因素的影响。L. J. Crampon 于 1966 年提出的基
366
资源科学
第 38 卷 第 2 期
2013 年底长三角经济协调会Hale Waihona Puke Baidu员城市除江浙沪外
还包括了安徽省的合肥、马鞍山、芜湖、滁州、淮南 5
个城市,会员城市总量达到 30 个。扩大长三角范围
是城市群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然结果,传统上以 16 个
核心城市为对象的学术研究已经相对滞后于实际
发展需要。鉴于此,本文将以最新的长三角经济协
(Push-Pull Theory)应用于旅游研究领域,从而产生 了旅游学中著名的推-拉理论[48],该理论从本质上说 明了旅游流是旅游供需系统或旅游目的地与客源 地系统(O-D 系统)综合作用下的结果。中国有关 旅游流驱动机制的研究可谓刚刚兴起,以往的旅游 流研究普遍存在将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割裂分 别研究的问题,钟士恩、张捷等将这种现象称为旅 游流研究的“二元陷阱”[41],在系统化思维相对缺位 的情境下,以往研究想要论及或解决系统化的旅游 流驱动机制问题自然也不太可能。2010 年郑鹏从 推-拉理论视角对旅游者流动行为机理进行分析[49]; 高军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拉-阻”旅游动力机 制,并建立了旅华英国游客从客源地到目的地的动 力机制模型[35];2011 年杨兴柱等探索分析了旅游流 驱动力系统,认为旅游流驱动力应包括旅游者的外 在驱动力、旅游需求的外在动力、旅游供给的外在 动力、距离阻力、惯性力、空间结构力等[32]。近期的 这些旅游流驱动机制探讨的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 基本都是对推-拉理论思想的应用与发展探索,同 时也是对国内相对孤立而片面的旅游流研究现状 的一种进步性反思。总的来看,推-拉理论是国内 外学术界普遍公认的旅游流驱动机制解释模型,但 相关的实证检验研究严重不足。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群,随
着综合实力和地区辐射影响力不断增强,国家和地 方政府开始逐渐扩大长三角的规划建设范围。 2010 年国务院颁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将规划区范围设定为上海、江苏、浙江全部[50],截至
http://www.resci.cn
成熟的方法,即通过比较某一市场吸引力与同类所
有市场吸引力之和的比值来反映该吸引力的市场
竞争或潜在客流规模,鉴于此,本文基于经济学市
场潜力概率分配思想对 Crampon 旅游流引力模型进
行改进,构建新的城市旅游流潜力模型。
计算旅游城市 j 对县区 i 的吸引力公式为:
Aij
=
S
α j
d
β ij
(2)
计算全部 n 个旅游城市对县区 i 的总体吸引力
摘 要:旅游流潜力格局是影响城市群旅游空间竞合关系协调与一体化发展的根本基础。基于旅游供需系统 视角,利用 GIS 和改进的旅游流潜力模型研究 2000 年、2010 年两个时间点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格局的空间变 化特征,利用离散指数和 Zipf 分维数研究旅游流潜力格局变化的等级秩序特征,并利用积矩相关与秩相关系数分析 不同因素对旅游流潜力格局变化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①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格局整体呈现出以扩散为主 的等级结构均衡化演变特征,上海、杭州的扩散特征显著,长三角中心区域的苏州、嘉兴、常州、无锡等城市的旅游 流潜力集聚提升明显;②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分布具有非均衡、多层极核的结构特征,核心-边缘模式是解释 长三角旅游流潜力格局的基本模式;③旅游流潜力格局的等级秩序存在幂律分布和分形特征,进一步证实说明旅 游现象中可能普遍存在幂次法则和分形发育;④旅游业水平与旅游流潜力的等级相关性和影响程度最高,人口分 布、时间距离的影响程度一般,但都呈现出不断增强趋势,影响因子体系之间的紧凑性和结构效率整体增强,说明 长三角城市群旅游发展的整体服务效率和旅游流竞合格局趋于优化;⑤旅游流潜力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 显著性相关并随时间变化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增强趋势,证实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城市旅游流潜力的重要变量,也 相应说明了本文旅游流潜力模型具有有效性和实用性。
