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RI发展概况 第一节 MRI发展概况
在医学影像学方面,1973年Lauterbur研究出 MRI所需要的空间定位方法,也就是利用梯度场。 他的研究结果是获得水的模型的图像。 在以后的10年中,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来 制造磁共振扫描机,并产生出人体各部位的高质 量图像,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通过MR扫描,获得手、胸、头和腹 部的图像。 1980年商品化MRI装置问世。
当有两种可能的排列状态时,耗能少的、 处于低能态的排列状态占优势。
一、原子核及其在磁场内的特性 原子核及其在磁场内的特性
低能量级的、平行于静磁场方向的 质子与高能量级的、反平行于静磁 场方向的质子来回翻转,相互抵消, 而产生平衡的磁化量M0,也就是在 一定量的组织中,所有氢核的磁化 量的总和。 这一净平衡磁化量的指向与外加静 磁场是一致的。要使置于外加静磁 场内的组织标本达到磁化,需要足 够的时间(约为:5~10秒)。
(二)质子的T2弛豫 质子的T
当射频脉冲的激励刚一停止,所有质于的进动频 率一致,即相位一致,此时信号最强。 由于外加静磁场强度的不均匀以及存在空间定位 的梯度场,从而使质子的进动频率发生变化,而 失去其相位一致性,称失相位。 第三种因素则反映人体组织的固有特性,那就是 磁化的质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由于分子和巨 分子所建立的磁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相位 不一致,这样产生的相位不一致是不可逆的。
三、弛豫时间
若要充分认识一幅MRI图像中强弱信号的 意义,必须对射频脉冲以及射频脉冲去 除后,在静磁场作用下,从高能状态 (与磁场垂直的位置)到低能状态(与 磁场平行的位置)的恢复过程,即弛豫 过程,有所认识。
(一)质子(氢核)的T1弛豫 质子(氢核)
质于在受到射频脉冲激励后,吸收能量; 当射频脉冲一停止,纵向磁化开始恢复,质子释放能量; 此时,将在接收线圈中产生RF信号;
共振频率与外磁场强度成正比。地球的两极场强 最强,赤道最弱。 在赤道与两极之间,磁场强度逐渐变化,称梯度 磁场或简称梯度。 如果指南针在赤道摆动的频率为1周/秒,越向 北其摆动的频率越快。这是因为北极滋场强度较 赤道大2.3倍。
一、原子核及其在磁场内的特性 原子核及其在磁场内的特性
这个简单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磁共 振成像中的基本要点:
MRI发展概况 第一节 MRI发展概况
1946年美国斯坦福(Stanford)大学的Felix Bloch和哈佛(Harvard)大学的Edward Purcell 各自进行研究,检测到大块物质内核磁共振吸收, 更清楚地阐述了原子核自旋(Spin)的存在,几乎同 时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 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NMR的应用逐渐地从物理和化学领域,扩大到更为 广泛的学科,如考古学直至医学。
• ①指南针置于磁场中与外磁场的方向作定向 排列; • ②指南针的共振频率与外磁场强度成正比; • ③当有梯度磁场时,根据指针摆动频率的变 化可以推断其在磁场中所处的位置。
一、原子核及其在磁场内的特性 原子核及其在磁场内的特性
众多的氢核(质子)就是许多微观的磁偶极子, 在没有外加磁场影响下,它们的磁矩是任意指向, 杂乱无章地排列着。 在这种情况的组织标本中,净磁量为零。
二、磁共振是怎样发生的
场强与进动频率的关系以Larmor公式表示: ω0=γB0 ω0=质子的共振频率(MHz)(进动频率) B0=外加静磁场场强,单位是Tesla,简称T γ=旋磁比,是一个常数,氢核的旋磁比为 42.58MHz/T 从上述公式可知,场强为1T时,那么进动频率 (ω0)即等于γ值(旋磁比)。
三、弛豫时间
与X线和CT成像的原理不同,MRI没有X线 辐射,而主要利用质子密度与质子的弛豫 时间(T1 与T2 )的差异成像,尤其是弛豫 时间更为重要。 因为质子在人体中的差异仅10%,但弛豫 时间可相差百分之数百。
三、弛豫时间
