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科技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科技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一、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1.1发展环境:时代给予机会,竞争带来挑战
就后危机时代的国际产业发展形势来看,生物医药产业不仅是经济衰退中投资者的“避风港”,更是长时间周期中的“长跑冠军”。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市场的医药保健股指数走势就仅次于必需消费品,远远好于周期性行业表现。
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我国A股市场医药指数跑赢大盘超过20个百分点,市场表现第一,成为最具防御性行业。
2009年初《福布斯》中文版发布了中国潜力企业200强,有32家医药企业上榜,其中22家是新入榜企业,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领域。
根据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总体判断:目前生物医药产业正处于大规模产业化的开始阶段,预计到2020年将逐步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产业。
近年来,中国医药产业规模逐年增加,2009年,中国医药工业累计完成工业生产总值10200亿元,产品销售收入达9723.66亿元,利润总额达到354.75亿元。
“十一五”期间,我国医药市场需求持续保持旺盛势头。
根据有关部门的预测,中国医药市场2010年将达到24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20亿元),成为继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之后的世界第5大医药市场。
就当前国内环境来看,生物制药产业仍是整个医药领域中份额相对较小的部分,2007年仅占医药行业销售收入的
8.56%,但它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板块,在医改的大环境下,全民医保加速实施,社区和农村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药品流通体系改革有望展开,医药行业的需求释放和产业集中将为生物医药产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图1 2000-2009年中国医药工业产值及增长率
生物制药行业一直以来都是政府重点扶持的对象,在国家重点支持自主创新的思路下不断获得资金和政策的扶持。
国家政策重点支持创新项目,例如新产品研发,产品的升级换代。
具体形式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
目前国内生物制药行业的研发实力仍较薄弱,与国际领军企业的差距较大,多数企业以仿制、外包为主,在国际竞争中居于低端地位。
但国内在某些领域,例如疫苗,诊断试剂等方面与国际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预计在未来5-10年,我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工程药物开发将取得显著成果,投放市场的生物工程新药将达到15-20种,其中部分将进入国际市场,与国际生物制药先进水平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1.2发展现状:保持国内优势,参与国际竞合
生物医药产业是高科技密集型产业,也是经济效益很高的支柱型产业,很适合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特点和定位。
上海市委、市政府为对接国家重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若干意见》,其中,生物医药产业被确定为本市高技术产业化九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并由上海市科委牵头制定了《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09-2012年)》,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医药产业是上海的支柱产业之一,而生物医药产业是医药产业中最为活跃的部分,近年来发展迅速。
根据2008年的调查结果,上海全市纳入统计的生物医药生
产企业410家,全行业经济总量1034.6亿元。
其中: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为437.3亿元;医药商业销售收入为547.3亿元;外包服务业收入为50亿元。
在制造业领域,化学制药工业总产值占44.7%,医疗器械占19.4%,生物制品占10.2%,中药占8.1%,其他占17.6%。
近年来,上海生物医药
产业产值一直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呈现出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
图2 2005-2009年上海市生物医药制药业产值增长情况
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在国内处于领先的位置。
上海化学、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共有53位中科院院士,25位工程院院士,2006年以来共有24位973首席科学家、37位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负责人。
十五期间,上海在《科学》、《自然》和《细胞》等国际顶尖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约占全国总数的50%。
目前,上海已形成了由10多所高校、30多家专业研究机构、30多个研发中心(含外资)、30多家新药临床研究基地、200多家研发型企业组成的生物医药创新网络。
目前,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成为全国范围内应用技术产业转化的优秀榜样,张江药谷已成为上海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一张城市名片。
上海生物医药基础研究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但在专业研究机构的能力和深度上、产业规模和企业实力上与国际领军企业还有较大的差距。
同时上海生物医药产
业整体规模仍然有限,总产值落后于山东、江苏和广东等省份,产业进一步发展还需要全方位的加强投入。
1.3发展趋势:提升产业水平,促进发展转型
生物医药是具有强大发展优势和广阔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体现了未来高科技发展的方向,更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型,全面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策略。
从全球应用技术领域未来的发展走势看,生物医药技术将会成为继信息技术后,最有可能推动人类产业革命的新技术。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生物医药发展战略的第二阶段,目标是超越印度、韩国,在技术水平和产业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缩小差距。