http://www.resci.cn
黄 泰: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365
2016 年 2 月
歧[20]、旅游跨行政合作的条件问题[21]等,特别对旅游 者选择行为规律做了比较深入的实证调查研究 , [5] 并归纳提出了一些经典的旅游空间理论模式 。 [22,23] 中国学者一直比较重视区域旅游合作与城市群旅 游发展研究,早期大量文献分析了区域旅游合作模 式与战略对策问题[24],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利用生 态位[25]、核心-边缘模式[26]等尝试解释城市群旅游空 间竞合关系格局,利用社会网络等方法研究客流网 络结构[27],并关注了新兴高铁要素对区域旅游发展 的影响问题[28]。分析文献不难发现,已有城市群旅 游研究大多是将旅游城市、旅游交通、旅游客流等 旅游系统要素分开独立研究,GIS 与旅游模型集成 方法应用不足,对城市群旅游系统格局发展演变的 时间过程、结构效应、动力机制研究不足。
第 38 卷 第 2 期 2016 年 2 月
2016,38(2):0364-0376
Resources Science
Vol.38,No.2 Feb.,2016
DOI:10.18402/resci.2016.02.18
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黄 泰 1,2
(1. 苏州大学旅游系,苏州 215123;2. 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香港 999077)
=
m
(
i=1
Ci ⋅ Sαj
S β n
α j
dij
β
d j = 1 ij
)
(5)
式中 Aij 为旅游城市 j 对县区 i 的吸引力指标;Ai 为
旅游城市群对县区 i 的总旅游吸引力指标;Pij 为县
收稿日期:2015-04-10;修订日期:2015-10-1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ZH071);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项目资助(TYETP201527);江 苏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境外研修项目。 作者简介:黄泰,男,江苏丰县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旅游、高铁旅游。E-mail:huangtai_fx@163.com
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旅游引力模型是测度旅游
流潜力的经典模型[51]:
Tij
=
G
Pi Aj Dibj
(1)
式中 Tij 为客源地 i 与目的地 j 之间旅游客流量的测
度;Pi 为客源地 i 人口规模、财富或旅行倾向的量 度;Aj 为目的地 j 对客源地 i 产生吸引力的某种量
度;Dij 为客源地 i 与目的地 j 之间的距离;G、b 为经
公式为:
∑ Ai =
n
S
α j
dβ
j = 1 ij
(3)
计算基于吸引力比的县区 i 到旅游城市 j 的出
游概率公式为:
Pij
=
Sαj diβj
∑n
S
α j
dβ
j = 1 ij
=
Aij
Ai
(4)
则旅游城市 j 的预期游客量,即城市 j 的旅游流
潜力指数公式为:
∑ ∑ ∑ Ej
=
m
(Ci
i=1
⋅
Pij)
验系数。
Crampon 模型表明旅游流有 3 个影响因子:目
的地引力、客源地推力以及客源地、目的地之间的
距离。该模型强调了旅游流的产生受到最核心的
旅游系统要素影响,国内外学者在对旅游流影响因
素的大量实证研究基础上,已经基本都认同客源地
的人口规模或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
特征属性、目的地的旅游业发展水平以及客源地和
1 引言