弛豫时间可反映分子水平上的差别,从 而发现人体生物化学与生理学的早期改 变。 这样就不同于过去仅从病理解剖学的基 础上来表达疾病的传统概念,而是能更 早期发现人体内生理、生化的改变。
二、磁共振是怎样发生的
射频激励脉冲实际上是另一个磁场(B1)
• B1方向垂直于Bo及作用非常短的时间 • B1磁场的作用是使磁化沿其进动,从垂直方 向转向Mxy平面
二、磁共振是怎样发生的
净磁化(M) 有两个矢 量成分:横向面的 Mxy和纵向面的Mz 只有在XY平面的成 分能被探测到 调整射频脉冲强度和 时间,使磁化从平衡 状态翻转90度时,可 获得最大磁共振信号
二、磁共振是怎样发生的
每个质子为细小的自 旋磁体,当受到外加 静磁场的作用时,静 磁场对质子的磁矩产 生扭转作用,这样就 使质子顺着外加静磁 场的中轴旋转,称为 进动; 它如同旋转的陀螺受 地心引力一样。
二、磁共振是怎样发生的
以坐标系来表示每个质子受到外加静 磁场的作用时的磁力的方向大小。
二、磁共振是怎样发生的
二、磁共振是怎样发生的
用射频线圈做天线接收器,将释放出来 的能量转化为信号。 在进行人体磁共振成像时,信号的强度 取决于质于的数量,也即质子的密度。 脂肪、肌肉、血液以及骨胳中质子含量 的不同,决定磁共振图像中各种组织信 号的强弱和对比,这种图像即称为质于 密度像。
二、磁共振是怎样发生的
除了组织中质于含量的不同对成像起作 用以外,还有其他的组织特性对磁共振 图像的信号有更为重要的影响,这就是 组织磁化的弛豫时间。
二、磁共振是怎样发生的
频率(ω0)非常重要,其原因如下:
• ①在病人作MRI检查时,必须用这样频率的电磁波(RF脉 冲),方可激励原子核; • ②MR仪的接收器必须调谐至此频率,以便接收来自病人的 信号。
二、磁共振是怎样发生的
当给一定磁场中含氢的标本以一个与 Larmor频率相匹配的射频脉冲激发时, 质子吸收能量,又将吸收的能量以相 同频率的无线电波形式释放出来。这 一吸收能量的过程称激励。
MRI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MRI的基本原理
本节介绍核磁共振这一物理现象最基本 的理论知识,我们应用一般物理学、力 学及磁学的原理阐述。
一、原子核及其在磁场内的特性
人体由很多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 所有原子的核心都是原子核;
• 带正电荷和中性粒子的集合体; • 占原子质量的绝大部分;
一、原子核及其在磁场内的特性
平衡状态中,净磁化矢量并不在接受线圈中产生 感应电流 要获得自旋信息,净磁化矢量必须被搅乱或激励
• 可用射频脉冲
• 一种短促的无线电波,与感兴趣核的拉莫尔频率一致
• 净磁化从平衡方向产生不同程度的偏转角度 • 射频脉冲激励时,净磁化以拉莫尔频率或共振频率沿 主磁场方向进动
二、磁共振是怎样发生的
射频脉冲激励时,净磁化以拉莫尔频率 或共振频率沿主磁场方向进动
(二)质子的T2弛豫 质子的T
T2弛豫时间又称横向弛豫时间,又称自旋-自旋 弛豫时间。自旋一词取自核的自旋; T2总是比T1短约为T1的10%-20%。
三、弛豫时间
应用一空间坐标系X-,Y-,Z-轴加以叙述,磁矢量M,代表 一个小范围组织内也即一个体积元(体素)内所有质子的磁 化强度及方向。
横向及纵向成分的弛豫过程 a 90°脉冲; b 90°脉冲刚停止,横向成分最大; c,d 弛豫过程: 横向成分迅速衰减,纵向成分缓慢增长;e 纵向成分最大。
一、原子核及其在磁场内的特性 原子核及其在磁场内的特性
由于1H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所以氢核的 成像也称质子成像。 氢核有两个特性:
• 其一是它含有一个不在核中心的正电荷; • 其二是它有角动量或自旋。Pauli理论,具有奇数原 子质量或奇数原子数的核均具有角动量及具有特征 性的、大于零的自旋量子数。
二、磁共振是怎样发生的
在 Larmor 频 率 条 件下,质子吸收 及释放能量的过 程 称为核 磁共振 。
二、磁共振是怎样发生的
核即原子核,磁有两种含义:
• ①外加静磁场B0; • ②由射频脉冲产生的激励磁场B1。
B0 与B1 有以下方面的不同:首先,B0 的场强 大约是B1 的10000倍;其次,B0 是恒定的, 方向与磁体扫描膛平行,B1磁场迅速转动, 方向总是与B0垂直。
一、原子核及其在磁场内的特性 原子核及其在磁场内的特性