在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已被列入高新技术产业化九大重点领域,《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09-2012年)》提出到2012年底,使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实现“3211”的远大发展目标:把上海初步建成国内生物医药的创新产品制造中心、商业中心和研发中心,使行业经济总量达到2000亿元,扶持100家年产值超过2亿元的创新型企业,打造100个销售额超过亿元、科技含量高的拳头产品,持续保持上海生物医药创新能力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近期内,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制造业,大力发展高端化学药物、生物制品和现代中药,选择发展低污染、低能耗和高附加值配套原料药和医用材料。
积极推进医疗器械、诊断试剂产业发展。
着力培育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业,发挥上海技术、区位和人才等综合优势,积极吸引和大力培育各种生物医药研发和服务机构,重点发展化学和生物外包及临床研究CRO服务,推动服务外包向高端化发展,引导企业承接国际药品代工,使上海生物医药服务外包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坚持“仿创结合、以创为主”的发展策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接“重大新药创制”和“肝
炎、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国家重大专项,不断增强上海生物医药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产业化能力。
目前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上游科研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中药合成、基因工程技术领域积累了一定的优势,因此,上海应立足产学研一体化和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产业化环节的建设,努力实现技术的突破性进步、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一方面,生物医药产业要积极提升产业水平,发挥研发实力和人才优势,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药物,占领产业链制高点;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也是促进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举措。
生物医药产业应及时抓住机遇,锐意进取,力图实现产业规模、产业效益的整体升级,成为上海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的支柱产业。
二、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科技人才发展现状
2.1 基本判断一:人才数量总体增长,仍难满足产业需求
根据最新统计结果:2009年全市生物医药行业从业人员90400人,同比增长3.58%,约占全国的4.66%。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模500万元以上)科技活动人员9141人,其中研发人员6488人,中高级职称人员2734人。
根据历年来的统计结果,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从业人数近年来呈现同步于产业规模的明显上升趋势,但2007-2008年间有一定的回落。
我们分析:生物医药产业从业人数在2007-2008年间的下降一方面与国际国内整体经济环境有关,更主要的原因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2007年10月1日颁行的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直接针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既有积弊,在短期内对整个产业带来了巨大的震荡效应。
但放眼中长期发展趋势,当生物医药产业对新规定不适应的阵痛期过去之后,继之而来的将是整个产业的结构重整、水准提升和加速发展。
2008年尽管生物医药产业的人才需求有所回落,但整个产业仍然保持了产值的大幅增长,展现了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发展的
光明前景。
2009年行业从业人员数量的重新增长表明:在未来几年内,产业对科技人才、尤其是创新型高端人才需求的大幅反弹将是可预期的。
图3 近年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及从业人数的增长趋势
相对于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持续高速扩张的发展需求而言,现有科研人才数量尚有明显的不足。
根据我们对上海生物医药企业和相关科研院所的调研结果,目前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科研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约23.7%。
这一比例较发达国家普遍接近50%的比例明显偏低。
在被调研的生物医药研发单位中,表示在上海招聘所需科技人才较为容易和较为困难的比例各占50%,可见上海的生物医药科技人才供给现状尚不能完全满足产业创新发展的需求。
2.2 基本判断二:人员效率持续提升,产出能力显著增长
近年来,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的人员产出能力呈现出可喜的稳步增长趋势。
目前全产业人员经济效率已达到近50万元/人,比21世纪初接近翻了一番。
这充分体现了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集约化、效率化,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提
高的发展趋势。
上海的土地、商务和劳动力成本较高,客观上要求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必须集聚资源,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坚持创新集聚和高水平的发展,必须依赖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优势,全面提升产业能级。
因此,进一步提升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将是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未来发展中的关键所在。
目前上海的生物医药企业和相关科研院所也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参与课题调研的各单位中,高达93%的单位都表示会致力于进一步提升本单位科研人员的成果产出能力。
随着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全产业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创新拉动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的进一步显现,可以预期产业人员经济效率在未来一个时期内将会继续稳步增长,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在国际的竞争力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图4 近年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人员经济效率的增长趋势
2.3 基本判断三:人才质量仍然偏低,科研力量有待提升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上海重点发展的创新型高科技产业,当前从业人员的素质难以满足产业自主创新、科技制胜、参与国际竞争的发展需求。