城市群是当前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 态,伴随着经济和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国京津冀、长 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以及山东半岛、辽中南、武 汉、成渝、长株潭等多个新兴城市群都在快速发展 壮大,城市群成为引领中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 要平台和主导力量,也成为新常态下中国城市科学 研究关注的热门话题。城市群通常拥有发展旅游 的优越条件,而旅游也能够促进城市群经济转型升 级和提高城市群的品牌形象与综合竞争力,所以城 市群旅游发展一直是中国政府部门和学者非常重 视的问题。与国际发达城市群相比,中国城市群大 多仍处于起步或发展期,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的旅 游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利益矛盾比较突出。尽管从 20 世纪 80-90 年代中国多个地区就开始提出旅游 联合发展、打造一体化旅游圈的战略计划,但迄今
旅游流潜力是旅游流驱动机制研究的核心问 题,本文立足旅游流推-拉理论和城市群内部旅游 供需网络系统视角,将长三角区域的 30 个旅游目的 地城市、175 个县区居民旅游需求潜力市场用公路、 铁 路 综 合 高 速 交 通 路 网 相 连 接 ,选 择 2000 年 和 2010 年两个时间点,利用 GIS 和改进的旅游流潜力 模型研究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格局的演变特 征及影响因素,以期弥补旅游流驱动机制理论实证 研究薄弱环节,并为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空间优化发 展实践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以旅游者空间移动为核心的旅游流是旅游现 象和旅游业基础,是旅游系统神经中枢和纽带[29,30], 也是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的基本切入 点。旅游流包括现实旅游流和潜在旅游流,前者是 已经发生空间迁移的现实客流,侧重表征描述,而 后者是旅游供需系统综合作用下的潜在客流,强调 驱动机制,与前者相比,后者更具旅游预测和旅游 发展指导价值[31],但研究的深度难度更大,目前仍是 旅游流研究的薄弱环节[32]。本文城市群旅游流潜力 格局是指城市群范围内各城市潜在客流规模的空 间分布格局,反映了各城市的客流潜力和竞争关 系,是厘清城市群旅游空间竞合关系和制定城市群 旅游一体化战略的重要依据。旅游流一直是旅游 地理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33],已有研究主要集中 在旅游流空间模式和旅游流驱动机制两个方面[34]。 其中,对旅游流空间模式的研究可谓成果丰富,主 要从流量、流向、流径的角度对旅游人数、构成、集 散转移及相关变动进行共时性、历时性的研究[35-37], 西方学者归纳一些解释旅游流的经典空间模式,比 如旅游流层次模型[38]、旅游流核心—边缘模式[39,40]、 旅游流圈层结构模式[41]等,中国学者近年来则对国 内、国际旅游流流动模式开展大量实证研究[42- 。 45] 在旅游流驱动机制方面,国内外研究成果都相对较 少,国外学者对旅游流动力机制研究虽然不多[46,47], 但却奠定了旅游流动力机制研究的基础。丹恩 (Dann)在 1977 年将托尔曼(Tolman)的推—拉理论
目的地之间的距离等是影响旅游流形成的主要因
素[52,53]。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特征属性属于
个体旅游者的出游影响因素,通常与旅游体验分析
相关联,而旅游流属于旅游者群体,因而其不适合
作为本模型的指标因子。另外,该模型显然忽略了
多个目的地对同一客源地的客流竞争问题,而经济
学中的市场潜力研究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已有比较
中国城市群内部旅游合作的成功案例不多,也没有 一个城市群真正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统一旅游品牌 形象。
有关城市群旅游发展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旅 游者行为网络[1-5]、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6-8]、旅游空 间供给格局[9,10]与演变[11]、旅游发展战略模式[12]、旅游 公众参与[13]、旅游政策影响[14]和旅游可持续发展[15]等 多个方面。然而,与旅游学其它研究领域相比,城 市群旅游发展研究的文献总量相对偏少,且国外研 究文献数量少于中国[16],这主要是因为西方发达城 市群的经济一体化和旅游市场自由化程度较高,城 市群旅游合作发展面临的问题矛盾相对较少。国 外研究在宏观层面上比较重视城市群国际化战略 的制定[17],微观层面上相对关注一些比较具体的研 究问题,比如城市群旅游主要产业要素的集聚问 题 、旅 [18,19] 游空间供给中的公共私人矛盾及社会分