自旋的氢核其正电荷沿着一近似圆形路线运动, 犹如电流通过环形线圈一样,从而在其周围产 生一磁场。此滋场的大小与方向用磁矩 来表 示,形成一个微观的磁体偶极子。
具有磁矩的 快速自旋核 可以看成为 极小磁棒
一、原子核及其在磁场内的特性 原子核及其在磁场内的特性
(二)质子的T2弛豫 质子的T
a紧接施加90°RF脉冲后,原子核的磁化偶极子均相位一致地进动, 横向磁向量Mxy为最大值。b随时间进展,磁化偶极子失相位,有些 进动较快,有些则进动较慢,这是由于局部磁环境所致。这种失相 位导致了净横向磁化量衰减。c接收线圈中所记录的信号逐渐衰减, T2为横向磁化衰减至原有值的37%所需的时间。
共振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指南针是我们最熟悉 的磁体,地球是一个磁场。 指南针在地球表面作定向排列,即在静止状态 下指北。 如果我们用手指轻击指南针,使之来回摆动, 直到指南针从我们手指上得到的能量全部放出 后,又回到原来的位置,指北。这就是共振现 象。针摆动的频率为共振頻率。
一、原子核及其在磁场内的特性 原子核及其在磁场内的特性
三、弛豫时间
当人体被置于一外加静磁场中,磁矢量M沿Z轴取向,与静 磁场方一致.以箭头M为标志,箭头长短与体素内所含氢质 子数成正比。 加一个90°脉冲,M就偏离Z,转90°至与静磁场垂直的位 置,在X-Y平面遂产生一个横向磁矢量M。 此时在接收线圈内产生感应,因而可以用电流表测得此信号。 当90°脉冲停止后,在弛豫过程中,磁矢量M分离成纵向成 分Mz,与横向成分Mxy。 由于静磁场并非均匀一致,而且分子间、分子与原子间又存 在的内磁场,因此横向成分Mxy从最强很快衰减至零,即T2 弛豫。
(一)质子(氢核)的T1弛豫 质子(氢核)
纵向磁化的恢复率是以纵向弛豫时间(T1)来表示的; T1 就是沿静磁场方向的纵向磁化恢复约2/3(63%)所 需的时间。
(一)质子(氢核)的T1弛豫 质子(氢核)
T1是时间常数,生物组织的T1值从大约50毫秒到 几秒不等 不同的组织具有不同的T1值:脂肪为150~250ms。 而脑脊液则为2~3s。 T1弛豫又称纵向弛豫、热弛豫,自旋-晶格弛豫。 它是纵向磁化恢复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有能量传 递,是以热的形式逸散。它又反映了分子运动频 率与Larmor频率之间的关系,如果二者相同,T1 弛豫有效,并且迅速,如果不相同,T1弛豫无效。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What is MRI ?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又称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是一种新的、非创伤性的成像 方法,它不用电离辐射而可以显示出人体内部解剖 结构。 利用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radio frequency,RF) 在一外加静磁场内,对人体的任何平面,产生高质 量的切面成像(cross sectional imaging)。
从理论上讲,很多元素都可以用核磁共振 来成像。也就是任何一个原子核,只要其 所含的质子或中子的任何一个为奇数时, 就具备磁性,就可以产生磁共振信号。
一、原子核及其在磁场内的特性 原子核及其在磁场内的特性
MRI主要是应用于氢核的成像,这是出于: 一是H对其磁共振信号的敏感性高;H的旋磁比 最高,因此最敏感,即MR信号被测出的效率,随 共振信号频率的增加而改善。 二是它在自然界含量丰富。氢存于水和脂肪中, 因而在人体中极为丰富,每立方毫米软组织中含 有约1019个H原子,其所产生的磁共振信号要比 其他原子强1000倍。
(二)质子的T2弛豫 质子的T
相位不一致,一些质子进动快,一些则进动慢, 这是受局部磁环境的影响所致,其结果是净横 向磁化衰减(decay)。 此时,在接收器线圈中所得到的信号减少,以 至完全丧失。 衰减63%的横向磁化所需的时问,亦即横向磁 化衰减至其原有值的37%所需时间,即为T2 弛 豫时间。
一、原子核及其在磁场内的特性 原子核及其在磁场内的特性
将这些指向杂乱无章的质 于置于强大的静磁场(B0) 中时,质于群的磁矩将会 沿静磁场的方向作定向排 列。 略超过半数的质子与静磁 场B0 平行排列,略少于半 数的质子则指向相反(与 静磁场呈反平行方向排 列)。
一、原子核及其在磁场内的特性 原子核及其在磁场内的特性