相比之下,一些发达
国家和地区则利用资金、研发环境和生活环境等优势条件,汇聚了大批受过良好教育和充分训练的高端科技人才,占据了国际范围内智力竞争的优势地位。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要急起直追,必须致力于科研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根据调查,目前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科研人员的学历结构以本科及以下为主,研究生以上学历仅占约20%。
同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科研人员也仅占约20%。
这一现状与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技术创新的需求是不相符的,与上海生命科学、医学领域基础研究在国内国际的优势地位也是不匹配的。
科研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将是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未来发展中所必须解决的瓶颈问题。
图5 目前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科研人员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
另一方面,企业和研发部门等用人对于本单位现有的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认可程度,也可以大致反映出生物医药行业目前及未来对于科技人才知识、技能及综合素质的要求。
在被调研的各家单位中仅有7%的单位表示对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比较满意,另有57%的单位表示不够满意。
根据受调查单位的评价,上海生物医药产业
科研人员普遍在专业知识基础方面较为令人满意,但在创新实践能力方面有较大欠缺。
这是新兴产业在成长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也是迫切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2.4基本判断四: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领军人才亟需加强
根据上海未来的发展布局,在今后几年中,作为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九大重点领域之一的生物医药产业将重点发展基因工程药物、传统生物技术新药、合成新药和新型制剂等,要在高端化学原料药制造领域取得突破,加快开发中药及天然提取物,重点突破生物诊断试剂、疫苗及抗体类药物的产业化,着力发展数字化高端医疗设备。
要求在这些领域实现实质性科技突破,形成有价值的自主知识产权。
产业创新发展的需求决定了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未来必将对科技人才的研发能力、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提出相对更高的要求。
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相关企业和单位最为迫切的科技
人才需求是创新研究团队领军人才的不足,有50%的受访单位认为本单位存在着这方面的人才缺口,其中43%的单位表示领军人才的引进将是本单位未来人才引进的重点。
随着产业的整体调整升级,技术的更新换代,创新要素作用的进一步体现和空间、能源、环境、劳动成本等资源要素局限的继续存在,对传统药物生产技术人员的需求则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此外,在人才专业结构方面,目前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科技人员资源配置也不尽合理,基础研究人才的相对丰富和应用研究、转化研究人才的严重短缺情形并存。
这体现在仅有14%的受调查单位认为本单位对基础研究人才有需求,而高达50%的受调查单位认为应用研究人才是本单位未来人才需求的重点。
因此,提高科研人才的学历结构和能力结构,特别是增大具有充分行业经验、宽阔国际视野和优秀科研能力的研发带头人在人才结构中的比重,将是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未来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需求。
同时,应进一步调节基础科研人才、应用研发人才和工业技术人才之间的比例,增加具有原始创新能力、能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这部分人才所占的比重。
根据上海的生物制药产业未来的整体发展布局,在复杂化学药物合成、中药有效成分分析及开发、生物诊断试剂、抗体及疫苗研发等关键领域,应招揽更多的优秀人才,而在传统化学药物生产、传统制剂等上海缺乏优势的领域,应当适当控制人员所占比例。
三、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科技人才需求前景预测
3.1产业集群的壮大需要广纳人才
经过10多年的迅速发展,浦东生物医药产业现已集聚了430家生物医药企
业,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对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
其中张江“药谷”现已累计引进生物医药企业328家,共有科研人员8580名,生物医药产值占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40%。
在距张江高科技园区6公里的地方,规划面积13.2平方公里的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正在建设当中。
园区预计将在2012年初具规模,它的建设标志着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优势集群和“医、教、产、研”一体化的形成。
另一方面,出于对中国发展前景的看好,跨国医药企业如诺和诺德、阿斯利康、礼来、施维雅、罗氏、葛兰素史克等目前均已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强生也即将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这一趋势目前还在继续。
可以预计,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在未来将会不断发展壮大,强化优势,显现出资金、
技术与人才的集聚效应。
根据趋势外推估计方法,随着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规模和产值的进一步扩张,对科研人才的需求量也会同比增长。
在我们的调研工作中,受调查生物医药企业及科研机构普遍认为本单位的科研人才需求在未来5年内将继续以年均5%至20%的速度增长。
根据所有受调查单位的人才需求估测结果预计:上海未来5年后生物医药产业的科研人才需求总量将为现在的2.1倍。
预计2015年,仅张江“药谷”的生物科研人员需求将达到15000到18000人,全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科研人才需求将高达30000至35000人。
迅速增长的人才需求将对上海的
人才供给能力形成严峻挑战。
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急需具有较高文化科学知识、年富力强、敬业乐业而又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以促进科技成果的开发和转化,解决技术应用过程中的难题,提升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整体实力。
3.2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高端人才