调会的 30 个会员城市为对象研究城市群旅游流潜
力格局的演变与优化问题。
2.2 城市旅游流潜力模型
城市旅游流潜力是指城市从其外围潜在客源
市场中获得旅游流能力的大小,受到城市自身旅游
吸引物供给、客源地人口旅游需求、供给需求之间
的空间阻隔以及与其他城市的客流比较优势等多
种因素的影响。L. J. Crampon 于 1966 年提出的基
366
资源科学
第 38 卷 第 2 期
2013 年底长三角经济协调会Hale Waihona Puke Baidu员城市除江浙沪外
还包括了安徽省的合肥、马鞍山、芜湖、滁州、淮南 5
个城市,会员城市总量达到 30 个。扩大长三角范围
是城市群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然结果,传统上以 16 个
核心城市为对象的学术研究已经相对滞后于实际
发展需要。鉴于此,本文将以最新的长三角经济协
(Push-Pull Theory)应用于旅游研究领域,从而产生 了旅游学中著名的推-拉理论[48],该理论从本质上说 明了旅游流是旅游供需系统或旅游目的地与客源 地系统(O-D 系统)综合作用下的结果。中国有关 旅游流驱动机制的研究可谓刚刚兴起,以往的旅游 流研究普遍存在将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割裂分 别研究的问题,钟士恩、张捷等将这种现象称为旅 游流研究的“二元陷阱”[41],在系统化思维相对缺位 的情境下,以往研究想要论及或解决系统化的旅游 流驱动机制问题自然也不太可能。2010 年郑鹏从 推-拉理论视角对旅游者流动行为机理进行分析[49]; 高军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拉-阻”旅游动力机 制,并建立了旅华英国游客从客源地到目的地的动 力机制模型[35];2011 年杨兴柱等探索分析了旅游流 驱动力系统,认为旅游流驱动力应包括旅游者的外 在驱动力、旅游需求的外在动力、旅游供给的外在 动力、距离阻力、惯性力、空间结构力等[32]。近期的 这些旅游流驱动机制探讨的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 基本都是对推-拉理论思想的应用与发展探索,同 时也是对国内相对孤立而片面的旅游流研究现状 的一种进步性反思。总的来看,推-拉理论是国内 外学术界普遍公认的旅游流驱动机制解释模型,但 相关的实证检验研究严重不足。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群,随
着综合实力和地区辐射影响力不断增强,国家和地 方政府开始逐渐扩大长三角的规划建设范围。 2010 年国务院颁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将规划区范围设定为上海、江苏、浙江全部[50],截至
http://www.resci.cn
成熟的方法,即通过比较某一市场吸引力与同类所
有市场吸引力之和的比值来反映该吸引力的市场
竞争或潜在客流规模,鉴于此,本文基于经济学市
场潜力概率分配思想对 Crampon 旅游流引力模型进
行改进,构建新的城市旅游流潜力模型。
计算旅游城市 j 对县区 i 的吸引力公式为:
Aij
=
S
α j
d
β ij
(2)
计算全部 n 个旅游城市对县区 i 的总体吸引力
摘 要:旅游流潜力格局是影响城市群旅游空间竞合关系协调与一体化发展的根本基础。基于旅游供需系统 视角,利用 GIS 和改进的旅游流潜力模型研究 2000 年、2010 年两个时间点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格局的空间变 化特征,利用离散指数和 Zipf 分维数研究旅游流潜力格局变化的等级秩序特征,并利用积矩相关与秩相关系数分析 不同因素对旅游流潜力格局变化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①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格局整体呈现出以扩散为主 的等级结构均衡化演变特征,上海、杭州的扩散特征显著,长三角中心区域的苏州、嘉兴、常州、无锡等城市的旅游 流潜力集聚提升明显;②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分布具有非均衡、多层极核的结构特征,核心-边缘模式是解释 长三角旅游流潜力格局的基本模式;③旅游流潜力格局的等级秩序存在幂律分布和分形特征,进一步证实说明旅 游现象中可能普遍存在幂次法则和分形发育;④旅游业水平与旅游流潜力的等级相关性和影响程度最高,人口分 布、时间距离的影响程度一般,但都呈现出不断增强趋势,影响因子体系之间的紧凑性和结构效率整体增强,说明 长三角城市群旅游发展的整体服务效率和旅游流竞合格局趋于优化;⑤旅游流潜力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 显著性相关并随时间变化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增强趋势,证实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城市旅游流潜力的重要变量,也 相应说明了本文旅游流潜力模型具有有效性和实用性。
http://www.resci.cn
黄 泰: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365
2016 年 2 月
歧[20]、旅游跨行政合作的条件问题[21]等,特别对旅游 者选择行为规律做了比较深入的实证调查研究 , [5] 并归纳提出了一些经典的旅游空间理论模式 。 [22,23] 中国学者一直比较重视区域旅游合作与城市群旅 游发展研究,早期大量文献分析了区域旅游合作模 式与战略对策问题[24],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利用生 态位[25]、核心-边缘模式[26]等尝试解释城市群旅游空 间竞合关系格局,利用社会网络等方法研究客流网 络结构[27],并关注了新兴高铁要素对区域旅游发展 的影响问题[28]。分析文献不难发现,已有城市群旅 游研究大多是将旅游城市、旅游交通、旅游客流等 旅游系统要素分开独立研究,GIS 与旅游模型集成 方法应用不足,对城市群旅游系统格局发展演变的 时间过程、结构效应、动力机制研究不足。
第 38 卷 第 2 期 2016 年 2 月
2016,38(2):0364-0376
Resources Science
Vol.38,No.2 Feb.,2016
DOI:10.18402/resci.2016.02.18
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黄 泰 1,2
(1. 苏州大学旅游系,苏州 215123;2. 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香港 999077)
=
m
(
i=1
Ci ⋅ Sαj
S β n
α j
dij
β
d j = 1 ij
)
(5)
式中 Aij 为旅游城市 j 对县区 i 的吸引力指标;Ai 为
旅游城市群对县区 i 的总旅游吸引力指标;Pij 为县
收稿日期:2015-04-10;修订日期:2015-10-1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ZH071);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项目资助(TYETP201527);江 苏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境外研修项目。 作者简介:黄泰,男,江苏丰县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旅游、高铁旅游。E-mail:huangtai_fx@163.com
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旅游引力模型是测度旅游
流潜力的经典模型[51]:
Tij
=
G
Pi Aj Dibj
(1)
式中 Tij 为客源地 i 与目的地 j 之间旅游客流量的测
度;Pi 为客源地 i 人口规模、财富或旅行倾向的量 度;Aj 为目的地 j 对客源地 i 产生吸引力的某种量
度;Dij 为客源地 i 与目的地 j 之间的距离;G、b 为经
公式为:
∑ Ai =
n
S
α j
dβ
j = 1 ij
(3)
计算基于吸引力比的县区 i 到旅游城市 j 的出
游概率公式为:
Pij
=
Sαj diβj
∑n
S
α j
dβ
j = 1 ij
=
Aij
Ai
(4)
则旅游城市 j 的预期游客量,即城市 j 的旅游流
潜力指数公式为:
∑ ∑ ∑ Ej
=
m
(Ci
i=1
⋅
Pij)
验系数。
Crampon 模型表明旅游流有 3 个影响因子:目
的地引力、客源地推力以及客源地、目的地之间的
距离。该模型强调了旅游流的产生受到最核心的
旅游系统要素影响,国内外学者在对旅游流影响因
素的大量实证研究基础上,已经基本都认同客源地
的人口规模或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
特征属性、目的地的旅游业发展水平以及客源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