随着本土医药企业对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更加注重,跨国公司本地研发机构不断增多,将使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对于高端科研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
高端科研人才首先要具有技术能力:一方面,研发人员掌握的具体技能要满足研发项目的需要,另一方面,研发人员同时对于全球范围内的整个行业领域有充分深入的了解,能够把握领域发展热点,指导研发工作的方向。
其次是语言能力:由于生物医药领域的高端科研往往是全球化的,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可能与其他国家的研发中心合作或同步进行,使用的研发平台和标准等也往往是基于英语或其他语言的环境之下。
最后是创新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研发人员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主体,因此善于突破常规的创新能力是各个研发机构看重的素质。
此外,研发项目的进行通常需要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对领军人员还有着很高的沟通协调能力要求。
根据我们对受调查单位的不完全统计结果,目前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仅占科技人才总量的3.2%,这个比例远远无法满足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的发展需求。
目前,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人才仍以高校和研究所的毕业生为主,在以上三方面的实际工作技能方面往往有着不同程度的欠缺。
因此上海生物医药领域的高端科研人员暂时仍以“海归”人士占据主流地位,未来有待本土人才弥补的空间巨大。
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具有组织、沟通、管理综合能力的科技人才;高水平研发带头人才和具有产学研结合经验的人才分居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未来人才需求上升幅度最大的前三位。
预计未来上海生物医药
产业高层次、国际化、综合型、管理型高端科技人才的增长率将明显超过科技人才总量的增长率。
预计2015年张江“药谷”对高级科研人员(课题组长)的需求量将达到1200到1500人,上海全市生药产业高级科研人员需求量将超过2000人。
3.3重点领域的发展需要专业人才
同是一个行业,各个领域的研究重点和开发项目不同,对研发人员技能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异。
高端化学原料药制造、中药及天然提取物开发、生物诊断试剂、疫苗及抗体类药物的研发以及数字化高端医疗设备的发展等是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
这些具体领域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需要大量具有专业知识,掌握专门研究方法的科技人才。
根据我们对相关企业和单位的调研结果,目前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最为迫切的科技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药物开发人才、生物医学工程设备、材料开发人才以及生物医药产业中下游技术开发人才这几类专门人才领域上,而基础研究人才相对不太缺乏。
造成这种人才需求不平衡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上海的生物医药人才培育大都集中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毕业生多是定位在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的上游研究,在产业专业领域接受的训练不足,很难迅速适应企业具体研发工作的需求。
而目前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绝大多数企业还不能承担起人才培养的主要责任。
因此,重点领域专业科研人才的缺口是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未来将会面临的很大问题。
按当前趋势预计,到2015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重点专业领域人才缺口将达到2000至3000人左右,主要集中在高端化学药物开发、中药开发、生物制剂和生物材料、高端医疗设备等领域。
另一方面,随着上海发展中资源和环境的局限愈来愈明显,上海传统化学药物工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不断下滑,对于传统化工、制药等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受限。
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在上海生物制药产业中新兴领域的专业人才不
足和传统领域的专业人才过剩将会同时存在。
为了避免科技人才结构性失调带来的不利局面,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思路,优先保障重点发展领域的人才供给。
四、建设生物医药科技人才高地的政策建议
4.1依托科教培育人才
上海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人才资源,最大优势是智力优势。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未来要进一步发展,人才是稀缺资源也是重要瓶颈。
因此,首先应当依托于上海良好的科教基础,真正利用起上海人才高地的优势,发挥驻沪高校、研究所的作用,为生物医药产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研发人才。
在人才的培育过程中,应注重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创新型、应用型高端人才培养,实现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有机统一。
应当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相关学科专业的复合交叉,渗透融合,构建人才培养的专业链,为学生搭建宽厚的基础知识与扎实的专业训练相统一的教育平台,培养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具备就业竞争优势的创新型人才。
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业设置上,应注重产业发展特别是重点领域发展的需求。
教育理念上,要使学生充分接触前沿知识、交叉领域以开拓思路,增强创新意识。
要注重实践教学和创业教育。
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业魄力和综合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只有通过系列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当前,生物医药类专业毕业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用人单位看重的重要条件。
因此应鼓励教育机构与产业机构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共同教育、训练科技人才。
在教学形式和实习研究内容上应鼓励创新、体验,发掘学生自身的科研潜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加强“创业教育”理念的宣传,促进学生主动、有效的更新知识结构,为走出校门投身科研事业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